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研究方法導讀

2021-02-08 未名護理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建立在傳統的量性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承繼了兩者優勢,將研究與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密切結合起來的一種研究方法。行動研究起源於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由Kurt Lewin在1944年提出,認為這種研究方法結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特點,可以使得理論和實踐相互作用並達成統一。行動研究最先被教育學領域採納,上世紀90年代以來才逐漸應用於護理研究領域。由於行動研究綜合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將理論的關注點與解決實際問題直接結合起來,因而被稱為理論、研究、實踐之間的橋梁。

    (一)研究目的

行動研究不再僅僅遵從常規研究中「發現知識」的目的,而是嘗試將「發現知識」、「應用知識」、「傳播知識」等本來在「科技轉化模式」中不同階段的目標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了相應的結合。從某種程度上說,行動研究不僅是一種研究的新思路,同時它還是一種教育的方法,即在真實的情境中去學習,也即為「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二)研究特點

行動研究是一種新的研究範式,它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點:

1. 實踐性和變革性:研究問題直接來源於實踐,是針對實踐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改革,在改革過程中針對遇到的問題不斷進行評估、計劃、實施和評價等反覆的調整過程,最終達到解決實踐問題的目的。

2. 參與性:在行動研究中,研究對象被稱為「實踐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不再是被研究者,而是以合作參與者的身份成為了研究隊伍中的一分子。通過對過去行動的反思研究和新的「行動」的實施,所有的參與者將研究的發現和收穫直接運用於實踐中。

3. 協作性:指研究過程中作為外來者的研究人員與該領域的實踐人員間的密切互動作用,兩者一起參與行動研究過程。它要求實踐者積極反思,參與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實際,參與實際工作;兩者要相互協作,共同研究,研究者的參與使他們從「局外人」變為「參與者」。研究者和實踐者共同參與研究,參與從計劃到行動,從反思到評價的全過程。

4. 反思性:行動研究是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的一種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是在評價基礎上的反饋和反省,並形成前瞻性的探索。其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和提高實踐者的行動能力。

5. 動態循環性:行動研究一般由反覆多次的發現問題、制定計劃、行動、評價等步驟組成,形成螺旋式動態循環(見圖1),最終達到實踐問題的解決。


6. 發展理論:通過動態研究,以及對行動效果的理性思考,對以往理論進行修改,或產生新的理論指導具體實踐。

7. 收集資料方法多樣:行動研究過程中不限定收集資料的方法,可以採用質性研究中常用的訪談、觀察等方法收集資料,還可以同時使用量性研究中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等,從而更加豐富了所收集的資料,為進行實踐變革和開展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

(三)分類

行動研究既是一種研究方法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要根據具體情況(如研究的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及情境)選擇行動研究的類型。不同學者對行動研究的類型劃分有相似之處。目前在護理研究中比較常用的是由Holter等提出的三種類型的行動研究:技術合作型、相互合作型、提高解放型。

1.技術合作型(technical collaborative approach):研究者的目的是測試某項行動幹預措施的有效性。這種幹預是基於預先設定的理論框架之上的。提出的研究問題是檢驗此幹預措施能否被運用於實際的情境中。研究者帶著設定的問題和幹預措施到特定的情境中;通過各種方式引發實踐者對幹預措施的興趣,進而協助實踐者實施行動幹預措施。此類型的優點在於能產生有效的即刻的實踐變革。不足之處為當組織成員的熱情逐漸消退,原先的組織結構和實踐形式又會重新出現,因而使得行動缺乏長期效果。

2.相互合作型(mutual-collaborative approach):研究者與實踐者一起發現潛在的問題、可能的原因和可行的幹預措施。其結果是研究者與實踐者達成對問題和原因的新的共識,以及對變革過程進行計劃。此類型的優點在於能產生相對較長時間的變革而不僅是變革本身帶來的瞬時熱情。不足之處為當參與變革的實踐者離開或大量新的組織成員進入此情境時,變革將難以維持。

