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田家炳先生:這顆恆星普照人間大愛

2021-01-09 梅州網

  田家炳先生的不幸辭世,引起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沉追思。田家炳的一生,是把精神財富看得比物質財富更重的一生;是慈善奉獻的一生;是教育先行、家國天下的一生。他就像一顆耀眼的恆星,雖然走了,卻仍活在我們心中,照亮我們的心靈。

社會各界沉痛悼念田家炳先生。(林翔  攝)

  我們約請印尼、香港、深圳、上海、梅州各地與田家炳先生密切交往過的文化界、新聞界人士,追憶田老感動人心的事例,以真情實感緬懷這位舉世敬佩的大慈善家。

  良師益友 人生楷模

  ●熊德龍

  我與家炳先生相識幾十年了,他是我最敬仰的長者,他的思想和行為對我的影響至深至遠,終身受益。上世紀80年代初,梅州嘉應大學(今嘉應學院)成立,田家炳先生、曾憲梓先生和我均為創辦人。在開學典禮上,田先生說:「我田家炳是在家鄉出生,家鄉受教育,家鄉生活,所以我回饋家鄉是理所當然的。但熊德龍先生沒有客家人的血統,沒有受過中國教育,也沒有在家鄉生活,他對家鄉的感情,對家鄉發展建設的捐獻是非常難得的,所以熊德龍先生捐獻1元,就相當於我捐獻100萬元。」那時本人還是一個年輕小夥子,而田先生已是赫赫有名的企業家。聽了他的讚揚和鼓勵,我甚為感動,當然更多的是激勵和鞭策,因為我們在梅縣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捐助的學校和資助的學生,他做的慈善事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後來,我以田家炳先生為榜樣,在梅州家鄉和中國的一些貧困地區做了一些慈善和公益事業。我至今不能忘記田先生對我人生的重要影響和積極鼓勵,他是我真正的良師益友。

  田家炳先生是一位最有智慧,最有愛心和遠見卓識的企業家,他始終把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興盛緊密聯繫在一起,仗義疏財,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和公益事業。他對發展教育的認知遠比一般人深刻和執著。談到教育,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教育是關係國家強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樹人大業,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生的效益遠大於把財富留給個人。所以,本著「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的美德,他捐出八成的財產,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專事捐辦教育、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據報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田家炳共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館。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因此他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他曾說:「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奉獻,能把自己的財富資助公益事業,廣大民眾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獲得無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們不妨將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恆久而輝煌的事業。」田家炳先生的高風亮節,寬廣胸襟和無私義舉令人嘆服,必將名垂千古。

  作為後來人,特別是年輕一輩,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緬懷田家炳先生。我們要學習田家炳先生心繫國家的大愛情懷;學習他傾全力關愛培養年輕學子的崇高思想;學習他一生節儉卻為慈善公益事業傾囊而出的高尚品德。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的中國夢,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田家炳,他的光輝思想、不朽精神和行為典範將激勵我們勇往直前!

  (作者系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

  「人間菩薩」田家炳

  ●丘 峰

  我與田家炳博士接觸是在梅州召開的一次大會結束後。在梅州迎賓館乘電梯時,我第一次面對面見到老先生。我作了自我介紹,他和藹地笑了笑說:「知道的,你是文人啊。梅州是文化之鄉,文風鼎盛,現在更需要推進文化建設,提高客家人的知名度,大有作為啊。」他語重心長地鼓勵我為客家文化多作貢獻。

  田博士一席話,讓我感受至深。我後來寫了一篇《黃金水道梅江汀江,千年古鎮鬆口茶陽——關於建設梅州客家文化旅遊長廊的構想》,提出從客家人到南洋的始發路線出發,規劃從南口到梅州古城,再到鬆口、茶陽、三河壩的客家文化旅遊線路,建設大客家文化旅遊長廊的想法,並提出文化要與旅遊結合的「文化旅遊」的概念。當時,曾憲梓、何冬青、餘國春等非常讚賞這個構想,沒想到田家炳也打來電話,認真跟我說,這是很好的建議,對梅州建設很有作用,能大大提升梅州的文化與經濟含量。他說,你是客家文化名人, 要多從文化角度對梅州發展作思考。他深情地說,梅州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在近現代史上名人輩出,影響了中國革命,要大力打名人牌,在國內外提高梅州知名度,打響客家文化品牌是重要方面。我記住了田家炳的教誨。

