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加速了中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實際上,教育信息化並非簡單地將「線下」轉到「線上」、將傳統教學流程數位化和智能化,而是通過探索日常教學活動與技術的融合,讓技術充分為教育服務,從而達到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信息技術在各行業應用飛速發展,但傳統教室顯得與社會進步不夠同步。目前,大多數學校教室的「桌椅+多媒體」基礎套餐已不能滿足教育需求,暴露出諸多不足,如: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對教師教學行為分析缺失、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依據單一化、管理部門對教學監管方式老套且效率低下等。教室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主戰場,如何兼顧技術為教育服務、運用空間為教學服務,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空間改造:現代教學理念的實踐
打破現有的教學空間,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構建新型教學空間。通過技術手段從輔助學生高效學習、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兩個方面,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遵循「學習者中心」的基本原則,圍繞學習者的痛點訴求、應用體驗及學習便捷性等多方面需求,建立學習者友好型的學習空間、配備學習設備、提供輔助學習的技術支撐。例如,將傳統的「黑板+多媒體」的講臺,更換為OPS常態錄播的納米黑板,通過實現書寫內容的識別、課堂內容的實時錄播、壓感顯示等功能,在不改變傳統教學習慣的情況下實現技術為教學空間賦能。
基於現代技術的智能教學服務
教室中配備具有特定功能的數據採集智能設備,基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課堂遠程互動、學習狀態智能分析等功能。隨時反饋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定製個性化學習路徑,智能分析教師教學能力,為教育管理者的決策提供必要的大數據支撐
智慧教室將會具有何功能?
●人工智慧教學
保留傳統教師教學,將人工智慧學習系統引入學習的鞏固練習階段。人工智慧學習系統通過記錄練習過程獲得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用於定製個性化學習路徑,形成高效學習模式,從而極大程度避免知識點重複練習。
●課堂模式多元化
引入新的學習空間布局及新型教學設備,將遠程互動教學、PBL教學、研討型教學等教學形態帶入傳統教室,改變單一的講授型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狀態分析
通過群體人臉識別技術,自動識別學生出勤情況、自動統計教室使用情況。通過AI課堂語義識別和表情識別,自動分析評價課堂教學特徵、教師教學能力,幫助教師進行自我調整、提升教學能力。
●可視化管理
配備智能設備採集教室內教育數據,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分析挖掘,形成可視化預警報告,用以輔助教育管理者進行高效精準決策。動態數據與可視化預警報告結合,便於開展遠程日常監督、督導巡課等工作。
●一鍵式操控
基於物聯網技術,通過觸控螢幕控制智慧教室中的教學設備,實現模式實時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