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重視東方傳統節日的日本為何不過春節

2020-12-17 環球網

春節將至,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旅行過年,而日本,成為許多人的首選,除了可以瘋狂購物,還有個原因就是日本人只有元旦當天算過新年,所以春節時既不會人潮洶湧,又能感受新年氣氛。我就曾帶過兩位中國留學生,感受了一下日本新年的習俗。

京都伏見稻荷大社中的千本鳥居。

春節被合併到了元旦

我的兩位留學生客人來自廣東,廣東人是頗為傳統的,自然希望春節能過得熱鬧,我就開車拉上他們直奔神戶的南京町,準備在那看舞獅、吃餃子,高高興興地過年。

我們到時,滿街張燈結彩,中國人和日本人把整條街擠得水洩不通,以至於兩位留學生大叫吃不消,說在老家春節都沒有這麼多人上街的。只是,回程的時候,走了大約一個小時,看著周圍冷冷清清的街道,其中一個小夥子終於憋不住了,問我:「您看這日本街上怎麼一點兒過節的氣氛都沒有啊?是不是出什麼事兒了?」

出事兒肯定是沒有出,日本人愛激動,真鬧地震也不是這麼個冷清法。我告訴他們:「日本人的春節,是和元旦一塊兒過的。所以,到了真正的春節,他們就和平常一樣過日子啦。至於南京町,是日本僅有的兩個唐人街之一(另一個是橫濱的中華街),過春節時附近的華人都會來此,而日本人跑來,純屬湊熱鬧。」

兩個留學生琢磨半天,那個女生開口了:「這麼說,日本人只過元旦,不過春節?」

我又下了一番功夫,給他們解釋:日本人的確只在元旦過新年,但並不代表著他們放棄了春節這個節日。實際上日本在某些方面對東方傳統文化頗為重視。比如,日本春分和秋分這兩天竟然是國家假日,充分顯示了日本古代對農業節氣的重視。

春節這樣的東方傳統節日,並沒有被日本人忘記,只是這樣的傳統節日不再按照農曆來計算日期了。日本政府可能是覺得又過公曆節日又過農曆節日讓國民太傷腦筋,乾脆下令無論公曆農曆,所有節日一律按公曆算。這樣春節作為農曆(日本稱為「舊曆」)第一天,便被併到元旦去了。

新年吃涼菜

兩位留學生繼而又開始好奇,日本人過新年也和我們中國的做法一樣嗎?他們是不是也會吃餃子?

日本人過年是不吃餃子的,他們吃的,是冷菜。吃冷食是日本新年的風俗,至於原因,都是以溫良賢淑著稱的日本女性惹的麻煩。在日本,每個新年前的12月28日,要進行全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而這時家裡的先生還在單位開忘年會(即中國的年會),孩子在學校幫助打掃衛生,家裡,就只能靠太太一個人拼命幹活了。於是,等到大家都放假回家,太太便可以發發小脾氣:「這幾天不開火了,大家吃涼的吧。」這種說法帶有一定誇張,但吃冷食的傳統的確是為了體諒太太,感謝她辛苦了一年。

日本人過新年吃的冷食大餐。

其中一位留學生問我:「難道在日本一般人家過年都吃不著熱飯嗎?」 其實,還是有兩樣熱東西可以吃的,一樣是蕎麥麵,一樣是年糕。

儘管蕎麥在我國不是很普遍的食物,但日本人過年是一定要吃的,很多人不是在家吃,而是到神社去吃。而且,很多人會在新年前的午夜去吃,只為了能趕上初詣(指一年中第一次去神社或寺院參拜)。因此,和別的部門過年放假相反,新年前一天,日本的公交公司、地鐵公司是整夜加班的,神社也整夜開門。神社門口一般有免費或者50日元(約合人民幣2.8元)一碗的蕎麥麵吃,吃了可以來年萬事如意。以前,吃蕎麥麵講究必須在午夜前吃完,但現在似乎已經不那麼講究,新年第一天拜完神社再吃麵的大有人在。我猜,這可能是因為日本拜神社的人多,好不容易排到拜完,需要趕緊吃碗麵暖和一下。

