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地所溝頭下遊植被帶對股流水動力及溝床侵蝕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溝蝕是一種劇烈的土壤侵蝕形式,而植被對溝蝕的控制效益存在「降低侵蝕為主」和「增加沉積為主」的分歧。衝溝溝頭是溝蝕發育最活躍的區域,在這一區域溝床植被對股流的水動力特性、溝床的侵蝕及徑流-侵蝕耦合關係的影響鮮有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熊東紅團隊在「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下,基於成都山地所元謀站的原位溝頭小區開展了相關的放水衝刷模擬實驗,基於實驗模擬了溝頭下遊不同植被帶長度對溝頭小區徑流及侵蝕過程的影響。該研究推進了溝頭區域植被對徑流及侵蝕過程影響機制的認識,為後續衝溝的植被恢復與治理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

  研究結果表明,溝床植被(扭黃茅)覆蓋區域的水動力參數只有裸地區域(無植被)的56%-70%,而徑流阻力特性卻是裸地區域的1.2-1.5倍;衝刷的侵蝕總量(NEV)及平均徑流泥沙含量(Average sediment concentration)均隨著溝床長度的增加呈指數遞減;裸地區域的水力學參數與侵蝕總量均有較好的相關性(0.43<R2<0.61,P<0.01),但在植被區域徑流-侵蝕的耦合關係不顯著。植被區域的平均淨沉積量是裸地區域的1.75倍,且上遊淨產沙量(NEVu)及流速(v)呈線性相關(R2=0.91,P<0.01),但植被區域和裸地區域的淨侵蝕量均遠遠高於淨沉積量。植被的分流效應可以用徑流曲率指數(Braid Index)進行表徵,其數據隨著衝刷次數的增加及植被帶長度的增加呈顯著的增長關係。綜合來看,溝頭下遊溝床的植被帶的主要作用是有效降低溝床的侵蝕產沙,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植被對徑流的分流效應結合根系固土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上。

  論文連結

 

植被對溝床股流動、阻力特性的影響

 

植被帶長度對溝床侵蝕及徑流泥沙含量的影響

 

植被對溝床徑流-侵蝕耦合關係的影響

  溝蝕是一種劇烈的土壤侵蝕形式,而植被對溝蝕的控制效益存在「降低侵蝕為主」和「增加沉積為主」的分歧。衝溝溝頭是溝蝕發育最活躍的區域,在這一區域溝床植被對股流的水動力特性、溝床的侵蝕及徑流-侵蝕耦合關係的影響鮮有研究報導。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熊東紅團隊在「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下,基於成都山地所元謀站的原位溝頭小區開展了相關的放水衝刷模擬實驗,基於實驗模擬了溝頭下遊不同植被帶長度對溝頭小區徑流及侵蝕過程的影響。該研究推進了溝頭區域植被對徑流及侵蝕過程影響機制的認識,為後續衝溝的植被恢復與治理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
  研究結果表明,溝床植被(扭黃茅)覆蓋區域的水動力參數只有裸地區域(無植被)的56%-70%,而徑流阻力特性卻是裸地區域的1.2-1.5倍;衝刷的侵蝕總量(NEV)及平均徑流泥沙含量(Average sediment concentration)均隨著溝床長度的增加呈指數遞減;裸地區域的水力學參數與侵蝕總量均有較好的相關性(0.43<R2<0.61,P<0.01),但在植被區域徑流-侵蝕的耦合關係不顯著。植被區域的平均淨沉積量是裸地區域的1.75倍,且上遊淨產沙量(NEVu)及流速(v)呈線性相關(R2=0.91,P<0.01),但植被區域和裸地區域的淨侵蝕量均遠遠高於淨沉積量。植被的分流效應可以用徑流曲率指數(Braid Index)進行表徵,其數據隨著衝刷次數的增加及植被帶長度的增加呈顯著的增長關係。綜合來看,溝頭下遊溝床的植被帶的主要作用是有效降低溝床的侵蝕產沙,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植被對徑流的分流效應結合根系固土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上。
  論文連結
 
