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們的思想、念頭,前一個思想過去了,抓不住。「事如春夢了無痕」,過去了,像水上的花紋一樣,再也抓不回來。上午的時間過去了,抓不回來;上午的思想過去了也抓不回來。世界上的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麼多死死生生,都是生滅。花開花落,太陽下去了,月亮出來了,都在生滅中。所以,先體會內心的生滅,你的思想、念頭一個一個連續不斷地來,也連續不斷地滅。心念不斷地生生滅滅,你做不了它的主。它呢?也做不了你的主。它生起之後,又跑了,它也沒奈你何。觀心,觀察自己的心念。
寂滅是什麼?寂滅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嘍!證到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金剛經》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把這三個階段的心一切斷,寂滅現前。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了,寂滅為樂。世界上的快樂、享受、幸福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滅境界才是樂。連「樂」都沒有,有個「樂」又是苦。
你看!在這樣苦難的眾生世界中,我們居然跑到這裡來,兩腿一盤「寂滅為樂」。這個時代,福氣太大啦!尤其我們離開了世俗家庭,跑到這裡來,若找不回來自己這個東西,那真是「空向人間走一回」哦!這是初步的漸修。
不是在那裡想,不去製造念頭,也不排除念頭,看著念頭來來去去,不是去理它,也不去掃除,讓它「一任自來還自去」,你仍然看著它,這就是心經上所詳的「觀自在菩薩」。
——整理自《習禪錄影》
有個重要的道理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法是生滅法。佛法的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小乘所追求的,可以成羅漢。
所以要明白修法的道理,修鍊氣脈是生滅法,一步有一步的現象,一步有一步的徵候,能把握住那個不生不滅的話,最後修證到不生不滅才成道,這個問題諸位去研究。你們在座的很多深通儒、釋、道三教,但是掉到儒、釋、道三教的缸裡爬不出來的還蠻多。怎麼爬出來?這是很重要的題目。火候之道是講生滅法,在生滅法中有現象,要把握住的是一動一靜之間。把握不住的話,在道家講是敗道法門,成功了還是會失敗的;把握得住才真懂得中國正統的道家,才不冤枉研究《參同契》了。
——整理自《我說參同契》
----------------------------------
要如何無苦呢?要修道。所以「苦、集、滅、道」。滅掉了一切苦,滅除了一切感受的痛苦、思想的痛苦、生理的痛苦、心理的痛苦,什麼時候才滅得掉呢?除非得道。所以呀,「苦、集、滅、道」,講這個四諦法門。
當然這個四諦法門,不只我們這個世界哦!講世界不只人生哦!連三界的天人還沒有跳出來。「跳出三界外」才是無苦。無苦要得道,道的境界是什麼?「寂滅為樂」。所以佛在戒律上說的這個偈語,在小乘法門常用的: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所以「生滅滅已」,生死都了斷了——不生也不死,寂滅境界,那是涅槃至樂,這個就是「道諦」。
——整理自《楞嚴經講座》
---------------------------------
所以佛有一個偈子,吩咐你「諸行無常」,一切作為行為,不是永恆的,都是無常。「是生滅法」,一來一往,呼吸一樣,一進一出都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不呼不吸,絕對的清淨,呼吸也靜止了,不生不滅,「寂滅為樂」。有智慧的人一看這個偈子,理也到了,工夫也到了,還討論個什麼啊!還有討論已經在生滅中了。所以叫你觀無常、觀出散,這是慧觀,不是眼睛去看,是智慧解脫。
——整理自《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
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行」不只指外在的動作行為,內在的思想念頭也是行。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為,行為是表達了的思想,思想就是行為。「諸行無常」,一切行為語言動作,一切內在思想情緒起伏,所有宇宙有情無情的存在現象,皆是變動不居,難以長久的。因此,「是生滅法」,有生便有死,有來便有去,同樣有死也會有生,有去也會有來。所以佛又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寂滅為樂」便是極樂世界的境界。不生不滅,念佛念到念頭不生起;念頭不生起,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消滅,徹底的清淨,什麼牽掛都沒有,清明自在,坦然無住。這種境界最樂,故名極樂世界。
*****
因此,念佛不可有任何掛慮。這一念,念至最後沒了,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忽然空了,這時正是真正念佛,窮緊張個什麼呢?「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一心清淨空靈正是淨土初相,道理不明者,反而大驚小怪,心生恐懼,自毀功勳,與「葉公好龍」同樣好笑。葉公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小國王,一生好龍。他皇宮的柱子牆壁,雕的畫的,都是龍,連睡覺的床鋪也刻龍,真是迷戀得不得了。結果感動了真龍顯形,特地現出原形來與他相見,葉公一看一條活生生的大龍飛到他面前,哎呀,一嚇便嚇死了。
此等一心不亂的境界,其實不難。至於念到究竟的法界一心不亂,那便是智慧成就,大徹大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在佛心中,佛也在一切眾生心中,心、物、眾生、佛,四無差別。修到、悟到、證到如此境界,非但天人合一,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而且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才是真正的法界一心,一心法界。念佛能念到此等地步,不一定學禪,不一定學密,不一定研究什麼天台、華嚴,一路到底就行了。
——整理自《定慧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