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流傳很廣的話: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越說越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越談越崩。
全文 4069 字
閱讀需要 8 分鐘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懂事」這個詞,在中國人的概念裡似乎一直都是一個褒義詞。
小時候的「懂事」是聽媽媽的話,長大後越來越多人的「懂事」變成了報喜不報憂。
01.
「不用擔心啦,我這什麼都挺好的。」
這大概是很多背井離鄉的人和家裡打電話時,最常說的一句話。轉身掛了電話,擺在眼前的現實卻未必「都挺好」,甚至可能是「一點都不好」。
我有一個朋友,獨生子,從小被寵得不行。
畢業後隻身來到上海,他換過幾份工作,也換了幾個城市,離家也越離越遠……他年前的一條朋友圈讓我印象深刻:
他和我說,從工作以後,媽媽對他的關心就開始莫名頻繁。
每天晚上八點鐘左右,我媽都會問我吃沒吃晚飯、有沒有下班、到沒到家……而我的回答永遠都是,剛下班、剛下地鐵、在樓下取快遞……
當然,現實是,90% 的情況下,我這樣回復完之後,都還在繼續加班。
有一次九點半左右,我敷衍說到家了,十點不到,我媽一個視頻電話撥過來。當時還沒下班的我藉口說下樓買東西沒有 WiFi ,匆匆按了掛斷……那天加班到十一點半,到家已經快凌晨一點了,暈車想吐,還有連續幾天的疲憊和委屈一股腦湧過來,那時候真的想,自己跑外面來受苦受氣太不值當的,特別想撂挑子不幹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鬧鐘一響,還不是該上班上班,不然,還能怎麼樣呢?和父母說嗎?他們除了擔心還能做什麼呢……
是啊,他們除了擔心,又還能做什麼呢?
隨著成長,我們越走越遠,他們卻一直停在原地。
有時候,光是解釋煩惱這件事本身就很讓人頭疼了,與其讓全家跟著一起擔心還不如做個「都挺好的人」。
有句流傳很廣的話: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越說越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越談越崩。」
關於這一點,父母子女的態度卻有很大不同。在最近很火的綜藝《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豔就這個問題和爸爸討論。
焦爸爸說:「如果幸福,你分擔給我們,那我們大家都幸福,痛苦你也得分擔,那你就能減輕一半痛苦,不是更好。」
焦俊豔的回答,說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
「把痛苦說給父母聽只會得到雙倍的痛苦。」
時間久了,「報喜不報憂」,似乎成了當代年輕人最後可以堅守的「孝道」。
02.
在我們學會了「報喜不報憂」的時候,父母也在瞞著你變得越來越「懂事」。
甚至,從我們一出生開始,「懂事的中國父母」就像是出於本能地,奉獻出了自己的所有。
他們心甘情願地承受了十月懷胎的不易、一朝分娩的劇痛、連續幾年的快速衰老……還有二十幾年甚至更多年的經濟扶持,以及整個後半生的精神牽絆。
甚至,很多中國家長的晚年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子女身上,在後半段人生裡完全地失去了自己。
《奇葩說》有一期節目,主題是:「父母提出要去養老院,我們到底該不該支持」。
原央視主持張泉靈擔任導師,她分享了這樣的一個經歷。
採訪時,發現一位老奶奶身上有股不好聞的味道。於是她試探問了一句:「您多久洗一次澡呢?」
老奶奶回答:「我儘量不洗澡。」
看著張泉靈驚愕的表情,老奶奶解釋說:
「我這個年齡,一個人住,洗澡是件很危險的事情。萬一摔倒了,摔癱了,我這後半輩子,我給孩子多大負擔呢,我自己的生活怎麼辦呢?」
對於老人來講,每一次骨折,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骨折……
第一次聽這個故事的時候就覺得眼角發酸,故事裡的奶奶是一大類中國家長的縮影。
我自己的父母就是典型代表。
今年過年回家的時候,還是堂姐告訴我的,11月份一整月,我媽都在住院。可是作為他們唯一的孩子,我卻隔了兩三個月,才從他人口中知道這件事……還有年底的時候,要不是看親人發的朋友圈,我連姥姥病危的消息都不知道,急匆匆定了飛機回去也沒有見到最後一面。
其實,媽媽瞞著我去看病住院、瞞著我姥姥重病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就和那個前一秒對人生絕望地崩潰大哭後一秒笑著和媽媽說「一切都挺好」的我一樣。
可是他們這樣做的結果卻是,我加倍的愧疚和自責。
很多時候,父母和我們都在用自以為對的方式保護著對方,我們各自抗下來自生活的重擊,留給對方的只有表面的笑臉。
我們覺得父母不懂,便懶得說;父母怕我們擔心,就都自己抗。
我們以為多發幾個紅包,多買幾個禮物爸爸媽媽就能開心,但他們想要的是陪伴;我們以為假裝自己過得很好,他們就能放心,但卻不知道他們的笑臉背後也藏著孤獨和難處。
「報喜不報憂」的源頭是兩代人之間的愛,然而也正是這份愛讓我們中間有了秘密和隔閡:
「兒子放心,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學……」
「我和你爸有口吃的就能活,你好好的比什麼都強!」
「外面太累了就回家,爸賺得不多,養你還是沒問題。」
「沒有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我忍氣吞聲這些年都是為你啊……」
……
相信這些話很多人都不止一次聽過,父母初心是好的,但聽過之後是感動還是別的什麼感覺,就有待商榷了。
據之前《快樂老人報》報導,最近有一份老年消費調查問卷顯示:
在接受調查的 2096 位老人日常花費中, 30.74% 花在日常開支, 23.51% 補貼兒女,只有 3.3% 用在了自己的休閒生活上。
這些老人自己省吃少穿,把一生希望和心血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他們用自己的經驗為我們好,可是卻不會在乎這些經驗對我們來說是否還受用。
除了這些,還有重複頻率超高的「吃飯了嗎」、「吃的什麼」、「放假去哪玩了」、「多穿點可別感冒了」……透過電話我似乎都能窺見,強忍住擔心和想念,沒話找話的父母。
每天面對沒完沒了的問題煩嗎?煩。
但比這更讓我焦慮的是,父母晚年生活裡只有我。
03.