  記得有一次,我到香港訪問田家炳博士。當談及關於梅州文化建設想法時,我提出編纂「世界客家名人傳記文庫」,用文學形式記述先賢「敢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以弘揚客家文化。我還談到寫羅芳伯、宋湘、張弼士、黃遵憲、謝晉元、李惠堂、林風眠等世界客家名人的方案,他覺得很有創意,連聲贊道:「好事,好事,梳理客家名人事跡,給客家名人立傳,彰顯業績,流芳百世,這真是『文章千古事』啊!」我請田家炳講述了自己艱苦創業的故事,並參觀了他的榮譽室。我說,你是國家大名人,大慈善家,我們還要寫你呢。他連連擺手:「我只做了點區區小事,不夠格,不夠格啦。」經我再三請求,他終於同意授權給我寫他的傳記,定名為《「人間菩薩」田家炳》。田家炳深情地說:「丘峰先生,你是客家文化名人,寫我的傳記,我信得過。」他叫來肖秘書,認真叮囑說,你要配合丘峰先生,凡要什麼材料都要提供給他,如果要採訪,可以隨時聯絡我。田家炳替我找了許多參考資料,還親筆籤贈《興學重教的田家炳》、《回饋社會 奉獻國家》、《田家炳傳》和臺灣出版的《愛國興教的田家炳》等多本著作給我。

  田家炳博士不僅關心我的客家文化構想,還關心我的女兒上香港大學的事。他聽說小女以上海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時,叮囑我帶女兒去見見他。見了面,老人喜形於色地說:「你是客家人的好女兒,香港中文大學是好大學,好好讀書啊,讀好書才有出息。」知悉小女獲得了50萬獎學金,田家炳鼓勵她:「現在中國要想真正強大,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質需要提高,就是要講教育,多讀書。你要努力讀好書啊!」小女感動地說,謝謝田爺爺的教誨。田家炳親自找了《回饋社會 奉獻國家》這本書,籤名後送給小女。小女知道田爺爺的用意,激動地說:「向田爺爺學習,將來做對國家有用的人。」田家炳還拉小女一道拍了照。回到上海後,田家炳寫信給我,告知他家庭地址和電話,希望小女節假日時到他家裡吃飯,讓我深為感動。

  田家炳博士是一位大善人,是中國人的驕傲,客家人的榮耀。他的智慧,他的善心,他的家國情懷,永遠記在我們心中!

  (作者系上海客家聯誼會會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知名作家)

  客家星隕 光照千秋

  ●楊宏海

  我很早就聽過田老的大名,一直都很仰慕他富而好禮、崇德重教的高尚風範。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在梅州嘉應師專任教時,去北京師範大學開研討會,進入學校中心區,便看到一座精緻而堂皇的建築,上面鑲嵌著「田家炳藝術教育學院」幾個大字,一種親切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90年代初,我調至深圳市文化局,為制訂深圳文化發展規劃,專程去香港中文大學拜訪饒宗頤先生。在美麗的校園裡,我抬頭又望見一座宏偉的「田家炳樓」矗立其中。該校一名研究生得知我是梅州人,就對我說,你們家鄉這位田老先生,聽說在全國已經捐建了幾百座教學大樓和圖書館,人稱「百校之父」,真是功德無量啊!

  通過網上電子地圖搜索「田家炳」三個字,中國版圖上呈現出密密麻麻的紅點,那是他捐建的學校、醫院。《南方日報》曾經報導:「不是捐錢最多,但是把自己總資產的 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在中國只有一個人,他就是田家炳。」田老畢生累計捐資10多億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晚年甚至有「賣屋助學」的壯舉,而自己的生活卻甘於簡樸淡泊。他的這種善行義舉,既是傳統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理想的體現,也是根植於客家文化的客商精神的典範表達。