3.提高解放型(enhancement approach):也稱為參與式行動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在此類研究中,研究者幫助實踐者對自己的社會和歷史進行批判性反思,了解那些深藏在自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從而根據價值辨析所處情境中的問題。在此過程中,解放被傳統觀點所束縛的思想,提高實踐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較前兩種類型而言,這種變革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

(四)適用範圍

由於行動研究方法可以彌補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空缺,因此近年來行動研究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護理工作中,研究領域主要覆蓋了護理實踐、護理教育以及護理管理。廣義而言,只要從特定情境出發,研究者和實踐者一起合作、共同行動,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解決某個實際問題,都可採取行動研究方法。具體而言,行動研究方法可用於促進護理實踐中的變革研究,評價護理改革項目的進展,探討何種課程體系能夠彌補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空缺等,同時也可激勵護理人員運用研究指導實踐。

(北京大學護理學院 劉宇副教授 龐冬副教授)

 

參考文獻:

1.李崢,劉宇. 護理學研究方法.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Burn,N.& Grove, SK. The practice of nursing research: Appraisal, synthesis, and generation of evidence (6th ed.). St. Louis, Missouri: Saunders. 2009.

3.胡雁. 論行動研究在護理研究中的應用. 中華護理雜誌, 2014, 39(2): 158-160.


 


