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幹《社會分工論》:分工的社會,更需要秩序與規範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現代社會是契約社會,人們為了創造新的生活條件產生了分工,生產力的發展不是分工發展的原因而只是分工的結果。

作者:章友德,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

1898年,涂爾幹創建了法國《社會學年鑑》。圍繞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輕社會學家團體──法國社會學年鑑派。

當時的法國,正處於現代社會的形成期。涂爾幹一心要以社會學家的身份回答現實問題,幫助社會維繫整合,達到安定。他的三部主要著作《社會分工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無不緊緊圍繞秩序和整合的主題,分別回答了靠什麼達到社會團結和整合、社會整合與個人的關係、團體意識對社會和個人所起作用這三個問題。

今天的中國社會,同樣處於轉型期,重讀涂爾幹經典之作《社會分工論》,便有了十分現實的意義。

《社會分工論》, [法]埃米爾·涂爾幹 著,渠東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研究社會事實

提到社會學,有一個人是跳不過的,那就是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

涂爾幹生於法國東北部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882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在桑斯等地的中學任教,後來受聘于波爾多大學,並在波爾多大學創建了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系,逐步將社會學引入教育體系。10年後,他轉任巴黎大學的社會學與教育學教授,成為以社會學教授身份被大學聘用的第一人。

當時,社會學還屬於道德思辨的哲學範圍,涂爾幹則極力主張社會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他甚至主張,將一切社會科學統一於社會學中,變為各種特殊的社會學,如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道德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等,當然,今天的社會學分支早已遠遠超過他當初的設想。

涂爾幹給社會學下了定義:一門以比較的方法研究各種社會制度和社會歷程的科學;同時為社會學確立了有別於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獨立研究對象和方法,即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徵。它先於個體的生命而存在,比個體生命更持久。

《社會分工論》是涂爾幹1893年的博士論文,是其開山之作。一開始他就表明了反對單一功利主義思維的立場,指出社會是多元的,是由種種矛盾的部分組成的,因此必須有一種限定與平衡。社會分工是一個經濟學現象,但他卻從中找出非經濟內核:勞動分工並不是純粹的經濟現象,現代工業造成的勞動分工使它在大多數社會領域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促進了現代社會的誕生,但同時也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

在這部著作中,涂爾幹提出了很多為後世所沿用的社會學的經典概念——諸如「社會團結」、「集體意識」、「功能」、「社會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會分化與社會整合」。與功利主義者思維不同的是,涂爾幹認為,對現代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的解釋,應在社會事實中尋找原因,而不應在生物學與心理學中尋找原因,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就應該是各種社會事實。

現代社會必須達成一種平衡,但如何達成這種平衡,需要從一個新的視角去解釋。涂爾幹主張階級合作,反對用階級鬥爭的理論解釋現代社會。因為這一創造性的解釋,他當之無愧地成為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

解釋社會失範

人類社會是如何不斷演進的?現代多元社會是如何形成的?涂爾幹對現代社會形成的解釋獨具視角。

他通過對「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環節社會」與「分化社會」以及「壓制性制裁」與「恢復性制裁」的縱向二元劃分,探討了歷史演進的基本規律。他認為,社會結構的變遷必然會導致道德的變化。面對日益敗落的道德倫理所形成的現代病態社會,我們不能漠不關心,而應該思考如何解釋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並有效解決社會問題。

在對社會問題形成原因的認識上,涂爾幹極為清醒。一方面,他承認社會轉型使社會處於失範狀態,個人主義價值使現代社會呈現原子化狀態,社會的加劇分化使各種犯罪和自殺迅速增加;但另一方面,他並未因此而反對社會分工,相反,他認為社會分工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分工本身不會造成社會的肢解和崩潰,它的各個部分的功能會形成一種平衡,形成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

但僅有這樣的認識是不夠的,涂爾幹提出,要建設完整的現代社會,需要確立道德和法律的應有地位,需要在集體意識形成的基礎上提升社會的道德密度,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分工的功能。

確立一種道德

不少人在讀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時,容易產生的是疑惑:所謂從機械團結到有機團結,不就是先分工後交換嗎?這種社會分工,不就是現代社會的普遍形式,不就是自己每天在做的事嗎?分工之後的交換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什麼說是一種團結?而不是亞當·斯密所謂的「看不見的手」指揮下的結果?

