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要上香,這有什麼講究嗎?

2020-12-19 魚兒讀書會擺尾

在初一十五上香,是古代先秦祭祀禮儀與宗教禮儀融合的結果。

先秦時期,每月的朔望即初一十五有祭祀的禮儀,漢代劉熙所著《釋名》一書記載「朔望祭曰殷奠,所用殷眾也」,即在初一、十五舉行大祭。但是先秦時期的朔望殷奠僅針對大夫以上階層,在逝者死後尚未下葬之前,若逢初一、十五則舉行重大的祭祀。畢沅解釋說:「朔奠謂未葬前,月朔大奠於殯宮。今若有新物,則其禮如朔之奠。大夫以上則朔望大奠,若士則朔而不望。」這一禮儀並沒有普及到全民,只針對中上等貴族,而且這種祭祀儀式中也沒有燒香禮儀。

而古代的燒香則是從漢代開始的,先秦時期有燔柴祭天的儀式,《爾雅·釋天》記載:「祭天曰燔柴。」鄭玄注曰:「既祭,積薪燒之。」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於天也。」燔柴祭天就是用柴火燔烤祭品(牲畜)發出的香菸進行祭祀,與後世的燒香儀式一樣,都強調利用煙火溝通天界與人間,從而達到向天神傳遞信息的目的。漢代以後,隨著香料的大量傳入,祭祀神明逐漸以焚燒香料替代焚燒牲畜,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燒香祭祀。而燒香禮儀隨即被初成的道教吸收,《三國志》記載東漢末年琅琊道士于吉「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南陽張津,「鼓琴燒香,讀邪俗道書」。

到了魏晉時期,燒香更為普遍,而道經中也記載了燒香儀式,如《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記載:「學仙者,開視靈文皆當起拜,盥手,燒香也。」經南北朝時期寇之謙改革,燒香求願成為天師道必修功課,而每月初一、十五又是道教重要的齋日,《無上秘要》卷九七對此記載「凡修七轉之道,每以月朔、十五日及八節之日齋戒」,所以初一、十五成為道教及男女信民燒香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朔望燒香祭祀祖先的禮儀由此得以形成。

