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 水工環調查工作怎麼做?

2020-12-12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條件是礦山開採的主要基礎技術條件,不但對礦山建設、開採和生產起重要控制作用,同樣對礦山生態修復的工程設計起著重要的限制作用。

一、微地貌及水文調查

(一)微地貌調查

礦區所處地貌單元多為二級或三級,要從地貌形態入手,調查礦區所處的原始微地貌類型,以及人工地貌特徵。即調查礦山建構築物、採場等所處地貌形態;調查礦業活動改造後的微地貌特徵,如露採場、採空塌陷區、渣土堆場等典型的人工地貌。調查重點是尾礦庫、渣土堆場、生產生活區是否處於溝谷中,以及上遊匯水區面積,溝內鬆散沉積物分布等;對丘陵山地凹陷開採積水區,要關注周邊微地貌特徵,山體「寬度」等。微地貌調查一般以大比例尺地形圖為底圖開展。

(二)水文調查

礦區水文調查主要內容有:通過周邊水系與水利設施調查,了解礦山生產生活用水水源、礦山外排水通道、可能受礦山影響的水體,如水庫、河流;當生態修復模式為農用地、林地時,則要了解可能的灌溉水源;通過最低侵蝕基準面的調查,判定露採礦山的採場能否自然排水;通過訪問及現場調查,掌握凹陷開採區、塌陷區常年積水水位標高、容積、以及與周邊水系連接等。

當礦區附近有流經的河流時,需調查其水深、流量等水文參數,以及河床的地質結構、滲透係數等,判斷與礦區的水力聯繫,對於季節性溪流,也需要調查其水文特徵。還要調查礦區歷史最高洪水位標高,分析礦區是否存有洪澇隱患等。

二、水文地質條件調查

礦區水文地質條件調查主要包括礦區氣象特徵調查,礦山含水層、隔水層及其水文地質特徵調查,礦區構造對水文地質條件影響調查,礦區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調查,含水巖組間水力聯繫及礦床充水因素分析,以及礦坑湧水量預測等內容。對於在生產礦山,要對照原勘探報告(採礦設計),補充必要的實地調查與核實,查明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分析其原因。

(一)氣象特徵調查

通過收集氣象部門資料,可以了解礦區氣候、季風、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雨和年平均蒸發量等,還需重點了解極端氣溫、強降水歷史等災害性天氣,並對強降雨條件下,礦區採場、尾礦庫、渣土堆場等敏感地點受災風險予以評估。

(二)含水巖組劃分及動態特徵

根據以往勘查成果,需了解礦區地下水賦存與分布規律、含水巖組劃分(含水層、隔水層)、富水性和水質特徵;了解礦區地下水補給、徑流與排洩條件,以及開採狀態下的變化。

(三)礦山充水

通過勘探報告或採礦設計,了解礦山充水類型、充水等級、充水途徑;礦山疏幹設施、疏幹排水量、疏幹漏鬥特徵,以及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礦山充水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以孔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孔隙充水礦床。其礦床充水條件和礦坑湧水量的大小取決於充水巖層的顆粒成分、孔隙大小、膠結程度、埋藏條件及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繫程度。

第二類以裂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裂隙充水礦床,其礦床充水條件和礦坑湧水量的大小取決於充水巖層的裂隙發育程度,構造複雜程度以及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繫程度。

第三類以巖溶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巖溶充水礦床。其礦床充水條件和礦坑湧水量的大小主要決定於充水巖層的巖溶發育程度及分布和埋藏條件、礦區的構造複雜程度。

三、工程地質條件調查

該項調查一方面是基於對以往礦山勘查資料收集與分析,另一方面是實地補充調查,對於在生產和關停礦山,後者尤其重要,直接關係到生態修復設計技術依據的可靠性。

(一)工程地質巖組劃分

根據以往礦山勘查成果,即可掌握礦山巖土體劃分具體內容,以及各工程地質巖組的分布、物理力學參數,以及與礦層之間的關係。

(二)巖石的結構特徵

具體劃分巖體的結構類型時,主要考慮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巖石的單軸抗壓強度等)、巖性組合與巖性變化、構造變動的程度、應力變形狀態、風化作用的強度、幾何邊界條件(結構面組數、間距和特徵)以及地下水特徵。礦區巖土體的結構類型主要有散體結構、碎裂結構、層狀和塊狀結構。

