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先生的不幸辭世,引起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沉追思。田家炳的一生,是把精神財富看得比物質財富更重的一生;是慈善奉獻的一生;是教育先行、家國天下的一生。他就像一顆耀眼的恆星,雖然走了,卻仍活在我們心中,照亮我們的心靈。
社會各界沉痛悼念田家炳先生。(林翔 攝)
我們約請印尼、香港、深圳、上海、梅州各地與田家炳先生密切交往過的文化界、新聞界人士,追憶田老感動人心的事例,以真情實感緬懷這位舉世敬佩的大慈善家。
良師益友 人生楷模
●熊德龍
我與家炳先生相識幾十年了,他是我最敬仰的長者,他的思想和行為對我的影響至深至遠,終身受益。上世紀80年代初,梅州嘉應大學(今嘉應學院)成立,田家炳先生、曾憲梓先生和我均為創辦人。在開學典禮上,田先生說:「我田家炳是在家鄉出生,家鄉受教育,家鄉生活,所以我回饋家鄉是理所當然的。但熊德龍先生沒有客家人的血統,沒有受過中國教育,也沒有在家鄉生活,他對家鄉的感情,對家鄉發展建設的捐獻是非常難得的,所以熊德龍先生捐獻1元,就相當於我捐獻100萬元。」那時本人還是一個年輕小夥子,而田先生已是赫赫有名的企業家。聽了他的讚揚和鼓勵,我甚為感動,當然更多的是激勵和鞭策,因為我們在梅縣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捐助的學校和資助的學生,他做的慈善事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後來,我以田家炳先生為榜樣,在梅州家鄉和中國的一些貧困地區做了一些慈善和公益事業。我至今不能忘記田先生對我人生的重要影響和積極鼓勵,他是我真正的良師益友。
田家炳先生是一位最有智慧,最有愛心和遠見卓識的企業家,他始終把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興盛緊密聯繫在一起,仗義疏財,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和公益事業。他對發展教育的認知遠比一般人深刻和執著。談到教育,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教育是關係國家強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樹人大業,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生的效益遠大於把財富留給個人。所以,本著「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的美德,他捐出八成的財產,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專事捐辦教育、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據報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田家炳共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館。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因此他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他曾說:「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奉獻,能把自己的財富資助公益事業,廣大民眾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獲得無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們不妨將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恆久而輝煌的事業。」田家炳先生的高風亮節,寬廣胸襟和無私義舉令人嘆服,必將名垂千古。
作為後來人,特別是年輕一輩,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緬懷田家炳先生。我們要學習田家炳先生心繫國家的大愛情懷;學習他傾全力關愛培養年輕學子的崇高思想;學習他一生節儉卻為慈善公益事業傾囊而出的高尚品德。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的中國夢,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田家炳,他的光輝思想、不朽精神和行為典範將激勵我們勇往直前!
