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賢法師:不起不滅不知不辨,諸方皆為病,此處為藥

2021-02-07 禪林網

教中有性修二門(注1),洞上(注2)名借功、明位,大抵因修而悟。萬松下四個不字,謂不起、不滅、不知、不辨,此四八三十二字,諸方皆為病,此處為藥。


且諸方病者:不起妄念,豈非焦芽敗種(注3)?不滅妄心,豈非養病喪軀?不假了知,豈非暫時不在,如同死人?不辨真實,豈非顢頇(注4)佛性,籠桶(注5)真如?


至道不可形容,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比興連類(注6),以喻至道。

金元·《從容錄》卷四/《大正藏》262下,卷三/《大正藏》256上,卷五/《大正藏》48·273中四第五十六則之萬松行秀禪師語


注釋


1〔性修二門〕理事二門。性,理法門,指知見;修,事法門,指修行實踐。

2〔洞上〕指曹洞宗。

3〔焦芽敗種〕指不能發無上道心之二乘。因與草芽之枯焦、種子之腐敗者無異,故稱為焦芽敗種。如《維摩詰經》謂二乘人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

4〔顢頇(mān hān憨)〕糊塗而馬虎。此處作動詞用。

5〔籠桶〕籠統。此處作動詞用。

6〔比興連類〕比興,源出《詩經》六義。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連類,連綴同類事物。


提要


教中有性、修二門,曹洞宗名之為借功、明位,大抵因修而悟。我萬松下四個不字,謂不起、不滅、不知、不辨。此四八三十二字(《圓覺經》雲:「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諸方都認為是病,此處是藥。


諸方所病:不起妄念,豈不是焦芽敗種?不滅妄心,豈不是養病喪軀?不假了知,豈不是暫時不在,如同死人?不辨真實,豈不是顢頇佛性,籠統真如?


然至道不可形容,古人近取於身,遠取於物,比興連類,以喻至道。


萬松行秀禪師師承


洞山良價禪師——雲居道膺禪師——同安道丕禪師——同安觀志禪師——梁山緣觀禪師——大陽警玄禪師——投子義青禪師——芙蓉道楷禪師——淨因自覺禪師——普照一辨禪師——大明僧寶禪師——玉山僧體禪師——雪巖慧滿禪師——萬松行秀禪師


萬松行秀禪師小傳


萬松行秀禪師,宋末元初曹洞宗高僧,雪巖慧滿禪師法嗣。河內(今河南懷慶)人,俗姓蔡,號萬松老人。十五歲從邢臺淨土寺贊允禪師出家,嗣法於磁州大明寺雪巖慧滿禪師,盡得其蘊底,後遷至中都萬壽寺。


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奉章宗之命于禁庭說法。帝親迎禮之,聞法開悟,賜錦綺大僧伽梨。歷住大都仰山棲隱禪寺、燕京報恩寺、萬壽寺,退隱於從容庵。時與江南天童如淨禪師並稱曹洞兩大宗匠。亦精通華嚴,推重淨土,為金代淨土宗五大師之一。耶律楚材居士尊之「得曹洞血脈,具雲門善巧,備臨濟機鋒」。


金元時期,糠禪盛行,劉紙衣輩毀佛毀經、白衣蓄法、亦不食米,影響惡劣,行秀禪師著《糠禪賦》力砭其弊,以正道風,甚至因此而獲謗。


元定宗丙午年(公元1246年)(一說1236年)禪師圓寂,世壽八十一,僧臘六十。其著作有《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從容錄》、《祖燈錄》、《釋氏新聞》、《鳴道集》、《辨宗說》、《禪悅法喜集》等。