根據《工程巖體分級標準》(GB50218—2014),巖體完整性及巖體質量分級根據巖體基本質量指標BQ確定。巖體完整性指標Kv根據巖石質量指標RQD值確定。根據BQ指標,將巖體分為5個基本質量等級。在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設計中,依據確定的基本質量等級,選用巖體物理力學參數,確定地下工程巖體自穩能力和地基巖體承載力。

褶皺和斷裂構造對工程地質條件最主要影響是巖體完整性遭到破壞,它與水力作用一起,使礦床工程地質條件更趨於複雜。

(三)邊坡穩定性調查

露天礦山開採形成露採邊坡,尤其是未按照設計開採的歷史礦山高陡邊坡,是礦山生態修復的重點和難點,生態修復設計前,都需要開展實地調查,調查內容有:

1)微地貌形態及邊坡的幾何特徵(坡高、坡角、臺階分布及空間幾何參數);地層產狀,以及與坡向的組合關係(順向、逆向、斜向、正向)。

2)邊坡巖土的類型、巖土層結構、工程特性。

3)巖體主要結構面的類型、產狀、延展情況、閉合程度、充填狀況、組合關係,分析是否存在軟弱結構面或者致滑塌結構面。

4)調查是否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包括邊坡失穩跡象的調查,如局部滑塌、樹木歪斜、渾水溢出等。

(四)硐室穩定性調查

井工礦山在地下形成的井巷和採空區導致硐室圍巖破壞,是產生地面塌陷的根本原因。對硐室穩定性進行調查,是預測礦山土地塌陷時序的基礎。硐室穩定性與圍巖的巖性、巖體結構和構造等自然因素有關,也與採礦方式、採礦厚度、支護形式、頂板管理方式等人為因素有關,硐室穩定性還與充填方式和時間有關。

調查工作應根據開採設計、長期監測資料,並結合井下和地表變形展開。

四、環境地質條件及礦山地質災害調查

礦區環境地質條件調查重點是礦山地質災害的調查。一是調查礦區在建設前已經存在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二是調查礦業活動引發的礦山地質災害或地質災害隱患,如露採場邊坡的滑坡與崩塌災害,渣土堆場的泥石流隱患、採空上方的地裂縫和地表塌陷等。在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前,需查明礦山地質災害,並進行專項設計與治理。

(一)崩塌調查

1.調查的主要內容

1)崩塌區的地形地貌及崩塌類型、規模、範圍,崩塌體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區巖體的巖性特徵、風化程度和水的活動情況。

3)崩塌區的地質構造,巖體結構類型、結構面的產狀、組合關係、閉合程度、力學屬性、延展及貫穿特徵。

4)危巖體分布、形態、規模,巖土性質、結構類型、結構面發育、貫通及組合情況。

5)氣象(重點是大氣降水)、水文、地震情況。

6)崩塌前的跡象及崩塌區地貌、巖性、構造、降雨、地震、溫差變化等自然因素和採礦、爆破、切坡等人類活動對崩塌的影響。

7)崩塌災情及當地防治崩塌的經驗。

8)崩塌(危巖)調查時宜填寫調查表。對崩塌的重點部位應進行拍照、錄像或繪製素描圖。

2.工程地質測繪

1)測繪範圍包括崩塌體和周邊相關區域,平面圖比例尺為1:500~1:2000;剖面圖為1:100~1:1000,如危巖體體積較小,宜採取更大的比例尺。

2)對主要的裂隙或節理進行測繪,測量其產狀、裂隙面特徵(長、寬、充填物、延展情況等)。

3.勘探與巖土試驗

崩塌勘探方法以剝土、探槽、探井等山地工程為主,輔以適量的物探和鑽探驗證。物探適用方法主要是彈性波法,以探測裂隙的延伸和連接情況。巖土試驗主要是崩塌體巖土和裂隙面的抗剪強度試驗。