(作者系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
「人間菩薩」田家炳
●丘 峰
我與田家炳博士接觸是在梅州召開的一次大會結束後。在梅州迎賓館乘電梯時,我第一次面對面見到老先生。我作了自我介紹,他和藹地笑了笑說:「知道的,你是文人啊。梅州是文化之鄉,文風鼎盛,現在更需要推進文化建設,提高客家人的知名度,大有作為啊。」他語重心長地鼓勵我為客家文化多作貢獻。
田博士一席話,讓我感受至深。我後來寫了一篇《黃金水道梅江汀江,千年古鎮鬆口茶陽——關於建設梅州客家文化旅遊長廊的構想》,提出從客家人到南洋的始發路線出發,規劃從南口到梅州古城,再到鬆口、茶陽、三河壩的客家文化旅遊線路,建設大客家文化旅遊長廊的想法,並提出文化要與旅遊結合的「文化旅遊」的概念。當時,曾憲梓、何冬青、餘國春等非常讚賞這個構想,沒想到田家炳也打來電話,認真跟我說,這是很好的建議,對梅州建設很有作用,能大大提升梅州的文化與經濟含量。他說,你是客家文化名人, 要多從文化角度對梅州發展作思考。他深情地說,梅州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在近現代史上名人輩出,影響了中國革命,要大力打名人牌,在國內外提高梅州知名度,打響客家文化品牌是重要方面。我記住了田家炳的教誨。
記得有一次,我到香港訪問田家炳博士。當談及關於梅州文化建設想法時,我提出編纂「世界客家名人傳記文庫」,用文學形式記述先賢「敢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以弘揚客家文化。我還談到寫羅芳伯、宋湘、張弼士、黃遵憲、謝晉元、李惠堂、林風眠等世界客家名人的方案,他覺得很有創意,連聲贊道:「好事,好事,梳理客家名人事跡,給客家名人立傳,彰顯業績,流芳百世,這真是『文章千古事』啊!」我請田家炳講述了自己艱苦創業的故事,並參觀了他的榮譽室。我說,你是國家大名人,大慈善家,我們還要寫你呢。他連連擺手:「我只做了點區區小事,不夠格,不夠格啦。」經我再三請求,他終於同意授權給我寫他的傳記,定名為《「人間菩薩」田家炳》。田家炳深情地說:「丘峰先生,你是客家文化名人,寫我的傳記,我信得過。」他叫來肖秘書,認真叮囑說,你要配合丘峰先生,凡要什麼材料都要提供給他,如果要採訪,可以隨時聯絡我。田家炳替我找了許多參考資料,還親筆籤贈《興學重教的田家炳》、《回饋社會 奉獻國家》、《田家炳傳》和臺灣出版的《愛國興教的田家炳》等多本著作給我。
田家炳博士不僅關心我的客家文化構想,還關心我的女兒上香港大學的事。他聽說小女以上海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時,叮囑我帶女兒去見見他。見了面,老人喜形於色地說:「你是客家人的好女兒,香港中文大學是好大學,好好讀書啊,讀好書才有出息。」知悉小女獲得了50萬獎學金,田家炳鼓勵她:「現在中國要想真正強大,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質需要提高,就是要講教育,多讀書。你要努力讀好書啊!」小女感動地說,謝謝田爺爺的教誨。田家炳親自找了《回饋社會 奉獻國家》這本書,籤名後送給小女。小女知道田爺爺的用意,激動地說:「向田爺爺學習,將來做對國家有用的人。」田家炳還拉小女一道拍了照。回到上海後,田家炳寫信給我,告知他家庭地址和電話,希望小女節假日時到他家裡吃飯,讓我深為感動。
田家炳博士是一位大善人,是中國人的驕傲,客家人的榮耀。他的智慧,他的善心,他的家國情懷,永遠記在我們心中!
(作者系上海客家聯誼會會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知名作家)
客家星隕 光照千秋
●楊宏海
我很早就聽過田老的大名,一直都很仰慕他富而好禮、崇德重教的高尚風範。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在梅州嘉應師專任教時,去北京師範大學開研討會,進入學校中心區,便看到一座精緻而堂皇的建築,上面鑲嵌著「田家炳藝術教育學院」幾個大字,一種親切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90年代初,我調至深圳市文化局,為制訂深圳文化發展規劃,專程去香港中文大學拜訪饒宗頤先生。在美麗的校園裡,我抬頭又望見一座宏偉的「田家炳樓」矗立其中。該校一名研究生得知我是梅州人,就對我說,你們家鄉這位田老先生,聽說在全國已經捐建了幾百座教學大樓和圖書館,人稱「百校之父」,真是功德無量啊!