相關焦點

  • 明賢法師:「馬祖就是馬祖 不需要考證!」
    馬祖道一禪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2002年,臺灣聖嚴法師以「500菩薩走江湖」的巡禮活動名義,率法鼓山僧俗500弟子巡禮大陸江西湖南沿線諸大禪宗祖庭,聲勢浩大,被譽為「開創了兩岸佛教交流新篇章大雄寶殿前歡迎會上公共迎接活動結束後,我們扶一老、一老攙著聖嚴法師各處參禮。 來到祖師殿外,一老行走的兩腳拖地蹭蹭響,聖嚴法師語調輕雅地說:「老法師啊!看到你這腳拖地這麼響,我心裡就難過。」兩人相視,一笑進堂。 進祖堂到馬祖道一禪師像前,大眾向祖師問訊作禮。聖嚴法師抬眼瞻仰馬祖,質疑道: 「老法師啊!
  • 明賢法師新著《禪要》:述而不作廣覽心要 綜羅百代再續禪風
    此書由法師著述、諸方善信護持,在宗教文化出版社編輯衛菲女士的精心編審以及眾多護法居士的共同參與下,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述而不作:禪門諸祖廣覽心要古德云:「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仁王護國般若經》云:「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9)|辨破楞嚴百偽
    辨(由釋愍生法師執筆辨析)  近來學者懷疑《首楞嚴經》為偽造者,雖頗不乏人,然所言皆未能成為定論。呂澄之「楞嚴百偽」謂:「《仁王》偽也,《梵網》偽也,《起信》偽也,《圓覺》偽也,《佔察》偽也……至於《楞嚴》一經集偽說之大成。」據此,則呂澄確定以上諸經是偽而無疑,故有「楞嚴百偽」之文。
  • 明賢法師:達摩祖師創立的禪宗影響了誰?
    鳳凰佛教顧問導師明賢法師特別撰文,梳理達摩祖師東渡、創立禪宗、傳法二祖的緣起,深入分析禪宗「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的修行關要及其作為中華文明最高境界的文化與歷史意義,並回顧漢傳佛教禪宗在以日韓為主的東亞其他地區的傳播歷程與影響,明賢法師提出禪宗在對漢傳佛教、東亞文化做出巨大貢獻之下,大乘佛教禪宗應回傳印度,達摩祖師回歸故鄉的願景。謹以此文紀念達摩祖師誕辰。
  • 明賢法師:佛以大悲不入涅槃 往返應化常在人間
    如緣起偈云:「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在涅槃前的三個月,釋尊宣說了《佛說法滅盡經》,親自講述未來佛法滅盡的因緣以及佛法將滅時娑婆世界呈現的種種現象。現摘引如下—— 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啖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
  • 佛說:用無上清涼微妙膏藥塗傅故,眾生貪瞋痴等諸熱惱病皆悉除滅
    佛說:用無上清涼微妙膏藥塗傅故,眾生貪瞋痴等諸熱惱病皆悉除滅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嚴持戒律,不離衣缽,日中一食,脅不著席【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語錄】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略解】省庵大師是清朝高僧,是淨土宗十一祖。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的功德利益
    其中眾生,遇佛光者,自然念佛,皆得初地方便三昧。  爾時眾中,有新發意菩薩四十九人,各欲從佛求長壽命,無能發問。時文殊師利菩薩知有所疑,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見眾中有所疑者,今欲諮問,唯願如來,聽我所說。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有所疑,當恣汝問。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眾生,於生死海,造諸惡業,從劫至劫,輪迴六道,縱得人身,得短命報。云何令其得壽命長,滅諸惡業?
  • 《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一)——擇滅者,由慧力故有漏法滅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一五百大阿羅漢等造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云何擇滅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擇滅非擇滅無常滅非實有體。如譬喻者為遮彼執顯三種滅皆有實體。或復有執。此三種滅皆是無為。如分別論者。為遮彼執顯二滅是無為。
  • 《印光法師文鈔》034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尚欲以將盡之光陰,作不急之務哉。光雖有修山志之願,若非大士冥加,俾目力明了,斷不能從事。倘目力有餘,何地不堪纂集。而必欲往杭,借居他所耶。祈專心念佛,即是真法門眷屬。切勿來山,以致彼此為難。至於必欲出家,當另禮高明知識,斷勿以光為隔礙,不便另拜餘師,致失巨益也。寧波觀宗諦法師病未好,亦不須往彼聽經。古人云,少實勝多虛,大巧不如拙。說得一丈, 不如行取一寸。真心為己者,其繹思之。
  • 海濤法師開示:雨轉甘露、業障消除、遍灑吉祥的觀音菩薩甘露咒