(二)滑坡調查

1.調查的主要內容

1)滑坡地形地貌特徵,包括滑坡所處的地貌部位、斜坡形態、坡度、相對高度、溝谷發育、植被情況等。

2)滑坡及其周邊的地質結構,包括巖土體的類型、工程地質特性、軟硬巖的組合、軟弱夾層的厚度及分布。

3)滑坡要素及邊界特徵,包括滑動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巖土體組成及結構、鬆動破碎及含泥含水情況等;滑坡壁、滑坡平臺、滑坡舌、滑坡裂縫、滑坡鼓丘等微地貌形態;前緣臨空面及剪出情況,初步判定滑坡體的滑帶(面)部位及主滑方向,圈定滑坡周界。

4)滑坡變形活動特徵,訪問調查滑坡的發生時間、發展過程及穩定狀態。

5)滑體內外樹木、建築物、水渠、道路、墳墓等變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滲漏或乾枯等現象。

6)滑帶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泉水出露地點及流量,地表水、溼地分布及變遷情況。

7)滑坡誘發因素,包括降雨、地震、洪水、坡後加載、工程切坡、礦山採掘、爆破震動等自然及人為因素。

8)滑坡危害及災情,當地滑坡整治的措施和經驗。

9)滑坡調查時宜填寫調查表,對滑坡的重點部位應進行拍照、錄像或繪製素描。

2.工程地質測繪

1)測繪的範圍:後緣壁至前緣剪出口,外延至可能影響的範圍。

2)截排水工程可能布置的位置。

3)地形地貌測繪的內容:宏觀地形地貌、微觀地形地貌。

4)巖土體工程地質測繪內容:周邊地層、滑床巖土體結構、各類結構面特徵及產狀、滑體結構特徵及組合、滑帶層位及巖性。

5)滑坡地裂縫測繪內容:地裂縫分布、長度、寬度、形狀、力學性質及組合;地裂縫與對應建築物開裂的關係;地裂縫與滑坡下滑力的關係。

6)滑坡體上植被調查(植物的形狀、物種)。

7)水文地質調查(地表水入滲、衝刷、積水、下降泉等)。

8)人類工程活動對滑坡的作用(如切坡、附加荷載、採礦、爆破等)。

9)測繪比例尺:平面圖一般為1:200~1:500;剖面圖為1:20~1:100。

3.勘探與巖土試驗

1)剖面數:大、中型滑坡三條剖面,小型一般一主一輔;勘探點、線距離視地質條件複雜程度而定,主勘探線線間距為簡單地區縱向間距60~100m,橫向60~100m。複雜地區縱向間距40~80m,橫向40~80m。主勘探線點間距為簡單地區縱向間距60~100m,橫向60~100m;複雜地區縱向間距40~80m,橫向40~80m。輔助勘探線適當放大間距。勘探線要從滑坡的剪出口,經主滑段到滑坡後緣的穩定段。

2)勘探點由鑽孔、槽井探、物探構成,主勘探線勘探點為鑽孔、槽井探點。

3)勘探深度:進入滑床3~5m;設計有抗滑樁、錨索的深度大於滑坡體厚度1/2,並且不小於5m。

4)採樣:應取滑帶與滑坡體巖土試樣,測試項目為物理、水理與力學性質指標(黏聚力和內摩擦角)。儘量取原狀樣,當無法取得時,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擾動土樣進行重塑樣試驗。每個工程地質層不少於6組樣。

5)勘探點位置原則:布置在勘探線上;有利於控制滑坡體縱向厚度變化;可能設計治理工程的部位,如抗滑樁;兼顧採樣和現場試驗、監測點的布設。

(三)泥石流調查

1.調查的主要內容

1)溝谷區暴雨強度、一次最大降雨量,冰雪融化和雨洪最大流量,地下水對泥石流形成的影響。

2)溝谷區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鬆散堆積物的分布、物質組成和儲量。

3)溝谷的地形地貌特徵,包括溝谷的發育程度、切割情況和溝床彎曲堵塞、粗糙程度,縱坡坡度;劃分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圈繪整個溝谷的匯水面積。

