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前些年很火的一部影片《滾蛋吧!腫瘤君》中,經歷了失業、失戀、患病多重打擊的女主熊頓在生日那天開心地對千裡之外的媽媽說:"跟老鄭、小夏、艾米他們一起玩,買了一個挺大的蛋糕"。後來知道熊頓暈倒住院,父母才得知她的病情和經歷。
電影的劇情雖然有些極端,但卻是大多數年輕人面對父母關心的寫照。
在《我家那閨女》的節目中,傅園慧說到:"其實我早已長大,只是不想告訴你;不是不想要父母的關心,只是希望父母理解自己和他們不一樣的想法。"傅園慧本身經歷了很多苦難,但她不願意將這些痛苦告訴父母,那是因為她怕父母擔心。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說,報喜不報憂是孩子對父母的一種體貼。但是,報喜不報憂真的對孩子好嗎?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篇報導,南京一中學的黃老師的女兒就是一個"報喜不報憂"的孩子,黃老師為此特別自豪,經常在親朋好友面前誇讚她的女兒。
但是,當黃老師收到女兒自殺的消息時,特別是看到女兒的遺書時,她才知道女兒一直以來的"報喜不報憂"是一種壓力。
確實,"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經常被稱讚為體貼懂事,但這種體貼懂事卻讓他們承擔了重重的壓力。報喜不報憂,究竟是孩子的體貼,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我認為,答案是後者。
孩子為什麼總是報喜不報憂?父母在教育上有什麼失職?當面對報喜不報憂的孩子時,父母又該怎麼辦?
孩子報喜不報憂,根源在於父母
當孩子報喜不報憂成為一種習慣時,父母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思考自己在父母這個職位上真的盡職了嗎?
父母不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在現代這個社會,我們都說當孩子太不容易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為一名優秀人才,因此許多父母對自己孩子要求極高,不能接受孩子表現不好的地方。
還記得2015年的全國I卷高考語文作文嗎?漫畫中的小男孩第一次得了100分,他獲得了一個表揚的吻,但是當他第二次考試得到98分的分數時,得到的卻是斥責的一個巴掌。這不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的經歷嗎?當孩子得到98分時,原本以為會得到表揚和鼓勵,但最終卻被潑了一盆冷水。"怎麼才考了98分,還有2分去哪了?"
聽到這樣嚴厲的批評時,孩子心中寒意生起,以後孩子不考100分都不敢告訴父母了。久而久之,孩子便逐漸養成了"報喜不報憂"的習慣。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選擇"報喜不報憂",很大原因在於孩子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報喜的勇氣——這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職。父母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使孩子在腦袋中形成一種思維——父母喜歡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因此,孩子害怕向父母述說他們不好的一面,慢慢對父母失去了信任,從而選擇"報喜不報憂"。
父母不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在小區中,我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坐在地上大哭,身後的母親並沒有及時將孩子抱起,反而很嚴厲地批評那個孩子說:"你看你,不就是摔了一跤嗎,哭什麼哭,至於嗎?"當時,我內心的想法就是,這個母親是親生的嗎?
很多時候,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時,總是忘記眼前的還只是一個年齡尚小、未經世事的孩子。因此,當孩子向父母傾訴他們的苦惱時,父母總是會不耐煩或是很敷衍,他們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問題是,在你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天大的問題。
如果你一味壓抑孩子的情緒,孩子也就只能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把不好的情緒表現出來,最終也就只能報喜而不報憂了。
這樣看來,孩子"報喜不報憂"的體貼是不是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職呢?
父母缺少與孩子的溝通,與孩子產生分歧我們都說溝通是聯繫情感的橋梁。孩子為什麼只對父母報喜不報憂,而對同學、對朋友或者對其他人能夠傾訴他們的苦惱呢?
其實答案在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太少,不能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導致父母與孩子在節奏和思想上的分歧。一旦父母與孩子產生分歧,孩子便會不願意與父母分享,在父母面前宣洩負面情緒,說出自己的不開心。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孩子總是報喜不報憂,這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培養出一個"報喜不報憂"的孩子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面對報喜不報憂的孩子,父母該怎麼辦?
學會做一個共情的父母。每一個人都有情緒,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所有的情緒都應該被接納。作為父母,你的角色不僅是父母,你也是你父母的孩子,也是一名員工,也是一些人的朋友。為什麼你可以接納其他人的負面情緒,唯獨不能接納自己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接納;當孩子有煩惱的時候,父母要學會傾聽並幫助孩子解決煩惱。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慢慢信任你,慢慢接受你,與你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不批評、不指責、不評價,學會非暴力溝通。當孩子在做錯事情的時候,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批評和指責是一種暴力溝通,這種暴力溝通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讓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教育孩子是理所應當的,但批評和指責是微信的教育方式嗎?為何不去嘗試非暴力溝通呢?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步驟:觀察——反饋觀察的結果——表達感受——提出請求。
例如,當你辛辛苦苦將房間收拾好之後,孩子卻把房間弄得一團糟,這時如果你批評和指責孩子,孩子就會很憤怒,做出更為瘋狂的舉動。
但如果你換一種平和的語氣表達你的不滿,嘗試與孩子講道理,並提出你的請求,事情也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比如,你對孩子表達你的情緒:"我現在很生氣,我感覺你不尊重我的勞動成果。請問你可不可以幫助我,陪我一起將房間整理乾淨呢?"
比如,你對孩子表達你的情緒:"我現在很生氣,我感覺你不尊重我的勞動成果。請問你可不可以幫助我,陪我一起將房間整理乾淨呢?"
這樣,孩子感受到了你的誠意,選擇幫助你。如果在完成之後,你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孩子不僅會感到很開心,而且也增強了他對你的好感,同時,他也學會了一件事:負責任。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不應該將自己放在較高的位置,反而應該與孩子平起平坐,不批評、不指責,採用非暴力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的世界作為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其實就是溝通。通過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找到適合教育孩子的方式,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同時,隨著父母與孩子溝通次數的增加,孩子會慢慢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從而增加他對你的好感度,慢慢與你分享他的故事。
孩子報喜不報憂,看似是一種體貼懂事,但這背後卻是孩子內心的委屈和痛苦,更是父母教育的失職。作為父母,我們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學會傾聽孩子,讓孩子找到避風港,找到心靈的寄託。
我是小A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