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流如織的早高峰中,一輛轎車因電瓶故障拋錨在路口前動彈不得。綠燈亮起,後方車輛卻堵成長龍。正當司機頭痛不已時,首都交警鐵騎出現,了解情況後迅速駕車取來電瓶,幫助司機接上電源將車輛駛離。而鐵騎這一往一返僅用時不到五分鐘,路口的交通擁堵情況很快得到疏解。
北京市區在交通高峰中「因亂致堵」、「因禍致堵」問題突出,增加摩託車巡邏數量可大幅提升一線交警到達現場的速度,實現動態管控、快速反應、快速處置。從2019年9月12日首都交警鐵騎隊首批185名隊員正式亮相至今,一年以來,鐵騎隊伍已發展至800人,真正成為「全能戰警」。
老騎警:接警三分半到現場
12月18日,北京再次迎來降溫,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2攝氏度。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來到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路口,這裡是東城交通支隊東四大隊轄區內交通流量最大的路段之一,也是早高峰鐵騎交警巡邏的重點路段。
上午8時許,一輛白色寶馬轎車因電瓶故障拋錨在路口前,造成路口擁堵,而司機尹先生打電話聯繫的救援車輛最快也要半個多小時才能到現場。正在此時,東四大隊民警邢會峰騎摩託車巡邏至此,發現該情況後迅速駕車回大隊取來電瓶,為司機接好電,將車發動後駛離。
從發現警情到電瓶送到不超過五分鐘,這得益於首都交警鐵騎的發展。
出生於1966年的東四大隊民警陶瑞革算得上是一名老騎警。老陶從90年代第一次駕駛摩託車出警,二十多年來沒再離開過摩託車,至今仍是一線鐵騎。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東四大隊出警區域的路線瞭然於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從接警至到達現場,時間控制在三分半的紀錄。「我們最長的巡邏線路是從南池子南口到朝陽門,其實要開九分多鐘。但中間如果出了什麼事故,在短時間內就到不了,所以選擇巡邏路線才能保證接處警的效率。」陶瑞革在介紹自己巡邏線路時更強調了巡邏方法的重要性。
騎警不僅需要將管理路段的實際情況牢記心中,還要對路況的隨時改變了如指掌。「在心裡要想著讓群眾都滿意,這是最重要的。」陶瑞革說,「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我是當事人,我肯定著急。」他坦言,如果能夠和群眾心裡有共鳴的話,那就更能理解大家的心情。
在得知事故發生之後,往往指揮中心還沒來得及布警,陶瑞革就已經在前往事故現場的路上了,隨後再結合後方提示的具體事故位置修正路線。
新騎警:小摩託大摩託各有所長
從警五年的青年民警霍冬雪來自西城交通大隊西單大隊,在今年鐵騎換裝後,他所在的小組是全北京出警速度最快的鐵騎組,能做到接警五分鐘到達現場。西單大隊主要巡邏西二環路沿線,「我們組幾個人都有聞警即動的意識,二環是封閉路段,九個進口、七個出口在什麼位置,我們心裡都很清楚。」霍冬雪介紹。
此前騎警配備的摩託車體積大、轉彎半徑大,不能輕鬆調頭。從山葉250換到體積更小、機動性更強、更靈活小踏板摩託,霍冬雪出警的速度又比從前更快了。管界內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是鐵騎交警最關注的地方之一,每當發生緊急救助案件,鐵騎們需要在最短時間內護送求助人員到醫院。西二環又緊鄰金融街等辦公場所,車流量大,早晚高峰經常發生車輛剮蹭、追尾等事故。民警常常是剛處理完一個案件,又來了下一個警情。所以鐵騎中間流傳著一句話:「事故現場一分鐘,後方排隊一公裡。」因此在這樣的路況下,「小、快、靈」的踏板摩託就發揮了巨大的功用,即使是在車流裡穿行也來去自如。
小踏板合理借道應急車道、專用車道,再加上對環路出入口路線的熟知,是西單大隊鐵騎們最快出警的秘訣。