  田老的名字在家鄉梅州可謂家喻戶曉,有著崇高的美譽度。一位朋友告訴我,田老在梅州百姓中有極好的口碑。一次,大埔縣為一所新落成的田家炳學校剪彩,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特地從十幾公裡外的高陂鎮趕到現場,為的就是希望見上田老一面。

  2004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聘請首批發展戰略顧問,田老與我都被聘為首批戰略顧問。在休息室裡,我見到了田老。他老人家臉色紅潤,精神矍鑠,一開口就是那經久未改的客家鄉音。我向老人家問好,稱讚他為國家教育所作的巨大貢獻。田老聞言微笑,輕輕回答說:「能為國家教育事業做點事,實為我的榮幸。」

  2009年,首屆世界客商大會在梅州隆重舉行,《梅州日報》開設特刊,專門向市發展戰略顧問約稿。我為該刊撰寫了《中華精神客家魂》一文,闡述了對客家精神內涵的理解,並對田老「熱心教育」作了專門的評價。而田老則在他發表的文章中談到了客商、潮商、浙商的優良品質。田老認為客商不僅內部要團結,也要和其他商幫加強團結和交流。大家要以大中華為念,不囿於小群體,要有寬廣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取長補短,共同為祖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多盡些心力。通過這些殷殷話語,更能感受到田老胸懷天下、心繫家國的赤子情懷。

  田家炳,這位從圍龍屋中走出來的客家驕子,以其大愛,傳其大義,成其大德。他的名字和事業將銘刻人心、流芳千古,他的奉獻精神和人格魅力將永垂後世、激勵來茲。

  (作者系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梅州市發展戰略顧問)

  低調如鄉下老叟

  ●林文映

  我參加客家社團、編輯香港梅州總商會會刊《嘉訊》的數十年裡,田老是我接觸過的客屬圈子中人品最高尚、口碑最好的鄉賢,沒有之一。

  田老素有香港的「皮革大王」、「化工大王」之譽,身家數十億。我有幾次跟他一起參加客家活動,他都沒有乘坐專車,而是搭地鐵。還記得一次與田老回鄉出席公開活動,我們一起坐大會安排的大巴車,一起在大廳用餐,一起看文藝表演,散會的時候,別的貴賓往往前呼後擁,隨從一大堆,在鎂光燈閃爍下風光離場。田老卻是一個人繞著道退場,低調得像一個剛從我們梅州鄉下進城的老叟。

  當今香港,許多富商巨賈出席公眾場合,首先要審視主辦方的「來頭」,給自己安排什麼座位。受邀加入社團,更講究社會地位的「匹配」。田老恰恰相反,大商會慎入,怕「盛名難負」,反而是弱勢小社團,他通常「不擋手」,儘量捧場。大埔縣旅港同鄉會前理事長孫淑元女士跟我說,2011、2013年她連任,兩次就職典禮田老都參加並上臺用客家話跟同縣的鄉親們攀談,其時他已年逾九旬了。

  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走訪「田家炳基金會」,田老的兒子田慶先也是溫良謙恭,言談舉止極似其父。座談會期間,田先生得知我一直致力在香港推廣客家文化,親切地問我有什麼事要他們幫忙。在場的基金會總幹事也說我們以後應該常聯繫,因為基金會每年組織香港學生回大陸家鄉參觀,客家人愛國愛鄉的情懷、崇德重教的習俗,必須薪火相傳。

  由於同鄉,我對田老的家世相對了解。他1919年出生,16歲喪父那年,他正在讀初中二年級,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被迫輟學,接手父親的磚瓦窯生意。18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1939年轉往印度尼西亞從事橡膠業,一幹就是二十多年。

  1958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化工大王」地位。然而,作為一個實業家,田老對中國教育所作的貢獻,影響更為深遠,遠遠蓋過他在工商界的成就。

  田老跟我說過,資助學校,尤其是捐助中小學,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顯然,這裡指的回報無關金錢。按照田老的理解,育才樹人是強國強民之道,所以是最值得投資的事業。他認為小時候家貧沒條件讀書,是一生最大遺憾。也因此,他說:「提高國民教育水平,是我畢生的希望。」

  我很能體會田老把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客家人通常住在山區,多是窮鄉僻壤,所以出門謀生者眾,關於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想必有更切身的體驗。

