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工論》讀後感

2021-03-02 社工的想像力

涂爾幹,社會學的大家,他的《社會分工論》對於我來說只能是了解些許內容而無法真正懂得。

 

在本書中出現了幾個關鍵詞:社會團結,集體意識,社會分工,機械團結,契約團結,法律,反常分工等等。本書圍繞這幾個短語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它們之間的關係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社會分工是有機團結的物質基礎,集體意識則是機械團結的精神基礎。 涂爾幹主要是研究社會團結在何種程度上帶來了社會整合。他認為正是通過集體意識的衰落,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機械團結逐漸向有機團結轉向,個人與個人與群體形成相互責任感、團結感,使社會成為可能。同時,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優於個人。

涂爾幹認為法律是社會團結的「表徵」,社會團結的轉變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變化。他認為在傳統社會個人的相似性和社會同質性是社會團結的的基礎;而在現代發達的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個性化發展,以往的機械團結轉變為有機團結,社會分工和個人異質性是有機團結的基礎。在他看來,社會分工是有機團結的物質基礎,集體意識則是機械團結的精神基礎。這也就是說傳統社會是靠大家的集體意識即認同感而表現團結的,在複雜的現代社會,社會分工和個人異質性的發展導致集體意識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縮小,用涂爾幹的話說就是「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裡,集體意識不是表現為具體規範上的統一,而是表現為抽象價值層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維。

在涂爾幹的眼中,法律和社會契約在社會團結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契約團結並不是契約導致的團結,而是契約背後的契約規範導致的團結。訂立了契約的兩個人之間產生的關係並不完全是由契約上的明文所規定的,而是更多地受制於整個社會經過許多代人的長期摸索而形成的契約規範:「有了契約法,我們尚未確定的行為也就有了法律上的結果,它表明了達到平衡狀態所需的一般條件,這些條件是從平常的案例中逐漸形成的。

涂爾幹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能從經濟現象中,發現社會性和道德性的規律。《社會分工論》一書共分為三卷,第一卷從功能分析視角闡述了社會功能確定的實證主義範式。第二卷集中分析了社會分工進步的原因所在。第三卷所討論的分工形式迥然不同於前兩卷,很顯然,所謂失範的、強制的或反常的分工形式並沒有劃歸分工研究的中心議題。相反,它們常常被當成存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雞肋」,被排斥在邊緣角落。

在涂爾幹看來,社會是一塊客觀的、僵硬的實體並且始終賦予社會對於個體的優先地位,但在我看來,個人是優於社會的。社會是個人的、集體的產物,因為社會對人是有利的,所以人造就了社會,作為人得產物,又怎麼會優於人,社會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它對人是有利的,當社會對人無利時,社會自然而然的會消失,人天性的趨利避害決定了社會的有無,社會僅僅只是人們牟利的一種中介。

