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老師和我反應彤寶在幼兒園總喜歡咬衣角。
她上幼兒園後幾乎沒有哭鬧過,我對她的情緒的確有些疏忽,多虧老師的反饋。
就像我們去了一個陌生環境會覺得手足無措一樣,咬衣角的行為可能是她內心不安的表現。
一個同學說,他家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夜裡說夢話都喊著「不去幼兒園」。
也聽到有家長說,上幼兒園後,孩子變得特別黏媽媽,而且一點小事就會眼淚汪汪很委屈的樣子。
這些都可能是孩子壓力大的表現。
小屁孩能有什麼壓力?可能有人會這樣想。
說起壓力,我們大人首先想到的是每個月的房貸、孩子的教育費用、老人的贍養等等這些具象的生活壓力。
對孩子來說,生活裡的每種改變都會給他造成壓力。
上幼兒園前,被家長照顧的很好,進入幼兒園後孩子會突然發現很多麻煩事都撲面而來:
那麼多孩子,老師不可能只關注一個人,失落、得不到尊重等負面感情隨之產生;
吃飯、上廁所、睡覺等都需要自己完成,會產生無助感;
不能像在家那樣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不自由感也有之;
3歲左右的孩子心智不成熟,還不會應對同伴之間的關係……
生理需求、心理負擔、環境變化都讓孩子倍感壓力。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其實已經發出了壓力信號。
壓力可能讓孩子出現一些身體的直觀反應(生理和行為方面),比如像我家彤寶咬衣角的行為。
類似的還有啃指甲、尿頻、吮吸指頭、說話慢、不想吃飯、假性肚子疼、睡不好等現象。
還可能會脾氣暴躁,甚至出現打人、咬人等攻擊行為。
也可能你還會發現孩子注意力減弱,做事沒耐心,像我家彤寶第一個星期時就脾氣很大。
壓力同樣也會衝擊孩子的心理防線,會表現在孩子的各種情緒上:傷心、緊張、害怕、焦慮……
幼兒分離焦慮就是最典型的——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不安、焦慮、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在這期間,需要家長給孩子多些「溺愛」,少些「講理」。
有的孩子變得很黏媽媽,還有的會變回「幼稚」,比如一會兒吃東西要家長喂,一會兒又要抱抱,一會兒又要幫著拿這拿那……
面對處處撒嬌的孩子你會怎麼辦?
「你都這麼大了,自己吃!」
「都是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了,怎麼還總讓抱呀?」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這麼幹巴巴的講道理,你覺得孩子會接受嗎?
分離焦慮期的孩子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這樣說只會讓孩子反感,心裡更難過。
適當地接受孩子的撒嬌行為,緩解一下緊張的情緒未嘗不可。
比如和孩子說媽媽可以餵你吃飯,但下次就要自己吃哦;媽媽可以幫你拿,你要說謝謝哦,下次自己去拿好嗎?
有的人把上幼兒園比作給孩子「斷心理上的母乳」,這個時候就該多給孩子一些擁抱,多和孩子說幾次我愛你。
「妥協」就是給孩子的安慰,同時對孩子能堅持去幼兒園進行表揚,進而鼓勵他去適應新的環境。
那像彤寶這樣出現咬衣角、啃指甲、吮吸指頭的孩子又該怎麼辦呢?
這是孩子排解壓力的一種方法,不能指望馬上改掉,批評不僅可能不見效還會讓孩子更壓抑。
我的做法是告訴她老師表揚了她在幼兒園吃飯不挑食、中午睡覺表現也好。
然後說,老師和我都希望她在「不要咬衣角」這件事情上慢慢進步,並告訴她有事可以隨時找老師幫忙。
接下來的就是耐心等待。
我相信等她心情慢慢安定下來後,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後,自然而然就不會那麼做了。
除了撒嬌、壓力發洩行為,很多孩子的睡眠質量會下降。
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不習慣早起,再加上剛去幼兒園不能好好午睡;另一部分原因則是有的孩子比較敏感,白天在幼兒園心情不好,又不懂怎麼排解造成的。
這時候,家長能做的就是不要再額外給孩子添加壓力。
儘量少說像「不要給老師惹麻煩」、「不要哭鬧」、「不要和小朋友打架」這樣看似有道理的叮囑,殊不知在孩子看來這均是對他的一種要求,說的多了就會超出他的能力承受範圍。
還有就是家長儘量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小孩子對家長情緒的感知很敏感,家長的分離焦慮也好,生氣的情緒也好都會影響孩子,給孩子形成壓力。
除上面這些具體情況的應對,多帶孩子在室外玩、做運動,因為體育運動可以有效緩解壓力。
還可以創建情境和孩子玩角色遊戲,讓孩子說出憋在心裡的話。
另外儘量保證孩子的睡眠,睡眠可以補充孩子因壓力丟失的「能量」。
對了,還有膳食的平衡,不要放學後給孩子「猛補」,容易積食。
彤寶媽心語♥:
孩子年齡小,認知能力差,不會自己調節情緒,緩解壓力,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
相信孩子,不久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你想得那麼糟糕,孩子會喜歡上去幼兒園,他的表現也會讓你很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