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們連續用了兩篇文章來談了《心經》之色空分的法義,理解了色空分,按照這個邏輯思維下去,接下來的《心經》內容,甚至是般若學說的主要內容,我們就非常好理解了。
今天我們繼續來交流《心經》的本體分法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4句連起來,是說五蘊中的色蘊是空的。至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就一筆帶過了,這也體現了《心經》語言的精煉性,精簡得當。
這就是說五蘊中的受想行識,這四蘊也是空的。這一段合起來實際上就是在反覆強調,五蘊皆空!
《心經》在講了五蘊皆空之後,馬上從六個方面進一步來闡明空性。
我們來看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一小段經文,連續用了六個"不」字,可見是非常非常的強調了。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這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非常特殊的一個地方,就是佛陀沒有出現,而聽眾是舍利弗。現在是第二次呼叫舍利弗了,在梵文裡用了一個呼格。
諸法,在這裡不光是指佛法的法,而是指世間一切法。這個一切法指的是世間,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所有的事物。
諸法,指的是一切色法與心法,它包括了一切的物質和精神。
「空相",就是空的特性,就是「空的樣子」。人相就是人的樣子,菩薩相就是菩薩的樣子。那麼,空的樣子是什麼呢?
空相就是實相,相要空才是實相。
我們人生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是空相!
宇宙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是空相!
空的樣子就是真實的樣子,如果我們不認識空的樣子,對宇宙人生真實的樣子就不可能認識。
這段經文是說:從凡夫的立場、從緣起的立場來看待諸法,無非就是生生滅滅,增增減減,垢垢靜靜;
從時間的立場來看諸法,有生有滅;
從空間的立場來看諸法,有增有減;
從好壞的立場來看諸法,有垢有靜。
但是,從空性的立場來看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那麼,我們怎麼來理解不生不滅呢?
因緣和合,事物形成了,就叫做"生";
因緣分散,事物消滅了,就叫做「滅"。
由此可見,生和滅只是緣起的假象,它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
好比小孩搭積木一樣,可以搭出奧特曼來,也可以搭出變形金剛來。但是,奧特曼也好,變形金剛也好,它們都是由積木搭成的。而搭出來的這些形狀,其實並沒有真的產生,即不生;
如果把它們拆解開來,也並沒有真的消失,因為木塊還是那個木塊,即不滅。
佛家這就叫做:相有非真有,相滅非真滅。
我們知道,佛是依二諦演說法的。那麼,二諦指什麼?
二諦是佛教用語,指真諦和俗諦。
凡隨順世俗,說現象之幻有,為俗諦。
凡開示佛法,說理性之真空,為真諦。
二諦互相聯繫,為大乘佛教基本原則之一。
佛陀以二諦來說法,這第一個真諦,是佛自己親證的境界。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就是真諦。
第二個是俗諦,是佛陀隨順常識,一切法有生有滅、無常變化。
因為,凡夫眾生執著在假相上,產生錯覺,牢不可破。於是,佛陀也是不得已,隨順著俗諦,從緣起的角度來說,有生有滅。這就是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
在生命的過程中,眾生有:生,老,病,死。
在精神的現象上,精神有:生,住,異,滅。
一個念頭想法產生了叫做生;
保持那種狀態不變,叫做住;
開始變異了,這個念頭叫異;
最後消失不見了,叫作滅。
在宇宙的萬物上,萬物有:成,住,壞,空。
一個事物形成了叫做成;
這個事物的狀態,保持了一段時間叫做住;
這個事物損壞了叫做壞;
這個事物不存在了,叫做空。
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統統都是緣起的現象,在本性上都是空的。因為是緣起的,所以本性就是空的。
既然,本性都是空的,緣起的幻象,這一切都只不過是在演戲秀給我們看而已。那麼,我們看懂了嗎?
如果,你能在這生生滅滅的現象中,體證到了不生不滅。那麼,你就開悟了,你就波羅蜜多,你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