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9年的春天,在南朝陳的皇宮中,宮女們演唱的《玉樹後庭花》,讓陳後主如醉如痴。轉眼,卻被楊廣為總指揮的隋軍破城俘虜。
得了陳後主教訓的隋文帝,具有很強的憂患意識。他最討厭皇子們沉迷聲色,不學無術,卻仍然被那帶有詩人氣質的戲精兒子楊廣所蒙蔽。
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也難怪隋文帝年老眼拙,年輕的詩人楊廣所作詩篇確實有獨到之處,且看他所做的《野望》: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
短短的20個字,精確地描摹出一副意境悠遠的孤村晚景。
許多年後,「山抹微雲秦學士」寫下千古名句:「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來致敬青年時期的詩人楊廣。
圖片來自網絡
可是耐人尋味的是,雖然親眼目睹陳後主的荒淫無度,以亡國被俘收場,且處心積慮登基的楊廣,卻仍然難逃荒淫混亂的帝王生涯。耀武揚威,拒諫任性,好大喜功,為滿足一己私慾,勞民傷財,罪惡累累,天怨人怒,終究釀就自己的人生悲劇。
正應驗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的,如果放縱自己生命的本質--欲望,將會造成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悲劇。尤其是在有條件放縱的帝王將相身上,這種生命悲劇,更值得人玩味,也更讓人引起警惕和思索。「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可是,帝王將相因為一己之欲,卻釀成了人間多少慘劇?
圖片來自網絡
隋煬帝的重蹈覆轍,既是他個人性格使然(也許他自認為是命運),也和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有一定關係。
在這本由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亞林先生所著的《悲劇意識》一書中,用犀利的文字,挖掘歷史深處潛藏在民族性格中的輕悲劇潛意識範式,啟發人們正視生命的悲劇意識。本書從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對文學悲劇、人類悲劇性處境的認識切入,多方位展示近、現代知識分子對悲劇問題的思考,結合西方傳入的相關理論與思想,來探討整個人類生命的悲劇意識。
圖片來自網絡
一直以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劇式,可是,「善有惡報「,「竊國者侯」,「強權就是公理」等「格言」的廣泛流傳,也從側面驗證了這些現象的普遍性。關鍵問題是,如果人們出於維護道德、正義原則而加以掩蓋的話,導致悲劇性事件得不到重視,長此以往,終會釀成大禍。
其實,仔細辨析一下,無論是悲劇的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帶給人的震撼、思索和難忘程度,是遠遠高過喜劇作品的。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如我們熟悉的文學經典,家喻戶曉的《紅樓夢》、耳熟能詳的《竇娥冤》、《趙氏孤兒》、《長生殿》、《桃花扇》、《精忠旗》等,莫不以悲劇警示後人。
在《悲劇意識》中,作者對中國古代社會缺乏悲劇意識的成因,從剖析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入手:「儒家文化是『樂感文化』,毋庸置疑,支撐『樂感文化』的則是一種以『天威』為後盾,以『仁義禮智』為內容的『善』必然戰勝『惡』的信仰。但自古以來,人們對天是否『善』就存在懷疑。而『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專制制度不可能維護真正的『善』又是人們每時每刻都感到的事實。因而『樂感文化』只能靠專制制度的淫威和人們的自欺來維持。」
電視劇《紅樓夢》劇照
這種互欺和自欺到了晚清帝國主義入侵的時候,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說,「『中國無人』恐怕已經不是一種憤怒,一種諷刺,而是一個事實。」不得不說,這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悲哀。
因此,「走出瞞和騙文化的樊籠和禁錮,的確是中國人走向近代和現代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所以,在近代開眼看世界中,中國部分知識分子從悲劇問題切入,經過幾十年的思考,為中華民族走向近現代,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心理基礎。如王國維,朱光潛等著名學者都有關於悲劇論的精彩論述。
圖片來自網絡
在時間的無涯中,生命的有限中,我們必須正視人生的悲劇性和深層的悲壯性。而悲劇的偉大之處,在於讓人們更清晰地洞悉世事的複雜性。無疑,西方的戲劇、影視作品更善於製造衝突,更強調人類在抗爭命運及與各種製造悲劇的力量進行抗爭的精神。
《悲劇意識》的作者認為:「西方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還在於揭示出人類真實的,具有本真意義的生存處境」。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一部美國電影,中文名譯為《人狼大戰》。影片主要講述了在冰天雪地中的阿拉斯加荒野中,某石油公司的守護獵人在一次飛機空難後,與其他5名倖存者在暴雪紛飛,外界救援遲遲不來中,與狼群展開的生死殊鬥的故事。
電影《人狼大戰》劇照
在暴風雪中,絕望和希望相依相伴,危險和死亡來臨時,人類求生的本能佔據上風。在狼的世界中,人是闖入者。在與自然、動物的博弈中,人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生命是華麗而又悲壯的,在孤獨地奏響人在宇宙中的樂章中,既渺小,又偉大,既需要多人精誠合作,也需要每個人的精彩表現。
在影片的片尾中,只剩下主人公自己面對群狼的圍攻,他絕望地喊出:「萬能的上帝啊,你在哪裡?」希望能有人去救他於困境,可最終發現,能依靠的還是自己。於是,他手起刀落擊斃狼王,留給世界一個孤獨的背影。
電影《人狼大戰》劇照
讓人唏噓之餘,忍不住思索,既然連上帝都不是「全能至善的」,人,更不可能是全知全能而且至善的。可是,人類在幾千年的生存發展中,也並非是無知無能的。否則,怎麼會有今天的文明世界和現代化的生活?
《悲劇意識》這本書也講到:「一個人如果終其沒有發現預設的『全知全能至善』的人或『無知無能』的人均屬虛構,沒有發現盲目樂觀或盲目悲觀中包含著自欺,沒有從思考悲劇問題切入,窮思極想,樹立具有根基性的悲劇意識、平等意識、自由意識、博愛意識,就不可能健康地生活。不可能展示生命的價值,獲得存在的意義,可能創造並承受可能的生活。」
電影《人狼大戰》劇照
這正是作者花費許多時間,寫下此書的意義所在。正視悲劇性事件,擁有悲劇意識,才能更深刻理解痛苦,才能越容易獲得幸福。本書處處都凸顯了作者深厚的語言學和文學修養、哲學素養,金句、警句隨處可見,那些優美又富有哲理性的詩詞,作者仿佛信手拈來,於邏輯清晰中又見中文之美。
哲學無法給你一個最終的人生答案,但可以讓你在摸索中心智成熟,對人生之難有更深刻洞見。
圖片來自網絡
而哈佛大學教授拉爾夫.巴頓.佩裡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哲學從不簡單明白,也不以實用見長,它更不是什麼成功的手段--不是人們平常以為的那種成功。哲學之要義,就在證明常識不可靠,證明庸俗的成功標準的缺乏根據。有些事物必須是你走向它,而不是它走向你,哲學就屬於其中之一,你必須自己前往哲學的居所,你不能要求它也走向你。」
在走向哲學的居所的路上,如果有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去取代枯燥的哲學術語,無疑會讓我們的閱讀之旅更有趣味和更順暢一些。而這本《悲劇意識》,恰恰滿足了你對深奧哲學的好奇,同時還讓你沉浸於詩一般美妙的意境中,感受閱讀帶來的妙不可言!
感謝閱讀,我是愛讀書的,與好學者共讀萬卷書,攜良善人同行萬裡路,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