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0月29日訊 (記者劉迅 通訊員馬遙遙) 36歲的汪先生近來一直耳悶耳痛,聽力也在下降。醫生一檢查,竟發現他的耳朵裡裡像「長黴」一樣,出現絨毛狀真菌絲團。而這些黴菌的來源,與汪先生掏耳朵上癮有關。
汪先生家住漢口,愛乾淨的他從小就有掏耳朵的習慣,時間長了以後他竟對掏耳朵上癮,不是用掏耳勺就是用棉籤,只要感覺耳朵癢了或是不乾淨了,就會拿出工具掏一掏,有時非要掏出點血,他才覺得舒坦。
一周前,汪先生突然覺得耳朵裡有些疼,還有些發悶。持續了三天,症狀不但加重,左耳還聽不大清聲音。昨日上午,汪先生來到武漢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門診看病。
在門診,耳鼻喉科賀海霞醫生通過耳內鏡檢查發現,汪先生兩側外耳道充血腫脹,耳道壁上布滿了一圈厚厚的結痂,表面還有很多毛茸茸的東西。經過耳道清理和進一步探查,發現他左耳的鼓膜邊緣有一個直徑約2毫米的穿孔。
賀海霞診斷這是真菌性外耳道炎,左耳鼓膜穿孔導致聽力受損。經詢問,汪先生有喜歡掏耳朵的習慣,而他這次耳朵裡「長黴」正和這個壞習慣有關。「很多人耳朵總是癢要警惕真菌感染可能,就像得了腳氣一樣,越挖會越癢,時間長了,會逐漸損傷外耳道的皮膚,甚至引發鼓膜穿孔、中耳炎。汪先生患有腳氣,這也是出現交叉感染的原因。」賀海霞說。
該院耳鼻喉科主任袁琨介紹,最常見的真菌感染部位在腳上,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腳氣(學名腳癬),是麴黴菌、念珠菌、毛黴菌等致病真菌所引起的感染。但近年來,耳鼻咽喉科接診的真菌病也不少。外耳道口小、洞深,適宜於真菌生長。在接診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近九成都有常去洗腳店採耳的經歷。
袁琨主任強調,大家認為耳屎是人體的廢棄物,其實它對耳朵有保護作用。耳屎呈酸性,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環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禦外部的細菌侵襲。頻繁掏耳朵,將耵聹掏淨,等於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線,任由細菌侵入耳道和鼓膜,反而會引起慢性炎症,導致耳朵出現疼痛、流膿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會聽力下降。
專家提醒,健康的外耳道就有自潔功能,如果經常掏,反而會弄巧成拙,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癤腫、潰爛等,甚至傷及鼓膜甚至中耳腔,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如果感覺耳朵不適,可以用小棉棒蘸上甘油或植物油溼潤耳道,以緩解症狀。如果出現耳朵疼痛不能緩解、耳朵流水、聽力下降等症狀,則須立即到醫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