通過網上電子地圖搜索「田家炳」三個字,中國版圖上呈現出密密麻麻的紅點,那是他捐建的學校、醫院。《南方日報》曾經報導:「不是捐錢最多,但是把自己總資產的 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在中國只有一個人,他就是田家炳。」田老畢生累計捐資10多億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晚年甚至有「賣屋助學」的壯舉,而自己的生活卻甘於簡樸淡泊。他的這種善行義舉,既是傳統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理想的體現,也是根植於客家文化的客商精神的典範表達。
田老的名字在家鄉梅州可謂家喻戶曉,有著崇高的美譽度。一位朋友告訴我,田老在梅州百姓中有極好的口碑。一次,大埔縣為一所新落成的田家炳學校剪彩,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婆婆特地從十幾公裡外的高陂鎮趕到現場,為的就是希望見上田老一面。
2004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聘請首批發展戰略顧問,田老與我都被聘為首批戰略顧問。在休息室裡,我見到了田老。他老人家臉色紅潤,精神矍鑠,一開口就是那經久未改的客家鄉音。我向老人家問好,稱讚他為國家教育所作的巨大貢獻。田老聞言微笑,輕輕回答說:「能為國家教育事業做點事,實為我的榮幸。」
2009年,首屆世界客商大會在梅州隆重舉行,《梅州日報》開設特刊,專門向市發展戰略顧問約稿。我為該刊撰寫了《中華精神客家魂》一文,闡述了對客家精神內涵的理解,並對田老「熱心教育」作了專門的評價。而田老則在他發表的文章中談到了客商、潮商、浙商的優良品質。田老認為客商不僅內部要團結,也要和其他商幫加強團結和交流。大家要以大中華為念,不囿於小群體,要有寬廣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取長補短,共同為祖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多盡些心力。通過這些殷殷話語,更能感受到田老胸懷天下、心繫家國的赤子情懷。
田家炳,這位從圍龍屋中走出來的客家驕子,以其大愛,傳其大義,成其大德。他的名字和事業將銘刻人心、流芳千古,他的奉獻精神和人格魅力將永垂後世、激勵來茲。
(作者系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梅州市發展戰略顧問)
低調如鄉下老叟
●林文映
我參加客家社團、編輯香港梅州總商會會刊《嘉訊》的數十年裡,田老是我接觸過的客屬圈子中人品最高尚、口碑最好的鄉賢,沒有之一。
田老素有香港的「皮革大王」、「化工大王」之譽,身家數十億。我有幾次跟他一起參加客家活動,他都沒有乘坐專車,而是搭地鐵。還記得一次與田老回鄉出席公開活動,我們一起坐大會安排的大巴車,一起在大廳用餐,一起看文藝表演,散會的時候,別的貴賓往往前呼後擁,隨從一大堆,在鎂光燈閃爍下風光離場。田老卻是一個人繞著道退場,低調得像一個剛從我們梅州鄉下進城的老叟。
當今香港,許多富商巨賈出席公眾場合,首先要審視主辦方的「來頭」,給自己安排什麼座位。受邀加入社團,更講究社會地位的「匹配」。田老恰恰相反,大商會慎入,怕「盛名難負」,反而是弱勢小社團,他通常「不擋手」,儘量捧場。大埔縣旅港同鄉會前理事長孫淑元女士跟我說,2011、2013年她連任,兩次就職典禮田老都參加並上臺用客家話跟同縣的鄉親們攀談,其時他已年逾九旬了。
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走訪「田家炳基金會」,田老的兒子田慶先也是溫良謙恭,言談舉止極似其父。座談會期間,田先生得知我一直致力在香港推廣客家文化,親切地問我有什麼事要他們幫忙。在場的基金會總幹事也說我們以後應該常聯繫,因為基金會每年組織香港學生回大陸家鄉參觀,客家人愛國愛鄉的情懷、崇德重教的習俗,必須薪火相傳。
由於同鄉,我對田老的家世相對了解。他1919年出生,16歲喪父那年,他正在讀初中二年級,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被迫輟學,接手父親的磚瓦窯生意。18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1939年轉往印度尼西亞從事橡膠業,一幹就是二十多年。
1958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化工大王」地位。然而,作為一個實業家,田老對中國教育所作的貢獻,影響更為深遠,遠遠蓋過他在工商界的成就。
田老跟我說過,資助學校,尤其是捐助中小學,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顯然,這裡指的回報無關金錢。按照田老的理解,育才樹人是強國強民之道,所以是最值得投資的事業。他認為小時候家貧沒條件讀書,是一生最大遺憾。也因此,他說:「提高國民教育水平,是我畢生的希望。」
