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逝世 捐助300多所學校 連住房都賣掉

2021-01-11 每日經濟新聞
「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逝世 捐助300多所學校 連住房都賣掉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10 23:22:42

每經記者 郭榮村 實習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楊 軍    

你的學校,或許有一棟「田家炳」大樓,它和它的「兄弟們」散落在全國各地93所大學、166所中學、44所小學和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裡。然而,7月10日,它們的「父親」——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當日,田家炳基金會發布訃告稱,田家炳先生於10日上午辭世,享年99歲。

資料顯示,田家炳生於1919年,祖籍廣東大埔,早年於南洋創業,1958年舉家移居香港,創辦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塑膠薄膜和人造皮革,被譽為「香港皮革大王」。

田家炳一生愛國愛鄉,視慈善工作為第二事業。1982年,田家炳捐資創辦田家炳基金會,專門從事捐辦教育、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其中捐建教學樓之外,還捐建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醫院29所、橋梁及道路近130座,以及其他文娛民生項目200多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田家炳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2017年3月11日,他接受了家鄉大埔縣縣政府領導一行的拜會,並現場即興演奏了一段二胡。

越南瓷土生意開啟從商路

1935年,田家炳不足16歲時父親逝世,便輟學從商,肩負持家重擔。1937年遠赴越南推銷家鄉瓷土。

據央視2007年報導,20世紀初,田家炳跟著許多大埔同鄉在越南西貢做家用窯廠生意,將家鄉的瓷土加工成麵漿,運到西貢,賣給開瓷器廠的老鄉。

1939年,由於日軍侵華,家鄉港口被佔領,瓷土來源中斷,田家炳轉往印尼從事樹膠工業。後感於印尼排華風潮日盛,又為了讓兒女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田家炳於1959年毅然舉家遷到香港,在新界屯門填海建廠,生產塑膠薄膜和人造皮革。

據《梅州日報》2009年報導,上世紀50年代,田家炳在元朗的屯門海邊購買了30多萬平方尺的海灘,移山填海興建起了一座人造革製造廠,引進先進機器設備,請來日本工程師安裝機器,訓練職工並聘請英國技師。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廠,以質優價廉很快打開 銷路。

彼時,田家炳的皮革廠可生產適應各種需要的1000多種人造革,在經歷了1965年的銀行擠兌、1967年的騷亂、1973年的原油價格暴漲、1975年的世界經濟大衰退等一次又一次狂風巨浪的衝擊後,仍屹立不倒,成為當時香港最大也是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製造廠,田家炳也因此被稱為「香港皮革大王」。

慈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田家炳曾在東華三院、博愛醫院等多家慈善機構擔任要職,推動社會福利工作。

1982年,本著「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的理念,田家炳捐資創辦田家炳基金會,專事捐辦教育、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香港保良局田家炳幼兒園首先創立;1984年,廣東省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啟用;1987年,基金會捐辦香港仁愛堂田家炳中學。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積極回饋香港的同時,田家炳基金會也致力支持內地的教育事業,訂定資助師範大學與中學的申請章程,大規模捐建各省市區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和田家炳中學。在教育部、各地教育部門、多位香港教授學者的鼎力推薦下,再加上各地政府和學校資金配合,基金會所資助的學校遍布全國34個省市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田家炳基金會官網發現,該基金會的受惠機構,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大學,以及多所專業學校、小學、幼兒園。

賣豪宅兌現助學捐贈承諾

2001年,受香港金融風暴影響,田家炳基金會的資金收入急劇下降。田家炳為了兌現早已承諾的捐贈項目,把自己居住了37年、位於香港九龍塘高尚住宅區的700多平方米豪宅,以5600萬港元賣出,自己和太太卻住進了出租房。

田家炳在2006年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稱,「已經答應了別人的申請,有了承諾就要做到,於是我就下決心把房子賣掉助學。當時,我有20多個子孫在香港,但他們都成家立業了,我和太太要那麼大的房子幹什麼呢?別墅賣的錢可以捐助20間學校,我也盡了綿薄之力了。」

2009年,田家炳將名下全部物業轉贈予基金會,自己僅留少量養老金,並廣邀社會賢達參與基金會管治,自己退任為無決策權、無投票權的榮譽主席職銜。

田家炳曾對媒體這樣說:「我將自己創辦的實實在在捐出去,自己變成無殼蝸牛,過低調生活,可見是真心做。」

田家炳的高風亮節,贏得社會各方的稱頌。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此外,田家炳還榮獲廣東、青海、福建、雲南、湖北、海南、黑龍江等省政府頒授的榮譽獎章,被全國80餘市縣授予榮譽市民,數十所大學聘為榮譽教授、榮譽博士與院士榮銜。

