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跑出了很遠。董先生說,當法律開始說話的時候,謠言才會閉嘴。
二,一位醫學相關的碩士,因為發表了關於鴻茅藥酒的文章,鴻茅藥酒選擇維權,當地執法部門將其帶走調查,隨後廣州方面選擇法律維權的同時,輿論跟著直指鴻茅藥酒。
三,大家都沒有錯,這就是社會免疫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四,存在即合理,管理是為了讓其向更有利於大部分百姓的利息方向發展。
鴻茅藥酒與三鹿,完全不是一類事件,結局也完全不同。——三鹿因含有非法的成分,並導致數千人患病,數名兒童死亡。鴻茅藥酒沒有非法成分,尚未有病亡事件。三鹿影響之大,啟動的是國家調查,而鴻茅藥酒僅僅是地方調查。最大可能是不了了之。
鴻茅藥酒不過是某上市公司的一個產品而已,存不存在都無關痛癢。而且它本身也只是投機商人的一個道具而已,幾十億已經賺到手了,名聲肯定已經臭了,大不了罰個幾十萬,換個道具繼續摟錢。
既然鴻茅藥酒沒有非法成分,怎麼就有毒了呢?因為用錯了量,對錯了症。中醫最基礎的兩個概念:是藥三分毒和辯證施治。簡單的說,隨著藥力的強弱,毒性也存在強弱,對症毒可為藥治病,不對症藥可加劇為毒。鴻茅藥酒本是按照藥品配置的酒劑中成藥,它卻被投機商包裝成老少皆宜的保健飲品,作為保健飲品它就有毒了。
最後還需普及一個概念,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多數人覺得中藥更安全,其實不然。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藥的對應性和可控性,已經被同等級西藥遠遠拉下。中醫藥的科研在過去幾十年幾乎是邊緣化的,仍然是待開發的寶庫。
兩次事件的直接受害者群體不同,引發事件的處理層面不同,影響範圍和時間就會不同。
三聚氰胺事件的主要受害者是喝國產奶粉的嬰幼兒,產生的毒害是終身性的,給孩子造成終身傷害的憤怒是比給自己造成傷害更強烈的;而且最初捂蓋子的是當地政府,當時的資訊流通環境差,反腐力度也弱,造成長期的謠言盛行,事件幾乎屬於強制收尾,終身受害者也並未得到終身救治的機制幫助。
所以,三聚氰胺事件的結果並非三鹿奶粉倒閉這麼簡單,而是至少有十年以上國產奶粉被整體拒絕,嚴重程度近乎摧毀了一個細分行業,甚至波及液態奶市場。大量的海外代購、海淘進口奶粉的消費模式都是從那時開始的,其影響至今仍未完全消散。
而這次鴻茅藥酒事件,雖然也有類似特點,但情節相對輕微了很多。
比如主要受害者是易受廣告忽悠的中老年群體,這個群體除了被藥酒忽悠,被各種保健品、理財營銷忽悠的場合更多、程度更深,因此對被藥酒忽悠和傷害的憤怒程度會小的多。同時,本次事件導火索是跨省抓捕醫生,執行單位只是縣公安局,並很快得到公安部及省公安廳的關注和糾正,地方政府在事件中的責任相對較輕,若後續再有反腐之類的成果跟進,民眾對事件處理的滿意度會提升很多。
因此,後茅藥酒這次事件,對藥品銷售形式的規範管理會是個促進機遇,但導致紅毛藥酒倒閉的可能性不大(畢竟確實有藥用價值,只是被誇張宣傳了),更不會導致對其他藥酒、保健品類產品銷售的太大衝擊。
總之,從兩次事件目前的對比情況看,鴻茅藥酒帶來的正面影響會更多,這也證明了資訊流通、政府響應迅速、管制機制有效的社會進步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