    但此時 他方世界的生命,卻因業力所感,當降下的雨滴時,對他們卻是苦不堪言~這是何原因呢?每至天降雨時,#鬼道眾生因業力所感,降下的雨滴,#悉皆化為火球燒身苦不堪言,誦此咒可免除其苦;或為利益一切有情。逢雨起大悲心仰面向空誦此咒二十一遍,祈請「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雨水,化成甘露,利益一切有情眾, #祈願雨滴所沾一切有情,#盡滅一切惡業重罪皆獲利樂。
  • 《楞嚴經》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第七十四段)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佊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 傷寒精闢:傷寒辨要箋記!
    東國諸家所言如此,幾若一說,餘意不然,六經病證表現與素問臟腑經絡主病,合者十九,偶有一二未合耳,謂不必拘於臟腑經絡之說則尚可,謂必盡指臟腑經絡之說則嬌枉過正矣。餘以為言六經諸家說中,只程應旄《後條辨》贅餘數語為最合,最得真理,蓋學識經驗併到之警語也。
  • 無心法師,不生不死,不老不滅,到底是個什麼怪物!
    《無心法師》中無心不生不滅,不老不死,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個啥。曾被嶽綺羅把頭砍成兩半沒死,自己又把頭長了回來;後來又憑著一隻手,慢慢的長成一條蛆,然後又從蛆長成毛猴,最後褪去毛之後,變成無心。每100年失去一次記憶,他既不是神,也不是妖,他似乎跟人一樣知冷知熱,會餓會困,但卻又跟人不一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不知自己如何來到這個世界,活得太久,連自己也不知道活了多久,但是唯獨他的一生都用來斬妖除魔。第一種說法就是無心是濟公放在酒葫蘆裡面的血,這個有靈性的葫蘆化一個俊俏的少年,而葫蘆本就無心,所以取名無心,在濟公去世後為人間斬妖除魔。
  • 【辨方證】半夏厚樸湯方證考辨
    中醫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稱之為「梅核氣」,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咽神經官能症。認為此病病機為肝鬱氣滯,痰氣互結,阻於咽喉而發生,本病多見於女性,但《醫宗金鑑》認為:「此證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此病的發生與「水飲」密切相關,水飲上逆於咽即出現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之症候,因「水飲」為陰邪,故治療上當遵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大法。
  •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陰液虧虛所致肺痿,仲景這個方可以用
    在《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中,大部分都對於症狀以及具體的病機或是病因有著明確的定位和闡述。但其中卻有著兩條條文,只是對於病位有著一定的定位,其中一條便是「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既然只給出了症狀和病位,具體又該如何進行分析和診治呢?
  • 《千金要方》卷一 諸論
    此皆病之根源,為患生諸枝葉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向醫說,男女長幼之病,有半與病源相附會者,便可服藥也。男子者,眾陽所歸,常居於燥。陽氣遊動,強力施洩,便成勞損。損傷之病,亦以眾矣。若比之女人,則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以上,則有月事。月事來日得風冷溼熱、四時之病相協者,皆自說之。不爾與治誤相觸動,更增困也。處方者,亦應問之。
  • 【古籍】傷寒瘟疫條辨
    全書共6卷,前三卷為辨析之論,計92則,後三卷為方藥。卷一系總論諸項,其中「溫病與傷寒根源辨」、「溫病與傷寒治法辨」、「溫病是雜氣非六氣辨」等篇,尤為辨的精細。卷二為辨證,對瘟疫傷寒見證之異詳加辨析。卷四、卷五中收錄正方181首,附方32首,其精華所在為以升降散為首的治溫15方。卷六記載190種本草藥物。
  • 傷寒論~病,證,治.
    辨病辨病是根據臨床症狀的不同,首先辨別出這個病的病證是在哪個範圍,來確定當前這些症狀中屬於什麼病。張仲景根據自然規律與人體的結合,分析出人體的六種不同位置與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規律,結合人體的生理與病理,形成了六病學說,分別為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至於病位另外專篇論述,在此大致說說,以便理解。
  • 《心經》:不生不滅
    我們來看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一小段經文,連續用了六個"不」字,可見是非常非常的強調了。舍利子,就是舍利弗,這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地方,就是佛陀沒有出現,而聽眾是舍利弗。
  • 金剛經|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其個中玄妙就在一有一無之間,不知不覺之處,不經意間剎那生滅,古人之言誠不欺也!把《金剛經》讀到第十八品時,才慢慢發現,一切有為法,果真如夢幻泡影,如白駒過隙,至此只剩得一個心字所在……那又究竟心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