 

 

相關焦點

  • 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逝世 捐助300多所學校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你的學校,或許有一棟「田家炳」大樓,它和它的「兄弟們」散落在全國各地93所大學、166所中學、44所小學和20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裡。然而,7月10日,它們的「父親」——香港著名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永遠地離開了人世。當日,田家炳基金會發布訃告稱,田家炳先生於10日上午辭世,享年99歲。
  • 基督徒慈善家田家炳逝世!捐助大陸200多所學校 95歲高齡受洗 告白...
    田家炳先生福音時報編輯 / 子昕  他是大企業家,被稱為「皮革大王」;他也是慈善家,曾賣房捐校,把名字刻在了200多所學校裡,被譽為  ▼  年少輟學從商 人稱「皮革大王」  1919年,田家炳先生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高陂銀灘村。1935年十六歲時父親逝世,乃輟學從商,肩負持家重擔。1937年遠赴越南推銷家鄉瓷土,1939年轉往印度尼西亞從事橡膠工業,成為雅加達著名的青年企業家。
  • 田家炳相冊 | 他捐助300多所學校,自己連房子都賣掉
    田家炳被稱為香港「人造革大王」。圖為早期的田氏塑膠廠。年輕時的田家炳與家人在一起。他所捐建的學校和校舍幾乎遍布中國內地每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梅州大埔田家炳故居。其中包括130多所中學、80多所大學、30多所小學。廣東的廣州、珠海、清遠、河源、梅州等多地也都有他捐建的學校或者教學樓。珠海市田家炳中學。
  • 99歲田家炳辭世!捐助300多所學校,自己連家都賣掉
    田家炳從小就有一個做好人好事的理想。他印象深刻,自己最感興趣的,是學校或者其他地方張貼的記錄捐贈事跡的芳名錄,也最希望成為芳名錄上那樣的人。生意成功後,田家炳開始實現當年的願望。他先是在香港、在家鄉捐助超過400項涉及民生和大眾福利的項目,之後便開始了對教育事業近乎痴迷的奉獻與支持。田家炳始終認為,興國之道在於人才,而人才培育始於教育。
  • 「百校之父」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去世 變賣別墅捐助300多所學校
    田家炳晚年照片。圖片來源于田家炳基金會他白手起家興辦工業,捐資公益一擲萬金,獲香港特區大紫荊勳章。他不把億萬家產留給兒孫,而是用來捐助大中小學300多所。為了籌善款,他變賣了別墅,向銀行貸款,然後捐出。
  • 與河北的田家炳學校同名的老人走了!他捐助300多...
    本文原標題:《與河北的田家炳學校同名的老人走了!他捐助300多所學校,連家都賣了……》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備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於當日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
  • 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身價數十億租房住,卻在大陸捐建300多所學校
    香港皮革大王田家炳捐款10億在大陸建學校,為了省錢做慈善租房住文/觀心通史在中國有這麼一個人,做慈善捐款是「越捐越上癮」,他捐贈過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他不是中國捐錢最多的富豪,但是卻把自己全部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了,他就是大慈善家田家炳。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辭世 在湖南,先生曾捐贈四所學校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田家炳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其中,中國內地所有田家炳學校屬公辦政府學校,基金會不參與任何日常管理。另在海外3所大學設立獎學金,惠及華籍學子。教育以外的項目計有醫院29所、橋梁及道路近130座。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辭世 湖北多所學校曾受其捐贈
    原標題:香港慈善家田家炳辭世,湖北多所學校曾受其捐贈楚天都市報7月10日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吳珊)今日,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一生致力於支持國家教育事業的田家炳博士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將自己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在中國只有他一人,而在湖北也有不少學校曾受其捐贈。楚天都市報記者查詢發現,湖北省有多所田家炳中學,如襄陽市田家炳中學、荊州市沙市區田家炳中學、仙桃市田家炳實驗高級中學;而華中師範大學有田家炳教育書院,湖北大學有田家炳教育學院。這些學校或大樓均由田家炳老先生出資修建。
  • 再緬懷田家炳老先生:那個拋磚引玉的人
    受過他捐贈的學校幾乎遍布全中國,包括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和1800多間鄉村學校圖書室。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追思會場門口擺著海報,臺上布置了白色的鮮花,此外,沒有別的裝飾了。追思會的舉辦方田家炳基金會建議來賓,最好把所有花費在送花籃花牌這些祭儀上的錢,都捐給其他的慈善機構,才能令田老「含笑在天」。
