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向桑梓都是愛 追記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灑向桑梓都是愛
  ——追記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7月10日,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榮譽主席田家炳先生在港安詳辭世,享年99歲。

  據其家人憶述,田老臨終前眼睛已看不見。在病床上,他顫抖的手不斷撫摸著一張地圖,那是他付出幾十年心血、在30多個省區市捐建田家炳中小學的分布圖。

  他白手起家興辦工業,捐資公益一擲萬金,獲香港特區大紫荊勳章。

  他不把億萬家產留給兒孫,而是用來捐助大中小學300多所。

  為了籌善款,他變賣了別墅,自己卻租住在公寓樓裡。為了兌現承諾,他向銀行貸款,然後捐出。

  他生活簡樸,瓶裝水要喝到一口不剩才扔掉,襪子破了補一補再穿……

  斯人已逝,其人其德,仍留在人們心間。在香港,在內地,到處傳頌著他散盡家財捐資辦學的故事——

  創業有成,情系「胞衣跡」

  田家炳1919年11月生於廣東大埔縣,經歷過戰亂、災荒、漂泊……1935年他剛念完初二,便因父親病逝而輟學。18歲時他前往越南經商,推銷家鄉瓷土。日軍佔領廣東後,運貨渠道被切斷,他失去產業,於是輾轉到印尼謀生。二戰結束後,他在印尼重新創業辦橡膠廠,獲得成功。

  1958年他舉家移居香港,在屯門填海興辦化工廠,逐漸成為香港「人造革大王」,之後又開發工業樓宇。到上世紀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億萬富翁。

  65歲時,他把企業交給子女打理,並規定每年捐出一定比例的利潤用於公益,他自己則專注慈善事業,從此一發不可收。為了讓他早年成立的田家炳基金會有穩定的財源,他立囑捐出自己4棟大廈總共13萬平方米物業的租金,全部用於公益。

  據統計,他和他的基金會在全國累計捐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1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700餘間,捐助醫院29所,捐建橋梁及道路項目130個,其他民生項目200多宗……長長的名單背後,是他的無私奉獻和付出的巨大心力。

  「胞衣跡」是客家話「出生地」之意。閩粵交界的大埔縣,是田家炳魂牽夢縈的地方。老家梅潭河上原來僅有簡陋的粗木橋,洪水泛濫時曾多次發生行人墜落淹死的慘劇。1978年,田家炳捐助100萬港元修建了湖寮大橋,連通縣城老街與對岸的黎家坪,造福鄉親。

  首宗捐資完成後,緊接著他不斷捐助,一共在大埔縣捐建幾百項公益工程。1984年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啟用,1994年12月3日,大埔縣舉辦「田家炳39項工程剪彩奠基儀式」,這個客家山區縣遍布以「家炳」命名的公益設施,帶動了旅外鄉親關心桑梓的熱忱,山區面貌大大改觀。

  田家炳曾說:什麼是根?他無論在哪裡打拼,東南亞也好,香港也好,心裡都想著故鄉,這是抹不掉的,這就是他心中的根。

  他的捐助範圍漸漸從大埔縣擴至梅州市、廣東省、內地各省區市以及港臺地區。對於家鄉概念的擴展,他曾這樣解釋:「我的地方觀念雖然有,但並不強烈,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祖國的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同胞,只要當地能珍惜我的資助,我樂意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田家炳最願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捐款。「看到那麼多的孩子能因此有書可讀,我感覺是畢生最大的寄託!」

  「施比受更有福」「留財與子孫,不如積德與後代」等古訓,田家炳視為座右銘。從小,他就樂意為他人做事情,偶然看見捐資芳名錄,就希望將來自己也能名列其中。年少時父親教導他,「將來如果事業有成,多做有利於國家社會的事情,就是光宗耀祖。」這句話早已刻在田家炳的心中。

  著名傳記作家張永和曾應大埔鄉親之請多次前往採訪,田家炳對他說:「我之所以捐資公益,源自中華傳統文化的教悟: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錢財是身外物,一個人不必留太多錢財於自己,不如捐資公益。」

  在全國範圍,有80多個市縣授予他榮譽市民。1993年9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把該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以彰其德。

