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很多話都不跟我們說了?我們自己也在報喜不報憂

2020-11-27 胎教音樂

回首與父母互動的歷程,我發現自己有許多話漸漸選擇不說的原因,在於他們在溝通上,習慣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模式」。這個模式在我們年齡還小的時候,基本上不會覺得是個問題,因為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對單純,多在父母本身經驗值的涵蓋範圍內。因此,在獲得協助與保護的前提下,不大會有溝通不良的感覺。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不太對父母吐露自己的困頓了。於是,」報喜不報憂」成了跟他們互動的準則。殊不知,這卻是建立在關係疏離之上,表面的風平浪靜,其實可能潛藏著洶湧的暗潮。


今天,當自己為人父母之後,卻突然有了另一種感受:「如果孩子長大了也選擇對我報喜不報憂,我總是最後才知道他情況的人,我可能會有點失落與難過。因此,如何避免親子隔閡的重演呢?

由於我們已經習慣解決問題,所以就忽略了聆聽與理解的重要性,一聽到孩子陳述問題,就直接以片面的解讀或自身的經驗響應,希望立刻為孩子也為自己排除障礙。

但在孩子這,他感受到的是父母甚至都還不明白什麼情況,就對他的問題做出評價與判斷,甚至還隱含著命令式的指責與超理智的說教。 久而久之,在未被「同理「的心情下,孩子自然就選擇「報喜不報憂」,保持距離,不再輕易對父母敞開心扉了。


一定要把問題解決了,親子間的溝通才算成效良好嗎?

未來,隨著孩子成年,他面對的問題很有可能超越父母過去的經驗,屆時,是否就是彼此溝通之路的盡頭,無法再有進展了呢?

