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開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020-12-16 樸素民窯

就像我們的思想、念頭,前一個思想過去了,抓不住。「事如春夢了無痕」,過去了,像水上的花紋一樣,再也抓不回來。上午的時間過去了,抓不回來;上午的思想過去了也抓不回來。世界上的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麼多死死生生,都是生滅。花開花落,太陽下去了,月亮出來了,都在生滅中。所以,先體會內心的生滅,你的思想、念頭一個一個連續不斷地來,也連續不斷地滅。心念不斷地生生滅滅,你做不了它的主。它呢?也做不了你的主。它生起之後,又跑了,它也沒奈你何。觀心,觀察自己的心念。

寂滅是什麼?寂滅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嘍!證到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金剛經》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把這三個階段的心一切斷,寂滅現前。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了,寂滅為樂。世界上的快樂、享受、幸福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滅境界才是樂。連「樂」都沒有,有個「樂」又是苦。

你看!在這樣苦難的眾生世界中,我們居然跑到這裡來,兩腿一盤「寂滅為樂」。這個時代,福氣太大啦!尤其我們離開了世俗家庭,跑到這裡來,若找不回來自己這個東西,那真是「空向人間走一回」哦!這是初步的漸修。

不是在那裡想,不去製造念頭,也不排除念頭,看著念頭來來去去,不是去理它,也不去掃除,讓它「一任自來還自去」,你仍然看著它,這就是心經上所詳的「觀自在菩薩」。

——整理自《習禪錄影》

有個重要的道理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法是生滅法。佛法的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小乘所追求的,可以成羅漢。

所以要明白修法的道理,修鍊氣脈是生滅法,一步有一步的現象,一步有一步的徵候,能把握住那個不生不滅的話,最後修證到不生不滅才成道,這個問題諸位去研究。你們在座的很多深通儒、釋、道三教,但是掉到儒、釋、道三教的缸裡爬不出來的還蠻多。怎麼爬出來?這是很重要的題目。火候之道是講生滅法,在生滅法中有現象,要把握住的是一動一靜之間。把握不住的話,在道家講是敗道法門,成功了還是會失敗的;把握得住才真懂得中國正統的道家,才不冤枉研究《參同契》了。

——整理自《我說參同契》

----------------------------------

要如何無苦呢?要修道。所以「苦、集、滅、道」。滅掉了一切苦,滅除了一切感受的痛苦、思想的痛苦、生理的痛苦、心理的痛苦,什麼時候才滅得掉呢?除非得道。所以呀,「苦、集、滅、道」,講這個四諦法門。

當然這個四諦法門,不只我們這個世界哦!講世界不只人生哦!連三界的天人還沒有跳出來。「跳出三界外」才是無苦。無苦要得道,道的境界是什麼?「寂滅為樂」。所以佛在戒律上說的這個偈語,在小乘法門常用的: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所以「生滅滅已」,生死都了斷了——不生也不死,寂滅境界,那是涅槃至樂,這個就是「道諦」。

——整理自《楞嚴經講座》

---------------------------------

所以佛有一個偈子,吩咐你「諸行無常」,一切作為行為,不是永恆的,都是無常。「是生滅法」,一來一往,呼吸一樣,一進一出都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不呼不吸,絕對的清淨,呼吸也靜止了,不生不滅,「寂滅為樂」。有智慧的人一看這個偈子,理也到了,工夫也到了,還討論個什麼啊!還有討論已經在生滅中了。所以叫你觀無常、觀出散,這是慧觀,不是眼睛去看,是智慧解脫。

——整理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

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行」不只指外在的動作行為,內在的思想念頭也是行。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為,行為是表達了的思想,思想就是行為。「諸行無常」,一切行為語言動作,一切內在思想情緒起伏,所有宇宙有情無情的存在現象,皆是變動不居,難以長久的。因此,「是生滅法」,有生便有死,有來便有去,同樣有死也會有生,有去也會有來。所以佛又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寂滅為樂」便是極樂世界的境界。不生不滅,念佛念到念頭不生起;念頭不生起,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消滅,徹底的清淨,什麼牽掛都沒有,清明自在,坦然無住。這種境界最樂,故名極樂世界。

*****

因此,念佛不可有任何掛慮。這一念,念至最後沒了,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忽然空了,這時正是真正念佛,窮緊張個什麼呢?「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一心清淨空靈正是淨土初相,道理不明者,反而大驚小怪,心生恐懼,自毀功勳,與「葉公好龍」同樣好笑。葉公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王,一生好龍。他皇宮的柱子牆壁,雕的畫的,都是龍,連睡覺的床鋪也刻龍,真是迷戀得不得了。結果感動了真龍顯形,特地現出原形來與他相見,葉公一看一條活生生的大龍飛到他面前,哎呀,一嚇便嚇死了。

此等一心不亂的境界,其實不難。至於念到究竟的法界一心不亂,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徹大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眾生心中,心、物、眾生、佛,四無差別。修到、悟到、證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而且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念佛能念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學禪,不一定學密,不一定研究什麼天台、華嚴,一路到底就行了。

