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鄰居的孩子小陳,今年上五年級了,是大家公認的乖孩子。但是鄰居最近發現了小陳的問題,在學習網課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每每需要解答課堂作業的時候,小陳總會放下筆墨,停止思考,直到鄰居催促小陳開始解答的時候,才一步一步按照鄰居的思路進行答題。
這個發現可讓鄰居擔心不已,覺得孩子學習這麼不積極主動,簡單的數學題都要自己手把手教學,是孩子的獨立自主性不強呢?還是孩子真的不如別人聰明呢?
1、 父母&34;,孩子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做什麼。
父母常常認為,最優越的家庭條件和最妥善的安排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以至於家長常常幫助孩子安排好了今後要走的道路。但其實,孩子在這樣&34;的家庭教育下,失去了太多的主動選擇權,失去了太多自己想要去完成的事情了,孩子最後也失去了獨立鍛鍊的機會。
2、 親子交流少,孩子表達主見總會被家長忽略。
&34;的教育,家長都是以強權的姿態告訴孩子按照要求去做,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總是被家長忽略無視。親子處於不對等的形勢下,沒有正確的交流溝通,勢必會產生巨大的裂痕,難以彌補。還是建議家長放低姿態,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到底想要什麼給孩子更多的思考時間,獨立性也會逐漸加強。
3、孩子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在接觸各種各樣性格的人群,因為父母不關注孩子的內心,反而是受到父母強壓式教育,孩子內心也會出現逆反心理,自然而然的想要將學習的目標轉向周邊人群,成為一個&34;的人。
因此,孩子處於自我意識開始獨立的萌芽期,敢想敢做敢表達,都對孩子日後的行為規範和性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惡化了親子之間的關係,還導致孩子主動去學習外界環境的惡習,嚴重阻礙了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提升,成為永不長大的孩子,當然後果也不僅僅是如此簡單。
陶行知老先生說過:&34;。
說的其實就是人就需要自食其力,方能成就大事。
1、 遇事沒有主見,做事過於被動。
孩子缺乏獨立性,在遇到問題時,通常表現為:手足無措,不知應該如何應對,從來不會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完成的,沒有主見。一般都是聽取別人的意見,被指導著該怎麼做,不該做什麼。不會獨自去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味的聽從別人,無法成長。
2、 個性懦弱,過度依賴父母。
孩子不敢想、不敢做、不敢表達,都是個性懦弱的表現。孩子過度的依賴父母,都會導致自己喪失判斷能力,總是想尋求父母的幫助,就連刷牙洗臉都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完成,試想一下,這類孩子如何在生活學習中獨立成長呢?
3、做事不主動,容易錯失機會。
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人吹著的話,其實是非常被動的,總是活在別人的建議下,說一句做一下。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中,孩子這樣的態度都不討人喜歡,很容易與機會面前擦肩而過,失去有可能得到的地位和價值,最終被社會所淘汰。
其實,家長教育孩子不光是要孩子做到什麼地步,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的思維模式變得成熟穩重,孩子一旦擁有了獨立思考,動手解決的能力,有些事情孩子自然會知道如何去做,家長也不需要操太多的心了。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個心理學術語,叫&34;。指的是,當一個人總是遭遇打擊和失敗時,就會對自己產生深深的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首先,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前面說到過,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發展期,這也意味著孩子的想法是五花八門,天馬行空的。但是很多父母基於孩子還小不懂事的緣由,阻止了孩子想法的自我表達。所以,家長應該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並支持孩子付諸行動,不要光說不做。家長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制定好適宜的目標,並表揚和讚賞孩子提出的想法和建議。
其次,真正的尊重孩子。
父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愛,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在孩子表達自身的訴求時,家長一定要真正的尊重孩子,耐心、真誠、不敷衍,一方面是感同身受的和孩子相處,另一方面也是教導孩子真誠友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再來表達自己的建議,避免盲目從眾。
最後,讓孩子有參與感,應給予孩子更多的主動權。
父母通常在為孩子制定目標或者安排學習計劃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孩子還小忽略掉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但是,被教育的主角就是孩子,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添加一筆,一方面是為了孩子會更有動力去衝刺目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整個親子關係的幸福和諧。
總而言之,父母要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衣食住行,都要讓孩子自己去表達,自己去嘗試。家長也千萬不要用自己的 經驗之談去包辦孩子的一切,否定孩子的意見。孩子的成長充滿著很多的未知因素,你也不知道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父母的指導可以避免孩子少走彎路。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