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認繁體字?你可能低估了漢字的難度

2020-12-13 網易教育

該不該教學生去認識繁體字,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其實,關於繁簡字之爭,也是網絡上常吵常新的亞文化命題。

你大概看過這種段子:「親人不見面(親),聽話不用耳(聼),豐收沒有糧(豐),開關沒門板(開関),困也不閉眼」,這成為簡化字的「毛病」,大意就是傳統漢字簡化之後留下了很多毛病,很多在字面上的美好意思全都湮滅了。

其實,識得出繁體字,固然是方便和中國傳統文化親近,方便閱讀傳統文獻,但是不是一定要折騰小朋友呢?一定要進入課堂,才能彰顯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呢?

其實,愛好是一種邏輯,教學又是一種邏輯,但凡東西可能考試,都會變成另一種「變態」的邏輯。無論它叫奧數還是叫英語,還是古詩詞,還是叫「識簡認繁」。

在認識繁體字之前,先考考大家簡體字的規範寫法:你知道「尖」字上面的那個「小」不能寫出鉤嗎?「反」字第一筆是撇不是橫嗎?「不」字的那個豎必須在撇上出頭?「美」字的下面到底是四橫寫一個「人」,還是上「王」下「大」?……相信哪怕是讀過大學的成年人,到此時都已經中招了。

你看看,你連小學的「規範字」都寫不明白,還怎麼去指導小朋友「寫簡認繁」?事實上,目前在「規範漢字」的指揮棒之下,小學生的漢字學習任務已經夠繁重,不僅要會寫規範漢字,還得記筆順,記詞語搭配,還得記裡面的「犄角旮旯」,小腦袋有沒有這個腦容量來學這些呢?

要知道,「認繁」並不是把簡體字邊上再加寫一個繁體字這麼簡單,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當初公布《第一批簡化字表》的時候,曾經就把多個繁體字併入過一個簡體字裡。「發」對應的繁體字有2個:一個是髪,一個是發,前者是指頭髮,後者是指發財,兩個本就不是一個字。

從中可以想像,僅僅是認識繁體字,就得要記住海量的知識點,這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而且記憶這種「回字的四種寫法」的意義還真不大。

在漢字演變史中,混用、錯用、借用、將錯就錯的例子不勝枚舉,真不必抬槓,不是簡體字、繁體字造成了漢字的「知識鴻溝」。比如篆書中,肉、月是字形相近的兩個字,又有許多以這兩個字為部首的字,如「肉」字有:脾膚肝臀;「月」字有:明朝期望。漢字進入隸書階段之後,部首「月」和部首「肉」就很難分辨,也沒有必要分辨了,於是兩個起源、表義完全不一樣的部首被訛變成同一個部首「月肉兒」。混了就混了,除了專門做文字學研究的,真的有必要搞明白:「月亮」為什麼出現在「臀」的下面?

我以為,目前「規範漢字」的教學、執行標準,可能過於「規範」,乃至有「僵化」之虞,會影響到年輕人接近傳統文化、認讀繁體字,不妨給繁體字在人文、書法創作、店招方面留下一定的「彈性空間」。事實上,之前不少地方的語委就出來執法,以「規範漢字」的名義,責令店家改換寫了繁體字的招牌。再比如,小學語文的很多考核點放到「規範漢字」的摳細節上:「尖」字上面的那個「小」不能寫出鉤,「忄」要先寫點……

總之,主張讓中小學生學繁體字的,可能低估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可能低估了目前「規範漢字」教學的苛刻程度。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於彩虹_NBJ11060