霍冬雪還強調,鐵騎們一直都在為解決交通擁堵而不懈努力。特別是道路因為交通事故而擁堵時,「我們能做的是儘可能快地趕到事故現場,進行定責、拍照、留證。」鐵騎交警們到達事故現場後,迅速拍照記錄現場狀況,然後將當事人和車輛帶到不妨礙交通的地方進一步處理問題。小摩託出警快的特點,使得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更高了。「一般雙方沒有異議的案件,我們從接報警到解決完畢只需要十多分鐘。」霍冬雪說。而這樣的小案基本佔了鐵騎們日常處理案件的90%。
和霍冬雪從警就接觸摩託車不同,閆振晴所在的昌平交通支隊回龍觀大隊此前並沒有摩託車巡邏的機制,直到一個多月前才新成立鐵騎隊伍。回龍觀大隊轄區包含天通苑和回龍觀兩大住宅社區,常住人口就有140多萬,登記的車輛10萬輛。「人多,車多,事故多。」閆振晴總結道,「回龍觀大隊是全市單警事故處理量最高的大隊。」
另外,管界大、跨度大也成了回龍觀大隊管理交通的難點之一。170多平方公裡的面積給駐地在天通苑最東邊的民警們出了難題,這就意味著每天東西跨度超過十五公裡的路程都需要他們巡邏。在早晚高峰,開車通過這條路最快也需要40分鐘。為了解決「過不去、回不來」的問題,隊裡安排了三個鐵騎分段巡邏,現在能保證高峰時期接警二十分鐘內到達。
冬季的嚴寒給鐵騎們增添了考驗。「騎摩託車也很辛苦,冬天騎十多公裡非常冷。」但相應的,鐵騎們處理事故的效率也提高了,閆振晴此前駕駛汽車一上午能夠處理5起事故,升級為鐵騎後則能處理7起,效率提升了40%。
回龍觀鐵騎隊雖然成立才一個月,但出警時間已經從以前的平均二十多分鐘縮短到了十多分鐘。社區群眾反響也很熱烈,「不像在城裡大家老是能見到摩託車,老百姓之前都沒見過鐵騎,興趣很大。大家老是跟我們說,摩託車真好、真帥。」 閆振晴說。
配備高科技設備的「全能戰警」目前已達800名
穿著新式警用騎行服,配備藍牙功能的新式頭盔,智能警用摩託車,還裝載可視化預警終端、車載T-BOX設備,可主動識別交通違法行為。這樣的鐵騎交警你在路上見過嗎?
首都鐵騎充分發揮「動、快、靈」和「一警多能」的優勢,周密規劃日常巡控路線,合理設置鐵騎值守點位,與常態路上執勤崗位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形成以線串點、點線結合、重點區域覆蓋的網格化騎巡模式。
近年來,北京交管部門不斷加強鐵騎隊伍建設,選拔駕駛技能嫻熟、業務水平突出、身體心理過硬、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民警,強化業務技能培訓,充實鐵騎交警隊伍,目前全市鐵騎交警已達到800名。
根據崗位特點和功能要求,鐵騎交警配備大、中、小三種摩託車型,與騎巡任務、道路條件相匹配。主要車型包括本田1300、春風1250、本田700、春風650、山葉250、光陽150等,其中環路、主幹道,以大排量為主,胡同、支路以小排量為主。
鐵騎交警的摩託不光炫酷,而且智能。在日常巡邏中,車載智能攝像頭均能隨時尋找、識別、記錄,主動識別交通違法行為,遇有涉牌等嚴重違法行為時,車載系統會提示攔截與處置。新式頭盔具備藍牙功能,可連接電臺、PDA、車載顯示屏和喊話器,實現藍牙語音播報、一鍵對講,徹底解放民警雙手,提高安全性和便利性。民警在騎行過程中,能夠清楚接收相關指令和警情信息,實現與各級指揮中心安全便捷交互。
每名鐵騎交警不但要具備良好的摩託車特種駕駛技能,還必須熟練掌握事故處理、疏導維護、執法查處等交通管理基本業務,具有應急處突、緊急救助及交通保障能力,堪比全能戰警。
實習生 馮儀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趙加琪
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郭謙
來源:北京頭條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