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棗莊學院 張偉
「我們正處在數據社會的黎明時分,當信息與智能成為計算機主宰時,社會更應當突顯人類情感的價值。」-Rolf Jensen.(哥本哈根學院未來學習研究者)
計算機與Internet走進教育領域,給教育帶來多彩的陽光,同時也伴隨著陰影:隨著
信息化設備在個人生活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信息的傳遞也越來越容易,面對面社會交往相應會減少,人因此越來越感到孤獨,常用手機、電話、Email、QQ、ICQ的人對此會有更深的體會。因此在相當多的人把遠程教育看成一朵花的今天,筆者堅持認為遠程教育只能而且最好永遠是面對面教育的一種補充,而不應該代替傳統教室中的面對面教育,因此我們更應該注重教室的信息化。
另一方面,業界目前談論很火的遠程教育、信息化教育仍然在計算機、網絡互聯設備以及相關的軟體上大做文章,幾乎全部的想在信息化教育撈一桶金的IT廠商也是義無反顧地一腳踏進這早就競爭白熱化的市場,於是相當多的廠商感嘆「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其實圍繞信息化教育還有更多的埋著金子等著IT廠商們來挖的領域存在,很多有眼光的廠商已經在開始投石問路了(如前不久聯想集團推出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產品)。最近筆者看到麻省理工學院(以下簡稱MIT)提出的概念化教室蘊含著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思想: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值得介紹與推廣,相信有些廠家會對此加以關注的。
更「自由」的遠程教室
在目前國內遠程實時視頻教育中,講課的老師們被限制在很小的範圍中移動,甚至在有些情況下老師只能呆板站在講臺上,一旦超出某個範圍,遠地的學生就看不到您了。但是在MIT提出的遠程概念教室中,老師們可以在教室中自由地任意走動,而遠地學生仍能實時地看到老師、聽到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這是因為演講者的脖子上戴著一個裝有微晶片的設備,使得錄相機如具有生命力的生靈一樣追循著演講者的一舉一動並「盡收鏡底」。
更接近真正「面對面」
我們大都是從教室教育中走出來的人,因此都有這樣的相同經歷:在大多數聽老師講課的時間裡,我們的目光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會落在老師的眼睛上,也就是說眼神的交流在教育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實時遠程教育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接收到某個問題,但是老師卻不知道到底是哪個學生提的問題,想想看在這種情況下是真正的「面對面」交流嗎?在MIT提出的概念教室中,用學生終端前提問按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無論學生處在何處,想向老師提問題時,只要按下眼前的提問按鈕,老師就會立即知道有人提問題了,同時攝相機立即轉向提問題的學生,能達到真正的面對面。
教室中的桌椅設置在個性化學習環境中也發揮相當的作用。在當今國內的教室中一般情況下桌椅位置都是固定的,但是在MIT提出的概念教室中,桌椅的位置不但可以自由移動,而且其大小都是可以隨時調整,這使得學習模式在講授性、合作式、討論式學習模式之間可自由切換。
在MIT提出的立體實驗室中模型中充分研究了常用的學習模式,以及如何合理安排空間來支持這些模式,其設設計思想如下:
(1)學習即可發生在教室內也可發生在教室外,且每個學生都能為自己創建學習機會;
(2)直接經歷左右著學生對事情的理解與掌握;
(3)實驗能加強與鞏固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4)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模式、關係或聯繫建立與重組的過程
(5)學習環境的改變能刺激學習。
根據以上設計思想,MIT提出了立體實驗的CDIO模型,即把實驗室根據空間功能分為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驗(Implement)與真實操作(Operate)幾部分。尤其需要強調的是這幾部分在視覺上是連通過的,即學生處在任何一處,都能看到其它三處。
TEAL教室的主要特徵是它的課桌不是平時所見的方型,而是圓形。每個圓形課桌直徑是7英尺,可坐9個學生,每個課桌在中心位置有三個數據接口,在其旁邊還有一個電子白板。老師戴著無線麥克風可在教室自由移動並可與每一個課桌上同學交談。在教室牆頂上放置多個投影儀,它們從電子白板上得到數據,使任一課桌的學生都可與其它課桌的學習交換思想。
從以上可知信息化教室的設置還是大有文章可做,而目前致力於教育信息化的IT廠商還是對提供設備、技術、軟硬體產品樂此不疲,這種做法已被過去的實踐證實只提供產品與服務已經不行了,用戶需要的是針對用戶需求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與「交鑰匙工程」(當然方案的制定與工程的進行過程中少不了用戶的參與)。在目前遠程教育、E教育、虛擬教室雖然被經常提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以教室為教育平臺的教育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會佔據主流,甚至在百年之後仍然是主流,因此如何在教室信息化上做文章尤其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