涂爾幹認為,社會的運轉不能只靠市場機制,還需要價值共識。

在以共同意識為社會紐帶的傳統社會裡,社會的整合建立在犧牲個性的基礎上。血緣關係、國家感情、宗教道德等都是社會團結形成的動力,觸犯了集體意識的犯罪行為將受到集體的報復性制裁。在他稱為「機械團結」的傳統社會裡,社會依靠成員高度一致性、共同的歸屬感得以維繫。

而在「有機團結」的現代社會,成員間的差異日益增加,但他們通過分工合作相互連接在一起。在從傳統到現代社會轉化的過程中,帶有強制性的共同意識將隨分工制的擴大而衰落,集體在新的社會規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使社會因為形成凝聚力和調節力而存在。這種形成的規範不應該以某些人的利益為前提,而應以整個法人團體的利益為前提。「目前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為我們自己確立一種道德」,並為現代社會建立與此所適應的公共制度。

這一時期的社會整合更需要具有互動的靈活性,個體更需要具有自由活動的空間。「整體的個性與部分的個性得到了同步的發展,社會能夠更加有效地採取一致行動。」

社會分工形成的「有機團結」較之「機械團結」更加具有社會整合功能,是文明進步的集中體現。這一時期社會對個人失範不再採取壓制性制裁,而是採取與「有機團結」所相應的恢復性制裁。這種恢復性促進了社會凝聚力的提升,它的完善標誌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消除反常根源

現代社會是契約社會,人們為了創造新的生活條件產生了分工,生產力的發展不是分工發展的原因而只是分工的結果。慢慢地,傳統的集體意識開始減弱,個人自由不斷增加,人格更加鮮明,競爭導致專業化的發展,使得技能更加複雜化。「個人不再緊緊束縛於他的歷史,更容易適應新出現的各種環境,分工的發展從而變得更加便捷,更加迅速了。」現代多樣化的社會由此形成。

因此,社會分工形成的規範也就成為了維護現代社會團結的紐帶。

針對現代社會主要因個人私慾增長和道德調節缺位造成的失範,必須充分發揮道德規範的調節作用。只有重建起一種與現代社會分工結構相適應的多層次、全方位道德體系,才能真正消除反常分工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這也是涂爾幹在書中最為關心、並試圖回答的問題。

當下中國也正處於社會轉型期,與涂爾幹所處的時代雖有不同,但同樣存在道德失範現象,也普遍存在著反常分工和病態分工。法律規範和道德秩序的建立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但更為根本的解決之道是消除產生這些反常分工的社會根源。重讀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無疑能給我們提供重要啟示。(文/章友德)

眾說《社會分工論》

涂爾幹認為「對一切社會問題的解釋,全應在社會事實中找原因,而不應在生物學與心理學中找原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排斥生物學和心理學,我們依然需要借鑑很多生物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凡是對社會學的發展有益的東西我們都應該借鑑,凡是能夠促進社會學研究的東西我們也應該要學習。有時候,社會學看起來像是一門交叉學科,是因為我們能夠博眾人之所長。當我們還不夠強大的時候,我們需要從其他學科汲取營養的時候,當我們足夠強大的時候,能夠從其他學科看到我們的影子。(葉茂愉)

