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在線11月21日訊(通訊員 李慧 劉莉)由於人體外耳道皮膚偏薄敏感,神經纖維多,用挖耳勺或棉籤輕輕掏挖及旋轉摩檫時,人體會產生較強烈的舒適感。因此,很多人喜歡掏耳朵,可由自己或他人幫助完成。
近日,68歲的張爺爺感覺耳朵裡發癢,就自己拿起一根棉籤準備掏耳朵,不料家裡小孫子嘻戲打鬧,一不留神碰到張爺爺的手,棉籤被插進了張爺爺耳道深部,一陣劇痛後張爺爺的耳朵裡鮮血直流,家人立即將他送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就診。醫生行纖維耳鏡檢查時發現鼓膜穿孔,給予了張爺爺緊急局部消毒、止血處理。
(醫生檢查市民耳朵。通訊員供圖)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劉剛副主任醫師介紹,隨意的掏耳朵、採耳這些習慣是不健康的、有風險的,容易引起外耳道和鼓膜的意外損傷,還可因引發感染而致外耳道炎、中耳炎或癌變等嚴重健康危害。
急性損傷 公眾自行掏耳時一般都會用相對較銳利的工具,比如挖耳勺、棉籤、火柴梗等,這些物品容易損傷外耳道或耳膜,也容易在受到意外的外力撞擊時對局部造成嚴重損傷。另外,由於光線不佳,還易把耵聹(耳垢)推入耳道深處,造成聽力的下降及耳鳴,甚至鼓膜穿孔引發永久的傷害。
引發感染 耳道內局部皮膚損傷後容易引發細菌感染導致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另外,在專門的掏耳店裡還要特別警惕真菌交叉感染,而導致真菌性外耳道炎,一旦感染,會導致局部瘙癢難忍,治療也較麻煩。
長期掏耳,還可能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或耵聹腺癌。
其實,耳內的耵聹是對人體有保護作用的,它可擋住外界的灰塵和小飛蟲進入耳道,還可抑制細菌的生長,保護鼓膜。並且,耵聹會在進食、說話等人體顳下頜關節活動時鬆動、排出,因此,不必冒這些「風險」來自行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