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真懂事啊」,是不是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想想有人這樣誇獎你的孩子你是什麼心情?
沒錯,一定很開心!
「懂事」本身是一個褒義詞,是對孩子的誇獎,也是對家長教育孩子的肯定。但是「懂事」的孩子,真的是孩子自己本身的意願嗎?我看到更多的是懂事的背後是被壓抑著失去本來自我的孩子。我們父母有沒有好好坐下來想想:懂事真的是孩子希望的嗎?
馬伊琍:越「懂事」的孩子,越代表家庭教育的失敗!
馬伊琍有兩個女兒,但是教育兩個女兒的方式卻是完全不同的。馬伊琍對大女兒奉行的是嚴厲教育,也就是「虎媽式育兒」。只要孩子犯錯的,馬伊琍就會嚴厲指出女兒的問題。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大女兒則變非常懂事。對小女兒呢,因為年紀還小,馬伊琍並沒有對小女兒進行過多的約束,所以常常也為小女兒的調皮感到頭疼。
但一次「懂事」大女兒的經歷,讓馬伊琍徹底認識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的問題。這天馬伊琍看到大女兒文君竹正在和小朋友做遊戲,大女兒經常會扮演自己不喜歡的角色,把一些喜歡的角色都讓給了別的小朋友,馬伊琍一眼就能看出女兒的心情。
於是中間休息的時候過去和大女兒說:「要是不喜歡這個角色,我們可以換一個角色的。」
大女兒說:「我不敢。」
「為什麼不敢呢?」
大女兒說:「因為媽媽要我做一個懂事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馬伊琍聽到女兒這樣說,這次意識到自己嚴厲的教育方式,讓女兒放棄了多少孩子的天性,也受到了多少委屈。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一項實驗,他們跟蹤觀察了具有反抗意識和懂事孩子各100名,觀察他們的成長曆程。
最終跟蹤結果表明,那些具有反抗意識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取得好的成就。相對於那些「懂事」孩子而言,具有反抗意識的孩子更加自信而且有主見,不會隨意聽信他人,更具冒險精神。而那些」懂事「的孩子更傾向於一份穩定的工作。
你到底想要什麼的孩子呢?你又想做怎麼的父母呢?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希望我的孩子活出他自己的樣子,而不是我希望的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讓孩子不再「懂事」。
1.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
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我們的附屬品。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是教會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給孩子做好決定。
生活中有很多披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的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替孩子做好了一切決定,大事到工作、大學,小事到吃飯、穿衣。有的孩子甚至今天要穿哪件衣服的決定都沒做過。
是不是曾經因為孩子整理床鋪太慢,索性直接不用孩子做了!
是不是因為孩子洗衣服弄得滿地髒水,所以告訴孩子以後別再洗衣服了!
是不是.......
是不是剝奪了了孩子的很多做決定的機會。
2.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足夠的陪伴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認為自己對孩子的付出都是無條件的,也不期望孩子能回報什麼,只要孩子過得好就行。
但是您對孩子的愛真的沒有條件嗎?
「這次考試考到班級前十名,我就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仔細想想如果給孩子買玩具代表對孩子的愛,你的愛是需要孩子付出代價的,那就是考到班級前10名,如果考不到,孩子是得不到你的愛的。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不是比比皆是?如果有能力那就給孩子買他喜歡的玩具,如果玩具太多了和孩子說明,孩子會懂得。因為即使孩子考了最後一名,你也不會給考第一名的孩子買玩具的。
讓孩子活成他自己希望的樣子,不要給孩子本該不屬於他的壓力,不要讓孩子活成我們希望的樣子。希望我們的孩子真懂事,而不是為了讓我們開心而「懂事」。您家的孩子是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