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名畫裡的唐詩與古文:詩情畫韻的舍筏登岸

2020-12-22 澎湃新聞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寫:「至於鬼神人物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後全」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序》言:「拙目張懷瓘《畫品》,斷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優劣也。」

嚴羽《滄浪詩話》寫:「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又曰:盛唐詩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言有盡而意無窮。」

無論是在詩論還是在畫論中,品鑑一個作品之優劣,都要看其是否有興味、不匠氣;看其是否有神韻、見意境;看其是否有韻外之致、有象外之意,能讓人持續心旌搖蕩、流連吟誦間唇齒生香。古代常在畫上題詩,亦有因詩之意韻涵味無窮而作畫為之寫形,詩畫一體,自古難分。

現下的詩詞品鑑常常印滿字,偶配一插圖也拙劣不堪,而畫冊則是以畫為主,在介紹畫中內容和意境時則語焉不詳,古人詩畫同賞的風雅如何能在現代被延續,或許需要做一些嘗試。

最近,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了《藏在名畫裡的唐詩》與《藏在名畫裡的古文》,其中《藏在名畫裡的唐詩》取頗具典範意義的詩人的代表詩作配以66幅與詩作意韻、內容相關的歷代名家的畫作,並附有點評。《藏在名畫裡的古文》則是選取《古文觀止》中最精要者,並同樣配上古畫,詩、文、畫,雅致合宜,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妙境。

《藏在名畫裡的唐詩》與《藏在名畫裡的古文》書封。

「流連山水,點染風景」

王漁陽論詩,主於神韻,故所標舉,多流連山水,點染風景之詞。一首詩中的神韻之句往往在寫景,觸景方可生情,而有景,情也更可以落到實處。

書中選柳宗元的一首《江雪》,並配以北宋範寬的《寒江釣雪圖》。《江雪》一詩,可謂橫絕,讀之便有寒意。《藏在名畫裡的唐詩》評賞其為「整首詩營造了一種天地靜穆、萬籟無聲的效果,而「獨釣寒江雪」的漁翁所呈現出的孤傲不屈的性格特徵令人印象深刻。」而範寬之畫,只在畫面中獨闢一角,一枝虯曲的松柏自稜稜巨石中伸出,冷寂的江面上漁翁佝僂著背、一身蓑衣,遠處一片狹長的涯岸,樹與石的留白處正是皚皚大雪。漁翁究竟是在釣魚還是釣雪已不重要,斟酌於詩意固然重要,而更為重要的則是品味字面、畫面之外的無窮韻味並培養美的鑑賞力。

北宋範寬《寒江釣雪圖》。

康熙四年,「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時敏已經74歲,他有感於杜甫詩歌中的沉鬱悲涼,由杜甫詩意衍生出畫意。

王時敏曾自白:「邇來畫道衰譖,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由此他力求摹古,承續著黃公望、倪雲林、董其昌的衣缽。本次書中所選的為其《杜甫詩意圖冊》,該圖冊十二開,每開隸書杜詩二句。下圖為第八開,王時敏自識:「百年地闢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畫中山水蒼潤奇崛,山徑、茅屋掩映於林中,墨色,樹木、染石、點山厚珉濃密,有一種人氣濘序之感。

白彬彬註解此畫對應的杜甫之作:《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得寒字》的評註寫道:「此詩作於寶應元年,杜甫居成都草堂之時。

頸聯寫草堂的幽寂景色,文辭典雅,飄逸灑脫,對仗工整,意境優美。黃生評曰:「極喧鬧事,寫得極幽適,非止筆妙,亦由襟曠。」一首詩中常有可照亮全篇的神韻之句,而縱觀《杜甫詩意圖冊》十二開,題畫之句如「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詩中之境或高遠、或幽微、意象豐沛且色彩鮮明,王時敏的畫與杜詩交相輝映,一供馳目、一供騁懷,可謂兼善。

《杜甫詩意圖冊》第八開

邵盈午說:「王詩敏是清代的一個畫家,他認為杜甫詩中的許多東西是我們想像中和我們現實中沒有的,他想在繪畫之中能夠把繪畫的意境和杜甫詩的現實意境和他想像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他有感而發,王詩敏他的畫風在清代是一個規律或者是一個範式,他用他的範式想解決唐詩中最經典的範式,所以是範式與範式的對話,所以說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因為杜甫的詩老辣生硬,很難理解,他想在這個當中尋求一種平衡,在詩境在文採和詩採得到一個平衡。」

