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校園記者風雲人物」⑤ 胡宇輝:斜槓青年新聞路,愛闖...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人物簡介】胡宇輝,重慶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2018級學生。現任班級班長、學院學辦助理,曾任重慶理工大學校學生新聞中心評論部副部長、重慶理工大學兩江校區傳媒中心新媒部副部長等職。在校期間,對外發表文章40餘篇,累計發表文字量10萬餘字,參與8期校報的策劃製作、累計採訪優秀師生20餘人,榮獲校報優秀編輯等30餘項榮譽獎項。

胡宇輝正在進行演講。

  「學生記者需要講好校園故事、述說理工風採,不斷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使筆下新聞宣傳具有影響力、親和力和感染力。」 談及對「學生記者」應具備的素質,獲評重慶理工大學第五屆「校園記者風雲人物」的胡宇輝坦言道。

  兩年的校媒時光,從兩江校區傳媒中心到校學生新聞中心,從最初的不善文筆到如今厚積薄發,載以數文。新聞路上,他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用文字述說重理工青春,用話筒傳遞校園故事。

  勇者無畏,初遇新聞絕不淺嘗輒止

  「從來沒想過自己在毫無文字功底的情況下加入了校學生新聞中心,還一發不可收拾的堅持了下去。」2019年5月校學生新聞中心招新,胡宇輝憑藉著大一在兩江校區傳媒中心工作的宣傳經驗,加入了校新聞天團核心部門——評論部,開啟了學生記者艱難卻又出彩的新聞路。

  前路險阻,可勇者無畏,以辛苦的付出迎接碩果纍纍。加入文字工作部門的胡宇輝,是一個「小白」,不熟悉稿件的寫作方式,不了解採訪流程,更沒有接觸過筆桿工作,但從未動過放棄的念頭。在部門其他成員已有一年「實戰」經驗的情況下,他只能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自己筆下的文章趨於規範,並在固定時間內發揮它的效能。

  「剛到新聞中心這個大家庭的時候,我是一片白紙,部門其他小夥伴們才華橫溢,文筆出眾,我唯有做好每一次任務,才能跟上大家的步伐。」胡宇輝不放過每一次任務的機會,每當派發任務,他總是「身先士卒」,積極撰寫。入學至今,胡宇輝已在人民網、中國青年網等媒體網站發表了稿件50餘篇,其中《一橫長城長,一點茉莉香》《青春兩江夢,知情韶華人》榮登中國大學生在線官網首頁。胡宇輝說:「學生記者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採寫能力,撰寫的文章就是新聞紀錄的載體,也是思想傳播的途徑。」

  自我錘鍊,堅牢磐石終能水滴石穿

  從請教學姐學長到不斷進行自我教育,一張「白紙」也漸漸染上了絢麗的色彩。談及印象最深的一次採訪體驗,是胡宇輝剛上任不久的第一次人物採訪。「無證上崗」的他擔心把任務搞砸,最終辛苦交差的成果仍不盡人意。之後的他借鑑、學習優秀的人物通訊稿,在經歷過反覆的修改之後才出了終稿。當他開始嘗試寫內宣、外宣稿件的時候,他也積極尋找類似的優秀文章,仔細雕琢,直至寫出合格的稿件。

  在撰寫2019年《重慶理工大學報》自檢報告期間,他曾花1天時間翻閱完2018-2019校報所有內容,並針對「主題宣傳」「辦報質量」「團隊建設」方面進行提煉匯報。也正是由於胡宇輝在工作上的認真打磨,才完成了由當時稚嫩的採訪者到校園記者風雲人物的被採訪者的華麗轉身。胡宇輝在磨練中跌跌撞撞地摸對了路子,思維和文字都在筆墨間日漸成熟。

  兩年來,胡宇輝持續活躍在校園宣傳第一線,任職兩江校區學生傳媒中心的他,是兩江活動現場的「第一見證人」,校內的「微電影大賽」「1/4畢業季晚會」「十大學霸交流會」等多個文娛活動都有他現場報導的蹤影。轉戰校學生新聞中心的他,先後組織策劃參加了「士繼讀書月」「網絡文化季」「言論文大賽」等專題活動,均取得不錯成果。

  作為一名校媒人,胡宇輝一直以一名新時代優秀學生記者的標準來考核衡量自己,練就前線採寫,後線編輯製作的綜合本領。在他主管「重理工青春兩江」公眾號期間,公眾號推文平均閱讀量達到2000以上,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優秀校園公眾號」的榮譽稱號;參與校園精英、閱讀之星尋訪活動撰寫的稿件也陸續在人民網、中青網等平臺發表。不僅如此,他還積極撰寫言論文章,策劃組織校園文學建設,壯大校園主流輿論。胡宇輝說:「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必定的,認真付出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結果。」