新年來神社的祈福者吃蕎麥麵。

至於年糕,日本人的吃法和中國也不盡相同。日本過年賣的年糕分為普通年糕和放在饅頭狀包裝裡的「鏡餅」兩種,前者過年時日本人會和著紅豆湯一起煮了來吃,叫做「卡卡米摩奇」,後者要一直供在祖宗神龕前面,直到過完年之後再來吃。至於饅頭形的包裝,也不能隨便扔掉,要和用松枝、桔子、稻草製成,裝飾在門上的「門松」一起,送到神社燒掉,才能去掉前一年的晦氣,迎來新年的美好未來。

放在饅頭狀包裝裡的「鏡餅」年糕。

神仙也會疲憊

據留學生朋友講,廣東過春節,熬夜守歲是必須的。而日本人過年夜是一定要睡覺的。年夜時,每個寺院會專門敲鐘108下,古為驅除邪孽,今為節日象徵。「除夜之鐘」後,日本人無論如何都要睡一覺,不會守夜到天明。倒不是日本人懶惰,而是他們新年有一個特殊的習俗——解初夢。所謂「初夢」,指的是除夕夜做的夢,據說可以通過這個夢來斷定一年的吉兇。

日本人沒有拜年的習慣,新年真正的重頭節目在於去神社。談到神社,很多人常說那無非是封建迷信。但如果真的去過一次,就會被獨特的異國情調吸引。比如,神社正中的大路據說是神們走的,普通人不能走,大家再擁擠也只在兩邊排隊。 我曾就這個問題詢問過一位老得不能再老的神官,問他是不是神們太兇太傲慢,衝撞不得?那位神官癟著沒牙的嘴想了好久,解釋道:「日本的神啊,都已經非常非常老了,最小的也比我還老很多啊。把他撞倒了,可能就沒法來給大家祈福了哦。」一時,這虛幻的神靈也有了幾分人情味。

神社的大殿前都會懸掛有一根草繩拴好的大鈴鐺,這是為了叫醒神明而設的。在日本人眼裡,神也會煩,也會疏忽。所以新年天還沒亮很多人就擠在神社門前,等著去「初詣」了。這時候的氣氛像體育比賽,神官拉開門後要像兔子一樣跑開,否則可能被人踩死。人們瘋狂地衝向神位,爭著去拜神。他們覺得神這時候精力充沛,會好好地記住自己的祈願。等過了一會兒人潮如湧,神仙也會忙不過來,疲憊之中給你的願望打了折扣豈不冤枉?所以,為了讓神明保持清醒,日本人許願之前會搖晃草繩,鈴鐺便發出「譁啦譁啦」的響聲。

拜神有規矩

新年拜神社的規矩不少,我特意囑咐兩位留學生,去許願的時候要遵循程序,即先拍掌兩下,然後雙手合十說出心願。爾後再拍掌一下,才算拜謁結束。這樣做是為了跟神有約定,先拍掌兩下,引起神注意,後拍掌一下,表示自己許願結束了。

一位留學生問道:「如果我只是拍掌兩下,許願完了忘記再拍一下,會有問題嗎?」我說你聽過北京相聲《扔靴子》嗎?某人租住樓上,晚上回來必把一對兒靴子扔到地上,「咣,咚」兩聲,弄得樓下有犯心臟病的危險。提醒之下,樓上這位回來「咣」扔了一隻靴子,忽然想起,把另一隻輕輕放下。第二天,樓下憤怒之極:「我等你扔第二隻靴子,等了溜溜兒一宿啊!」

你不會讓神溜溜兒等一宿吧?