一種思想之所以會有生命力,並不是因為它可以通盤解決各種問題,而是因為它為後人鋪陳了各種活生生的問題。

時代車輪滾滾前行,碾壓出一道道深深淺淺的印記。當我們閱讀涂爾幹這部充滿歷史感又有著預言性的偉大作品時,會被他精妙的語言和縝密的邏輯所震撼,也會被書中所傳達出的知識和力量所折服。個人信仰日益缺失的今天,我們應當竭力尋找屬於自己的道德。正像涂爾幹所處的那個時代,儘管百廢待興,儘管社會學作為一種長期處於非法地位的學科,他依然能夠建立一套獨特而嚴密的社會分工論。如果讀者能夠盡力思考並達成自己的道德和目標,令社會變得完滿團結,我想這是涂爾幹的這部《社會分工論》流傳至今的最大意義所在了。(Strudel)

評價一個社會學家水平高低,有兩個維度。

維度一,可能性。首先要看他給社會思想界帶來了多少新鮮的理念和觀察角度,哪怕只是點燃新的火種,捻起新的頭緒,挑出新的話題。

維度二,真實性。「新」只是一個起點,最重要的,卻是儘可能正確。

涂爾幹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一個「新」字,極大地豐富了社會學的可能性。「新」第一體現在洞察力,新穎的觀察視角。他的很多直覺思考異常地有趣而發人深省。比如,把集體意識這種抽象概念落實在法律條文上,提高了可量化可對比性,是非常聰明的做法。

其實每一本書在每一個讀者身上都會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因為作者只負責演繹,而博採眾長是讀者自己的責任,盡信書不如無書。從這個角度上說,《社會分工論》無疑是成功的。(文/Teresa)