  全面發展,「斜」出不一樣的人生

  從科協成員到班級班長,從全面搭建宣傳戰線的學生記者到應用技術學院的學辦助理,胡宇輝堅持全面發展,爭做斜槓青年。他表示,由於課餘時間少,平時對自己的要求是時間和效率。身兼數職的他,卻依然堅持用自己最大的毅力和韌性與困難博弈,與優秀為伍。

  一往無前的挑戰和嘗試讓胡宇輝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在學習上,他爭取做到時間價值最大化,以班級第一的綜合成績獲得甲等獎學金和「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在志願、文娛、科研方面均做到「碩果纍纍」……擔任「第二十八屆世界腦力錦標賽」中國總決賽中的裁判員並獲得優秀志願者榮譽證書;熱情投入演講和微課比賽,並在迎新晚會參與節目演出;致力於科研建設,獲得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重慶市金獎等等。面對豐富的成績,他依舊不驕不躁說到:「當你腳踏實地,篤實做事,那些沒幻想過的美好才能悄然而至。」

  「有的人活在大學這座『象牙塔』裡,有的人善於走出去直面世界。而我選擇在大學裡不斷探索、篤定前行、超越自己。」正是因為敢於不斷的挑戰,嘗試和超越,胡宇輝才能在校媒路上綻放風採,闖出了屬於自己大學的「小天地」。

  在多元生活中,胡宇輝開動了追尋優秀的輪船,從來沒有按下暫停鍵。沿途歷歷風景,他都記載在了回憶錄裡。在校學生新聞中心這抹亮麗的風景圖裡,刻有他的良師、知己的身影。在這裡他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悅與難過,他的大學生活也因此變得更有意義和充實。雖然他已經從校學生新聞中心「退休」,可對於未來,他依然不改本色。他表示將不斷挑戰地自我,「斜」出不一樣的大學生活。(邢琴)