植被對溝床股流動、阻力特性的影響
 
植被帶長度對溝床侵蝕及徑流泥沙含量的影響
 
植被對溝床徑流-侵蝕耦合關係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成都山地所在冰崩湧浪對下遊冰磧壩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冰崩入湖形成的湧浪不僅抬高湖區水位,增加冰磧壩所受水體壓力荷載,還會改變冰磧壩受力條件。相關研究表明,冰崩湧浪已成為導致高山區冰湖潰決最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對冰湖潰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冰湖潰決與洪水演進、冰湖潰決危險性分析與風險評價,以及氣候變化與冰湖變化關係研究等方面。而對冰崩入湖形成湧浪的動力過程以及冰崩湧浪對冰磧壩作用規律研究較少。
  • 成都山地所滑坡規模分布與影響範圍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成都山地所滑坡規模分布與影響範圍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8-04-04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開展滑坡影響範圍研究對拓深滑坡動態演化過程的認識、識別潛在破壞區與次生災害、提升滑坡危險性評價的精度和設計合理的保護與救援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及其指導的博士後邱海軍以黃土高原和秦巴山地作為典型研究區,開展了滑坡規模頻率與影響範圍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系列進展。
  • 植物所等在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花粉-植被關係,研究人員反演了12.9–9.2千年該地區植被的動態演替與氣候變化過程,發現在新仙女木冷事件期間,森林植被中喜冷成分如雲杉、冷杉等亞高山針葉林花粉相對豐度、濃度和花粉通量均很高;氣溫回暖之後,這些花粉的豐度、濃度和通量出現大幅下降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成都山地所派員赴尼泊爾特裡布文大學開展山地遙感與地理信息
    成都山地所派員赴尼泊爾特裡布文大學開展山地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技術培訓 2014-11-24 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期間,趙偉博士、張建強博士和張繼飛博士分別就山地遙感基礎理論、尼泊爾山地環境遙感監測、山地主要災害類型(滑坡、泥石流)的遙感判別以及高山區人口聚落分布空間分析等內容為尼方師生進行了詳細的講解。整個培訓過程進展十分順利,尼方專家學者與山地所科研人員取得了良好的互動。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5-13 海洋研究所 【字體「Deep-Reaching Thermocline Mix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報導了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的最新進展。
  • 微專題:植被「保水、保土」作用
    森林具有良好的持蓄水能力, 具有減小洪水流量、徑流, 削減洪峰延緩洪水過程及增加基流的調節作用。(2016全國文綜Ⅲ卷)下圖所示山地為甲、乙兩條河流的分水嶺,由透水和不透水巖層相間構成。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該山地被破壞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隨之河流徑流量發生了變化,河流徑流的年內波動也減緩了。據此完成7-9題。
  • 地理科普/外力作用之流水侵蝕
    大家對於流水侵蝕有什麼了解嗎?曉慧老師今天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河流侵蝕其流經的沉積物和巖石的過程,叫做河流侵蝕作用。河流侵蝕作用塑造了許許多多形態各異的河流地貌,發育而成的河流哺育了河流沿岸的人民。起初,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留存在地表的水體向下沿著地表的自然斜坡流動,流速小,水層薄,形成坡面片流,其無固定流向,通常形成網狀細流,當溝槽雛形出現時,已經形成了溝谷的原始形態,隨著流水量的增加,衝刷能力的增強,片流向溝槽匯聚,轉變為溝槽流水,其具有固定流向,久而久之,隨著侵蝕的加深,衝溝流水與地下水匯合得到水源補充發育成河流,之後隨著一系列發育過程形成河谷。
  • 【中國科學報】交通廊道上的「山地」人
    從成都到拉薩的川藏交通廊道,橫跨14條大江大河,穿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規劃建設中的川藏鐵路因此被譽為「最難」鐵路線。然而,這條「難於上青天」的交通幹線所處的川藏交通廊道,一直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主戰場之一。
  •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殼物質循環過程的應用
    山區的茶園面積大,茶園中修建眾多「竹節溝」。 (1)描述甲河下遊的水文特徵。 (2)說出「竹節溝」的作用,並分析修建的原因。 (3)從內、外力作用角度,簡述寶石富集於衝積層的過程。
  • 黃土高原的「黃土地貌」:風力沉積和流水侵蝕共同塑造的奇特地貌
    地貌類型的分類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如果從形成原因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兩大類,如果從外力作用對象來分,又可以分為流水地貌、風力地貌、冰川地貌等類型。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之前,我們已經介紹了一種常見的地貌類型,那就是由於冰川侵蝕和海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峽灣地貌」(可翻閱之前文章查看),今天我們來介紹一種更為熟悉的地貌類型,那就是「黃土地貌」,
  • 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 水工環調查工作怎麼做?
    調查重點是尾礦庫、渣土堆場、生產生活區是否處於溝谷中,以及上遊匯水區面積,溝內鬆散沉積物分布等;對丘陵山地凹陷開採積水區,要關注周邊微地貌特徵,山體「寬度」等。微地貌調查一般以大比例尺地形圖為底圖開展。
  • 什麼是山地?山地是怎麼形成的?
    火焰山山地的成因是什麼?山地的成因主要有火山噴發、地殼褶皺、地殼斷層、外力侵蝕這四類。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類山地都有什麼特點吧!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最外層是厚厚的巖石殼,就像蛋殼一樣,但它並不是一塊完整的「蛋殼」,而是由多個板塊拼接而成的。這些板塊並不「老實」,它們互相擠壓碰撞,有的板塊被另一個板塊「翹」起來,山地就形成了,例如喜馬拉雅山;有的板塊比較軟,於是被另一個板塊「擠皺了」,例如中國的崑崙山脈和天山山脈、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它們都屬於褶皺山系。
  • 寒旱所荒漠人工植被區檸條和油蒿莖幹液流動態研究獲進展
    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沙坡頭地區,以油蒿、檸條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為主的人工固沙植被建立後,由於沙區嚴酷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水分的限制,使固沙植被群落物種組成及群落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群落的結構由單一的灌木、半灌木組成演變成一年生草本逐漸佔優勢的複雜結構,灌木和半灌木總蓋度和生物量隨演替時間呈降低的趨勢。
  • 什麼是「溯源侵蝕」?
    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採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來減緩瀑布的後退,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瀑布每年仍會後退近移動近3釐米。這要涉及到一個地理專業名詞:溯源侵蝕。河流在流動過程中,以其自身的動力以及所挾帶的泥沙對河床進行破壞,使其加深、加寬和加長的過程稱為河流侵蝕作用。河流侵蝕作用可分為機械和化學兩種方式。河流的機械侵蝕作用是通過其動能或挾帶的砂石對河床的機被破壞過程,而化學侵蝕作用是通過河水對河床巖石的溶解和反應完成的,在可溶性巖石地區比較明顯。
  • 上海生科院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王二濤研究組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以蒺藜苜蓿為研究材料發現赤黴素信號通路中的核心抑制因子DELLA正向調控了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的共生過程。 上海生科院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8月12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