為散逸在歷史中的古人寫形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曹植《洛神賦》中所描寫的女神讓人沉迷,而「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世說新語》中描寫的嵇康亦讓人好奇。

《益州名畫錄品目》談道:「大凡畫藝,應物象形,其天機迥高,思與神合。創意立體,妙合化權。」為文獻中有記載的人物畫像很見畫家的水準,如洛神之飄搖,如李白之灑脫,如寒山拾得之隱逸,如諸葛亮之機敏,如何將人物之「神」灌注到人物小像中,如何將畫家本身的精神氣質與襟懷寄託融於畫中,都是畫家所要思考的。

如《藏在名畫裡的唐詩》本書中所選的丁觀鵬臨顧愷之《洛神賦圖》,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洛水女神衣袂飄飄,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後段畫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一種無奈的「悵盤桓而不能去」的離情充斥其中。而顧愷之也非常強調「悟對通神」的情感溝通,如畫中人物眼神相對,曹植對洛神始終以仰視的視角等。

宋摹洛神賦圖卷局部

《藏在名畫裡的古文》所收的第三篇為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此文被稱「魏末駢文之冠冕」,而嵇康所代表的「龍性誰能尋」的高潔形象也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種人格形態。中國詩學研究所所長、本書的評註者邵盈午在文末品鑑中寫:「出以筆札,則峻直犀利而不失簡括雋雅,於娓娓清言中寓有冷嘲熱諷,於婉轉譬喻裡妙語解頤

文字腠理間強烈地透發岀一種因人而殊的狷潔、清峻之氣。」

為此文所配的為唐末畫家孫位的《竹林七賢圖》,該圖為殘卷,只能看到阮籍、劉伶、王戎、山濤等四賢。鄧椿《畫繼·雜說》認為:「畫之逸格,至孫位極矣,後人往往益為狂肆。」人物分別坐在華麗的花毯上,不同人物之間以礁石樹木相隔,環境靜穆幽雅。孫位將他們各自的精神狀態和人物細節都刻畫得恰如其分。

魯迅說:「語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詩文的賞析中,唯有以「意美」「音美」和「形美」共同營造情境,才能更好地感知到詩中之境、文中之蘊。

《竹林七賢圖》局部

舍筏登岸 觸處皆春

《藏在名畫裡的古文》屬於中國畫報出版社打造的「藏在名畫裡的中國」系列之一,該書的主編薛曉源為書中的每篇古文都找到了相應的傳世古畫,如我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多幅來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機構的名畫手跡。

本書的註解者、中國詩學研究所所長邵盈午在談道:「在本書的注釋上,考慮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普及性讀物的特點,故力求簡明扼要,不作煩瑣的字詞考辨。賞析古文,要使讀者舍筏登岸為上乘,以刪繁就簡,力圖在把握全文之嚴針密線直曲顯晦的基礎上,求契作者之初心,體悟意匠之所在。」

蘇曼殊曾慨嘆英譯李白的詩句「長安一片月」之難,而文白對譯也並非易事,如杜甫詩「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箇中的韻味,似乎無法言傳,因而只能以心與古人相通,以雅正的白話文出之。

在具體的註解中,邵盈午也很注意抓文眼、寫最該要處。如《阿房宮賦》的註解中,他寫道:「本文結穴處,以一哀字作全篇主骨,妙在筆筆阿房,字字過秦;字字過秦,而筆筆警唐,盡情痛悼」,抓住一「哀」字為文眼。而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的註解中,邵盈午寫:「作者從一夜字著眼,為析全篇立幹,極言行樂須當及時。主骨既立,故作者寫景則曰「煙景」,寫賞則曰「幽賞」,寫醉則曰「醉月」,總不失一夜字,極得尊題之法。」找到「夜」為文眼,最快而最準確地找到讀者進入古文的路徑,以一字系一文之要領,使讀者漫步其中時不會如墜雲霧。

《藏在名畫裡的唐詩》也由薛曉源主編,由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博士白彬彬註解,該書不但收錄了一般選本都會選到的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的名篇,還特意選取了一些相對而言知名度沒那麼高的作品,如魚玄機的《賦得江邊柳》、寒山的《三字詩六首》等。