  香港媒體曾經驚嘆田老「越捐越過癮」。在自己的孩子還睡著擁擠的上下鋪時,他就開始關心別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擔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機構博愛醫院的總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華人最大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總理。近六十個春秋的善行義舉,在他身故之後也沒有止步。他在香港的四棟工廠大廈,每月收取的租金大約九千萬港元,將全部用於慈善。

  人生有涯,愛心無垠。行善永遠在路上,願田老一路走好。(作者系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大慈念一切 慧光照十方

  ●李錦讓

  由於工作的緣故,我曾四次採訪田老先生,在其中,我真切體會到了人性的美好,內心的感動歷久彌新。

  2009年4月,本人專程到香港田家炳基金會以本報「天下客商」專訪名義採訪田老先生。記得那時我把採訪公函和提綱傳真給了香港田家炳基金會的肖開廷幹事,並讓他轉呈田老。捏指算來,田老時年已是九十,聽說前陣子他偶染小疾,腸胃不好。沒想到過了幾天,肖幹事從香港打來電話說:「田老想跟你通通話。」我心頭為之一振。田老在電話那頭誠懇地說自己在工商業上沒有什麼成就,真的不是什麼大企業家,加上捐款助學等事也見諸報端很多,這些本是他應該做的,很希望採訪報導可否免了。但他又十分理解我是為了公幹而來,所以他表示只要我的時間方便,他在香港很歡迎我來。本不忍心打擾這位可敬的老人,但為了完成任務,4月17日,我踏上了香港的土地見到了他。耄耋之年的他,聽力雖不如從前,但思路清晰,循循善誘。由於慢性咽喉炎和偶染傷風的緣故,田老談起話來明顯不適,不時咳嗽得厲害。他喝了口水,堅持和我進行了一番詳談。爾後,又帶我參觀了基金會的陳列。田老臉上始終是那令人難忘的長者笑容。臨別時,他又欠身握手致謝,走至房門口揮手告別。從香港回來後,我再次接到了田老的電話,他再次誠懇地對我的來訪表示謝意。

  2010年7月1日,時年九十有一的田家炳博士獲頒香港特區政府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聞訊後本人遠程電話祝賀並進行採訪。田老在電話中懇切陳辭,他首先感謝家鄉人民和《梅州日報》對他獲此榮譽的關注。他說:「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布衣老人,多年來,婉辭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公職、榮譽頭銜,這次能得到香港特區政府授予的最高榮譽勳章,對我來說是沒有想到過的。因為從1997年香港回歸到現在,大紫荊勳章獲得者大都是政商巨擘和公會魁首。回顧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的慈善事業,只覺得所付出的每一筆捐獻,都是自己應該做的,同時也得到了精神上滿足和快樂。所以對於榮譽稱號,向來秉承『寧可實而不華』的祖訓。」令筆者頗感意外的是,事後田老又不顧眼疾困擾,親筆致信真誠感謝筆者撰文祝賀。

  從與田老的多次交往中,我還發現了不少感人的細節——

  你可能還不清楚,在這個高度追求物質享受的時代,很多人以消費水準作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而億萬家產的田老生前每月用錢竟然不到三千,比香港普通市民的日常花費還少。

  你可能還不清楚,田老生前長期租住的公寓,透過窗戶正可以眺望到原來他賣掉的住宅。相比之下,居住面積減少了近80%。問他後不後悔,他還是那副開心的笑臉:「一點都不!賣屋得到的5600萬港元,資助了20餘所中學,看到一幢幢教學大樓的建起,聽到萬千學子琅琅悅耳的書聲,精神的享受比物質上的享受好得多。」

  你可能還不清楚,當2009年我在香港再次見到田老時,他身上穿的西裝竟是40多年前的西裝。他翻開左邊的衣襟,露出內袋一個小布貼,上有服裝店的電話,號碼只有6位數——這是1960年代香港電話號碼的時代印記。因為傷風感冒,田老的兒子熾先給他拿來一盒紙巾,但老人擺擺手示意不用,然後從褲袋裡掏出一張還沒有用完的抹手紙繼續使用……