有句話說的很好,「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會從配角變成主角,只有父母,會從主角退身成為配角。」
前不久知名短視頻博主 papi 醬的一個視頻引發廣大網友熱議。
視頻很簡單,就是 papi 醬關於父母關係的自述。
她的焦慮和我一樣,面對父母無死角的關心,面對父母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老年。即便我們十分確信父母是真的愛你,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心實意。
但做為子女,感到的不是感動,而是壓力,巨大的壓力,和難以抹去的負罪感。
這條視頻下面的評論區,很多有同感的網友紛紛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每一條都想點讚:
希望父母和子女互相理解,不要成為彼此的負擔。當然,我也非常愛我的爸爸媽媽,希望他們自己可以快樂生活。
父母最愛說,「我還不是為了你好?!」但是真的希望他們也能「為了自己好」。
看著現在父母小心翼翼,不敢打擾我的樣子,一點找不到以前跋扈的模樣,說實話更多的是心酸。
我爸媽說過爸媽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學,我沒有感動,而是壓力。
小時候父母會說要不是為了你我們早就離婚了。每次聽到這個我都很煩,總感覺是我阻擋了他們去追求幸福,把他們綁在一起了。其實我很想說你們要離就離啊,在你們希望給我一個完整的家庭同時,我也希望你們可以過的幸福。
我的爸爸媽媽總是會說「這次出去玩就是為了你,陪你玩的」、「這道菜就是為你做的快來吃」怎麼怎麼樣,每當說完類似這樣的話我就沒有了一點點興趣,會很煩很壓抑但又沒辦法表達出來,因為媽媽會傷心爸爸會生氣。
是啊,父母最愛說,「我還不是為了你好?!」但是真的希望他們也能「為了自己好」。
我們明白父母的愛意,但我們也希望父母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圈子、和自己的愛好,而不是時時刻刻關注著兒女的生活。啃老、巨嬰畢竟是少數,即便是最近很火的《都挺好》裡面蘇明成那樣混帳的一個人,對自己父母也算孝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父母身體健健康康,生活充實有規律」真的就是子女最大的心願。
04.
20 多年前,一位美國的心理治療師,叫做蘇珊·福沃德( Susan Forward ),她曾提出了一個後來很有名概念叫做「情感勒索」(也稱「情緒勒索」「情感敲詐」)(Emotional Blackmail)。
關於「情感勒索」的定義,蘇珊·福沃德闡釋到,在衝突雙方裡,勒索的一方利用幾種情緒來讓另一方順從自己的需求,分別是恐懼、責任感、罪惡感。
通俗來說,就是你要隨時為對方著想,並儘可能滿足其精神和物質各種需求。若沒有達到,你會有一種來自情感的愧疚感和罪惡感。
在中國社會當中(包括許多其他社會),父母對孩子就特別容易形成這種「情感勒索」的狀態。 當然,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無意的。
而「我還不都是為你好」就是「情感勒索」裡最典型的一句話。在他們的觀念裡,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個體。
在人生排序裡,老一輩往往把父母、孩子放前面,然後才是自己和愛人。而面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孩子,面對每個人都該做自己的說法,他們不能也沒辦法接受。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自我犧牲式的愛,卻很容易成為一套沉重的枷鎖,壓得自己喘不過氣。很多,所謂「孩子第一」的生活方式,其實是希望在孩子的世界裡「自己第一」。
當然,說父母「道德綁架」有點嚴重,畢竟大部分人都不是惡意的。
但是這些給子女帶來的心理負擔並不比真正的「道德綁架」輕,包裹著愛的外衣,讓你反擊的著力點都找不到。
05.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大多數母親都能給孩子「牛奶」,但能給予孩子「蜂蜜」的母親並不多。
所謂「牛奶」,就是對孩子的照顧和關心。所謂「蜂蜜」,就是對生活的熱愛。為什麼大部分媽媽給不了孩子對生活的熱愛?
答案說出來可能很殘忍——大概是絕大多數母親自己活得就不快樂吧!
其實生活本可以豐富多彩,即便是老年生活也有很多選擇:
日本有單身老年團合住,每天多姿多彩;美國四對老人同居養老的新聞讓很多人羨慕;65 歲的紐約時髦奶奶 Linda Rodin ;70 歲這年活得比 17歲 時還驚豔的健身奶奶佩吉.希爾伯特( Peggy Hilbert )……
即便是不那麼出挑,在中國,老年也有很多選擇:書法畫畫、釣魚下棋、唱歌廣場舞、旅遊拍照……
其實所有的問題關鍵,並不在於有沒有事情可做,而是在於我們的父母想不想去找事情做。
父母往往忽略了,只有他們自己活得健康快樂,子女才能真正活得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