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2020-08-05 昕姐育兒之道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鄰居的孩子小陳,今年上五年級了,是大家公認的乖孩子。但是鄰居最近發現了小陳的問題,在學習網課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每每需要解答課堂作業的時候,小陳總會放下筆墨,停止思考,直到鄰居催促小陳開始解答的時候,才一步一步按照鄰居的思路進行答題。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這個發現可讓鄰居擔心不已,覺得孩子學習這麼不積極主動,簡單的數學題都要自己手把手教學,是孩子的獨立自主性不強呢?還是孩子真的不如別人聰明呢?

為什麼孩子獨立性差,喜歡隨波逐流跟隨大眾呢?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1、 父母&34;,孩子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做什麼。

父母常常認為,最優越的家庭條件和最妥善的安排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以至於家長常常幫助孩子安排好了今後要走的道路。但其實,孩子在這樣&34;的家庭教育下,失去了太多的主動選擇權,失去了太多自己想要去完成的事情了,孩子最後也失去了獨立鍛鍊的機會。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2、 親子交流少,孩子表達主見總會被家長忽略。

&34;的教育,家長都是以強權的姿態告訴孩子按照要求去做,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總是被家長忽略無視。親子處於不對等的形勢下,沒有正確的交流溝通,勢必會產生巨大的裂痕,難以彌補。還是建議家長放低姿態,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到底想要什麼給孩子更多的思考時間,獨立性也會逐漸加強。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3、孩子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在接觸各種各樣性格的人群,因為父母不關注孩子的內心,反而是受到父母強壓式教育,孩子內心也會出現逆反心理,自然而然的想要將學習的目標轉向周邊人群,成為一個&34;的人。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因此,孩子處於自我意識開始獨立的萌芽期,敢想敢做敢表達,都對孩子日後的行為規範和性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惡化了親子之間的關係,還導致孩子主動去學習外界環境的惡習,嚴重阻礙了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提升,成為永不長大的孩子,當然後果也不僅僅是如此簡單。

缺乏獨立性,會對孩子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陶行知老先生說過:&34;。

說的其實就是人就需要自食其力,方能成就大事。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1、 遇事沒有主見,做事過於被動。

孩子缺乏獨立性,在遇到問題時,通常表現為:手足無措,不知應該如何應對,從來不會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完成的,沒有主見。一般都是聽取別人的意見,被指導著該怎麼做,不該做什麼。不會獨自去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味的聽從別人,無法成長。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2、 個性懦弱,過度依賴父母。

孩子不敢想、不敢做、不敢表達,都是個性懦弱的表現。孩子過度的依賴父母,都會導致自己喪失判斷能力,總是想尋求父母的幫助,就連刷牙洗臉都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完成,試想一下,這類孩子如何在生活學習中獨立成長呢?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3、做事不主動,容易錯失機會。

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人吹著的話,其實是非常被動的,總是活在別人的建議下,說一句做一下。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中,孩子這樣的態度都不討人喜歡,很容易與機會面前擦肩而過,失去有可能得到的地位和價值,最終被社會所淘汰。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其實,家長教育孩子不光是要孩子做到什麼地步,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的思維模式變得成熟穩重,孩子一旦擁有了獨立思考,動手解決的能力,有些事情孩子自然會知道如何去做,家長也不需要操太多的心了。

家長該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呢?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個心理學術語,叫&34;。指的是,當一個人總是遭遇打擊和失敗時,就會對自己產生深深的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首先,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前面說到過,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發展期,這也意味著孩子的想法是五花八門,天馬行空的。但是很多父母基於孩子還小不懂事的緣由,阻止了孩子想法的自我表達。所以,家長應該要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並支持孩子付諸行動,不要光說不做。家長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制定好適宜的目標,並表揚和讚賞孩子提出的想法和建議。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其次,真正的尊重孩子。

父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愛,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在孩子表達自身的訴求時,家長一定要真正的尊重孩子,耐心、真誠、不敷衍,一方面是感同身受的和孩子相處,另一方面也是教導孩子真誠友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再來表達自己的建議,避免盲目從眾。

孩子總盲目從眾,是缺乏獨立性的表現,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多主動權

最後,讓孩子有參與感,應給予孩子更多的主動權。

父母通常在為孩子制定目標或者安排學習計劃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孩子還小忽略掉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但是,被教育的主角就是孩子,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添加一筆,一方面是為了孩子會更有動力去衝刺目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整個親子關係的幸福和諧。

