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
古代人打仗,講究師出有名。打仗之前總得找個輒尋個藉口,把交戰敵手狠狠地數落一遍,凸顯自己的正義與光榮,起到激昂己方鬥志,威懾敵軍士氣的作用。比較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牧野之戰」之前,周武王在陣前誓師「恭行天之罰」,此後一戰滅商,建立大業。
古來交戰理由千千萬,大多都是替天行道之類的藉口。但是上古時期有這樣一場戰爭,竟然是因為太陽和月亮所引發的,這就是傳說之中,夏朝時期發生的一場戰爭——「胤徵羲和」。
《尚書》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尚書》,也就是上古之書,記載了很多上古之時的事情,咱們國學茶館也多次引用提到過。尚書之中有「偽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兩大門類。其中真真假假不好說,《胤徵》這一篇,恰好屬於「偽古文」尚書,真實性值得打一個問號。咱們今天不討論真假,單獨講一講這場太陽和月亮的戰爭。
當年堯帝的時候,派了倆人(兩個部落的領袖),一個是「羲氏」,一個是「和氏」,連起來就是「羲和」——派這倆人「欽若昊天,曆象敬授民時」,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掌管天文曆法,指導百姓農業生產。這哥倆之後,他們的部落傳人世代擔任司天之官,掌管四時日月。
結果到了夏後仲康之時,這羲和「廢厥職,酒荒於厥邑」,本職工作也不幹了,回到封地天天喝酒荒廢。「廢時亂日」,把天文曆法、日月星象搞得一塌糊塗。於是乎,仲康的卿士胤侯,奉命徵討羲和,就作出了《胤徵》一文。
《胤徵》
這個胤侯也很不客氣,開場就開始呵斥羲和的罪過:
「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宮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
那麼具體是什麼罪過呢?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幹先王之誅。」
因為這哥倆整天喝酒不幹正事,導致天象紊亂——曆法與實測天文相距甚遠,到了季秋朔日的時候日月不合,沒有提前預報出日食。結果,瞽人慌慌張張敲鑼打鼓、官吏驚慌奔走搬運貢品(打鼓、運送貢品,都是為了「救日」)、老百姓一個個嚇得屁滾尿流。
結果羲和這哥倆倒好,人家什麼都不知道,照樣過自己的小日子,犯了「先王之誅」。
胤侯話鋒一轉道:
「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
佔算天象信息,算早了,你得死,算晚了,你也活不成,如今咱們就代表上天消滅他們——「及時」一詞語出於此。
威懾了一番的同時,胤侯把話開始往回拉:
「火炎崐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於猛火。」(玉石俱焚出於此)
「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為了防止大火燒了崑崙山、玉石俱焚這種悲慘的事情發生,咱們要怎麼辦呢?只殺首惡羲和二人,剩下的百姓還有他們的子弟不要輕易傷害,以免牽連過多。
羲和
誓師結束後,胤侯帶著軍隊浩浩蕩蕩出徵,殺奔羲和的領土。至於他有沒有成功呢?咱們也不知道,畢竟就連這個故事,它的真實性都要打上一個問號,但是羲和的子孫,卻在日後的歷史中依舊閃爍著光芒,南方的楚國人,就以自己是羲和(重黎)的後人為榮,大歷史學者司馬遷,也以祖先曾經司天而感到驕傲。
而今日月依舊長空高懸,交替升落,而這方土地卻早已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