——整理自《定慧初修》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佛的十種心靈訓練法
    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說得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那裡氣不動的。
  • 南懷瑾先生講述辟穀的修行經驗
    點擊右上角,關注「惜緣見聞」,為你帶來更多精彩內容!因此,回教有齋戒月;天主教、基督教真講修持的也有不吃飯的一天;學瑜伽術的人,一個禮拜也禁食一天,很健康.中國佛教的叢林制度是百丈禪師創立的,他也告訴你:"疾病以減食為湯藥",不管什麼病,先要把腸胃清理一番,比吃什麼藥都好."不非時食",不僅有衛生的道理,還有要頭腦清醒,慾念不起,就要過午不食.為什麼不起慾念,因為你把慾念餓死了嘛!格老子!
  • 佛說: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佛說:「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也就是說,真正的生命是生而不生的,是無生的。那麼,什麼是生滅呢?南懷瑾先生在一次講課時解釋說:「例如,我現在講話,各位在聆聽抄寫,動一下,顯出一個現象來,經過一段時間空間,又消滅了,一生一滅,一來一往,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乃至心裡所想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滅法。
  • 南懷瑾兩次抽到同一,是巧合,還是定數?
    南懷瑾兩次抽到同一,是巧合,還是定數?是巧合,還是定數?根據淵回目前掌握的資料,南懷瑾老師確實不止一次提過他兒時抽籤的故事。南懷瑾老師的兒子南一鵬先生所著的《父親南懷瑾》一書中,也對這件事情做過詳細的描述。大家也可以找來參考。
  • 妙喻答疑,佛學講的不生不滅,到底是什麼含義?
    不生不滅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理論,那麼不生不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現在就讓我們來探求不生不滅的義趣何在,也讓大家悟佛知見,從而真正超脫生滅法,生滅即滅,則寂滅現前!在探尋不生不滅的真諦之前先讓我們看個譬喻。比如說有一個特殊的房子,怎麼特殊?
  • 《楞嚴經》第六遍講解系列~(177)|意法識界(下):生、滅法塵所謂的生就是前五塵的生,所謂滅就是前五塵的滅,其離開前五塵就沒有
    如果離了色空,動靜,通塞,合離,這前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你說的,這個生、滅法塵啊,離開前五塵你是沒有的,聽懂了沒有啊?大家注意啊,有沒有聽得懂?我這裡為什麼要跟這個(《楞嚴經正脈疏》)不一樣?如果說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是不是?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這個確實很難形容,不過觀音大士用了三組反義詞巧妙的進行了描述,咱們就來分別看看是什麼含義,這裡先說生滅法。不生不滅的三重境界第一組反義詞是「生滅」,這是個標準的佛法用語。這一對詞確實不是很好理解,濟群法師把它總結為了三層意思——一期生滅,剎那生滅,和大期生滅。所謂的一期生滅,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生和死」,我們每個人也包括所有的動物,從一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走向死亡,大家的生命都是一條單行道。
  • 《心經》:不生不滅
    這段經文是說:從凡夫的立場、從緣起的立場來看待諸法,無非就是生生滅滅,增增減減,垢垢靜靜;從時間的立場來看諸法,有生有滅;從空間的立場來看諸法,有增有減;但是,從空性的立場來看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那麼,我們怎麼來理解不生不滅呢?因緣和合,事物形成了,就叫做"生";因緣分散,事物消滅了,就叫做「滅"。
  • 以什麼為標準!
    例如: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都是顛到。以轉迷為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趨向菩提為目的。便是正知正見!以「三法印」、「一實相印」為標準,便是正知正見!有為法有生、異、滅三相(或加住為四相)相應,為生異滅三相作為,剎那不停地在遷流變動,所以說為行。 如《大智度論》中說:「行者知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為一。眾生於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
  • 南懷瑾老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學佛乃大丈夫事,說放下,就放下,你們還問如何放下?多笨啊!說不想就不想了嘛!還求個不想的辦法,那不是又在想了,對不對?諸位大菩薩!學佛就這麼簡單,所以佛說「諸幻皆悉離」啊!明白了自己念頭的起起滅滅,我們的思想、感情、情緒、感覺這些都屬於生滅法,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在生滅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
  • 阿賴耶識出生萬法,故是常住法.第八識所生所顯的萬法,不可以硬生生的從第八識割裂分離;它們是一個整體性的法義,所以教內不應分宗分派
    而且,楊、蔡、蓮等人說阿賴耶識是被真如所生的法,所以謗為生滅法;但被生的法,絕對不可能是「出生萬法的主體識」;如今經中處處說阿賴耶識能生萬法,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心體是不生滅法,不可能被他們妄想所施設的真如出生。所以楊、蔡、蓮等人誹謗阿賴耶識心體,謗為生滅法,說是被真如所生,顯然違教而又悖理!   又譬如說離念靈知心,離念靈知心現在一直都在,但是晚上睡著無夢時就斷了,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