  一諾千金,賣別墅建學堂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田家炳的企業和基金會收入大不如前。2001年,為了兌現捐款承諾和順利實施教育計劃,80多歲的田家炳,決定賣掉自住的九龍塘別墅。

  這套在金融風暴前市價達1億多港元的別墅,此時急售只賣到5600萬港元,悉數捐給教育事業。田家炳帶著家屬租住在一套公寓裡,打開新家的窗戶,可以看到那棟他們住了37年的別墅。

  有人問他有沒有心疼。田老在《我的幸福人生》一書中算了一筆帳:「別墅價值五六千萬,利息每月就達40萬元,即每晚等於用去了1.33萬元,實在太浪費了。如果賣掉捐作建校用途,我可以看到一幢幢壯觀的教學大樓,聽到萬千學子琅琅悅耳的讀書聲,無論經濟效益或精神享受都比自住好。」

  平靜的語調,樸素的道理,折射出田老寬廣的心境和大愛!

  時任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黃玉山回憶起一件往事:2004年,田老為了讓城大取得有時間限制的配對性捐款,答應在學年內捐贈500萬港元,但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錢,田老毅然向銀行借貸,然後捐贈給城大。

  田氏廣場是田家炳旗下的核心物業,原來出租,租金全數撥給公益用途。2005年,因基金會捐助學校的項目眾多,一時兌現困難,他心裡很不安。為了儘快實現承諾並擴大教育捐資,田家炳乾脆把田氏廣場出售,獲善款近3億港元,全部用作基金會善款。

  做這些,田老是感到快慰的。他曾寫道:「我1995年開始重點關注教育項目以來,獲得社會人士精神上的支持,使我的身體因心理上長期感到快樂而更加健康,也把我的人生價值觀提到更高的層次,更盼上天能讓我多活幾年,為社會、為民族多做些好事。」

  用自己的名字作學校名,他是考慮再三的。一方面,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一起來做好事;另一方面,冠名是為激勵自己和團隊。在一段視頻中他認真地說:「如果學校的教育做不好,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不但不會給我帶來榮耀,反而會醜化我,家長就會講,千萬不要送兒女到那個學校讀書。」

  所以,他不斷要求基金會的同仁和所有接受捐贈的教育機構,一定要把學校辦好,不要辜負社會的期望。

  精誠奉獻,無愧「百校之父」

  捐資興教,田家炳絕不是一捐了之,而是深度參與。他反覆說的一句話就是:「中國的希望在教育。」

  他常說:「錢到人到,更要心到。」大江南北的許多學校,都曾迎來這位身材瘦削、面容和藹的老人。田老尤其重視師範教育,捐建的每所師範學院項目竣工時,他總要參加,對學生講話,與老師座談。

  黃玉山現任香港公開大學校長,他回憶,田老對校舍的設計及設施非常上心,當他發現圖紙上教室在3樓,廁所卻在樓下,就要求建築師改圖;食堂位置不合理,他也要求改圖紙,以方便學生。黃玉山認為,田老支持中國教育的廣度、深度,其灌注心血的力度,以及他在捐獻背後的深刻教育理念和執著,都是難能可貴的。

  在田老主張下,田家炳基金會引入現代管理機制。2009年他把名下全部物業轉贈給基金會,話事權交給多數由社會人士組成的董事會,自己退任為榮譽主席,成立由各大學校長或其代表組成的諮議會,基金會運作更開放、多元。

  這樣做,是為了換取社會人士共同無私地關注基金會。田老堅定地說:「我一向將基金會看作是社會所共有,家族人不會私人佔有利益。」

  全國100多所田家炳中學,被稱為「田校」。也因此,田家炳被譽為「百校之父」。全國「田校」足球比賽、校長論壇、骨幹班主任培訓、德育研討會……豐富的活動,創下「以課會友」的佳話。

  這些全部由內地教育部門管理的「田校」,都把德育看作重中之重。今年5月,四川廣元市田家炳實驗中學舉行了德育主題課競賽活動。黑龍江七臺河市田家炳高中以「感恩」為主題開展多種活動,包括每名學生給自己的父母、老師寫一封信……

