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後有河馬在追你怎麼辦?來了解下牛頓的慣性定律

2021-01-07 神龜洛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自然界中,大家對食肉動物以及食草動物的影響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提到食肉動物,自然而然的會想起老虎,獅子這些兇殘的猛獸,而提及食草動物變回聯想到長頸鹿,綿羊等受很多人喜歡的動物,但這只是人的固有印象。

如果說有一種食草動物對人類有很大的生命威脅,是最大殺手之一,你認為是哪一種動物?大象還是野牛?都不是,是河馬,河馬在非洲每年至少造成500人死亡,名副其實的人類殺手。

河馬是體型最大的陸地動物之一,有記錄顯示,河馬的最大重量為3.2噸,有著強勁的咬合力約為800公斤,是人類的10倍還要多,我們在紀錄片中或許會看到,河馬張開的嘴巴很大,可以張開近180度,用血盆大口來形容河馬最適合不過了。

以河馬的咬合力,可以輕鬆的將鱷魚撕碎,那麼,如果你在非洲旅遊,很不幸的遇到河馬在後面追你,你會怎麼辦?這不是聳人聽聞,不信,你看下面的圖片。

其實河馬最可怕的不是它的體型,而是在於它沒有腦子,簡單的說就是容易被激怒,而且不分對象的發怒,河馬憑藉其咬合力曾將鱷魚咬稱兩半,所以有很多人想不明白,河馬為什麼是食草動物,吃點草要費多大的力氣?

如果我們見到河馬,首先就是和它保持一定的距離,越遠越好,因為河馬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30千米/小時,而普通人的跑步速度很難超過24千米/小時。

如果,河馬已經發現了你,並且已經向你衝過去,在你速度和耐力都不及河馬的時候,只能用自己的大腦去戰勝它了,否則你就會成為那每年的1/500。

那麼,怎麼藉助人類聰慧的大腦去戰勝河馬呢?此時,知識的力量凸顯了出來,此時你的救命稻草就是牛頓第一定律,也就是慣性定律。

因為,河馬要比你重,根據牛頓第一定律,質量越大的物體其慣性越大,所以河馬要改變自己的運動方向就很困難,如果你被河馬追趕,最關鍵的是不能總向一個方向逃跑,而是找個合適的機會閃到一邊,河馬轉變方向所用的時間要比你慢的多,這樣有更多的時間想周圍尋求幫助。

另外一個方法需要一棵樹,然後你和河馬轉圈圈,這就是你展示靈活性的時刻,當然,樹木不要太矮小,否則河馬直接撞過來了。

除了河馬,大家可能會想到遇到獅子怎麼辦,獅子的靈活性比人類要強,如果用對付河馬的方法對付獅子,無疑是自投羅網,非洲當地人在經過獅子活動範圍時會帶上一根棍子,如果遇到獅子就用棍指著獅子的咽喉部位,大聲呵斥,一般情況下獅子不會主動襲擊人類,在你旁邊轉悠或許是想要你手中吃的東西。