佛教傳入中國後,吸收融合了大量道教的禮儀以適應中國,其中就包括了燒香的儀式。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多崇尚佛教,初一十五燒香的禮儀就更加深入人心,傳沿至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在初一和十五上香,98%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上香,是與祖先與神佛與大地與蒼天的一種溝通方式,又有自然清靜的作用,從古到今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在佛教的信仰中,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燒香,大家知道燒香也是有講究的嗎?今天,帶大家去了解下上香的規矩之初一十五上香的講究吧。
  • 上香這麼多年,你知道為什麼初一、十五要上香嗎?
    今日五月十五,沒有很多時間的信眾都會選擇在初一十五上香,上香每天都可以上的,但是由於時間原因,也沒關係,關鍵是要有一顆真誠、慈悲、恭敬的心。初一十五為什麼要上香?一個月有這麼多天,為什麼一直以來都是選擇初一十五上香呢?這裡有一個佛學小知識:我們都知道對佛菩薩的供養是一件十分殊勝的事情,平時上香既是供養佛菩薩,同時也供養了六道中其他眾生。
  • 為什麼要在初一和十五上香?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我們為什麼要在初一和十五上香?上香每一天都可以,有的人做不到每天上香,就在十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齋日還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這都是為了方便信眾而說的法。關鍵是要有一顆真誠、慈悲、恭敬的心。
  • 為什麼要在初一和十五上香,你知道嗎?正確上香福報更增!
    上香,是與祖先與神佛與大地與蒼天的一種溝通方式,又有自然清靜的作用,從古到今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無論是佛教和道教的信仰中,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燒香,大家知道燒香也是有講究的嗎?今天,帶大家去了解下上香的規矩之初一十五上香的講究吧。1、初一和十五,月亮由虧到滿,然後轉滿到虧。
  • 初一和十五上香;敬香的意義!
    ,就在十齋日上香也行,如果十齋日還做不到,那就初一、十五上香吧,這都是為了方便信眾而說的法。關鍵是要有一顆真誠、慈悲、恭敬的心。    香也叫信香,上香就是發信號,淨空法師說就是「發簡訊」!也表示你有信心。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另外,上香既是供養佛菩薩,也同時供養了六道中其他眾生。其中鬼道眾生有一類是以香為食物的,上香也是供養他們,鬼道眾生的一天相當於人間的一個月,初一、十五上的香對他們來說等於是中午飯和晚飯.
  • 燒香拜佛,為什麼要選擇初一和十五?看完你就知道了
    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是寺廟裡香火最旺的時間,很多人都選擇初一或者十五去寺廟燒香禮佛,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信眾們都願意選擇初一和十五去燒香,究竟是什麼原因?民間認為,初一和十五是每個月最特殊的兩個日子,這個時間月亮會由虧到滿,然後轉滿到虧,月亮的不斷變換,會有很大的加持,所以人們一般選擇在這個時間去寺廟燒香拜佛。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背後有什麼講究和說法嗎?
    ,都有很大的講究,也就流傳下來了很多的俗語,例如這「女大三,抱金磚」等農村俗語。農村結婚今天小編要講的絕對不是什麼迷信的說法,而是一句我們經常能聽到這家裡的老一輩人講的這麼一句俗語,叫做「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小孩生在初一和十五,有啥講究?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孩子出生有啥講究嗎?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
  • 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這些俗語口口相傳,從老一輩人傳到我們這,言簡意賅的一兩句話,不但順口押韻,而且還通俗易懂,其中還不乏一些精彩的總結和深入的道理。俗語都是古人們總結的道理,有的俗語在現在看來也是很有道理的,有的就有點封建迷信了,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有道理的俗語繼續傳播下去。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呢?
  • 在農村,為啥正月初一十五不遠行,裡面竟大有講究,你知道嗎?
    春節是中國最熱鬧有特色的一個節日,農村春節是保留傳統習俗最全面的地方,春節期間不僅有很多習俗,正月裡出遠門也有很多講究和注意事項。農村有句俗語是「三六九出門走,二五八回到家」,為的是討個彩頭。初一農村人都比較重視初一這一天,因此初一這一天有不少的禁忌不能冒犯。
  • 為什麼初一十五一定要做好事,上香持齋?佛弟子必知的佛教常識
    宏海法師《百千萬劫難遭遇》第11講為什麼說地藏經裡面有六齋日,十齋日?為什麼初一十五一定要做好事讀經上香持齋?初一十五這兩天,四大天王會親自率著他的太子和眷屬大臣們來巡遊一四天下。初一十五這兩天。十四,二十九,這些是他的太子和臣民來,就初一十五四大天王一定會親自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他還沒有出三界。他也有嗔恨心,也有分別心,也有好噁心。他看見誰行善事他就起歡喜,就派善神守護著他成就他;看見誰行惡事了,他也給他記帳。所以他是皈依的釋迦牟尼佛的護法。這是四天王天。我們欲界一共有六重。
  • 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有道理嗎?啥時出生比較好呢
    導讀:農村俗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有道理嗎?啥時出生比較好呢在農村,對於生兒育女有很多講究,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總結出來了很多與天幹地支生辰八字相關的風俗文化,這些看日子,生辰、八字等還影響著現在的生活。
  • 俗語「男不佔初一,女不佔十五」,女孩子十五出生有什麼講究嗎?
    當弟弟滿月的時候,姥姥就讓弟弟去踩了下母親和父親,老人說這叫做踩生,踩過之後他們的親情就會更加緊密,最後就是抓鬮,這抓鬮對於農村人講究很多,有的人家為了孩子寓意好,會安排一些「值錢」的東西讓孩子抓,這也是對孩子寄託了很高的希望。除了這些,辦滿月酒、給村裡人散雞蛋、埋胎盤都是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習俗。
  • 農村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說法嗎?
    傳統我們都知道在農村老話裡,有很多有關黃曆日期的俗語,尤其是針對咱們這男孩和女孩的出生日期更是有很多的說法,其中有這麼兩句,在咱們的民間流傳最廣,其中一句是「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黃曆今天我們講的這句「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又是什麼意思呢?是說這初一和十五出生的人一直會很順利嗎?有什麼講究和說法嗎?
  • 有宗教信仰的人初一十五燒香擺供,都有啥講究,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有宗教信仰的人初一十五燒香擺供,都有啥講究,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戰爭、兵戈。 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戰爭。從古人的這句話中,不難反映出古人對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敬畏和崇拜之情。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上香祈福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上香祈福2020年9月2日,陰曆七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俗稱鬼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是儒、釋、道三教一源的華夏民族傳統的節日。中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當我們走在鄉間小路上,經常會看到很多的老爺爺與老奶奶聚集在街頭巷尾談天說地,聊著家長裡短。而在這些老爺爺與老奶奶聊天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俗語。俗語是我國的語言文化之一。它是產生於民間,是古人對自己生活經驗的一種總結。
  • 農村諺語「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這句話在現在社會有道理嗎
    雖然這些俗語看起來比較簡單,沒有什麼深刻的意義,但一旦深入的理解卻能夠發現其中的哲理性體驗,比如說「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留子孫」說的就是大智若愚的處世態度。但也有一些俗語並不是適應於現在的社會,比如說「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這句話在今天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 為什麼初一、十五要焚香呢?有什麼說法嗎
    小時候,常常看到母親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就會在香爐裡點上幾支香。然後拿去屋外場心,放在凳子上,最後對著香爐拜三拜。一直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曾經好奇問過母親,她說你外婆也是這樣的,初一月半燒個香,求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也就一直這樣延續下來了。後來查了一些資料,才了解了民間初一十五燒香拜佛的習俗。原來初一和十五是十齋日,所謂十齋日就是黑白無常在人間遊歷的日子。
  • 中國式忌諱:初一十五為什麼特殊
    小時候,總是聽老輩人講:「初一十五不能出遠門啊。」「今天是十五,別去理髮了,改天去吧。」「今天是初一,這件事明天辦吧。」「初一十五要上香,去逛廟會。」那麼為什麼初一十五這麼多忌諱了,我想這是我們獨有的特色了吧。廟會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適用農曆計時的,初一是一個月的開始,二十四節氣也是按照陰曆來的。中國人每年最隆重的節日,春節,也是正月初一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