總而言之,父母要在孩子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衣食住行,都要讓孩子自己去表達,自己去嘗試。家長也千萬不要用自己的 經驗之談去包辦孩子的一切,否定孩子的意見。孩子的成長充滿著很多的未知因素,你也不知道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父母的指導可以避免孩子少走彎路。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

相關焦點

  • 孩子從眾、沒主見?打破「毛毛蟲效應」,還需家長教會孩子這一點
    我問孩子:「你為什麼買這個橡皮啊?」孩子說:「我看同學有,我就跟著一起買了。」孩子的從眾不僅表現在購物上,在遇到問題需要孩子選擇的時候,她也跟著大多數人的意見,自己一點主見都沒有。很多家長都會忽略孩子「從眾」這一點,認為孩子沒有主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實際上沒有主見就是陷入了「毛毛蟲效應」,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 娃太「特」,家長的「從眾心理」要強加給孩子嗎?從眾不意味平庸
    如果不是,那就會讓家長感覺是「悶葫蘆」,因此而擔憂不已。內向不應該成為父母和周圍人給孩子貼上的「負面標籤」,內向和外向只是孩子的性格不同而已,為什麼外向就一定是好的,受歡迎的,而內向就要被歧視呢?家長盲目從眾,硬要把孩子掰成什麼樣,就容易讓孩子遭遇個人發展危機。
  • 如何讓孩子學會融入集體而不是盲目從眾?
    孩子是縮小版的大人,這不僅適用於大人,也同樣適用於孩子。有些父母會苦惱自己的孩子無法融入集體,無法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朝著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方向越走越遠,到最後會演化成盲目從眾。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天,哲學家蘇格拉底拿出一個蘋果對學生說:「請大家聞聞空氣中的味道」。
  • 孩子變得愛慕虛榮?家長應適當滿足需求,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家長應適當滿足需求,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鄰居家的孩子小明今年五年級,每次參加完體育課之後,都會回到家讓鄰居買一雙球鞋。鄰居以小明還有好幾雙鞋的理由拒絕了孩子的要求,誰曾想孩子為此又哭又鬧的,說鄰居不愛自己了,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鄰居也對此深感無奈,因為這樣的情況也不是第一回了。
  • 獨立性如此重要,為什麼很多孩子都缺乏
    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慘痛經歷相信很多家長都有,尤其是一些爸爸們,看到自家娃娃被一道很簡單的題目攔住琢磨半天就氣不打一處來。除了寫作業外,生活中的其他事家長眼中孩子同樣拖拖拉拉,比如早上起床要叫好幾回,吃個早飯也磨磨蹭蹭。孩子做事拖拉的場景千千萬,原因同樣也有很多,不過有一點是普遍存在的——獨立性的缺乏。
  • 在孩子培養獨立性的最佳時期,請將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
    人們普遍更願意和獨立、有責任感的人交朋友,而幼兒時期正是培養獨立性的關鍵階段。這就需要家長提高對於孩子獨立性培養的教育意識,幫助孩子從小具有強大的自理能力,以及獨立的人格,在今後的學習和社交之中擁有更大的內心驅動力和抗挫折能力。
  • 孩子「人云亦云隨大流」要不得,「從眾心理」對孩子危害大
    尤其是對小孩子,原本他們就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如果再有了從眾心理,分不清是非曲直,往往會形成錯誤的觀念和不良的個性。如果家長和老師不及時正確引導,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害。所以家長應該要早點告訴孩子,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 孩子的這三種表現,證明「缺乏安全感」,家長們要給予保護
    這時候家長才發現事態嚴重,其實孩子不是怕羞,只是缺乏安全感而已。外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童行為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通過營造外部環境來模擬孩子的生活條件,以安全感的諸多要素為變量,去監測孩子們的行為變化。有的孩子不喜歡跟人相處,別的孩子都喜歡跟同齡人玩,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卻總喜歡一個人。
  • 孩子有這幾個「臭毛病」,或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但其實這5種「臭毛病」反而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切記可不要盲目糾正哦!總是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一些孩子在生活中會出現「霸道」的情況,在學校總是會對其他的小朋友吆三喝四的,不管什麼事情都想著表現自己、希望得到關注、出出風頭等。
  • 以下類型的孩子乖巧懂事,卻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家長應重視
    我這時候才意識到,孩子的一系列行為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倘若一直如此,對孩子的將來沒好處,家長應該重視。今天就來為大家總結一下,孩子的這些表現都代表缺乏安全感,一起看一下吧。>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太宰治《人間失格》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也準確形容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遭遇什麼。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感培養不重視,認為安全感是自己給的,等到孩子長大後就好了。卻從沒想過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難成長為理想的大人,只因他們一生都在為童年的不安全感埋單。說白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是很難成功的。
