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總報喜不報憂,別以為是孩子的體貼,很可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2020-12-12 小A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前些年很火的一部影片《滾蛋吧!腫瘤君》中,經歷了失業、失戀、患病多重打擊的女主熊頓在生日那天開心地對千裡之外的媽媽說:"跟老鄭、小夏、艾米他們一起玩,買了一個挺大的蛋糕"。後來知道熊頓暈倒住院,父母才得知她的病情和經歷。

電影的劇情雖然有些極端,但卻是大多數年輕人面對父母關心的寫照。

在《我家那閨女》的節目中,傅園慧說到:"其實我早已長大,只是不想告訴你;不是不想要父母的關心,只是希望父母理解自己和他們不一樣的想法。"傅園慧本身經歷了很多苦難,但她不願意將這些痛苦告訴父母,那是因為她怕父母擔心。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報喜不報憂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體貼。但是,報喜不報憂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篇報導,南京一中學的黃老師的女兒就是一個"報喜不報憂"的孩子,黃老師為此特別自豪,經常在親朋好友面前誇讚她的女兒。

但是,當黃老師收到女兒自殺的消息時,特別是看到女兒的遺書時,她才知道女兒一直以來的"報喜不報憂"是一種壓力。

確實,"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經常被稱讚為體貼懂事,但這種體貼懂事卻讓他們承擔了重重的壓力。報喜不報憂,究竟是孩子的體貼,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我認為,答案是後者。

孩子為什麼總是報喜不報憂?父母在教育上有什麼失職?當面對報喜不報憂的孩子時,父母又該怎麼辦?

孩子報喜不報憂,根源在於父母

當孩子報喜不報憂成為一種習慣時,父母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自己在父母這個職位上真的盡職了嗎?

父母不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在現代這個社會,我們都說當孩子太不容易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為一名優秀人才,因此許多父母對自己孩子要求極高,不能接受孩子表現不好的地方。

還記得2015年的全國I卷高考語文作文嗎?漫畫中的小男孩第一次得了100分,他獲得了一個表揚的吻,但是當他第二次考試得到98分的分數時,得到的卻是斥責的一個巴掌。這不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的經歷嗎?當孩子得到98分時,原本以為會得到表揚和鼓勵,但最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怎麼才考了98分,還有2分去哪了?"

聽到這樣嚴厲的批評時,孩子心中寒意生起,以後孩子不考100分都不敢告訴父母了。久而久之,孩子便逐漸養成了"報喜不報憂"的習慣。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選擇"報喜不報憂",很大原因在於孩子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報喜的勇氣——這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職。父母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使孩子在腦袋中形成一種思維——父母喜歡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因此,孩子害怕向父母述說他們不好的一面,慢慢對父母失去了信任,從而選擇"報喜不報憂"。

父母不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在小區中,我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坐在地上大哭,身後的母親並沒有及時將孩子抱起,反而很嚴厲地批評那個孩子說:"你看你,不就是摔了一跤嗎,哭什麼哭,至於嗎?"當時,我內心的想法就是,這個母親是親生的嗎?

很多時候,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時,總是忘記眼前的還只是一個年齡尚小、未經世事的孩子。因此,當孩子向父母傾訴他們的苦惱時,父母總是會不耐煩或是很敷衍,他們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問題是,在你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問題。

如果你一味壓抑孩子的情緒,孩子也就只能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把不好的情緒表現出來,最終也就只能報喜而不報憂了。

這樣看來,孩子"報喜不報憂"的體貼是不是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職呢?

父母缺少與孩子的溝通,與孩子產生分歧我們都說溝通是聯繫情感的橋梁。孩子為什麼只對父母報喜不報憂,而對同學、對朋友或者對其他人能夠傾訴他們的苦惱呢?

其實答案在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太少,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導致父母與孩子在節奏和思想上的分歧。一旦父母與孩子產生分歧,孩子便會不願意與父母分享,在父母面前宣洩負面情緒,說出自己的不開心。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孩子總是報喜不報憂,這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培養出一個"報喜不報憂"的孩子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面對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父母該怎麼辦?

