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與父母互動的歷程,我發現自己有許多話漸漸選擇不說的原因,在於他們在溝通上,習慣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模式」。這個模式在我們年齡還小的時候,基本上不會覺得是個問題,因為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對單純,多在父母本身經驗值的涵蓋範圍內。因此,在獲得協助與保護的前提下,不大會有溝通不良的感覺。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不太對父母吐露自己的困頓了。於是,」報喜不報憂」成了跟他們互動的準則。殊不知,這卻是建立在關係疏離之上,表面的風平浪靜,其實可能潛藏著洶湧的暗潮。
今天,當自己為人父母之後,卻突然有了另一種感受:「如果孩子長大了也選擇對我報喜不報憂,我總是最後才知道他情況的人,我可能會有點失落與難過。因此,如何避免親子隔閡的重演呢?
由於我們已經習慣解決問題,所以就忽略了聆聽與理解的重要性,一聽到孩子陳述問題,就直接以片面的解讀或自身的經驗響應,希望立刻為孩子也為自己排除障礙。
但在孩子這,他感受到的是父母甚至都還不明白什麼情況,就對他的問題做出評價與判斷,甚至還隱含著命令式的指責與超理智的說教。 久而久之,在未被「同理「的心情下,孩子自然就選擇「報喜不報憂」,保持距離,不再輕易對父母敞開心扉了。
一定要把問題解決了,親子間的溝通才算成效良好嗎?
未來,隨著孩子成年,他面對的問題很有可能超越父母過去的經驗,屆時,是否就是彼此溝通之路的盡頭,無法再有進展了呢?
溝通的核心是相互理解,而非以解決問題為終極目標。 相互理解不一定直接就能射中解決問題的靶心,但對於彼此的關係,卻一定有保溫甚至加熱的效果。
越過理解,直接解決問題,提供給孩子的不一定是他需要的。
縱使無法就此在孩子心目中成為「完美」的父母,但我相信,與其成為令他敬畏而無法靠近的「神」,更多父母會希望是孩子在想傾訴或訴說時,自己是那個首選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