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是「中國青梅之鄉」。
全縣青梅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是省級「林業生態縣」,森林覆蓋率達70.7%,擁有全國最大的紅錐林自然保護區;陸河青梅、陸河木瓜均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陸河是中國青梅之鄉,梅園又稱青梅園、梅花園、青梅村、梅花村、世外梅園、香雪谷、共光青梅旅遊風景區等,每年舉辦攝影大賽、青梅節、梅花節。
梅花期在春節前後開放,每逢花期,漫山遍野,梅花盛開,飄香四溢;青梅成熟初夏(4月-5月)讓遊客感受在青山綠水之間感受到梅香。
天主教傳入東坑區大溪輋的時間,是1801年,一位歸僑稱鄒前王母(揭陽縣大洋鄉人,真實姓名無從查考)從泰國回國後,選擇偏僻的山村大溪輋梅樹村定居,宣揚天主教。七、八個月後,取得了當地四戶人家的信仰,發展了十多名信教徒。
清道光初年(公元一八二二年),由於宣宗帝禁止傳習天主教,鄒前王母也因之被驅逐出國,天主教活動就此中止。直至鴉片戰爭結束,由於中英籤訂了「南京條約」,法國也於一八四四年逼使清政府籤訂中法「黃埔條約」,這就為法國天主教傳入開放了門戶。
一八四五年,法國天主教會派遣了一位傳教士(稱馬神父),隻身來到偏僻的山村——大溪輋梅樹村,繼續了天主教的宣揚和發展信教徒。
從此以後,每隔數年、十多年就要更替神父,
由於一百多年來,外國和本國傳教士相繼到大溪輋進行傳教活動,使得天主教信教徒不斷地得到發展,現在屬大溪輋天主教會的信教徒達三千一百多名,遍布在海豐、揭西及陸豐四個區鎮。
天主教堂建於一八五二年,位於大溪輋的一個小盆地中,即在大新鄉至富口鄉之間的墩下村裡。這裡四面山林青翠,清泉流水,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在佔地三百平方米的教堂主體建築和神父樓、教學樓、拴馬房等建築群點綴下,構成一幅雄偉壯觀的圖景,使人賞心悅目,可見當時建築教堂時對園林布局藝術已相當有研究。
教堂內是圓柱石拱,瓦面設置七棟七大拱,石拱柱梁上雕刻著一幅幅人物圖案,形象構思是吸取西歐國家天主教義的「天國幻影」的藝術形象,雕刻技術精練,用刀神工。
教堂中央還設置主祭臺,牆壁懸掛十字架、大幅聖母像、兩邊設置副祭臺,莊嚴神聖。神父樓座落教堂前面,水泥鋼筋結構,內設神父臥室、避暑室、會客廳、膳廳,清靜雅致。
教堂左邊繞山傍屹立一座佔地三百八十多平方的兩層教學樓,樓的頂尖矗立著「鐘樓」和十字架,這座教學樓是教會活動中開展文化教育、提高信教徒文化素養,接受天主教的宣揚和信仰的所在地。近幾年來,教堂及其它建築物都得到維修,供信教徒正常活動。
村子裡有很大一部分村民信仰天主教,大溪輋天主堂重建完成的樣子,是由2016年教友捐資2019年初完成,建成後成為粵東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
大溪輋天主教會為天主教傳入海陸豐地區(汕尾市)首站,是陸河乃至汕尾乃至粵東地區天主教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