學會做一個共情的父母。每一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所有的情緒都應該被接納。作為父母,你的角色不僅是父母,你也是你父母的孩子,也是一名員工,也是一些人的朋友。為什麼你可以接納其他人的負面情緒,唯獨不能接納自己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接納;當孩子有煩惱的時候,父母要學會傾聽並幫助孩子解決煩惱。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慢慢信任你,慢慢接受你,與你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不批評、不指責、不評價,學會非暴力溝通。當孩子在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批評和指責是一種暴力溝通,這種暴力溝通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讓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教育孩子是理所應當的,但批評和指責是微信的教育方式嗎?為何不去嘗試非暴力溝通呢?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步驟:觀察——反饋觀察的結果——表達感受——提出請求。

例如,當你辛辛苦苦將房間收拾好之後,孩子卻把房間弄得一團糟,這時如果你批評和指責孩子,孩子就會很憤怒,做出更為瘋狂的舉動。

但如果你換一種平和的語氣表達你的不滿,嘗試與孩子講道理,並提出你的請求,事情也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比如,你對孩子表達你的情緒:"我現在很生氣,我感覺你不尊重我的勞動成果。請問你可不可以幫助我,陪我一起將房間整理乾淨呢?"

比如,你對孩子表達你的情緒:"我現在很生氣,我感覺你不尊重我的勞動成果。請問你可不可以幫助我,陪我一起將房間整理乾淨呢?"

這樣,孩子感受到了你的誠意,選擇幫助你。如果在完成之後,你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孩子不僅會感到很開心,而且也增強了他對你的好感,同時,他也學會了一件事:負責任。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不應該將自己放在較高的位置,反而應該與孩子平起平坐,不批評、不指責,採用非暴力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的世界作為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溝通。通過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找到適合教育孩子的方式,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同時,隨著父母與孩子溝通次數的增加,孩子會慢慢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從而增加他對你的好感度,慢慢與你分享他的故事。

孩子報喜不報憂,看似是一種體貼懂事,但這背後卻是孩子內心的委屈和痛苦,更是父母教育的失職。作為父母,我們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學會傾聽孩子,讓孩子找到避風港,找到心靈的寄託。