內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讀書」藏在名畫裡的古文
    《藏在名畫裡的古文》 薛曉源主編 邵盈午評註  中國畫報出版社穆爽隨著資訊的高度發達,當代人早已習慣於以鍵代筆,也極少寫信,往往用簡訊、電話作替代性的表達,既簡且省。可如此一來,蘊含在文字中的那股悠遠綿長的無盡情味必將消失殆盡,文字,幾乎成為一種與生命無關的東西。
  • 從永和九年的那束陽光出發,這是一個「藏在名畫裡的中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中國傳世名畫有多少流失海外?迄今能被國內讀者見到的中國名畫有多少?普通人又如何讀懂這些名畫及其背後的詩文佳作?這是許多讀者的三大疑問,也是「藏在名畫裡的中國」系列新書想嘗試回答的問題。
  • 在中國式的傳統教育裡,古詩詞學習幾乎是所有家庭孜孜不倦的追求
    這是因為,對唐詩地知曉程度,決定著一個中國人地文化品級。讀唐詩,只是對自身詩情,詩魂的印證,延伸。——餘秋雨《給青少年的中國文化課》之《唐詩應該怎麼讀》所以,如何引導孩子去學習唐詩呢,我覺得讓他們體驗到詩情詩意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 研究發現:那些得高分的孩子,都會偷偷在作文裡加上「唐詩宋詞」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唐詩宋詞裡,不知不覺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思想的蛻變。詩詞裡那些盡情活著的靈魂告訴我們,要不負此生。他們的生命有聲有色、有光有熱。他們在詩詞裡暢快地表達自我。隨手翻開,便能感受到健壯的生命力,充溢的人情味,世間的詩意美。
  • 大語文時代,孩子的知識儲備裡藏著未來
    (一) 氣質,藏在國學薰陶裡 在經典薰陶中成長的孩子,不止是會應景地學會幾句吟誦的詩詞,那種被國學文化浸潤改變的氣質藏在舉手投足間,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塑造著一個孩子。 武亦姝在「飛花令」中脫口而出《詩經》裡的名句,忍不住令現場的評委無鼓掌稱讚:十足的童子功啊! 只站在臺上,她一身的詩意便盡顯無遺,滿足人們對古代才女所有的幻想。而這,就是對「腹有詩書氣自華」最好的詮釋。
  • 藏在浙江裡的天台山,山腰見雪,還是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
    大家好,我是喵喵,今天小編我要帶大家去看一看藏在浙江裡的天台山,這裡在山腰處別可以看見雪,而且這裡還是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之地呢,走吧,我們一起去看看這裡,一同遊歷山中吧。浙東「唐詩之路」,不知大家曉不曉,它是一條貫穿浙江東部的古道,文人墨客自古往來頻繁,如今已發展成為山水人文旅遊線路,而石樑飛瀑正是這條「唐詩之路」的精髓,歷代文人墨客無不對此感慨萬千,留下膾炙人口的佳作。
  • 節氣小雪:品讀那些飄進唐詩宋詞裡的雪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二、詩意·小雪 潔白淡雅的雪有著很強的文學意韻,常是詩人吟詠的對象。
  • 背誦古文 好比祖先靈魂住在頭腦裡
    字/裡/春/秋 背誦古文 好比祖先靈魂住在頭腦裡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一首《理想》,點亮很多人的心。《就是那一隻蟋蟀》曾被收入到中學語文課本多年,影響甚廣。
  • 古文那麼難,為什麼還要讓小學生學
    古文對普通人來說都是很難理解的。單就從字的讀音上來說,有些字白話文和古文裡的讀音是不一樣的,意思也是天壤之別。自從五四運動以後,大部分文人就用白話文進行寫作,學生接觸到的白話文也越來越多,又因為白話文的易讀易懂性,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而古文在小學課本裡基本上以古詩詞的形式出現。
  • 小學生這樣學小古文,很輕鬆
    現在很多學生從小,父母就會要求孩子背誦一些唐詩宋詞,甚至是《論語》這樣的古詩詞,但是通過對大部分家長調查發現,很多父母並不知道讓孩子早早學習一些古詩詞有什麼意義,就是覺得讓孩子多了一項表現的才藝,父母也覺得有面子。甚至有些父母為此給孩子報了一些國學班。
  • 唐詩裡很孤獨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把孤獨描寫到了極致!
    唐詩應當說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這一千多年來,唐詩早已是融入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便是會使用一些成語,那麼這些成語非常重要的一個來源之一,便是來自於唐詩,所以說唐詩對於我們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幼兒早教《唐詩三百首》,讓娃愛上古詩詞,點擊收藏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兒歌讀繪本,不如也多讀一些古詩吧,有意境,字詞簡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適合學齡前兒童。每天晨讀古詩詞,會發現孩子讀著讀著就會了。 學前並不需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背誦或者追求學習的量。在這個年齡段我更認為培養孩子的語感尤為重要。