  品味著這些點滴,也許你可以理解這位老人為什麼如此厚人薄己,他在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即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實現永恆的價值。

  (作者系梅州日報社委、記者部主任)

 

相關焦點

  • 舉行追思紀念活動緬懷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7月10日,一生致力於支持國家教育發展的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9歲。作為我省唯一一個擁有兩所田家炳捐資學校的城市,連日來,我市教育界人士通過多種方式深深緬懷田老先生。13日和14日,接受過田先生捐助的兩所學校——市田家炳高級中學及田家炳實驗中學以追思會等方式沉痛悼念「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感謝他對牡丹江教育的捐助和支持。
  • 以田家炳先生為榜樣 成就自己回報社會
    11月20日,大埔縣在田家炳實驗中學舉行「追思田家炳先生」主題徵文活動獲獎作品集《有顆星星掛天上》新書首發式。大埔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紅梅,縣委統戰部,縣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縣歸國華僑聯合會,縣教育局和田家炳實驗中學師生等參加了首發式。
  • 田家炳追思會在港舉行 西安交大出席弔唁
    7月22日,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趙衛濱一行赴香港出席田家炳先生追思會,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沉痛悼念田家炳先生,追憶先生的慈善人生,並對先生數十年來對西安交大教育事業發展的支持表達誠摯感謝,對先生博施濟眾、胸懷家國的高風亮節表示由衷敬意。
  • 生為人瑞 歿為星辰——九江田中召開緬懷田家炳老先生追思會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陳順生攝影報導:7月10日,田家炳老先生辭世的噩耗傳到學校,長江嗚咽,廬山悲鳴,九江田中全校師生哀痛萬分。7月11日上午11時整,九江田中隆重集會,組織全體師生深情緬懷田家炳先生。
  • 灑向桑梓都是愛 追記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灑向桑梓都是愛  ——追記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7月10日,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榮譽主席田家炳先生在港安詳辭世,享年99歲。  據其家人憶述,田老臨終前眼睛已看不見。在病床上,他顫抖的手不斷撫摸著一張地圖,那是他付出幾十年心血、在30多個省區市捐建田家炳中小學的分布圖。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與舟山教育的情緣
    2018-07-15 16:22 | 舟山日報「原定7月下旬我們將赴香港參加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德育課程總結活動,並為田家炳先生祝福百歲大壽,沒想到他卻走了。」7月12日,舟山市田家炳中學校長沈學文在緬懷田家炳先生對舟山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時,對他的離世表達了痛惜之情。
  • 永憶大善至美、德善永存的田家炳先生
    該校師生一起緬懷田家炳先生……回顧來時路,感恩田先生2007年5月18日,江津琅山一片歡騰,禮炮聲、各種建築車輛的鳴笛聲、施工機械的轟鳴聲響徹雲霄。江津田家炳中學建設工程動工暨綜合樓奠基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這是一個難忘的時刻,因為它見證了田家炳中學發展的一個新起點。
  • 陶本一先生追思會在語文報社舉行
    ▲ 追思會現場  7月28日下午,語文教育家、出版家、語文報社創始人陶本一先生追思會在語文報社舉行。段登捷、楊吉魁、李文錦、蔡智敏、趙建功、崔建聰、崔新龍、原琳、陰振國、吳殿魁等在並老報人代表與語文報社現任領導班子成員一同追憶了陶本一先生創刊、辦報、治學的點點滴滴,緬懷了他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和一心只為讀者的辦報理念。未能到場的老報人也從全國各地發來悼文、輓聯,表達對先生的哀思。
  • 高舉大愛旗幟 助力田中學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舉行2020年「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初中優秀學生助學金」發放儀式
    12月7日晨會,九江市田家炳實驗中學舉行了2020年「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初中優秀學生助學金」發放儀式,學校歐陽偉堅校長、黨支部呂江花書記和獲助學生參加了本次頒獎儀式
  • 田家炳先生的河大情緣
    校黨委書記盧克平、校長宋純鵬,原校黨委書記關愛和以及教育科學學院代表學校、個人和受資助學院分别致唁電,對田家炳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田先生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廣大師生通過微信、微博、QQ等公眾平臺紛紛留言,表達對田先生的深切緬懷。