我是小A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總報喜不報憂,別以為是孩子的體貼,很可能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但是,當黃老師收到女兒自殺的消息時,特別是看到女兒的遺書時,她才知道女兒一直以來的"報喜不報憂"是一種壓力。 確實,"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經常被稱讚為體貼懂事,但這種體貼懂事卻讓他們承擔了重重的壓力。報喜不報憂,究竟是孩子的體貼,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我認為,答案是後者。
  • 報喜不報憂:兒女的體貼是父母的最大失敗
    被同學欺負了不敢說,有興趣愛好怕被父母罵耽誤學業,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也不敢告訴父母。長大後每次往家裡打電話,都會說:」一切挺好的。「 因為告訴父母自己過的不如意,他們不會理解,也幫不上忙。知道兒女過得不如意,父母只會唉聲嘆氣悶悶不樂,或者是指責自己的孩子不夠努力不夠聰明……父母關心得太多或漠不關心,將導致兒女追求獨立自由,不想回到父母的世界。
  • 寶寶上幼兒園後,為什麼家長每次了解情況,老師都是報喜不報憂?
    、這才是當老師的最大失職。實際上家長的種種擔心焦慮都是在不相信老師、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而老師總是跟家長報喜不報憂的背後無非是以下幾種原因:1、孩子的確表現得挺好有的時候,很多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真實適應能力,他們總是將孩子裹在襁褓裡保護著、從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實力,就拿孩子上幼兒園來說,早上送孩子上學的時候孩子和家長都哭得稀裡譁啦
  • 如何培養出一個懂得寬容、體貼的孩子?只用讓孩子學會一種本領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起來。父母想要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但有的時候非但沒有起到好的影響,反而適得其反。現實生活中,我們做家長的其實只需要對孩子做一種基礎性的「寬容」教育,也許就能讓孩子變得更加懂事、惹人喜愛。
  • 孩子沒有一點規矩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失職
    孩子沒有一點規矩不是他的錯,而是我們父母教育的失職如果朋友帶著孩子去你家,結果孩子一進門不但到處亂跑,而且還像是土匪一樣翻箱倒櫃,吃飯時上手就抓,大人和他說一句話,他就破口大罵,臨走時還要把喜歡的東西放到兜裡偷偷帶走。那麼這樣的孩子,你還會歡迎他來你家嗎?
  • 為什麼你很愛孩子,孩子卻很排斥你的愛呢?別把孩子親手推開
    而父母不知道他們這樣的言語在孩子看來不是關心而只是責怪。孩子受傷了難道是他自己想的嗎?很顯然不是,可這時候父母不理解,不體諒孩子的委屈,反而還各種指責,如此以來的後果就是下次孩子受傷了就不敢告訴父母了。某些時候太嚴厲的教育造成的後果就是孩子發生事情,寧願一個人難受也不敢告訴家人。因為他們害怕家人那種失望、苛刻的眼神和態度。
  • 「一點規矩都不懂」這句話是孩子沒有規矩,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一點規矩都沒有」「叔叔跟你說話,你怎麼不知道站起來呀,怎麼那麼沒規矩?」「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規矩點」。這時候孩子心裡想的只有一句話:「你什麼時候給我說的這些規矩啊?」規矩不是簡單的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是應該讓孩子知道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應該規避掉不該做的事情,要在孩子的言行舉止中改正孩子不好的行為,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更好。這才是立規矩的意義,但顯然很多父母並不懂得這個道理。
  • 「兒童吃播 父母收割」就是監護失職
    近日,「小網紅」女童佩琪引起社會關注,其父母在視頻網站上發布的視頻中稱,僅3歲的佩琪體重達70斤。有網友質疑,佩琪父母為圈流量、博眼球,不顧孩子的健康,讓孩子當「吃播」,將孩子餵成肥胖小孩。8月24日,平臺方回應稱,目前已經對相關帳號和視頻做出了「封禁處理」。
  • 不體貼,不可為父母/徐海娜
    圖:為人父母要細心體貼,千萬不可忽略孩子的感受/網絡圖片  天下的父母親對於怎樣愛子女總是言人人殊,但鮮有說自己不愛子女的。但是假若站在年幼子女的視角來看,有可能他們不認為父母是愛他的,或者愛的程度不像父母所認為的那樣深。這是為什麼呢?  不如從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看。  有個孩子,每天晚飯後都按例練鋼琴。有一天學校帶他們去另一個校外機構參加義工活動,放學時間因此比平時晚了差不多兩小時。飯後孩子照常練琴,但是一首本來已經熟悉的曲子卻頻頻出錯。
  • 父母和在外的孩子都在給對方「報喜不報憂」,所以「憂」要給誰說
    孩子這樣做,是希望減少父母不必要的擔心,其實即便是告訴父母,孩子認為也是無濟於事,反而會讓自己父母因為自己過得不好徒增煩惱、難過。有人說過,不向父母訴說自己不好的一面時,就說明孩子已經長大了。沒錯,是長大了,開始獨自面對生活賜予的傷痛了。