4)形成區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山坡坡度,巖土性質及風化鬆散程度;斷裂、滑坡、崩塌、巖堆等不良地質現象的發育情況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體物質的分布範圍、儲量。

5)流通區的溝床縱坡坡度、跌水、急灣等特徵;溝床兩側山坡坡度、穩定程度,溝床的衝淤變化和泥石流的痕跡。

6)堆積區堆積扇的分布範圍,表面形態,縱坡,植被,溝道變遷和衝淤情況;堆積物的性質、層次、厚度,一般粒徑及最大粒徑以及分布規律;堆積扇的形成歷史、堆積速度和一次最大堆積量。

7)歷次泥石流的發生時間、頻率、規模、形成過程、歷時、流體性質、暴發前的降雨情況和暴發後產生的災害情況。

8)當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經驗。

9)礦山棄渣土堆場的位置、截排水措施、擋土措施、堆場穩定性等;礦山工程切坡、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情況。

10)尾礦庫防滲、防洪措施;尾礦庫的壩基和壩體穩定性。

對於礦山泥石流調查,後兩項是重點。

2.工程地質測繪

對全流域及溝口以下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段,調繪與泥石流形成和活動有關的地質地貌要素,編制相應的地貌圖與地質圖,填繪縱斷面與橫斷面圖。小流域平面圖比例尺為1:10000左右,分區平面圖比例尺為1:500~1:5000;縱剖面圖比例尺1:500~1:2000;橫向斷面圖比例尺1:200~1:500。測繪方法以沿溝谷追索、實測和填繪剖面為主。工程治理區實測剖面至少按一縱三橫控制。對於可能形成礦山泥石流的不穩定堆場和尾礦庫的測繪,要圍繞其周邊,尤其是「下遊」區域展開。

3.勘探與實驗

勘探工程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堆積區和可能採取防治工程的地段。勘探工程以鑽探為主,輔以物探和坑(槽)探等輕型山地工程。防治工程場址主勘探線鑽孔的孔距應能控制溝槽起伏和基巖面,間距一般30~50m。當鬆散堆積物很厚時,孔深應該是設計治理工程最大高度的0.5~1.5倍;基巖埋深淺,孔深應進入基巖微風化層。物探工作作為鑽探的補充和驗證外,在施工條件差、難以布置或不必布置鑽探工程的泥石流物源區,可布置1~2條物探剖面,對鬆散層的巖性、厚度、分層、基巖面深度及起伏進行推斷。結合鑽探和物探,在重點地段布置一定深度的坑探或槽探,揭露泥石流在物源區、流通區、堆積區物質沉積規律和粒度級配變化;了解鬆散層巖性、結構、厚度和基巖巖性、結構、風化程度及節理裂隙發育狀況。現場採集具有代表性原狀巖、土樣品,獲取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視需要,進行鬆散層地下水抽水試驗或注水試驗,採取水樣。進行水質簡分析和侵蝕性二氧化碳分析。

(四)礦山巖溶塌陷調查

礦山巖溶塌陷調查與評價的主要內容是:

1)收集分析礦區內已有的地質、水文地質等資料,掌握巖溶發育程度、分布規律及巖溶水環境條件。

2)調查礦山疏幹排水漏鬥範圍,以及巖溶塌陷的發生時間、分布、形態、規模、密度等。

3)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力聯繫及其動態變化。

4)碳酸鹽巖上覆第四系土體的類型、厚度及其工程地質性質。

5)巖溶塌陷的誘發原因。

6)地表工程設施等的破壞損失情況,當地防治塌陷的措施和經驗。

7)分析巖溶塌陷的形成條件、分布發育特徵、誘發因素、發生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

8)根據巖溶塌陷發育程度及其危害程度,對其現狀與發展趨勢進行評估,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五)採空塌陷調查

採空塌陷調查與評價的主要內容是:

1)礦層的種類、分布、層數、厚度、深度等特徵,開採層頂底板的巖性、結構等。

2)礦山開採歷史、採深、採厚、開採方式、頂板管理方法、回採率、開發現狀及規劃等;了解採礦巷道的布置、形態、大小、埋藏深度。

3)採空區的空間展布和範圍,塌落、密實程度、空隙和積水等。

4)地表變形破壞特徵,包括地表塌陷坑、伴生裂縫、臺階等的位置、形狀、規模、深度、延伸方向,地表移動盆地特徵及影響範圍;分析其與採空區、開採邊界、工作面推進方向等的關係。

5)採空區附近的抽、排水情況及其對採空區穩定的影響。

6)採空塌陷的歷史,原計算或預計塌陷量、現狀塌陷量、剩餘塌陷量等,對工程設施、農田等危害和損失情況,以及當地防治塌陷的措施。

7)分析採空塌陷形成的地質條件和採礦條件,地表移動變形特點,可能的塌陷範圍及危害性。

8)進行採空地面塌陷穩定性評價(採用開採條件分析法、採深採厚比等方法),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當井採礦山上覆有欠固結、半固結土層分部時,疏幹排水還會導致地面沉降災害,則需開展壓縮層、疏幹漏鬥等調查與評價。

