《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中國人崇尚的「天地君親師」之一。一位好老師可以讓一個人幸運一生,一位好老師也可以造福一方。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9月9日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積蓄傳承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全黨全社會以「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的精神,大興「師道既尊,學風自善」之風,大為「師嚴道尊,民知敬學」之舉,讓綿延不斷、經久不衰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在第35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我們來盤點一下寶雞歷史上兩個與教育有關的故事,追尋寶雞人尊師重教的典範。
燕伋望魯:一座土臺鑄就的深情
要說現代人的生活,在古人看來真是神話般的日子,光就通訊一項就厲害非常。現代人無論何時何地,想別人了一個電話、或者發個微信視頻就可以溝通。但兩千多年前,只能「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了。
在寶雞千陽縣有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有一人因為思念恩師,每每登高望遠眺恩師所在之地時,總是要用衣襟掬一些黃土堆在腳下,日久便堆成了十餘米高的土臺。他叫燕伋,土臺被稱作望魯臺。
公元前 541年,燕伋出生於千陽千河南岸的燕家山,自幼聰穎伶俐、勤奮好學。 22歲時,遵父遺命,負笈千裡,前往魯國,從師孔子。23歲時,燕伋跟隨老師周遊列國,考察禮制。5年後,返回家鄉,開始耕讀生涯。公元前 506年,35歲的燕伋追隨孔子前往齊國,接受了齊魯文化的浸染和薰陶。又過了 5年,燕伋榮歸故裡,在家鄉設壇授教長達 18年,在西府地區傳播儒家思想。公元前 483年,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燕伋第三次前往魯國,弔唁孔鯉,安慰孔子。公元前 479年,孔子去世,時年 62歲的燕伋守孝三年。燕伋 65歲落葉歸根,怎奈思師心切、鬱鬱寡歡,與第二年追師而去。
一方土臺,兩千公裡,連接著秦與魯、千陽與曲阜,不知道那時,燕伋登上高臺能否望見魯國,但他一定是情深義重的。他對老師的崇敬之情可見至深,而在具體行為上,燕伋尊師的舉動和行為更是令人動容。
絳帳傳薪:一把草的起死回生
這是一個帥哥學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馬融,字季長,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出生於扶風四大家族之一的馬氏家族,伏波將軍馬援為其族祖,將作大匠馬嚴為其生父。
《後漢書馬融傳》載,馬融「為人美辭貌,有俊才」,雖然可以靠臉吃飯,可馬融偏偏要靠才華。曾受教於著名學者摯恂及同郡班昭。
班昭出生於扶風四大家族之一的班氏家族,是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漢將軍班超是其兄長、文學家兼漢成帝妃子班婕妤是其祖姑,可謂滿門名人。班固死後,班昭奉旨續寫《漢書》,並被漢和帝召入宮中教導皇后和嬪妃,被尊為「曹大家(姑)」。《漢書》剛面世時,許多人讀不懂,馬融便拜伏在班昭門下學習《漢書》。漢安帝時,馬融入仕,歷任校書郎、大將軍從事中郎、南郡太守等職。
馬融學識淵博,尤長於古文經學,一生注書甚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9卷。他在扶風設帳授徒,常有千人之多。時人到此處第一眼就能看見這頂絳紅色帳篷,故而該地被稱為絳帳。
相傳馬融的教學方法最有創意,喜歡一邊欣賞女樂們悅耳的絲竹演奏,一邊侃侃而談。這種瀟灑的授課方式,大有寓教於樂的意味,簡直就是漢代版的行為藝術!雖是個另類大賢,但馬融並不是個「佛系老師」,他對門人弟子非常嚴格。據傳有一個某個學生違反了制度,馬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執草怒打該學生,血染草秸之後,擲之於地,秸稈立時復活,開花結果。人以為奇,便將這種草稱為「傳薪草」。
此外,馬融與學生之間還留下了「絳帳授徒」「吾道東矣」等多個歷史典故,李商隱詩句:「絳帳恩如昨,烏衣事莫尋」,龔自珍所謂「孔壁微茫墜緒窮,笙歌絳帳啟宗風」,也都是在說馬融的故事。正因為他對學生嚴格,才培養出了東漢著名經學大師鄭玄、劉備的老師盧植、漢末連任三公的馬日磾等東漢名儒,在中國經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從燕伋望魯到絳帳傳薪,一個思念老師,一個嚴對學生,為後世留下了師與徒的典範,也為當代校園裡學生罵老師、老師不敢管學生等教育問題給予了啟示。一個文明的時代,應重視教育、尊重教師,讓「尊師重教」成為社會風尚。今天,讓我們一起向所有教師致敬,願他們的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負!(寶雞新聞網記者 黃河)
編輯:苟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