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個學校,每次考試每次考試100分的卷子大家都能考50,學生們覺得我們剛剛開學沒幾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有50分很了不起啊,大家都是優等生……
後來日子長了,大家才發現,原來其他學校60分才是及格,90以上才好意思說自己是優等……
這可如何是好,本來以為大家都是優等,結果都是不及格。學生們一合計,遂派代表和老師們一商量,你看,咱們學校自有校情在此,不能照搬外面那一套,我們把自己的及格線規定成為40分,那我們不是都及格了嗎?
然後A班說,我們班要高標準要求自己,不能向學校的及格線看齊,我們A班現在的及格線必須是42分,於是形勢一片大好。
這個小故事反映的就是當前國人對國產奶粉的認知。
2019年,央視說進口奶粉某某品牌不合格,國產奶粉合格率高已經高達99%,作為央視肯定權威,之前某些品牌不就是拿央視上榜品牌為宣傳噱頭,但是奶粉這個東西不一樣,從三鹿事件後,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已經消耗殆盡。
所以相當一部分寶爸寶媽會選擇遞給它一個白眼,接著就會急不可耐的接上一句「你竟然相信國產奶粉的標準?」
三聚氰胺事件後,外國奶粉隨便漲價,漲價越多買的越好。
而乳業巨頭為了標榜自己的產品高端,也和外國奶粉一樣漲價,結果不久丟了客戶還被人罵沒良心。
從三鹿事件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2年,國產奶粉的標準一再拔高,但遺憾的是國人再也不買國產奶粉的帳了。實際上在國產奶粉確實很嚴格而且在如此嚴格的標準下,能夠保持99%的合格率已經秒殺了絕大多數國外奶粉。因為從科學的角度上說,不可能有100%合格的產品,人非神仙。
但公眾的另一個顧慮就是假如我買到不合格的產品,並因此導致身體健康與其他損失,能不能獲得生產廠家的賠償。
有人拿國外產品舉例子,如果我買了雀巢公司的產品導致我身體損傷,我相信它們一定會賠償,因為國外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讓我想到了前些年一直鼓吹的外國人18歲就自立門戶的傳言,18歲就經濟獨立,你未免也太看得起他們了,大學學費有幾個人自己交的起,真以為刷盤子這麼掙錢呢?
對比國外奶粉,國產奶粉有很大的優勢,就算企業破產,也有政府部門背書,國外奶粉真倒閉了,你去哪要賠償去?
現在奶粉行業基本上每半年做一次體系審核,審核內容是ISO22000,審核單位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審核方式是飛行檢查,企業實現不知道檢查計劃,審查員先進工廠再通知企業。
這種檢查方式企業如果還能搞出偽劣產品,那麼它的造假成本將遠遠大於它的生產成本。最關鍵的是目前政府對奶粉企業的態度是:任何一家工廠被實錘質量問題,第一時間切割並清算。
而且目前消費者對乳企的態度就是任何企業被曝光嚴重的道德、誠信問題,哪怕你是乳業巨頭,也會自發抵制。
在這種種條件的限制之下,留給中國乳企的犯錯的機會實際上並不多。但是奶粉這種東西屬於信任產品,短時間內想要說服國人購買國產奶粉難如登天。
現在國產奶粉仿佛陷入了一個窘境:高收入人群不信監管,人家要買進口貨。低端人們也不信監管,他們買低端進口貨,因為國產奶粉他們喝不起,而購買國產雜牌奶粉的話,其實和國外代購過來的大牌奶粉價格並沒有什麼區別。
針對這種情況,著名品牌傳播與危機處理專家曹保印表示,現在消費者對奶粉的要求提高了,銷售者也有了質量管控意識,要求廠家提供檢驗合格的報告,市場倒逼生產者提高產品質量這是好事,而國家也開始重視質檢,這對解決奶粉行業的危機至關重要。不過要解決信任危機,還需要一場從上而下的變革,所有國內奶粉的生產廠家,無論是員工還是高管都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吃國內的奶粉,並且利用自媒體平臺做矩陣傳播,以此來重拾公眾的信任。而且,國內廠家不要一味的追求價格,要考慮到低收入人群的需要,中國6億人口月收入僅1000元,薄利多銷其實在中國也完全走得通。
我們在努力,市場也在努力,相信中國奶粉的明天一定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