相關焦點

  • 夜讀丨學認繁體字?你可能低估了漢字的難度
    你可能低估了漢字的難度 沈彬 2019-12-09 21:46 來源:澎湃新聞
  • 學篆書有難度,識篆字有方法!
    普通人學認篆體字要求不高,只要能掌握康熙字典所提供的部首,認得常見篆字即可。我是普通人,我想就普通人如何學認篆字說點淺見。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通用的漢字,起源於秦始皇時統一起來的漢字(篆字)。比較一下後,也許有人認為兩者之間似乎毫無關係。其實,前者是從後者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簡化而來的。
  • 陳章太:漢字簡化總體上成功 不可能恢復繁體字
    隨著漢字及其使用社會關注度的不斷提高,以及《通用規範漢字表》研製工作的推進,關於漢字規範的問題也不斷地引起討論甚至爭論,作為一名語言研究者和語文工作者,我也想談一點個人的看法。漢字規範促進漢字應用漢字規範不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有的,而是一直與漢字使用相伴隨。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了漢字。對於這樣的說法,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理論上,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
  • 教你快速看懂篆體字
    普通人學認篆體字要求不高,只要能掌握康熙字典所提供的部首,認得常見篆字即可。我是普通人,我想就普通人如何學認篆字說點淺見。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通用的漢字,起源於秦始皇時統一起來的漢字(篆字)。比較一下後,也許有人認為兩者之間似乎毫無關係。其實,前者是從後者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簡化而來的。
  • [推薦]教你快速看懂篆體字
    普通人學認篆體字要求不高,只要能掌握康熙字典所提供的部首,認得常見篆字即可。我是普通人,我想就普通人如何學認篆字說點淺見。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通用的漢字,起源於秦始皇時統一起來的漢字(篆字)。比較一下後,也許有人認為兩者之間似乎毫無關係。其實,前者是從後者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簡化而來的。
  • 漢字使用不規範:繁體字街頭屢見不鮮
    漢字使用不規範繁體字街頭屢見不鮮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趙立峰)「連鎖」「典當」「修車」……近日,記者在唐山市區街頭走訪時發現,帶有繁體字的招牌、廣告牌比比皆是  在華巖北路上,分布著10多個修理攤點,他們的招牌上大多寫著「修車」「修鎖」等不規範的漢字。記者在市區幾條街道轉了一圈,發現幾乎所有的街道上都存在著濫用繁體字現象,街道兩側的賓館、茶社、當鋪、珠寶店、裝裱店等都能看到繁體字廣告牌,諸如「典當」「珠寶」「風格」「麗嬰房」等等,問題嚴重的道路上甚至能找到百餘個有繁體字的廣告招牌,特別是一些地產項目圍擋廣告上則更是能見到頻繁出現的繁體字。
  • 習篆容易識篆難,教你快速看懂篆體字
    普通人學認篆體字要求不高,只要能掌握康熙字典所提供的部首,認得常見篆字即可。我是普通人,我想就普通人如何學認篆字說點淺見。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通用的漢字,起源於秦始皇時統一起來的漢字(篆字)。比較一下後,也許有人認為兩者之間似乎毫無關係。其實,前者是從後者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簡化而來的。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這麼不開竅?」您要是真這麼說了,那就是您的不對了,現在是什麼社會?是進步社會!
  •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們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今漢字有兩個版本,繁體字與簡化字,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粹,香港臺灣都在使用。我倡導寫簡識繁,這就是書寫用簡體字,但你要具有認識繁體字的能力。理解中國文字歷史的傳承和沿革。現在反對簡化字,恢復繁體字是歷史倒退,沒有出路的。
  • 《通用規範漢字表》沒有恢復一個繁體字
    早報訊 教育部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通用規範漢字表》(下稱字表)情況,本次字表中沒有恢復一個繁體字成為一大特點。繁體字一個都沒有收錄此次字表收錄8105個漢字,分為三級,一級為常用字級,3500字;二級3000個;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在昨天的發布會上,知名語言文字專家、字表研製組組長王寧介紹了字表研製中對繁體字的處理。王寧指出,維護漢字的基本穩定是《通用規範漢字表》制定的重要原則。自古如此,從漢字發展的歷史看,簡化一直是主要趨勢。
  • 為何簡體字普及多年,還有地區用繁體字,到底誰才是正統漢字?
    現今社會裡,漢字有著在世界上都舉足輕重的地位,並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使用。而諸多的學者卻因為當今漢字的兩大派別「簡體字」與「繁體字」,誰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而爭論不休,為何簡體字普及多年,還有地區用繁體字,到底哪個才是正統漢字?這引發了許多民眾的思考。
  • 規範漢字是國家法定文字 繁體字傳承不必回歸課堂
    原標題:識繁用簡,不必棄簡從繁規範漢字是國家法定文字 繁體字傳承不必回歸課堂12月6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做了公開答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 解惑|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你知道嗎?
    前不久在易學國際小語種教育日語N1籤約保過班裡,接到一位初級日語學習小夥伴的題問:為啥這日語中又有簡體字又有繁體字,日本人自己不會混麼?有簡體字有翻譯題還有假名!別說,這個問題可能學日語的小夥伴剛開始的時候都在心中默默問過,當時小編的日語老師告訴我:日本之前進行過一次漢字改革,有一部分漢字就用了現在中國的簡體字,一部分還是保留了繁體字。但是這絲毫沒有解決我心中的疑惑,於是我查閱了很多材料想去搞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能說以下內容絕對正確,就當是幫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吧。
  • 馬:看到稱「正體漢字」為「繁體字」就煩
    臺海網12月26日訊 馬英九今天上午出席第九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開幕典禮時表示,語文決定文化,文化決定民族,為了保存世界上最優美、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他已責成「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推動由請「正體漢字」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馬英九還開玩笑說,每天打開電腦windows,看到「繁體字」就很煩。
  • 繁體字識讀進入中小學課堂?教育部: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簡化漢字符合演變規律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正是簡化漢字,而這也曾遭到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針對這一說法,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其實,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
  • 《通用規範漢字表》恢復使用六個繁體字
    教育部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並在網上公示了《通用規範漢字表》,將「砂」「萍」「鍾」等6個繁體字納入表中,並恢復了51個異體字的使用。《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寧教授對此解釋說,這次恢復的6個繁體字都是必須恢復的,否則字體內部系統就會發生混亂。
  • 教育部回應「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 如何看待漢字繁簡...
    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在這份答覆中,教育部對哪些問題進行了回復?簡體字究竟會不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呢?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正是簡化漢字,而這也曾遭到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中國人天生能看懂繁體字,各種字體千變萬化!
    後來在國家發布的公告對於漢字的簡化決定,從此中國開始推行了簡化字體。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文字歷史非常悠久,這也是我們文明古國的體現,雖然我們現在都是寫的簡體字,但是沒有學過繁體字的我們卻天生能看懂一些繁體字,現在仍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有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在國外的華僑也同時使用繁體字和簡體。內地在考古文物的時候,對於一些特殊情況還是會保留使用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