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有性修二門(注1),洞上(注2)名借功、明位,大抵因修而悟。萬松下四個不字,謂不起、不滅、不知、不辨,此四八三十二字,諸方皆為病,此處為藥。
且諸方病者:不起妄念,豈非焦芽敗種(注3)?不滅妄心,豈非養病喪軀?不假了知,豈非暫時不在,如同死人?不辨真實,豈非顢頇(注4)佛性,籠桶(注5)真如?
至道不可形容,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比興連類(注6),以喻至道。
金元·《從容錄》卷四/《大正藏》262下,卷三/《大正藏》256上,卷五/《大正藏》48·273中四第五十六則之萬松行秀禪師語
注釋
1〔性修二門〕理事二門。性,理法門,指知見;修,事法門,指修行實踐。
2〔洞上〕指曹洞宗。
3〔焦芽敗種〕指不能發無上道心之二乘。因與草芽之枯焦、種子之腐敗者無異,故稱為焦芽敗種。如《維摩詰經》謂二乘人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
4〔顢頇(mān hān憨)〕糊塗而馬虎。此處作動詞用。
5〔籠桶〕籠統。此處作動詞用。
6〔比興連類〕比興,源出《詩經》六義。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連類,連綴同類事物。
提要
教中有性、修二門,曹洞宗名之為借功、明位,大抵因修而悟。我萬松下四個不字,謂不起、不滅、不知、不辨。此四八三十二字(《圓覺經》雲:「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諸方都認為是病,此處是藥。
諸方所病:不起妄念,豈不是焦芽敗種?不滅妄心,豈不是養病喪軀?不假了知,豈不是暫時不在,如同死人?不辨真實,豈不是顢頇佛性,籠統真如?
然至道不可形容,古人近取於身,遠取於物,比興連類,以喻至道。
萬松行秀禪師師承
洞山良價禪師——雲居道膺禪師——同安道丕禪師——同安觀志禪師——梁山緣觀禪師——大陽警玄禪師——投子義青禪師——芙蓉道楷禪師——淨因自覺禪師——普照一辨禪師——大明僧寶禪師——玉山僧體禪師——雪巖慧滿禪師——萬松行秀禪師
萬松行秀禪師小傳
萬松行秀禪師,宋末元初曹洞宗高僧,雪巖慧滿禪師法嗣。河內(今河南懷慶)人,俗姓蔡,號萬松老人。十五歲從邢臺淨土寺贊允禪師出家,嗣法於磁州大明寺雪巖慧滿禪師,盡得其蘊底,後遷至中都萬壽寺。
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奉章宗之命于禁庭說法。帝親迎禮之,聞法開悟,賜錦綺大僧伽梨。歷住大都仰山棲隱禪寺、燕京報恩寺、萬壽寺,退隱於從容庵。時與江南天童如淨禪師並稱曹洞兩大宗匠。亦精通華嚴,推重淨土,為金代淨土宗五大師之一。耶律楚材居士尊之「得曹洞血脈,具雲門善巧,備臨濟機鋒」。
金元時期,糠禪盛行,劉紙衣輩毀佛毀經、白衣蓄法、亦不食米,影響惡劣,行秀禪師著《糠禪賦》力砭其弊,以正道風,甚至因此而獲謗。
元定宗丙午年(公元1246年)(一說1236年)禪師圓寂,世壽八十一,僧臘六十。其著作有《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錄》、《從容錄》、《祖燈錄》、《釋氏新聞》、《鳴道集》、《辨宗說》、《禪悅法喜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