  • 中國式親情:你學會報喜不報憂,父母也在瞞著你越變越懂事
    全文 4069 字閱讀需要 8 分鐘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懂事」這個詞,在中國人的概念裡似乎一直都是一個褒義詞。小時候的「懂事」是聽媽媽的話,長大後越來越多人的「懂事」變成了報喜不報憂。01.「不用擔心啦,我這什麼都挺好的。」
  • 小孩衝出馬路被摩託車撞進ICU,交警:家長失職,小孩負主要責任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是父母的心頭肉,很多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被溺愛的,放在頭頂怕嚇著,含在口裡怕化了,這是大多數父母的樣子,不過也有一些父母對孩子是不管不問,教育方式是「放養式」,這樣的孩子雖然比較早獨立,但是小時候沒人看管,也會有很多危險,日前,廣東兩名小孩在路邊奔跑玩耍時,就被一輛摩託車給撞了
  • 為什麼孩子很多話都不跟我們說了?我們自己也在報喜不報憂
    於是,」報喜不報憂」成了跟他們互動的準則。殊不知,這卻是建立在關係疏離之上,表面的風平浪靜,其實可能潛藏著洶湧的暗潮。:「如果孩子長大了也選擇對我報喜不報憂,我總是最後才知道他情況的人,我可能會有點失落與難過。
  • 親職教育應強制 問責失職監護人
    海澱法院一項調查顯示,家庭教育不當,溺愛、放任、打罵孩子都極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該院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法官建議:引入強制性親職教育,問責教育失職監護人。建議孩子犯事父母應強制受教育遊濤表示,雖然未成年人犯罪與監護人教育失職密切相關,但目前刑法只能處罰孩子一人,忽視了監護人失職的責任。
  • 父母別亂給子女「貼標籤」,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撕不下來
    ,網友評論:「不要隨意給人貼標籤,尤其小孩!」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所以別以為孩子小,不會在意這些事。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吸收信息,尤其是對那些關於自己的信息總是格外敏感。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隨便給孩子下定義,否則會讓孩子心理受傷。那麼家長應該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呢?
  • 兩少年涉嫌故意傷害罪 父母失職接受「強制親職教育」
    7月31日,陸川縣檢察院依法以「無逮捕必要」對朱某、韋某作出不批准逮捕決定。檢察官在辦案中發現,兩名涉罪未成年人的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不耐心、不嚴格、不恰當等問題,父母怠於履行監護職責與兩名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有一定關係。針對朱某、韋某的父母存在不當履職等問題,責令他們到縣檢察院接受強制親職教育培訓,並計劃安排心理教師為朱某、韋某進行心理輔導。
  • 孩子健康成長,離不開粑粑的教育
    底下一堆回答講小孩沒有家教、父母教育的缺失、健身房教練的失職,巴拉巴拉的,一嘴的唾沫星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巴拉巴拉小魔仙呢。大家根本就沒有發現,這位當事人家長的教育觀念多麼地先進、超前,值得我們每一位公民學習。
  • 檢察官、律師呼籲:未成年人犯罪 父母疏忽失職入刑
    不少人認為小武父母應承擔看管不嚴的責任,但根據我國刑法,小武父母無需承擔法律責任,小武僅13歲,依法不追究他的刑事責任。  連日來,成都商報關注「歧途少年」系列報導揭示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背後的家庭教育問題,引起各方關注。昨日,熱心未成年人保護的公益人士、檢察官、律師通過成都商報聯合發出呼籲:針對未成年人犯罪背後的父母疏忽失職問題,建議追究「疏忽失職」父母的刑事責任。
  • 你現在對小孩的教育方式,是否也變成'有毒父母'了?
    各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了教出會讀書的孩子?為了教出運動全才的孩子?或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人人都愛、朋友很多?第一次擁抱自己小小的孩子時,我相信你一定想像過各式各樣的未來。開始養起小孩,原本的生活就大幅改變了。不只是嬰兒期如此,小孩上小學的階段也是如此。每天忙著顧小孩,不知不覺中光是眼前的事情就焦頭爛額,往往忘記應該做到的目標,這也是無可厚非。
  • 剝奪失職父母監護權?是真的!
    今年,璧山區先後有3名孩子的父母因嚴重失職,被璧山區人民法院依法剝奪了監護權。「剝奪監護權制度『沉睡』了太久,該到徹底『喚醒』這一制度的時候了。」司法層面之內,需確認王蘭是否已達剝奪監護權程度,還須逐一落實孩子其他可履行監護權的主體,如果仍舊沒有,就需要適格主體來承擔監護義務。司法層面之外,無論由誰監護孩子,都須考慮其健康成長、教育、醫療,以及隨之而來的居住地、資金等龐雜的社會問題。「這系列問題,遠遠超出法律範疇,涉及倫理、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