無論如何,針對不同的動物採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夠化險為夷。

相關焦點

  • 如果河馬在追你,你該怎麼辦?懂牛頓第一定律是關鍵!
    如果說有一種食草動物是人類的最大殺手之一,你會認為是哪一種?很多人可能會猜是大象或野牛,不過比起另外一種動物來,它們還是要稍遜一籌,這種動物在非洲平均每年會導致500多人死亡,可謂名副其實的人類殺手。這種動物就是河馬,體型最大的陸地動物之一,有記錄最重的是3.2噸,擁有動物中最強大的咬合力,800多公斤,是人類的十多倍。最關鍵的是,它的嘴巴可張開到近乎180度,可以將鱷魚當零食一樣撕碎,當然就更別說人類了。那麼,假如有一頭河馬在追你,你該怎麼辦呢?
  • 河馬每年殺死500個人類,想要逃命,掌握牛頓第一定律是關鍵
    筆者-小文如果問起自然界哪些生物最可怕,很多人都會回答獅子、鯊魚或者鱷魚,畢竟它們長有尖牙利齒,尤其是鯊魚的血盆大口,僅僅是螢屏中的鯊魚就成為了不少人的噩夢。抱有這種想法的你就大錯特錯了,草食、雜食動物生氣起來威力可不比老虎獅子小,以河馬為例,看似呆萌的河馬每年殺掉的人類數量就超過了500人。
  • 慣性定律與辯證法
    而總是以漲中有跌、跌中有漲的曲線方式發展、演繹的 為什麼行情會是以這樣的方式來運行的? 我們用於下單的依據是,慣性定律和辯證法。
  • 2018初中物理知識點:慣性和慣性定律
    下面是《2018初中物理知識點:慣性和慣性定律》,僅供參考!   慣性和慣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⑴三次實驗小車都從斜面頂端滑下的目的是: 。     ⑵實驗得出得結論:在同樣條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車前進地越遠。
  • 慣性定律的建立過程
    當然,威廉的說法並不等於慣性原理,但是卻是走向慣性原理的重要步驟。因為,如果運動不需要原因,一旦發生就要永遠持續,亞里斯多德的推動說就要從根本上受到動搖。巴黎大學校長布裡丹(F.Buridan,1300-1358)也是批判亞里斯多德運動學說的先行者。
  • 備考2019:慣性及慣性定律的區別
    慣性   ①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②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 大家知道慣性系,你了解非慣性系嗎?
    我們的物理課本中,在學習牛頓經典力學的時候,經常存在這樣一種形式,只有在宏觀,低速的慣性系中,我們的牛頓運動定律才成立。一般課本中都體現了慣性系的「優越性」,如果不是物理專業,我們的非慣性系都是不做考慮的。
  • 牛頓運動定律在這裡失效了,慣性力來救場
    這是由於乘客保持了之前運動狀態的緣故,這種性質就是慣性。把一隻保齡球拋出去,球在脫離手之後就失去了動力來源,球能夠繼續向前運動靠的就是慣性。在亞里斯多德及之後一千多年裡,人們普遍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樣豎直向上拋出去的石頭之所以能向上運動是因為受到了向上的「衝力」。
  • 命題點——牛頓第一定律、慣性
    >知識點儲備: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2、關於慣性,下列四個現象對應的說明正確的是( ) A.拍打衣服,灰塵脫落,說明衣服有慣性B.子彈離開槍膛,仍能向前飛行,說明子彈有慣性C.汽車突然快速啟動,車上的人會向後傾,說明汽車有慣性D.運動員將足球頂出後,足球繼續運動,說明運動員有慣性分析 :我們做題時要看清楚研究對象是什麼
  • 慣性力,在非慣性系下引入慣性力,解題有奇效
    (這裡只是提供一種新的思路給你,我從來不崇尚大招、秒殺。若你用不好這個方法,千萬不要隨便用,對你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夠把題目做對的方法)01兩個小例子引發的思考如下圖,有一小黑人站在地面上,一小藍人站在電梯內,電梯內還有一個電子秤,將小黃球放到電子秤上,設小球的重力為G若電梯勻速上升,小黑人和小藍人這兩個人分別以自己為參考系,則他們通過理論分析出來的彈簧秤的示數與他們所看到的示數是否會相同嗎
  • 什麼是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為什麼牛頓定律只在慣性系中生效?
    牛頓想像出了一個絕對的空間和時間——用暗藏的測量杆構成的隱喻的網格來定義上下、左右、前後:空間的三個基本維度。靜止或「勻速運動」(或者稱為「無加速度」)的物體會按照牛頓運動定律相對這些網格運動。這些網格就構成了「慣性系」思想的基本骨架。
  • 八年級物理 如何理解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
    八年級下冊物理中,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的基礎知識,能夠正確把握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我們在此來具體理解一下慣性和慣性定律,分析一下影響慣性的因素以及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之間的關係。
  • 關於慣性系和牛頓運動定律的成立條件
    昨天有學生問了圖中的問題,對於老師來說,這不是問題,但是對於部分同學,在學習牛頓運動定律時會陷入這樣的死循環。首先看一下這個問題的提出背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必修1(2010年第3版)中,講完牛頓第一定律後,課後有個欄目科學漫步:慣性參考系。
  • 關於慣性系和牛頓運動定律的成立條件
    昨天有學生問了圖中的問題,對於老師來說,這不是問題,但是對於部分同學,在學習牛頓運動定律時會陷入這樣的死循環。後,課後有個欄目科學漫步:慣性參考系。慣性定律本身並不存在循環論證問題,會出現循環論證來自於想用慣性定律去尋找和確定慣性系,理論上理想慣性系是存在的
  • 慣性等於慣性定律?這兩者區別大了,學會了不失分
    有些同學在學習慣性和慣性定律時,以為這兩者是一樣的,其實這兩者的區別很大的。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物體無論是否受力都有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因此,牛頓第定律又稱慣性定律。對慣性的三點認識(1 )慣性的普遍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無論是固體、演體,還是氣體,無論物體質量大或小,是靜止還是運動,是受力還是不受力,物體都具有慣性。
  • 初中物理之物體運動:一問一答,詳談「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
    3、「牛頓第一定律」注意內容有哪些?①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通過實驗得出的,因為在地球上找不到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課本上是通過「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這個實驗進行探究論證和推理。② 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它糾正了人們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認識。所以說:「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絕對不能說: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有力,有運動。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那麼這個物體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但受到力的作用的物體的運動狀態並不一定會發生改變(如受到平衡力作用) 。
  • 慣性力到底是什麼?5分鐘讓你明白慣性力!
    為了便於說明和理解,筆者將用一個具體的例子而非抽象的概念來介紹慣性力,如圖所示:這是一輛向右做勻加速運動的小車,加速度為a,小車內有一根輕質細繩,繩的一段掛在車廂頂部,另一端連著一個小球,小球的質量為m,小球和車保持相對靜止。我們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
  • 讓知識活起來(1)——慣性定律
    第一篇文章寫的是我同自己所帶的一個初中生討論慣性定律的過程。具體的過程要複雜很多,有諸多的往返反覆,這裡呈現一下梗概。 當我來到她家時,她正在抄寫慣性的定義,恭恭敬敬的,寫了三遍。等她寫完,我拿起了她的作業本,翻閱了一下,發現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各種概念的定義。
  • 情緒轉移和慣性定律
    現實中這樣的這樣的情況有很多:A受了委屈,便會把怒氣轉移給B,B心裡不舒服又會將壞情緒轉移給C諸如此類。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當一個人對某一對象的情緒無法直接發洩時會將這種情緒轉移到比自己級別更低的對象身上以此來疏導自己的情緒壓力,簡單的說情緒是可以傳染的。無論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
  • 人類對慣性的認識和研究過程,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
    導讀:人類對慣性的認識和研究過程,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在物理學裡,慣性(inertia)是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被改變的性質。物體的慣性可以用其質量來衡量,質量越大,慣性也越大。慣性定義為,牛頓第一定律中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滿足牛頓第一定律的參考系,稱為慣性參考系。稍後會有關於慣性參考系的更詳細論述。慣性原理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原理。很多學者認為慣性原理就是牛頓第一定律。遵守這原理,物體會持續地以現有速度移動,除非有外力迫使改變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