我很能體會田老把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客家人通常住在山區,多是窮鄉僻壤,所以出門謀生者眾,關於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想必有更切身的體驗。
香港媒體曾經驚嘆田老「越捐越過癮」。在自己的孩子還睡著擁擠的上下鋪時,他就開始關心別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擔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機構博愛醫院的總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華人最大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總理。近六十個春秋的善行義舉,在他身故之後也沒有止步。他在香港的四棟工廠大廈,每月收取的租金大約九千萬港元,將全部用於慈善。
人生有涯,愛心無垠。行善永遠在路上,願田老一路走好。(作者系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大慈念一切 慧光照十方
●李錦讓
由於工作的緣故,我曾四次採訪田老先生,在其中,我真切體會到了人性的美好,內心的感動歷久彌新。
2009年4月,本人專程到香港田家炳基金會以本報「天下客商」專訪名義採訪田老先生。記得那時我把採訪公函和提綱傳真給了香港田家炳基金會的肖開廷幹事,並讓他轉呈田老。捏指算來,田老時年已是九十,聽說前陣子他偶染小疾,腸胃不好。沒想到過了幾天,肖幹事從香港打來電話說:「田老想跟你通通話。」我心頭為之一振。田老在電話那頭誠懇地說自己在工商業上沒有什麼成就,真的不是什麼大企業家,加上捐款助學等事也見諸報端很多,這些本是他應該做的,很希望採訪報導可否免了。但他又十分理解我是為了公幹而來,所以他表示只要我的時間方便,他在香港很歡迎我來。本不忍心打擾這位可敬的老人,但為了完成任務,4月17日,我踏上了香港的土地見到了他。耄耋之年的他,聽力雖不如從前,但思路清晰,循循善誘。由於慢性咽喉炎和偶染傷風的緣故,田老談起話來明顯不適,不時咳嗽得厲害。他喝了口水,堅持和我進行了一番詳談。爾後,又帶我參觀了基金會的陳列。田老臉上始終是那令人難忘的長者笑容。臨別時,他又欠身握手致謝,走至房門口揮手告別。從香港回來後,我再次接到了田老的電話,他再次誠懇地對我的來訪表示謝意。
2010年7月1日,時年九十有一的田家炳博士獲頒香港特區政府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聞訊後本人遠程電話祝賀並進行採訪。田老在電話中懇切陳辭,他首先感謝家鄉人民和《梅州日報》對他獲此榮譽的關注。他說:「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布衣老人,多年來,婉辭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公職、榮譽頭銜,這次能得到香港特區政府授予的最高榮譽勳章,對我來說是沒有想到過的。因為從1997年香港回歸到現在,大紫荊勳章獲得者大都是政商巨擘和公會魁首。回顧幾十年如一日堅持的慈善事業,只覺得所付出的每一筆捐獻,都是自己應該做的,同時也得到了精神上滿足和快樂。所以對於榮譽稱號,向來秉承『寧可實而不華』的祖訓。」令筆者頗感意外的是,事後田老又不顧眼疾困擾,親筆致信真誠感謝筆者撰文祝賀。
從與田老的多次交往中,我還發現了不少感人的細節——
你可能還不清楚,在這個高度追求物質享受的時代,很多人以消費水準作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而億萬家產的田老生前每月用錢竟然不到三千,比香港普通市民的日常花費還少。
你可能還不清楚,田老生前長期租住的公寓,透過窗戶正可以眺望到原來他賣掉的住宅。相比之下,居住面積減少了近80%。問他後不後悔,他還是那副開心的笑臉:「一點都不!賣屋得到的5600萬港元,資助了20餘所中學,看到一幢幢教學大樓的建起,聽到萬千學子琅琅悅耳的書聲,精神的享受比物質上的享受好得多。」
你可能還不清楚,當2009年我在香港再次見到田老時,他身上穿的西裝竟是40多年前的西裝。他翻開左邊的衣襟,露出內袋一個小布貼,上有服裝店的電話,號碼只有6位數——這是1960年代香港電話號碼的時代印記。因為傷風感冒,田老的兒子熾先給他拿來一盒紙巾,但老人擺擺手示意不用,然後從褲袋裡掏出一張還沒有用完的抹手紙繼續使用……
品味著這些點滴,也許你可以理解這位老人為什麼如此厚人薄己,他在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即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實現永恆的價值。
(作者系梅州日報社委、記者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