  • 孩子缺乏獨立性,可能是親子界限未確立,父母試試用這3招來培養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離開了自己就不能夠生活,沒有主見,不能自己拿主意。家長可以抱怨孩子一大堆,但是都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缺乏獨立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造成的。
  • 小學生從眾心理:寫作業要去人多的託管,家長應及時教會孩子選擇
    在這麼一部分孩子的眼裡,學生少的地方就少了同學的陪伴,玩起來就不熱鬧了,甚至說沒意思。家長呢,也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說去哪就去哪。 面對這個社會現象,我覺得孩子的從眾心理也很正常。孩子玩兒時,當然喜歡哪裡人多就去那裡。但是學習時,畢竟還是安靜下來的時候才能便於完成作業,才能認真思考。
  • 控制教育是枷鎖,讓孩子只想逃離,家長要學會承認孩子的獨立性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許多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甘於奉獻,他們總想給予孩子方方面面的關愛,對於孩子總是事無巨細的照料著。這是他們眼裡傳遞愛的一種方式。,失去更多發展可能性採用控制教育的家長,&34;幫孩子事無巨細的進行安排。
  • 青春期孩子「學壞了」怎麼辦?在交友上,父母要避免孩子盲目從眾
    如果父母、老師及時在孩子「初期」給予正確的教育或者是及時制止,那麼,孩子其實是有可能知錯就改的。但是如果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不到位,那麼,孩子「學壞」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並且從眾的孩子自以為很酷,會受到他人的讚揚、羨慕的眼光,導致價值觀扭曲。
  • 若孩子出現這種「特殊行為」,家長要重視,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表現
    (二)每個孩子的行為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糾正表面的行為不如了解背後的心理。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喜歡抱著枕頭或者布娃娃睡覺是缺乏心理安全感的表現,有可能小時候受過一次較大的情緒波動或者心理創傷。★孩子心裡缺乏安全感心理學家佛羅伊德認為,孩子成年以後表現出的種種與幼年時期遭受的創傷與傷害有很大關聯。相關研究發現,早期依戀對孩子的影響是有持續性的。
  • 四步法,趁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父母常常會忽略大部分家長都知道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但是其實很多家長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這個問題。獨立性,包括行為獨立和思想與精神上的獨立。二、孩子不具有獨立性,但根源,卻在你身上孩子的獨立性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萌芽,如幾個月的孩子會從大人手中搶過餅乾放到自己嘴裡,剛會走路的孩子拒絕大人的攙扶等等。這種不願接受大人的幫助正是孩子獨立性的表現。
  • 缺乏安全感是孩子成長的隱患,家長應注意孩子有沒有這樣的行為
    兒童的安全感,更多的源於母親。母親的行為舉止,對孩子需求的反應能力。都是給兒童孩子安全感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那麼他將會認為自己不是可愛的、不是被愛的、找不到存在的價值、遇到困難不會迎難而上、不相信自己、做什麼事情不太積極,畏首畏尾!兒童缺乏安全感,不只存在於外在形式上表現,更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
  • 「讓他自己來」,過度鍛鍊孩子獨立性,容易讓孩子「習得性無助」
    獨立性的過度鍛鍊,容易讓孩子過早產生「達不成」的心理暗示;倘若父母每一次在鍛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過度的要求都導致孩子表現的差強人意,那麼孩子的內心便會不自覺的形成「不管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目標」的想法。獨立性的過度鍛鍊,不利於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對孩子獨立性的過度鍛鍊,所引發孩子產生的自信心缺乏、內心的脆弱敏感以及自卑心理和消極暗示都會成為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威脅因素。
  • 培養孩子獨立性,家長要學會這幾點
    現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獨立性,生存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獨立性。   (二)是「大愛」孩子的重要表現。   物競天擇,是人類社會和動物世界都遵循的真理。家長可以愛孩子,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儘可能多的有利條件,但是不能代替孩子去競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家長「大愛」孩子的重要表現。
  • 孩子畏縮缺乏安全感,嘗試更多的「地板時間」陪伴孩子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希望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成為孩子內心的那一塊安全地帶。但是我們卻常常看見孩子不願遠離父母,不願看見陌生人,不願結交陌生的朋友,遇到事情甚至會畏縮不前,過於依賴父母,那麼孩子的這種情況是缺乏安全感嗎?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