實際上,世界發展迅速,日本的新年也可以看到若干國際影響的影子。比如,日本人「初詣」後習慣買內裝「守護」的錦囊回家,裡面通常是有神社開光的小弓箭等「寶物」。以前,日本人還可以從容挑選哪個神社的守護更加靈驗,現在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了再說。原因是中國遊客新年到日本遊覽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到神社參觀,經常順手買下四五十個錦囊帶回去送人。結果神社的錦囊供不應求。

再比如,日本神社設有「賽錢箱」,即捐款箱,供新年的時候人們提供捐贈。據說日本的神並不喜歡大面值鈔票,而最青睞5日元的銅幣,因為其中間有孔,大有古風,為那些老神們喜愛。然而,今天在日本各處的神社,經常可以看到某個捐款箱裡出現各國的鈔票和硬幣,這與其說是尷尬,不如說是增加了新年的喜感。

我想,日本的神一定也是這麼想的。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駐日本特約記者 薩蘇

(環球人物雜誌)

相關焦點

  • 日本的春節,文明開化盡棄中華傳統,新年卻成了披著洋裝的春節
    但是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太過深遠,這種浸淫在日本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中華文化不是一道政令就能完全去除的。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仍在日本充滿生機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新年。古代日本,慕中華風尚,一切仿「唐」。中華傳統在日本開花結果,其中就包括中華節日。在古代日本,上自貴族,下至平民,除了過日本傳統節日外,就屬以過中華節日為潮流。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自然也被日本學習,所以古代的日本人過春節一如中國,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到了近代,列強入侵,日本希望能迅速西化、文明開化、追上西方。
  • 深受中國影響的日本,為什麼不過春節呢?
    說到春節,對於全球的華人來說,都是一年中最值得慶祝的節日。在中國,春節的習俗已經延續4000多年,算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其它一些國家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韓國。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樣是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卻不過春節,這是什麼原因呢?
  • 為什麼韓國過春節,日本卻不過春節?
    再過兩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各位小夥伴們回家跟家人一起團圓了嗎?談起春節,我們的幾個鄰國朝鮮、韓國、越南以及一些華人聚集地較多的地區都會過春節,但是為什麼連文字都照抄中國的日本卻不過春節呢?
  • 日本新年如同春節,中華傳統的東流,維新也難以割捨的中華情懷
    但是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太過深遠,這種浸淫在日本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中華文化不是一道政令就能完全去除的。 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仍在日本充滿生機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新年。
  • 中秋節明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日本人竟然也過?
    眾所周知: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那麼既然如此,各位可否知道,在日本也有著這樣的一個中秋節呢?日本人習慣把陰曆8月15日的夜晚稱為(十五夜),而把這天的滿月稱為(中秋の名月)。
  • 日本的新年裝飾,為什麼他們不過春節?
    下個月就要到中國的春節啦,奇怪的是,一直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日本,卻不過春節。這是為什麼呢?知道原因後,你肯定會哈哈大笑!日本的新年是每年的1月1日至1月3日,重要程度相當於中國的春節。從7世紀末期開始,日本就使用中國的曆法,引進了中國所有的節日。當然,春節也不例外,在中國農曆大年三十的時候,日本人的過年習慣和中國差不多。
  • 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洋節日知道就行!
    :西方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別稱:耶誕節節日流行地區:歐洲、美洲、現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請不要讓這句話成為一句空談,中華人民之所以可以屹立在世界,正是因為中華人民的辛勤勞作和包容的胸襟以及聰明的智慧,我們不敵對任何國家和文化,但我們有自己璀璨的華夏文明更有5000的悠久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洋節日」始終不能代替中國傳統節日,也不應該成為社會主流追捧的節日!中國節日才是中國人應該重視的節日
  • 韓國傳統節日有哪些?韓國節日大全
    韓國自古即為民俗禮儀之邦,節日眾多,其中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更是深深體現韓國人民對傳統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振興
  • 看日本傳統節日,簡直就是中國節日的複製版
    日本和中國一樣,一年中有很多個傳統節日,每個節日他們都有自己的慶祝方式。日本的節日分為兩種,一種是法定節假日,一種是民間節日。日本與中國在長達2000多年的交過程中,不僅學習了中國的風俗和飲食還把它們發展至今。
  • 傳統習俗|古人喜歡重疊數節日,為何節日沒有四月四、八月八?