相關焦點

  • 涂爾幹 | 《社會分工論》所思所想
    大家好,這是社會學經典著作閱讀的第1期,本期為大家分享的是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查看電子書。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適用於分工規律。—為了考察社會分工的作用,涂爾幹引入了社會團結的概念。他認為分工所產生的道德影響更甚於經濟作用,產生團結感才是分工的真正功能,只有分工才能使人們牢固的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聯繫,這種聯繫就是社會團結。為了證實社會分工具有社會團結的作用,涂爾幹以法律這一社會事實作為中介來研究社會團結的轉變及其反映在其中的主要變化規律。(刑法-機械團結中的主要法規。
  • 《社會分工論》讀後感
    涂爾幹,社會學的大家,他的《社會分工論》對於我來說只能是了解些許內容而無法真正懂得。
  • 《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兼以《社會分工論》為例
    涂爾幹相信, 「法律完全可以對勞動分工所導致的特殊團結作出表徵」。在確定了研究對象並聚焦到可觀察的外在客觀形式之後,涂爾幹根據法律自身的性質對其作出了精確的概念界定——可進行制裁的行為規範,並總結其性質上的構成因素如戒規的輕重程度、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等等。
  • 經典閱讀 | 《社會分工論》:社會團結的紐帶是什麼
    關於分工,當時人們最關心的,是分工是否會使個人逐漸與基於道德一致所建立的社會聯繫相脫離。例如,宗教在當時是道德的重要源泉,是否應該強制每個人信教,以維護社會團結?而涂爾幹提出的集體意識理論,提供了一種新的社會團結的方式:道德一致,其實並不重要。
  • 10分鐘讀完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作《社會分工論》
    ↑↑↑點擊上方精讀,關注我,置頂我【精讀君曰】
  • 學糕速遞 | 《社會分工論》
    學糕導讀 「一切存在與現象的根源,皆為社會。」                                       ——涂爾幹我們可曾思考過,由無數獨立個體所共同組成的社會,是藉由什麼樣的「神秘力量」而團結在一起的?在《社會分工論》中,涂爾幹根據維繫社會的方式將社會分為兩類。
  • 構建的自由:《社會分工論》的隱喻與來自現實的批判
    但是到了19世紀,社會學家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以涂爾幹為代表的社會學者逐漸否定了自由概念的先驗性,而代之以嚴密的論證和細緻的歷史考察,不言自明地闡述了關於自由是被構建出來的理論。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就隱含著這樣的論述。       「自由不但不與社會作用發生衝突,自由本身就是從社會作用中產生出來的。」[1]這就是涂爾幹對自己理論最好的表達。
  • 在新的社會發展語境中研究涂爾幹
    2017年是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逝世100周年,為紀念涂爾幹為社會學學科作出的傑出貢獻,11月17—19日,中國社會學會理論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社會學會宗教社會學專業委員會、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探索與爭鳴雜誌社在上海聯合舉辦「紀念涂爾幹逝世百年暨涂爾幹社會學思想」研討會,來自中國、英國、法國的百餘名社會學者參會交流
  • 涂爾幹:作為文明研究的社會理論
    既然規範問題是社會學最要害的核心問題,討論規範的構成,就會首先面臨兩個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一是本體論的證明,二是歷史學的追蹤。我們必須要找到能夠把我們結合在一起的規範形成的歷史過程。我們不可能像法學家那樣直接確定規範,而必須要重新找尋規範的歷史演化過程。《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開篇即指出:「道德和權利科學的基礎應該是對道德和法律事實的研究。這些事實是由具有制裁作用的行為規範構成的。
  • 涂爾幹逝世百年︱陳濤:涂爾幹的中國遺產
    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無論是早期對社會的「正常類型」(le type normal)的捕捉,還是後期對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les forms élémentaires)的剖析,涂爾幹最終都訴諸社會功能的概念來給出這一規範。
  •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張鄭波媒介社會化建構論,主要體現在芝加哥學派成員的理論思想中。提起芝加哥學派,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城市建築,想到社群互動,想到以主張自由為主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媒介、傳播思想。而芝加哥學派的媒介社會化建構理論也是後人總結的產物。
  • 涂爾幹社會學概念的法文原義到底是什麼?權威英譯者Lukes解析三例
    conscience collective一般譯為「集體意識」/「集體良知」涂爾幹在《社會分工論》裡倚重頗多的概念:conscience collective(法文),要怎麼翻譯成英文呢? Faits sociaux一般翻譯成社會事實(social fact)。但是,Lukes認為,這裡的「fact」最好理解為「phenomena or factors or forces」的意思。法文的Fait和英文的fact又不同。
  • 社會秩序的恢復與重建
    正如涂爾幹所言「分工的作用不僅限於改變和完善現有社會,而是使社會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沒有這些功能,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在任何情況下,它都超出了純粹經濟利益的範圍,構成了社會和道德秩序的本身」。[2]與此相對應,衝突論認為社會是不均衡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衝突的,社會秩序的來源是一個部分對另一個部分的強制或者相互之間的妥協。在馬克思看來,「至今所有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 古典社會學三大學者:韋伯、涂爾幹、馬克思
    二、涂爾幹作為法國的宮廷學者,再加上法國又出了一個空想社會主義,所以他的理論在學術系統上更強一籌。埃米爾·杜爾凱姆(即涂爾幹,法語:Émile 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又譯為迪爾凱姆、杜爾凱姆,涂爾幹,杜爾乾等,法國猶太裔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法國首位社會學教授,《社會學年鑑》創刊人。
  • 錢民輝:涂爾幹的社會學方法論與教育研究
    其中盧梭關於人類社會「共同意志」的思想對涂爾幹有重要影響,因為共同意志的思想直接啟發了涂爾幹社會團結的思想,使他繼續區分和對比兩種不同的社會團結形式,即有機團結(organic solidarity) 與機械團結(mechanical solidarity) ,並把他們與不同職業之間的差別增長,即勞動分工聯繫起來。
  • 《自殺論》涂爾幹讀書心得
    《自殺論》這本涂爾幹的社會學著作在一百多年前就寫成了,至今依舊是該領域不可不讀的經典,何況自殺這個話題本身就能引起人強烈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