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小白鼠」,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實驗品」,由於與人類基因的相似性,以及極強的繁殖力、充足的數量,它們成了實驗室的常客,每年用於科學實驗的小白鼠數量大約有幾千萬隻。我們大概不會為那些小白鼠的死感到遺憾,但是當實驗用鼠變成實驗用猴的時候,人們的態度和意見就大有不同了。
小白鼠固然好用,但是它們畢竟只有兩三年的壽命,當進行一些需要長期觀察的實驗時,我們的靈長類親戚獼猴就得上場了。事實上,用獼猴做實驗由來已久,目前為止已經上過太空的30多隻猴子中,絕大多數都是獼猴(詳見:有多少只猴子上過太空?它們後來的命運如何?)。它們和小白鼠相比,與人類的生理結構更為相似,演化上的親緣關係也更近,基因相似度達到93%,因此無論是在醫學、藥學、心理學上都能夠成為人類的替身。
獼猴其實是極其常見的猴子,大約有22個不同種,用「最普通」「最多」一點兒不為過,不光動物園猴山上大多都是它,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主角也是它。比如日本每年都上演泡溫泉好戲的猴子是獼猴,幸島上洗紅薯的猴子是獼猴,峨眉山上的藏酋猴、東南亞海邊用石頭砸貝殼的食蟹猴、泰國上樹摘椰子的豚尾猴也都屬於獼猴。
由於獼猴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比較低,種類多又容易馴養,在其多夫多妻的社會中,雌性獼猴4歲左右性成熟,一直到死亡它們都可以生育繁衍後代,種群的繁殖能力比較強,再加上與人類的相似性,就成了實驗用猴的首選,據估計,每年世界各地的實驗用獼猴加起來大約有10萬隻。
除了獼猴,綠猴和普通狨也是實驗中較為常用的猴子。綠猴主要分布在非洲,它們大多被用於與免疫系統相關的醫學研究。

普通狨,狨如其名,是最普通的狨猴,生活在南美洲,跟獼猴、綠猴比起來,與人類的關係稍遠,但是在用於實驗時獨具優勢,它們個頭小,孕期只需要150天左右,每次可以產1到3個後代,生育效率上比獼猴和綠猴都要高,所以也是常用的實驗猴。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範圍內死於科學實驗的猴子已有數百萬隻,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尤其是各個國家禁止使用黑猩猩等類人猿進行醫學實驗後,以獼猴為主的實驗用猴數量越發增多,如今美國每年的實驗用猴大約為6萬隻,歐洲大約為1萬隻。
關於猴子到底應不應該被用作實驗的爭論,支持者認為幾百隻猴子的犧牲可能會換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是值得的;反對的聲音多來自動物保護組織,雖然如今的實驗用猴中,很多都是經過人工繁育並飼養的,然而對於他們來說,這依舊是殘忍的、不人道的,應該減少不必要的實驗。爭論並沒有結果,一方也很難說服另一方,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或許只能感謝實驗用猴們的挺身而出,讓人類從中獲了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