    古人喜歡重疊數節日,為何節日沒有四月四、八月八?作者:枯木您有沒有發現,在我國這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國度裡,老百姓還是喜歡過傳統節日。雖然近些年有些西方節日傳入國內後,受到一些年輕人追捧,然而從整體趨勢來看,西方節日和我國傳統節日自然無法比擬。
  • :: 傳統節日為何漸行漸遠? ::
    面對一項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可能被別國申請為文化遺產,國內反響強烈。湖南省嶽陽市迅速掀起「捍衛」端午節行動。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交流會上」,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也曾焦慮地說,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果國外申報成功,我們該有多麼尷尬?我們還有何顏面去見列祖列宗?
  •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春節
    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新一年的起始春節是傳統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
  • 中國節日新文創 讓節日裡的傳統文化基因「活起來」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記者 魏金金)「中國傳統節日裡蘊含了太多中國歷史、中國智慧、中國快樂,從春節到元宵節,從中秋節到重陽節,從四季更替到24節氣,這其中都值得細細體味。」站在「術」的角度,我們需要重視富有象徵意義的節日紀念物等產品的利用和開發,同時也要重視那些能夠激發大眾節日情感且能夠讓大家參與其中的富有儀式感的活動;而站在「道」的層面,傳統節日的衰落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價值觀的更迭密不可分,振興傳統節日,需要各領域共同關注,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從而深化不同代際群體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建立文化自信。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春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不僅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出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筆者認為中國人過春節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無論身在天涯海角、不管多忙,過春節這一天都要如約回家。其實過春節回家也是春節時的一個重要習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才有過節的氣氛和意義。
  • 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的來源
    春節,又稱新春、新年、度歲等。想必是中華人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光是它的假期最長,最重要的是它凝聚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年」在甲骨文當中也有記錄。請看下圖,下部分弓著腰是「人」字,上部分是「禾」意為禾穀,字的解讀是人們背著穀物表示豐收,收穫。下面是「年」字隨著歷史推進演變的過程。
  • 日本傳統節日有哪些?日本節日大全
    日本的節日主要包含國家節日和民間傳統節日。日本的法定節日一共包含15個,分別是元旦、成人節、建國紀念日、春分日、紹和紀念日、憲法紀念日、綠色節、兒童節、海的日、敬老日、秋分日、體育節、文化節、勤勞感謝日以及天皇誕生日。
  •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外國人過不過中秋節?又是怎麼過的呢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且是大家都很重視的一個節日,實並非只是中國獨有外國人也過,那麼外國人過不過中秋節呢?外國人又是怎麼過中秋節的?一、日本「月見節」在古代,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見節」。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裡去進香。
  • 中國人為什麼過不動傳統節日了?我們當反思什麼?【洋節vs傳統節日】
    01 中國人為何過不起傳統節日了? 一切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節日的由來。更多的原因其實可以追溯到很多節日本身的內涵上。 如春節(過年)這樣的重大節日,過去的一切活動內容都是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同時也脫離不了生產力低下,人們認知上偏封建迷信的事實本質。
  • 傳統節日春節為什麼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才正式叫「春節」?
    眾所周知,正月初一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鮮為人知的是,春節這個名字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晚。辛亥革命之後的1913年,中國政府才正式將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因此春節在古代有上日、元日、正日、元辰等等名稱,但就是不被叫做「春節」。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民國正式以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為官方曆法,農曆正月初一也就不是元旦了。但中華民族千百年在正月初一過年的傳統不可能改變,正月初一依然還是重要節日。
  •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但南北方過年的習俗差這麼多?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