溝通的核心是相互理解,而非以解決問題為終極目標。 相互理解不一定直接就能射中解決問題的靶心,但對於彼此的關係,卻一定有保溫甚至加熱的效果。

越過理解,直接解決問題,提供給孩子的不一定是他需要的。

縱使無法就此在孩子心目中成為「完美」的父母,但我相信,與其成為令他敬畏而無法靠近的「神」,更多父母會希望是孩子在想傾訴或訴說時,自己是那個首選對象。

相關焦點

  • 寶寶上幼兒園後,為什麼家長每次了解情況,老師都是報喜不報憂?
    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不妥之後,鄰居趁著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和老師短短聊了幾句,但老師每次的回答都是報喜不報憂,比如:「老師,茜茜今天午睡了嗎?」「午睡了一小會」 「老師,茜茜今天午飯吃的怎麼樣」「多多少少是吃了一點」 「老師,茜茜今天在學校表現的還好嗎?」
  • 父母和在外的孩子都在給對方「報喜不報憂」,所以「憂」要給誰說
    父母都會給在外的孩子說家裡一切都好在外的孩子也都跟父母說自己一切順利雙方都在互相告知好的一面好像都沒有什麼憂愁發生在自己身邊似的於是,父母明明吃的剩菜剩飯,卻告訴孩子自己每天都是三菜一湯,有葷有素;父母明明身體不太舒服,卻告訴孩子沒事;父母明明住院了,卻告訴孩子最近幾天要出去旅遊,沒事不要聯繫……就這樣,家裡的事情父母用年邁的身體替我們扛著,避免這些不好的事情傳到自己孩子身邊,給自己孩子徒增負擔和不安。
  • 報喜不報憂:兒女的體貼是父母的最大失敗
    小時候比的是別人家孩子的成績,長大後比的是別人家孩子的出息。隔壁鄰居王阿姨家的孩子可出息了把全家都帶出國,某某同事的孩子又在上海最繁華的地段添置一套新房,你表弟今年被公司提拔升職加薪了,你大侄子找了女朋友快結婚了姑娘那個俊俏……言外心聲是你怎麼沒混出國?你怎麼沒買房?你事業也沒進展,連個對象都還沒搞定。一肚子的苦水只能往自己肚子裡咽。就算自己過得再落魄也不敢和父母說。
  • 孩子總報喜不報憂,別以為是孩子的體貼,很可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在《我家那閨女》的節目中,傅園慧說到:"其實我早已長大,只是不想告訴你;不是不想要父母的關心,只是希望父母理解自己和他們不一樣的想法。"傅園慧本身經歷了很多苦難,但她不願意將這些痛苦告訴父母,那是因為她怕父母擔心。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報喜不報憂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體貼。
  • 小孩總報喜不報憂,別以為是孩子的體貼,很可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在《我家那閨女》的節目中,傅園慧說到:"其實我早已長大,只是不想告訴你;不是不想要父母的關心,只是希望父母理解自己和他們不一樣的想法。"傅園慧本身經歷了很多苦難,但她不願意將這些痛苦告訴父母,那是因為她怕父母擔心。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報喜不報憂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體貼。
  • 年終總結不能「報喜不報憂」
    每到年底,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要對一年一度的工作進行一番總結,通過總結,點評過去一年工作得失,明確下一年工作思路,確有必要。但一說起年終總結來,總給人有一種報喜不報憂的感覺,這樣只談成績,忽視問題的年終總結,總給人以如鯁在喉之感。
  • 中國式親情:你學會報喜不報憂,父母也在瞞著你越變越懂事
    有句流傳很廣的話: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越說越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越談越崩。全文 4069 字閱讀需要 8 分鐘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懂事」這個詞,在中國人的概念裡似乎一直都是一個褒義詞。小時候的「懂事」是聽媽媽的話,長大後越來越多人的「懂事」變成了報喜不報憂。
  • 上班了意外生病,才知道給父母報喜不報憂,是子女出於愛的本能!
    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可能她前一秒還在邊打吊針邊處理工作,下一秒就要抱著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單手舉著吊瓶去上廁所,她也沒有想著去跟父母尋求幫助。不為什麼,即便是說很嬌氣的人,等他進入了社會上了班,只要說有一些意外,他們都是跟父母報喜不報憂的,畢竟這是子女出於愛的本能。
  • 孩子刮壞家裡汽車,為什麼不敢告訴媽媽?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和媽媽的距離卻越來越遠,突然有一天,他們發現,孩子雖然只上小學4年級,可是跟他們已經開始只報喜不報憂,特別是跟媽媽說話,一切都好,哪怕孩子遇到困難了、作業不會做了也會求助爸爸,不肯找媽媽。刮壞汽車的孩子同事說了一件事,引起了他們對孩子只報喜不報憂的重視。
  • 韓國瑜爆出「經濟清單」,「報喜不報憂」的蔡英文,還敢選她嗎
    在她執政臺灣的這些年當中,可以說是把臺灣弄得「一塌糊塗」。對此,韓國瑜更是列出來一個「經濟清單」,來給蔡英文「添磚加瓦」。這段時間蔡英文可謂是「報喜不報憂」,一味地說自己在這些年來給臺灣做出了什麼貢獻,而在她的話語當中,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她去正視一下當下臺灣的經濟狀況。這一份「經濟清單」當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蔡英文執政之時,希望臺商們的資金能夠回流到臺灣。