相關焦點

  • 重慶理工大學「校園記者風雲人物」⑥ 李雪陽:上下求索 在築夢新聞...
    【人物簡介】李雪陽,重慶理工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8級學生。曾任校學生新聞中心評論部部長,現任校團委傳媒中心主任。在省部級以上媒體發表稿件30餘篇,獲得「重慶理工大學報優秀學生編輯」等十多項榮譽。
  • 重慶理工大學「校園記者風雲人物」③ 鄧潔:用拼搏與努力書寫別樣...
    【人物簡介】鄧潔,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18級學生。現任第十四屆校學生新聞中心副主席、「中國結」民俗文化傳承協會會長,曾任管理學院導學團宣傳部副部長,第十三屆校學生新聞中心總務部副部長。在校期間,榮獲重慶理工大學2020網絡文化季「組織工作先進個人」等12項榮譽。
  • 重慶理工大學「校園精英」系列報導② 付玉琳:以夢為馬做宣傳 尋找...
    連續三年擔任班級團支書,連續兩年在院學生會宣傳部任職,曾獲重慶理工大學2017年度校園記者風雲人物、2018華龍網校通訊社優秀通訊員、中國青年網2018校園通訊站優秀通訊員、首屆「書法印象」杯全國書法硬筆大賽暨書法組三等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NECCS)C類三等獎等30餘項榮譽。    從入校到現在,付玉琳始終堅持用心、用情、用愛去積極完成每一件事。
  • 重慶理工大學「校園記者風雲人物」⑩ 王齡婧:因熱愛而一往無前
    【簡介】王齡婧,重慶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絡工程專業2017級學生。曾任第十三屆校學生新聞中心副主席、中國青年網重慶理工大學通訊站副站長、中國大學生在線重慶理工大學校園網絡通訊站副站長等職務。在校期間,在市級、國家級媒體發稿60餘篇,同時積極參加校園文化建設,組織開展宣傳文化活動,獲得「優秀學生記者」等榮譽稱號。
  • 重慶理工大學「校園記者風雲人物」⑪ 鄔泓帆:博觀約取,鋪就「有...
    【人物簡介】鄔泓帆,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學專業2017級學生。參與《小理電臺》錄製、《途聽道說》的拍攝;參與「丸美」十佳大學生宣傳視頻等多個專題視頻拍攝。榮獲重慶市2018年愛滋病防控宣傳及檢測促進微視頻徵集大賽最佳創意獎等10餘項榮譽。
  • 重慶理工大學「校園記者風雲人物」⑫ 張杰:理工男與熱愛並行的...
    【人物簡介】張杰,重慶理工大學兩江人工智慧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2018級學生。現任第十四屆校學生新聞中心副主席,曾任第十三屆校學生新聞中心新媒部部長、中國大學生在線微信團隊運營部成員等職。截至目前,在市級以上媒體發表稿件70餘篇,參與運營中國大學生在線微信公眾號,參與組織第二屆校媒領軍論壇等活動策劃及宣傳工作,獲得「重慶理工大學新聞平臺先進個人」等九項榮譽。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大學裡的「斜槓」青年
    王聰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博士/女籃隊員/合唱團成員成為王聰的斜杠人生,在她看來,這樣的生活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體力上有時會有辛苦的感覺。有時候剛打完比賽就要立馬坐車回來,繼續去實驗室,兩邊來回跑。但是只要你從中能收穫到你想要的能量,體力上的問題就能克服。很值得」。王聰認為,斜槓的人生需要執行力,「學習的時候專心學,搞業餘愛好的時候專心去搞」。
  • 「斜槓青年」中近半數副業收入不低於主業,重慶人都在做哪些副業?
    11月7日,重慶匯博網發布了《重慶職場人開展副業情況的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98.8%的人都想做副業,擁有副業的人群中90後佔比近8成,而微商成為大多數人的副業首選。有個主業謀生,再兼顧一項興趣賺取零花錢,「斜槓青年」也成為不少年輕人嚮往的生活方式。回收的2872份答卷顯示,8.4%的職場人擁有斜槓收入,其中有75.4%都是90後。
  • 斜槓青年,精彩生活不止一面
    「斜槓青年」,指的是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最早出現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 (Marci Alboher) 撰寫的書籍《一個人/多重職業》。「斜槓」概念進入中國後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迅速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
  • 戀愛先生中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 靳東為什麼叫斜槓青年
    近日,電視劇《戀愛先生》中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在劇中靳東說自己是斜槓青年,可能很多觀眾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說明他有多重身份,牙醫只不過是他的一種身份,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戀愛顧問。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
  • 「斜槓青年」,真的「斜槓」了嗎?
    你可以斜槓,但請別一擁而上。晚好,這裡是拾年紙條。首先來重新科普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斜槓青年」一詞語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這一詞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斜槓青年
    有一陣子市面上特別流行斜槓青年,沒幾條斜槓的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靈魂有趣。有些人的斜槓花團錦簇,比如我就見過「寫作/肚皮舞/品酒師/心理諮詢師/烘焙/收納」這樣的斜槓青年簡歷,看得作為面試官的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這位朋友到底想來應聘什麼。斜槓本意是一個人擁有多重職業,收入多元,甚至能靠興趣特長賺錢。
  • 什麼是斜槓青年?如何做一個斜槓青年?
    身份之間用斜槓進行區分,這就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指的是在除了幹好本職工作獲取正常的收入之外,另外拓展出收入渠道的年輕人。譬如,現在很多人在工作之餘,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和人脈圈做微商,賣產品換取差價收入,他們就是典型的斜槓青年!
  • 準大學生精英計劃: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斜槓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斜槓青年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做客服當服務員,「斜槓青年」群體靈活就業大有作為
    楚天都市報記者詹鈃 通訊員 徐丹 實習生 陳逸帆疫情後時代,就業模式發生顯著變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在校園內開始,就積極做兼職來補貼生活,提前融入社會。畢業後,不少年輕人則身兼數職,同時「打幾份工」,成為名副其實的「斜槓青年」,也賦予了靈活就業全新的含義。有相關兼職平臺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已經有超過20%的大學生有意向或者已經有兼職工作。大學生兼職養活自己大二學生李聰的兼職是一名帶貨主播。
  • 臺灣的斜槓(Slash)青年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選擇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稱他們是「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是必然的現象,年輕人要擺脫限制和束縛,釋放出自己的潛能來,海闊天空任自翱翔,追求有自我特質的人生。
  • 文藝青年、斜槓青年、佛系青年……你最適合哪個稱呼?
    再不濟,你也可以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用be fond of literature and art(喜歡文藝)來表達文藝青年。 不過,不知何時起颳起一陣文藝颶風,很大程度上改寫了文藝青年的認知,甚至讓它沾上了貶義和嘲諷的意味。
  • 當代斜槓青年:「你看我的斜槓夠多嗎?」
    有人白天是其貌不揚的碼農,下了班就是暢銷網絡小說家;有人看著是辦公室的職場精英,搖身一變就是考了N張證的私教教練;剛剛從大學校園裡走出來面試的畢業生,簡歷裡都很有可能寫著運營粉絲數量過百萬的個人公眾號。Z時代的年輕人,身上不背條/斜槓/,還真不好意思去social場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