  • 灑向桑梓都是愛 追記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他白手起家興辦工業,捐資公益一擲萬金,獲香港特區大紫荊勳章。  他不把億萬家產留給兒孫,而是用來捐助大中小學300多所。  為了籌善款,他變賣了別墅,自己卻租住在公寓樓裡。為了兌現承諾,他向銀行貸款,然後捐出。  他生活簡樸,瓶裝水要喝到一口不剩才扔掉,襪子破了補一補再穿……  斯人已逝,其人其德,仍留在人們心間。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與舟山教育的情緣
    田家炳先生於1919年生於廣東,1959年移居香港開辦工廠,後成為香港化工行業的領軍人物。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在全國累計捐助了300多所學校,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遍布各地,他也被譽為「百校之父」。在舟山就有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學校,也是全省唯一的一所田家炳中學。在定海鎮鰲山腳下,矗立著一所省級特色示範高中——舟山市田家炳中學。
  • 香港慈善家田家炳留給我們三百多所學校,邯鄲有一所!
    7月10日上午,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安詳辭世,享年99歲。田家炳1919年生於廣東大埔,早年於南洋創業;1958年舉家移居香港;1982年創辦田家炳基金會,以「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為宗旨,致力捐辦社會公益事業,尤重教育,惠澤全國。
  •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辭世 曾為武漢4所高校捐款建大樓
    1959年毅然舉家遷到香港,在新界屯門填海建廠,生產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1982年,本著「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的中華傳統美德,捐資創辦田家炳基金會,專事捐辦教育、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  在湖北,田家炳捐贈的大樓涉及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大學等高校,此外還有部分中小學。
  • 為了兌現捐贈,田家炳手頭沒錢的時候,賣掉了老房子
    在大學校園裡,我們經常看到「逸夫樓」、「田家炳」樓。世人對逸夫樓知道的多一些,因為很多人看過邵逸夫的電影。但是,人們對于田家炳卻只知甚少。這位熱衷慈善的老人,數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醫療、與其他利國生民的慈善事業。金融危機發生時,田家炳的產業受到影響。
  • 「賣房捐校」的慈善家田家炳逝世,多地田家炳中學紛紛哀悼
    田家炳 南方plus客戶端 圖7月10日,慈善家、「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博士辭世,享年99歲。這則訃告在當日下午得到廣泛傳播後,多地田家炳中學接連表示哀悼。據2017年,新華社《探訪香港好人》報導提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田家炳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作為慈善家,田家炳最為人稱道的事跡在於「賣房捐校」。
  • 田家炳先生的河大情緣
    校黨委書記盧克平、校長宋純鵬,原校黨委書記關愛和以及教育科學學院代表學校、個人和受資助學院分别致唁電,對田家炳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田先生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廣大師生通過微信、微博、QQ等公眾平臺紛紛留言,表達對田先生的深切緬懷。
  • 「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多地田家炳中學哀悼 | 關注
    雖然捐助不少,但他本人姓名甚少見諸報端。在讀學子常常從某座教學大樓、某所中學名字中看到這個頗有廣東特色的名字,卻少有人了解這位富豪。他說,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學校,是為了提醒受捐贈者專心投入教育。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的事跡被更多人知道,繼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一起來做好事。同時,他也用這種辦法來激勵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學校辦好。
  • 緬懷丨田家炳先生在華中師大留下的不止一座樓,還有...
    1958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1996年英國女皇親自在白金漢宮授予其M.B.E勳章;數十所大學院校授予其榮譽博士、院士、教授等榮銜;國內70餘市授予其榮譽公民、榮譽市民稱號。
  •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中國地圖
    從1978年開始,田家炳常年奔波全國各地,他認為祖國的發展基礎在教育,在人才的培養。最早時中國內地的教育資源比較有限,他捐建了很多學校,並儘量親赴每一所學校,直至90多歲高齡才放緩走訪學校。錢到,人到,心到,力到。田家炳曾說,做慈善不一定是錢的問題,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