相關焦點

  • 小課題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小課題研究方法專題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範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改進)。1、行動研究法的起源與發展    行動研究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途徑,起源於二戰後的美國。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於1944年明確提出了這個概念。
  • 小課題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改進。1、行動研究法的起源與發展行動研究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途徑,起源於二戰後的美國。最早由社會心理學家勒溫於1944年明確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認為,「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強調認識和改進社會實踐,專家和實際工作者必須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合作研究。
  • 質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
    關於行動研究,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如「行動研究法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進行的一種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行動研究法是實際工作者為研究自己的實踐所進行的一種研究方式。」雖然定義不同,但其中的內涵大致相同,綜合起來,行動研究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為行動而研究行動研究的目的,它不是為了構建學術理論,而是為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具有實用性;2在行動中研究行動研究的方法
  •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的應用比較
    2015-10-08 王建政 中國管理研究【IACMR】中國管理研究【IACMR】隨著近年來基層教師參加教育科研的人數和學校教育研究課題數量的劇增,我們發現許多課題研究的方案中存在一個嚴重的通病:在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選用」內容中,簡單套用某一「方法」(如「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很少將研究目標、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在此基礎上選擇並描述所採用的方法。
  • 山西教師考試|教育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
    (2)研究與行動相結合。行動研究的過程是研究進行的過程同時也是行動解決問題的過程。(3)以「共同合作」的方式進行,揚長避短。行動研究要求教師運用理論,系統的反思自己的實踐,要求研究者深入實際、從實際中發現問題。並直接參與從計劃到評價實際工作的過程,與教師一起研究他們面臨的問題。所以行動研究以相互參與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與教師之間架起了橋梁,使之共同合作揚長避短。
  • 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的應用比較
    ,我們發現許多課題研究的方案中存在一個嚴重的通病:在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選用」內容中,簡單套用某一「方法」(如「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很少將研究目標、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在此基礎上選擇並描述所採用的方法。
  • 教育行動研究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師教育行動研究是考查頻率較高的一個考點,一般考查的方式以定義性單選題和理解性單選題形式呈現。下面將對教育行動研究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大家的教師夢能夠添磚加瓦。二.由來:(1)提出者:最早提出「行動研究」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勒溫(1944)。當時他和其學生與猶太人和黑人進行合作研究,這些實踐者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到研究之中,積極地對自己的境遇進行反思,力圖改變現狀。大約在1944年前後,勒溫將這種結合了實踐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
  • 日本研究 昭和天皇思想與行動研究
    《昭和天皇思想與行動的研究
  • 【綜合備考】 教育行動研究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師教育行動研究是考查頻率較高的一個考點,一般考查的方式以定義性單選題和理解性單選題形式呈現。下面將對教育行動研究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大家的教師夢能夠添磚加瓦。(1)提出者:最早提出「行動研究」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勒溫(1944)。當時他和其學生與猶太人和黑人進行合作研究,這些實踐者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到研究之中,積極地對自己的境遇進行反思,力圖改變現狀。大約在1944年前後,勒溫將這種結合了實踐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
  • 2018年4月27日┃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之:教育行動研究法
    一、教育行動研究的內涵和特徵教育行動研究, 簡言之, 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行動中的具體問題進行系統探究以提高教育行動有效性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類型。行動研究法 (Action Research) 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社會問題研究, 50年代開始應用於教育研究領域, 80年代初被介紹到我國, 現已逐步成為我國廣大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行動研究作為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 除具備所有研究方法應有的共同特徵外, 還有不同於其他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 科技課教學方法對比研究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科技課教學方法對比研究   導讀:科技課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養成學科學、用科學的習慣,科技教材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開放性
  • 行動研究專題1┃行動研究法的基本理論知識
    ,針對教育實踐問題提出改進計劃,並在教育實踐中實施、驗證、修正而得到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行動研究的首要目的是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假說應包括兩部分,一是將要採取的行動;二是對行動結果的預測。5.擬訂計劃,應遵循可行性、協調性、同步性和操作性等原則。計劃應包括如下內容:標題、目的、假說、被試的選擇、變量的控制、方法、步驟、材料與實施工具的選擇、人員與分工、經費、研究時間及研究措施等。
  • 行動研究法、實踐反思法、個案研究法的應用比較
    ,簡單套用某一「方法」(如「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很少將研究目標、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在此基礎上選擇並描述所採用的方法。「行動研究法」是廣大教育科研人員選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正如華東師大的王鑑君先生在《行動研究法淺說》中所說的那樣,「行動研究只是一種進行研究工作的方式,而非一種方法」,由此而見,我們常說的「行動研究法」應改為「行動研究」,本人也贊同這一提法,因為這一提法可以避免將以工作實踐為對象的行動研究,與具體研究的「方法」在語義、及概念上的混淆。
  • Science 一周論文導讀
    圖片來源:newsroom.uw.edu (導讀 王思菲)為更加了解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學,本研究召集909名南非科薩人患者和917名條件匹配的對照
  • 課題研究必備模板: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問卷法、文獻法、訪談法、觀察法我們在課題中會遇到一個模塊,研究方法,不會寫的就拿這個模板改吧,加上自己運用這些方法的部分細節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
    圖片來源:cancercommunity.nature.com (導讀 王思菲)本研究發現人和小鼠的多種腫瘤中,IL-18高親和力的誘騙受體
  • 行動研究法的具體操作方法┃課題研究六步驟詳解┃《中小學教師小課題研究操作實務》視頻課程
    行動研究法的具體操作方法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範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
  • Science一周論文導讀
    MQ)本研究發現,全基因組促進組蛋白甲基化(H3K27me3)可促進氮誘導的水稻分櫱。MQ)本研究用單分子螢光顯微鏡定量了活細胞質膜上三種I類細胞因子受體的二聚體。本研究在健康成年小鼠海馬中發現小膠質細胞吞噬突觸結構,去除小膠質細胞或抑制其吞噬功能可防止遺忘和記憶印跡細胞的分離。向印跡細胞中特異地引入CD55抑制補體通路可阻斷加速遺忘表明小膠質細胞對遺忘的調節是依賴補體和印跡細胞活性的。該研究揭示了不活躍記憶信息遺忘的機制。
  • 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研究方法作為知識生產的工具,其實跟背後的本體論是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完全可以不關注研究方法背後的本體論。很多人認為不需要關注,但是如果不關注的話,會導致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會有很大的一個誤差。那麼定量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區別何在?
  • 行動研究法實施程序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
    行動研究法是教育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之一。在教育研究中,行動研究法的使用越來越普遍,其研究過程設計及實施步驟越來越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