  為辦好「受人尊敬的學校」,田家炳基金會發起「共創成長路」計劃,每年組織各地「田校」的校長、老師,免費到香港培訓。考入72所指定高校的田中考生,每人會得到5000元獎學金。

  各地「田校」的辦學成果俯拾皆是。例如景德鎮市田家炳外國語學校獲「江西省重點建設中學」等稱號,茂名市田家炳實驗中學獲「廣東省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中華文化傳承基地」等稱號……

  簡樸生活,詮釋「幸福人生」

  田家炳大筆向外捐資,平日卻過著十分簡樸的生活。

  生活中,他從不搞鋪張的儀式,兒女婚嫁一切從簡。平時上班乘坐地鐵,再步行一段路,對此他說:「安全嘛,我很享受!」他的一隻電子手錶款式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裡。他住酒店自帶肥皂,因為「開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丟棄很浪費。」

  張永和向記者回憶:「在大埔縣委招待所,我與田老住在一起,服務員把他穿破了洞的襪子當垃圾收走,田老要回說,別丟掉,我補補還能穿!他請我們吃飯,吃完一盤再上一盤,最後剩一點,大家分吃,吃得精光,一點也不能浪費。」

  「我是農村出來的,又有過艱辛創業的經歷,很容易體會到每一樣東西都來之不易,哪怕是一根針、一粒米。個人花費多,浪費物品,心裡都會很不安。」田家炳說。一直到晚年,他都恪守「勤儉誠樸,己立立人,以德服人」的原則。他常說:「每個人都做一點小好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好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好。如果每個人做一點小壞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壞事,整個社會就會變壞。」

  「我的慈善事業一直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這才算是真正幸福的家庭。」田老在一本書中寫道。他的子女回憶,父親生前一向重視孝道,重視家庭教育。每逢祭祖的日子,田家炳淚流滿面,向祖先及父母遺像匯報自己的工作、生活及兒女成長的情況。在家裡他要求子女講客家話,常常把「寧賣祖宗田,莫賣祖宗言」掛在口邊。其家教嚴格,幾個子女,自小沒有零用錢,弟弟穿哥哥的舊衣,玩具也很少,但在教育費上他從不計較,兒女長大就送他們出國留學。

  田老對家人最後的叮囑,是他彌留之際費力寫出的兩行字:「每逢禮拜六晚,全家回住家作全家聚會,以表親情為盼。」

  追思無盡,傳承先生之德

  「驚悉田家炳先生仙逝,草木共泣,天地同悲,萍鄉市田家炳中學全體師生不勝哀慟!」

  田家炳老人7月10日去世後,設在香港的田家炳基金會,唁電如雪片般飛至,千言萬語表達著一個心聲:「田老,感謝您,願您一路走好!」

  7月11日,逾5000人齊聚梅州大埔縣田家炳實驗中學,深切緬懷田老。不少人冒雨從其他縣區及潮汕趕來。

  7月22日,田家炳基金會在港舉行追思會,社會各界約1800人參加。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來了,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來了。王志民向田家炳的家屬轉達了中央領導的慰問,讚賞田老一生愛國愛港、熱心公益、興學重教、悲憫天下的突出貢獻和高潔品格。

  香港文化中心的座位全部坐滿,許多人只能站在場外,通過直播觀看場內的追思會。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會林憶述,當年田老造訪北師大時,被藝術系簡陋的設備、雨跡斑駁的牆面觸動了,隨即慷慨捐助興建一幢新的藝術大樓,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田家炳的長子田慶先追憶了父親生前貢獻公益和教育事業、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和傳統美德的事跡。他的孫女田曉嵐代表家人致意時說,爺爺一生致力慈善工作,博施濟眾,仁愛為懷,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香港田家炳中學教師古運疆在追思會上表達了對田家炳的緬懷和敬意。他表示,田家炳尤其重視道德教育。作為「田校」的教師,他將秉承這一理念,在教學中繼續傳揚善心、弘揚中華文化和傳統美德。

  湖南省瀏陽市田中學生孫曉說,田家炳中學是一個有夢想的地方,讓像她這樣的農村孩子實現求學夢。她即將畢業,將在今後的人生中傳承田家炳精神,成就自己、回報社會。

  各地「田校」,緬懷之情如潮水一樣湧動。一名曾就讀於上海市田家炳中學的畢業生寫道:7月10日傍晚,母校操場上燭光點點,2000名師生手持蠟燭肅立,追思剛剛故去的田老先生。

