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著名語言學家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結集成書的德國民間童話集,分別在1812年和1815年出版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德語《兒童與家庭童話集》,也即俗稱的《格林童話》。
格林兄弟曾在上大學期間結識了海德堡浪漫派詩人布倫塔諾和阿爾尼姆,他們搜集整理的德國民歌集《男童的神奇號角》給了兄弟二人啟發,兩人於是在黑森、美因河等地訪問善於說故事的人,記述流傳於民間的童話故事。
席勒曾言:「更深的意義不在生活所教的真實,而在我童年所聽的童話。」民間童話作為根植於德國民間、活躍於日常生活的敘事文學傳統,其豐厚底蘊,為德國的童話收集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格林兄弟同時代的德國浪漫主義大師狄克搜集、整理和出版的民間童話,要比格林兄弟早。其後,德國的民間童話收集、整理者還包括L.伯希斯坦的《德國童話集》、《閔希豪森男爵歷險記》、《喜爾達市民的故事》和《厄倫斯俾格爾》等著名的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集。
法國作家和童話詩人裴奧特對格林兄弟搜集和創作民間童話影響頗深,裴奧特於1697年出版的童話集《Les Histoir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e》在18世紀的歐洲廣為流傳。他的童話不僅奠定了法國古典童話傳統,也深刻影響了德國的浪漫主義文藝風潮,甚至,《格林童話》中的許多故事可溯源於裴奧特。
1812年聖誕節前夕,《格林童話》在柏林問世,此時距離德國遭拿破崙佔領僅僅過去6年時間。期望德意志民族統一的願望,成為影響藝術思潮和文化活動的原動力。格林兄弟熱愛古老的語言,認為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必先從語言文化的統一開始。
一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斷補充故事,並一再修訂,共推出七個版次。第七版後來成為在各國流傳的原著版本,至今已譯成數十種語言,許多故事廣為流傳。《格林童話》共210篇,其中《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漁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隻小羊》、《勇敢的小裁縫》、《不萊梅的城市樂手》、《穿靴子的貓》等成為膾炙人口的童話經典。
與《安徒生童話》對語言的文學性價值和人文思想的追求不同,格林兄弟從民俗學、語言學的角度切入童話的收集、整理工作,質樸地反映民間、民俗活動的物質和精神信息,因而《格林童話》在留存文化原型方面表現得更為直接、粗樸和生動,豐富的視像語彙和繁複的「森林意象」,使其便於為視聽藝術形式改編,而流傳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