  • 田家炳先生,教育界的雷鋒,田家炳中學遍布全國各地
    田家炳先生是香港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祖籍廣東梅州大埔,在16歲的時候就輟學從商了,後來到越南,印尼等地進行創業,最後移居香港定居,田先生一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了當時香港化工行業的領軍人物,在1982年的時候,田家炳更是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財產成立了田家炳基金會,用於支持全國各地的教育事業。
  • 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先生訪問我校
    高玉葆在講話中回顧了多年來田家炳基金會對天津師大辦學的支持,對田家炳先生的無私奉獻表示感謝。他指出,田家炳先生在全國各地捐資建立田家炳中學,是熱愛、關心、支持、幫扶全國基礎教育的義舉,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 ...助力田中學子——九江市田家炳實驗中學舉行2020年「香港田家炳...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陳順生、龔良玉報導:12月7日晨會,九江市田家炳實驗中學舉行了2020年「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初中優秀學生助學金」發放儀式,學校校長歐陽偉堅、黨支部書記呂江花和獲助學生參加了本次頒獎儀式,頒獎儀式由政教處副主任塗芳主持。
  • 完形心理學家許宜銘先生去世 追思會今日在臺灣舉辦
    2020年3月5日,華人世界完形心理治療之父許宜銘先生,因病救治無效,在臺灣振興醫院逝世,享年66歲。據許宜銘先生遺孀王牧絃(珍妮)介紹,許宜銘先生的身體在年前跌倒一次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今年因身體檢查需要住進醫院,發現大腸癌化三期以上,心肺功能衰竭,肺拴塞。3月5日搶救數次,於凌晨2:46分逝世。
  • 緬懷民學拓荒者|大愛無疆,在傑出教育家丁祖詒教授靈前的追思
    網絡的通達,使這一消息霎時間鋪天蓋地:四川校友會組織、異國他鄉的同學、企業、朋友紛紛電話安慰,並希望通過我轉達對先生的哀思。虛擬的網絡,一下子變得悲痛:悼文、輓聯追思著這位傑出教育家的光輝足跡。四川、廣東、上海、深圳、青島等地校友會也紛紛自覺、自發的組織各種形式的籤悼、追思活動,沉痛的悼念、深切的緬懷先生的離去。
  • 再緬懷田家炳老先生:那個拋磚引玉的人
    7月22日,他的追思會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擁有3層觀眾席,共1734個座位的會場很快就坐滿了人,除了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受過他捐助學校的師生代表之外,還有許多市民自發前來,致以哀思。  但這也不足以容納人們的全部思念。根據基金會目前的統計,全國各地已經陸續有33場紀念活動。
  • 田家炳先生10日溘然長逝 海南這三所學校與他有關
    &nbsp&nbsp&nbsp&nbsp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劉冀冀&nbsp&nbsp&nbsp&nbsp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田家炳博士訃告》,田家炳博士於10日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
  • 「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多地田家炳中學哀悼 | 關注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學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不但不會榮耀田家炳,反而會醜化田家炳,家長就會講,兒女千萬不要送到田家炳學校讀書,那田家炳,就會是個恥辱。」田家炳說,他一直用這個激勵自己,也要求基金會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贈的對象,一定要實實在在把學校辦好,不要辜負大家的期待。
  • 「賣房捐校」的慈善家田家炳逝世,多地田家炳中學紛紛哀悼
    田家炳 南方plus客戶端 圖7月10日,慈善家、「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博士辭世,享年99歲。這則訃告在當日下午得到廣泛傳播後,多地田家炳中學接連表示哀悼。據2017年,新華社《探訪香港好人》報導提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田家炳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作為慈善家,田家炳最為人稱道的事跡在於「賣房捐校」。
  • 距太陽最近恆星竟看不到,這顆遙遠恆星卻很亮,將來還會超過金星
    地球本是宇宙中的一顆星體,是太陽系中的八顆行星之一,有月亮這顆天然衛星在圍繞運行,而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上,大氣層也基本是完全透明的,又由於宇宙中的恆星會發光,而行星會反射光,這些光都會傳播到地球上,所以我們就能看到宇宙中的很多天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