  在江蘇,田老共捐助18所學校,幾乎各校都建了教學樓。「田家炳」三個字在許許多多江蘇學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南京師範大學學生張凱說:「田爺爺就像一直伴隨我們身邊的一位長輩,每當路過『田樓』,都會看到他的名字。現在,他走了,但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田家炳留下的,不僅是矗立在神州大地的一座座校舍。「田校」師生們表示:「賡續先生遺志,以『立德樹人,報效祖國』為己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這句名言,也可說是田家炳一生的寫照。

  獅子山下,追思無盡。先生之德,山高水長。

連錦添

相關焦點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與舟山教育的情緣
    2018-07-15 16:22 | 舟山日報「原定7月下旬我們將赴香港參加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德育課程總結活動,並為田家炳先生祝福百歲大壽,沒想到他卻走了。」7月12日,舟山市田家炳中學校長沈學文在緬懷田家炳先生對舟山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時,對他的離世表達了痛惜之情。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辭世 在湖南,先生曾捐贈四所學校
    田家炳1919年生於廣東大埔,不到16歲輟學從商,後輾轉越南、印尼等地創業,1959年移居香港開辦工廠,成為香港化工行業領軍人物。1982年,已是億萬富豪的田家炳捐出八成財產,創辦田家炳基金會。 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內地教育界都不陌生。
  • 舉行追思紀念活動緬懷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7月10日,一生致力於支持國家教育發展的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9歲。作為我省唯一一個擁有兩所田家炳捐資學校的城市,連日來,我市教育界人士通過多種方式深深緬懷田老先生。13日和14日,接受過田先生捐助的兩所學校——市田家炳高級中學及田家炳實驗中學以追思會等方式沉痛悼念「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感謝他對牡丹江教育的捐助和支持。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留給我們三百多所學校,邯鄲有一所!
    7月10日上午,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安詳辭世,享年99歲。田家炳1919年生於廣東大埔,早年於南洋創業;1958年舉家移居香港;1982年創辦田家炳基金會,以「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宗旨,致力捐辦社會公益事業,尤重教育,惠澤全國。
  • 「百校之父」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去世 變賣別墅捐助300多所學校
    7月10日,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榮譽主席田家炳先生在港安詳辭世,享年99歲。據其家人憶述,田老臨終前眼睛已看不見。在病床上,他顫抖的手不斷撫摸著一張地圖,那是他付出幾十年心血、在30多個省區市捐建田家炳中小學的分布圖。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辭世 湖北多所學校曾受其捐贈
    原標題: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辭世,湖北多所學校曾受其捐贈楚天都市報7月10日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吳珊)今日,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一生致力於支持國家教育事業的田家炳博士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將自己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在中國只有他一人,而在湖北也有不少學校曾受其捐贈。楚天都市報記者查詢發現,湖北省有多所田家炳中學,如襄陽市田家炳中學、荊州市沙市區田家炳中學、仙桃市田家炳實驗高級中學;而華中師範大學有田家炳教育書院,湖北大學有田家炳教育學院。這些學校或大樓均由田家炳老先生出資修建。
  • 田家炳先生,教育界的雷鋒,田家炳中學遍布全國各地
    2017年7月10日,田家炳基金會發表了一個訃告,香港著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在上午去世,享年99歲,田家炳一生都在致力於教育事業的慈善上,甚至將自己名下80%的財產捐給了慈善事業,被譽為教育界的雷鋒。田家炳先生是香港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祖籍廣東梅州大埔,在16歲的時候就輟學從商了,後來到越南,印尼等地進行創業,最後移居香港定居,田先生一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了當時香港化工行業的領軍人物,在1982年的時候,田家炳更是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財產成立了田家炳基金會,用於支持全國各地的教育事業。
  • 追思田家炳先生:這顆恆星普照人間大愛
    田家炳先生的不幸辭世,引起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沉追思。田家炳的一生,是把精神財富看得比物質財富更重的一生;是慈善奉獻的一生;是教育先行、家國天下的一生。他就像一顆耀眼的恆星,雖然走了,卻仍活在我們心中,照亮我們的心靈。
  • 田家炳先生的河大情緣