                                                       --《社會分工論》

相關焦點

  •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分工的社會,更需要秩序與規範
    他的三部主要著作《社會分工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無不緊緊圍繞秩序和整合的主題,分別回答了靠什麼達到社會團結和整合、社會整合與個人的關係、團體意識對社會和個人所起作用這三個問題。今天的中國社會,同樣處於轉型期,重讀涂爾幹經典之作《社會分工論》,便有了十分現實的意義。
  • 《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兼以《社會分工論》為例
    【圖源:百度】從1893年的《社會分工論》開始,涂爾幹從實證主義的角度來建立社會學的思路逐漸清晰,如果說《社會分工論》是涂爾幹通過這一科學方法回應勞動分工的功利主義視角,繼而從功能視角提出分工具有促成有機團結的道德功能的話,那麼1895年出版的《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則是從方法論的層面將這一系列研究的準則明確地概括出來。
  • 涂爾幹 | 《社會分工論》所思所想
    大家好,這是社會學經典著作閱讀的第1期,本期為大家分享的是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查看電子書。2020.6.8—6.11花了4天的時間讀完435頁的社會分工論,讀書進度有點慢。由於之前學過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知道大概內容,所以一開始讀對於第一部分作者用了大篇幅以法律作為例子來研究社會團結的轉變以及變化規律,覺得羅裡吧嗦難以理解。此外第二卷講到原因和條件,對於遺傳和集體意識剛開始讀也不理解,覺得怎麼突然就說到這裡了呢,這個和分工有什麼密切的聯繫。
  • 學糕速遞 | 《社會分工論》
    在《社會分工論》中,涂爾幹根據維繫社會的方式將社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機械團結」的社會,也就是傳統社會;在傳統社會中,家家戶戶幾乎都能夠自給自足,生產生活不受或較少地受到他人的影響;此時,人們僅依靠彼此間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歸屬感來維繫團結。
  • 經典閱讀 | 《社會分工論》:社會團結的紐帶是什麼
    作為社會團結方式的集體意識  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社會分工論》作者涂爾幹認為:現代社會,應該是靠社會分工增長個人的專門性  對集體意識的看法在涂爾幹的理論中佔重要地位,他在《社會分工論》一書中給集體意識所下的定義是:一般社會成員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總和。
  • 10分鐘讀完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作《社會分工論》
    (359) 二  「個人人格的進步與分工的進步是一脈相承的」(362),要想「最終實現人類博愛的理想」(363),就要「構建一個更大規模的社會」,這「就必須分工的發展為前提」(364)。三  分工「在人與人之間構建了一個能夠永久的把人們聯繫起來的權利和責任體系」(364),以「保證相互分化的各種功能進行穩定和正常的協作。」
  • 構建的自由:《社會分工論》的隱喻與來自現實的批判
    涂爾幹作為社會學的奠基人物之一,由其博士論文擴展修改而成的《社會分工論》,名義上討論的是社會分工的性質,形成原因,以及後果。然而貫穿整本書的隱藏主題,無疑還是對於自由概念的討論——社會學層面的討論。       對於18世紀的哲學家而言,自由的概念,與其他諸多「方便的假設」一樣,都帶有某種先驗的意義。
  • 東莞讀後感寫作——不會寫讀後感怎麼辦?
    寫讀後感要掌握以下原則:1、要讀懂原文。每句話,每個段落,全篇寫的是什麼內容,其中主要內容是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都要讀明白。讀不細,讀不明白就無感可發。讀後感重心是感,讀是感的基礎和前提;感是讀的結果和目的。側重寫感不能排除寫讀,重筆寫讀,感的位置也就變了。觀後感的寫作類型與讀後感相似,都是議論文的模式,要有中心論點,要擺事實,講道理。
  • [《讀後感》之讀後感]
    在頭條讀到一個五年級小女生的幾篇作文(包括《讀後感》)。作為教書的,看見一個不到十二歲的學生,寫出這樣有模有樣的《讀後感》,以及記錄自己生活的小作文,覺得語文功底還是真不錯!如不是老師規定動作,說明孩子有很強的表達欲望。老話說:「文如其人」。讀者讀文,可以「以文識人「。我反覆品味這幾篇文章,邊讀邊在心中勾勒著小作者的生話環境、個性特點、生活中的模樣,漸漸地,漸漸地,有點清晰了。
  • 讀後感寫作格式步驟
    為了強化閱讀實效,常常要求我們寫讀後感。寫讀後感是檢驗閱讀成效的最佳手段。寫讀後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阿甘文案】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我們寫不了的。1、寫讀後感引用原文內容要簡要。寫讀後感避免不了要引用原文內容,在引用原文內容要掌握好尺度,不能整段來用,要引用一些能夠最說明問題的關鍵詞句。2、寫讀後感敘述讀的過程要簡略。寫讀後感可以敘述一些讀的過程,但這部分不是寫作的重點。寫閱讀過程要簡單敘述,做到點到為止。
  • 讀後感、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讀後感   01.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 感。
  • 「媽媽,讀後感怎麼寫?」愁壞孩子的讀後感,解決辦法在這裡
    寫讀後感,名著讀後感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同步作文,優秀範文很多孩子一寫讀後感就發愁,今天的文章末尾附上讀後感寫法講解,寫法講解得很細,建議孩子們保存。一、《西遊記》讀後感課本上《西遊記》節選《石猴出世》精彩的內容勾起我的閱讀興趣,我買來原本讀得如痴如醉。今天,讀到了石猴(孫悟空)拜師學藝。故事是這樣的:石猴想要訪仙問道,於是漂洋過海幾十年,來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父,菩提祖師給石猴取名「孫悟空」。
  • 《讀後感寫作技巧》
    我覺得這個問題也要分情況來看,有些小朋友年齡還小,能夠不看拼音獨立閱讀已經很棒了,寫讀後感這樣的要求可以暫時緩一緩。但高年級的孩子寫不出來,的確是寫作的障礙。 今天老師就分享一下,整理一些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關如何培養孩子寫讀後感的能力的。希望對孩子們有幫助吧。
  • 深圳作文培訓 | 寫讀後感
    當我們把這些點點滴滴的感想記下來的時候,便成了一篇讀後感。  二、讀後感: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
  • 小學生怎樣寫好讀後感
    「讀後感」意思是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的感受。我們每讀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說時心理常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變化,或者猜測人物心理、評價人物品質、性格,有時還會把身邊人物或者自己代入文中,去與文中人物做一番對比。把以上這些東西寫下來就是讀後感。讀後感也叫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文體。
  • 讀後感寫作技巧,掌握了嗎?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小編收集了讀後感的寫作技巧,歡迎閱讀。讀後感的基本寫作技巧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 讀後感:讀《愛心樹》有感
    讀後感:《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讀後感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讀後感作文:《圓明園的毀滅》讀後感
  • 《波普先生的企鵝》讀後感
    《波普先生的企鵝》讀後感
  • 小學語文讀後感的概念及寫法
    什麼是讀後感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 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 寫讀後感,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麼感想(當然感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麼感想,與心得筆記不同,它要展開來寫,儘量像一篇文章,儘量寫得生動、實在、深刻。
  • 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徵集優秀讀後感
    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徵集優秀讀後感 2019/04/23 07:28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1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