  • 機關某人愛吹牛,只說大不說小,只報喜不報憂
    某君極愛面子,每每老友聚會,他都稱今夜有飯局幾個,抽不開身,應接不暇。只好象徵性地敬一圈酒,便作揖告辭趕赴下一個宴席,一副重任在肩、日理萬機、大權在握的樣子。一日,幾個好友又聚,其又做「蜻蜓點水」狀後離席。有一友好奇心上來,隨即尾隨之。只見他走到一條小吃街,要碗小吃,吃罷直奔家中。
  • 敢於向上級報憂!這樣的幹部必須有
    12月10日,《人民日報》評論版刊發文章《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文章提到,「既實事求是向上級報喜,又敢於向上級報憂,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一句「敢於向上級報憂」在網友中引發熱議,因為官場中不少人奉行「報喜不報憂」的為官哲學,甚至有的人憑著「喜報得多,憂報得少」而步步高升,這讓敢於向上級報憂者更加可貴。
  • 阿姨,他話都說不清楚,我們不想跟他玩
    今天,成成媽媽也給我們分享了一些他們的經歷—— ①「孩子不會表達,回回都是他的錯」 孩子1歲多剛開始講話的時候,是可以發音清楚的,他叫媽媽叫得很清楚,也會叫爸爸奶奶,可是慢慢的就不對勁了,快2歲了還很多音都不會發,有些發音還是錯的,連之前能發清的音都說不清楚了,他把「奶奶」叫「rai rai」。
  • 報憂造句和解釋_報憂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報憂(bào yōu)。反義詞有:報喜。告知不好的消息。報憂參考例句:1、你愛家,在外回來只報喜不報憂。2、官員們習慣於彈冠相慶,報喜不報憂。3、霍斯少校不喜歡下級報喜不報憂。4、出門在外,不要總是報喜不報憂,遭遇困難的時候要向父母求援。5、報喜不報憂,而是「你說我就抓你」,竟是顧不得之前已經有人為此聲名狼藉,也要前僕後繼。6、堅持報喜不報憂的記日記的戴莉說。別人告訴她記錄美好的事物可以讓她在逆境裡充滿鬥志。
  • 我們都是不善於表達的中國人
    我們常說——「我在外面挺好的,工作不累。」明顯的感冒鼻音,但還是不想讓你們擔心。報喜不報憂父母常說——其實想你想得要死,但怕去了給你添麻煩;「你可千萬別回來,我們沒錢讓你啃老。」怎麼可能不希望你能常伴身邊呢,只是不想你有後顧之憂;「不需要買禮物,不要浪費錢。」
  • 我們的婚姻,即使你不在我也要頑強到不讓你分心
    每一次男人跟她打電話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想你了。第二句話是:我愛你。第三句必然就是他滿滿的歉意:對不起。他的確對不起她,在她懷胎十月,孕吐到翻天覆地的時候,他不在她的身邊。在她生孩子疼得死去活來的時候,他不在她身邊。在他們的孩子生病發燒住院的時候,他依然不在。好像他除了給她愛情,給她思念,給她一個只有她跟孩子的家,給她一段婚姻。
  • 為什麼上大學後,孩子都不怎麼跟父母聯繫了?或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為什麼上大學以後,孩子就跟父母很少聯繫了?答案或許不是你想的那樣首先我們來說說第一點,其實孩子上大學之後並不意味著就不忙碌了。相反,他們會比上大學之前更忙碌。一般來說,上大學的孩子已經成年了,很多時候他們會有自己的主見,不希望別人對他們的所做行為加以幹涉。所以也許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會跟父母聯繫,並且也非常的密切。但父母總是還把孩子當成小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想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做,久而久之,孩子會反感這樣的做法,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自然也就少。
  • 我們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個「繆可馨」?
    前些日子,關於江蘇常州市墜樓身亡的五年級女生繆可馨的新聞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身為一名寶媽的自己,看完新聞,除了心痛,更多的是引發思考。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說沒就沒了,這是很多人都難以接受的事。而這樣的悲劇,誰也不能保證這是最後一個。我今天不想去評論事件本身的是是非非,作為一名寶媽,我只想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個「繆可馨」。
  • 為什麼你很愛孩子,孩子卻很排斥你的愛呢?別把孩子親手推開
    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看到這樣一段話感覺說得很在理,大意是說,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著急去愛,卻忘了愛的方法。以至於最終自己親手把孩子推開,卻還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 父親節,我們都該為老爸做3件事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覺得,有了父親,人生才有根。人們都說:「一個好女人,是家庭最好的風水,能幸福三代人。」但是,人們還說:「每一個好女人身邊,都有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這個男人,就是偉岸的父親。」今天是父親節,一個專屬於成年男人的節日。這個節日,只有當爹的男人才有資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