原標題:【技術分享】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水工環調查工作怎麼做? 生態修復網 今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聚焦廣東生態修復工作,助力綠色礦山建設
    會議探討「綠色礦山建設」、「生態修復與社會價值如何實現」、「紅樹林生態修復保護」等熱門話題,並走進廣州順興石場,深入了解綠色礦山建設經驗。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會成立於2019年11月,是全國首個省級生態修復協會,截至目前已發展會員單位295家。
  • 天元區局:紮實推進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11月18日,天元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王素帶隊與416隊技術專家一行對天元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進行現場核查。首先來到馬家河街道的金龍社區楊柳組生態修復點,現場察看了生態修復的施工進展情況,並對該處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
  • 建議提案追蹤 | 加快礦山生態修復 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我州屬礦業大州,多年的礦產資源開發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造成礦山生態環境不同程度的破壞。儘管前期開展了一些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但全州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總體仍屬滯後。辦理中,州自然資源規劃局通過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科學謀劃全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以及滇南中心城市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十四五」規劃,紮實推進生態修復各項工作。
  • 「江蘇潮間帶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創新調查技術方法
    「江蘇潮間帶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由南京地調中心組織實施,由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與區劃」計劃項目中的工作項目。 「江蘇潮間帶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由南京地調中心組織實施,由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與區劃」計劃項目中的工作項目。
  • 海城市委書記鄭孝剛視察菱鎂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
    7月21日,市委書記鄭孝剛到牌樓、馬風和析木鎮視察菱鎂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市委常委、副市長周繞及菱鎂礦業有限公司和相關鎮(街道)主要領導參加視察。在菱鎂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現場,鄭孝剛詳細詢問了礦山修復工作的進程和實施情況。
  • 礦山生態修復有哪些新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本篇內容為礦山生態修復中的新技術探討。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遠遠不可能使其完全恢復原本的狀態,事實上,更多的時候它是人為地重建一個人工生態系統,這也是生態重建的名詞在土地復墾中被廣泛使用的原因。
  • 場地調查、風險評估與修復工作流程!
    Part 2|有機汙染修復有機汙染修復,一般通過以下四種途徑來減小土壤有機汙染物對環境、人體或其他生物體的危害:降低土壤中既有有機汙染物的濃度、固定汙染物、轉化為低毒或無毒物質、阻斷汙染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轉移途徑。土壤有機汙染物在土壤中的環境行為主要包括吸附、解吸、揮發、淋濾、降解殘留、生物富集等。
  • 昆明大板橋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全國推廣
    Type=Article&ID=3729679&DomID=hitcount3729679"></script> 昆明大板橋礦山生態修復模式全國推廣
  • 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廢棄礦山開啟生態修復
    央廣網大連4月15日消息(記者賈鐵生)2019年4月14日,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艾子口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一期(大甸子村)開工儀式在大連市旅順口區雙島灣街道大甸子村舉行。該項工作的啟動,標誌著保護區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 礦山修複方式_2020年礦山修複方式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該研究聚焦秘魯安第斯山脈波託西、萬卡維利卡、瓦爾加約克和卡哈馬卡這4個採礦定居點背後的地域邏輯,以及它們從18世紀至今的發展歷程。其生態失衡證據表明,即使停止採礦活動,其影響仍會延續數百年。本文根據秘魯現有立法,反思了當前的後礦山開採景觀的修復實踐。最後,研究呼籲採取新的國土規劃方式,並基於更新對後礦山開採景觀的了解和認識,為卡哈馬卡制定綜合性的設計策略。
  • 河北懷來:試點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效果初顯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8月26日拍攝河北省懷來縣北部礦山生態修復現場。
  • ...大地控股以旗下大地民基公司為主體,致力於礦山生態環境的修復...
    山西作為礦業資源大省,長期高強度、大規模的礦產開採,讓不少地方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遭到嚴重破壞,為大地留下道道「疤痕」。  礦山生態修復,就是為大地「療傷」,還原黑色傷疤下的大地本色。近年來,秉承「科學規劃,總體推進;綜合治理,統籌實施」的原則,我省啟動實施了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
  • [分享]礦山環境修復設計資料下載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建立符合省情的地方性法規和標準體系,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建立法律標準支撐。加快歷史遺留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開展全省礦山生態環境調查 查看詳情 礦山修復的方法有哪幾種?
  • 礦山生態恢復工程_2020年礦山生態恢復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文件 110KB 格式 doc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對礦產資源,特別是石礦資源的需求呈跳躍式發展的趨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迅猛發展刺激了採石場的發展。
  • 「案例分享」全球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經典案例賞析
    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廢棄礦山(採石場)給城市帶來較為嚴重的景觀生態問題,如水土流失、威脅城市防洪、降低生物的多樣性、對地表的破壞等,對城市生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01國外礦山修復主要技術西方發達國家在上個世紀初就開始了採石場生態修復的相關工作。英、美、澳等發達國家採礦年代久遠,最初研究恢復生態學主要是集中在對採礦後遺留的廢棄地植被的恢復,美國在1971年的礦山土地復墾率為79.5%。
  • 安徽環保督察:滁州市白米山白果窪礦山生態破壞嚴重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生態環境微信號消息,2019年10月,省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滁州市南譙區督察時發現,滁州市、南譙區兩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白米山白果窪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過程中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對違法行為處罰乏力,致使白米山白果窪礦山環境問題整改工作一拖再拖,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得不到有效落實
  • 如何秉持生態文明思想進行礦山修復?周晉峰:堅持「三公理」和「四...
    如何秉持生態文明思想進行礦山修復?,9月1日,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專門就此分享了他在礦山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一些思考,現分享如下: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汙染治理「三公理」——不為害、不擴散、充分公示(即在所有環節均需充分告知),和生態修復四原則——節約、自然、有限、宏觀原則為基礎,制定礦山修復工作總體框架。
  • 礦山環境修復前沿生物技術
    採礦作業產生了大量的危險廢物,這些廢物經常被收集在尾礦池和尾礦庫中。在世界各地,長期關閉的礦山尾礦給當地社區帶來了無法應對的環境挑戰。環境修復是指為了保護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對原礦區的汙染物進行處理或去除的過程。
  • 誓將「生態瘡疤」變為「綠色名片」——朝天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
    18日,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辦公室副主任鄭傑忠一行來我市調研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在朝天區西北水溝採石場治理現場,鄭傑忠對該區開展的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朝天,踞川、陝、甘三省結合部,扼秦隴入蜀咽喉,是嘉陵江上遊重要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
  • 贛州市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作紀實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沒有現成的可供借鑑的經驗,只有靠自己改革創新,不斷探索經驗。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贛州的一條條經驗,一項項創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推廣——探索「三同治」模式。在推動廢棄礦山環境修復過程中,按照系統修復的思維,探索出一套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遊同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