  • 3000年的古文之美,豈止風雅你的底氣?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想要讀懂中國人的智慧,必讀古文;想要感受中國文學的魅力,必讀古文。其實這些經典作品,大多數出自《古文觀止》—— 它與《唐詩三百首》並稱為中國古詩文選本的「雙壁」。魯迅說它「在文學上的影響不可輕視」;巴金說它「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還有朱光潛、余光中、王蒙、賈平凹等文藝大家也都對它褒獎有加。
  • 幼兒早教古詩推薦《唐詩三百首》,讓娃愛上古詩詞,點擊收藏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兒歌讀繪本,不如也多讀一些古詩吧,有意境,字詞簡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適合學齡前兒童。每天晨讀古詩詞,會發現孩子讀著讀著就會了。學前並不需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背誦或者追求學習的量。在這個年齡段我更認為培養孩子的語感尤為重要。在輕鬆的氛圍中跟讀,每天養成晨讀的好習慣,對之後的學習一定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 10個世界名畫中被巧妙藏起來的秘密
    從小到大相信你們都在電視上,書上甚至是課本上看過許多世界知名的藝術代表作品,像是《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拾穗》之類的,不過你們知道這些世界名畫都有著秘密的隱藏彩蛋嗎,今天就帶你們一探究竟! 1. 《最後的晚餐》裡的音樂
  • 經典唐詩,美得令人窒息
    》及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馬茂元先生的《唐詩選》之中選取若干名篇輯錄而成,可謂唐詩經典中的經典。  唐詩是中國詩壇的珠穆朗瑪峰,濃縮了古典詩歌語言的精華,連政治、哲學都透著詩歌的芬芳。據「路邊社」報導,大唐是典型的詩歌時代,有作者3700多人,詩55000多首,僅清人所編《全唐詩》錄入唐詩就有48900多首,內容涉及政治軍事、文學歷史、邊塞風情、田園風光、羈旅行役、宮苑閨情、都市巷裡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宋以降,多少詩人都極力想跳出唐詩的磁場卻又無能為力。
  • 城北小學首屆「城北畫韻」杯繪畫比賽圓滿結束
    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豐富校園課餘生活,在2021年元旦前夕,六安市城北小學成功舉辦了以「發現身邊的美」為主題的首屆「城北畫韻」杯繪畫比賽活動。在比賽現場,來自城北小學繪畫社團的孩子們緊緊圍繞主題,採用多種繪畫形式進行創作。
  • 唐詩裡的風花雪月
    唐詩裡通過寫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情感,託物言志是常用的手法。讀了多了,也希望通過唐詩裡的風花雪月做一個總結:一、風唐詩中以「風」為意象詩歌很多,一年四季有春風、夏風、秋風和冬風,李嶠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膾炙人口,現在小學生都能背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人生得意後的風光滿面;「竹林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是夏夜暑熱詩人心靜自然涼之感;「風急天高猿嘯哀,
  • 唐詩經典:談笑有鴻儒,細數唐詩中那些渾然天成、恢弘大氣的好名
    自古以來,唐詩作為我國文學史上最為秀麗宏偉的一個裡程碑,所傳承的範圍也是最廣的。人們熱愛唐詩,便會將唐詩中所傳達的哲學道理與細膩情感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劉禹錫曾經在自己的詩歌中這樣去揮發自己高尚的品格與情操,讓我們隨著詩人的「詩情」,藉助詩人想像的翅膀,天馬行空般馳騁於碧空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遇到過不知道怎麼給孩子起名的煩惱。
  • 詩情相伴幸福長
    有的會有古代典故和古文詞語,沒有一定的文學功底不一定能完全讀懂。汪老師喜歡和人「套近乎」,每到一處,都和相伴的人甚至是陌生人熱切互動,他總是笑吟吟的,總好像有什麼開心事似的。因為他的高興快樂,所以大家也都樂意和他親近。他會留下照片留作紀念。汪老師好奇心非常強,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細細地觀察景物,觀察人文景觀,細讀各處的介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