    校黨委書記盧克平、校長宋純鵬,原校黨委書記關愛和以及教育科學學院代表學校、個人和受資助學院分别致唁電,對田家炳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田先生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廣大師生通過微信、微博、QQ等公眾平臺紛紛留言,表達對田先生的深切緬懷。
  • 「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逝世 捐助300多所學校 連住房都賣掉
    你的學校,或許有一棟「田家炳」大樓,它和它的「兄弟們」散落在全國各地93所大學、166所中學、44所小學和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裡。然而,7月10日,它們的「父親」——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 「賣房捐校」的慈善家田家炳逝世,多地田家炳中學紛紛哀悼
    據2017年,新華社《探訪香港好人》報導提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田家炳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作為慈善家,田家炳最為人稱道的事跡在於「賣房捐校」。
  • 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逝世 捐助300多所學校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你的學校,或許有一棟「田家炳」大樓,它和它的「兄弟們」散落在全國各地93所大學、166所中學、44所小學和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裡。然而,7月10日,它們的「父親」——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當日,田家炳基金會發布訃告稱,田家炳先生於10日上午辭世,享年99歲。
  • 銘記校訓 傳承田家炳精神——訪香港首間田家炳中學
    中新社香港8月9日電 題:銘記「己立立人」校訓 傳承田家炳精神——訪香港首間田家炳中學  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  香港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的出口處,鑲嵌著一面大幅的彩色馬賽克圖畫。畫中,已故香港知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和藹可親,由他親自擬定的校訓「己立立人」4個大字格外醒目,指引著在校師生傳承前行。
  • 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先生訪問我校
    高玉葆在講話中回顧了多年來田家炳基金會對天津師大辦學的支持,對田家炳先生的無私奉獻表示感謝。他指出,田家炳先生在全國各地捐資建立田家炳中學,是熱愛、關心、支持、幫扶全國基礎教育的義舉,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 田家炳博士辭世田家炳是誰?慈善家田家炳個人資料及生平事跡回顧
    2018年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備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於今天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來看看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個人資料及生平事跡回顧吧!
  • 香港大慈善家何英傑先生逝世
    中新社香港一月二十二日電香港菸草公司董事長、這名慈善家何英傑先生昨天因病在養和醫院逝世,享年八十九歲。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通過特首辦昨晚發表聲明,對何英傑病逝深表惋惜,並對其家人表示深切慰問。  有菸草大王稱譽的何英傑先生(人稱何伯),多年來熱心公益,不論在內地或香港,都對慈善事業慷慨解囊。
  • 99歲田家炳辭世!捐助300多所學校,自己連家都賣掉
    數十年來跟人交談,他一直都在強調:「中國的希望在教育」。他的財富 ,幾乎全都奉獻給了教育。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財富,價值10多億元的4棟工業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非牟利機構——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1984年,他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規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廠利潤的10%於公益,並從此全身心投入到以教育為核心的慈善事業中。
  • 為了兌現捐贈,田家炳手頭沒錢的時候,賣掉了老房子
    在大學校園裡,我們經常看到「逸夫樓」、「田家炳」樓。世人對逸夫樓知道的多一些,因為很多人看過邵逸夫的電影。但是,人們對于田家炳卻只知甚少。這位熱衷慈善的老人,數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醫療、與其他利國生民的慈善事業。金融危機發生時,田家炳的產業受到影響。
  • 九江市田家炳實驗中學舉行2020年香港田家炳基金會高中優秀畢業學生獎學金頒發儀式
    2021年1月18日,氣溫偏低,橫幅醒目,九江市田家炳實驗中學利用晨會隆重舉行舉行2020年田家炳基金會高中優秀畢業學生獎學金發放儀式
  • 保定一中舉辦「田家炳精神及其人其事」主題講座
    4月19日,在田家炳綜合樓東報告廳,保定一中黨總支書記、校長李保雪面向全體學生幹部和教工團員們做了「德被後世,彪炳千秋——田家炳精神及其人其事」主題講座,讓與會師生充分了解田家炳先生其人其事,傳承田家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