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說話,別輕易說「但是」

2020-11-06 九媽講故事

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裡。

——朱自清

戀人:我喜歡你,但是你能不能給我一點自由。

同事:你很勤奮,但是就是不會找方法。

孩子:你沒有說髒話很好,但是打人是不對

當你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你有什麼感想?

前一秒還在天堂,下一秒就進了地獄,而這之間的落差卻只是因為「但是」這個詞。


「但是」有時候就是否定

但是的含義是什麼?

但是,在百度百科的意思代表了「轉折」,

也就是說,雖然前面是肯定,只要有「但是」後面就是否定。

在英文中但是「but」這個詞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反對。

這其實與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意思有點相似。

所以當我們說話的時候,記得慎用「但是」這個詞。


讚美時別說「但是」

朋友小麗是一個特別愛學習的寶媽,家裡有一個7歲大的女兒,也讀過很多育兒書,她特別喜歡表揚孩子。但是就是有一個毛病,特別喜歡說「但是」。

比如:

你畫的畫很好,但是如果再加上一點顏色,就更好了!

你今天表現得很好,但是把房間收拾一下就更好了!

你今天跳舞跳得不錯,但是壓腿的時候再往下一點就更好了!

每次這樣說的時候,你會看到小朋友的臉色就像過山車一樣,開始很高興,但是聽完媽媽後面話的時候,她嘴角的微笑就消失了。

經常聽到媽媽這樣說,小女孩對媽媽的表揚已經沒有任何表情了,因為她知道讚揚之後還有媽媽的不滿足。在媽媽的讚美中,她沒有聽到自己的優點,反而讓自己更加自卑,感覺自己哪裡都做不好。

其實說話真的是一本技術活,說得好,你能贏得滿堂喝彩,說得不好,你會成為眾矢之的,眾叛親離。


共情時別說「但是」。

一個孩子告訴老師她家裡的一些麻煩事,她的兄弟常和父母打架。

這時候老師說:「看得出你為此感到很難過,但是想想那些讓你感動的事。」

她卻哭的更難過,老師究竟哪兒說錯了?

原因就在「但是」裡。

「但是」這個詞使她打消了說話的念頭,這個詞還意味著「我要說的是為什麼,你的感受一點都不重要」。

這個時候孩子們需要有人無條件地接受他們的情緒。接受情緒也需要有個過程,老師一個「但是」轉的太快,以至於孩子又感覺被忽視了,所以哭的更難過了。

老師可以這樣說:

「看得出來你為家裡發生的事感到很難過,你希望人人都能和睦相處」。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詞語,但是當我們說出來的時候,對聽者來說,卻有著不一樣的影響力。



明明只有兩個字,卻讓關係越來越遠。


「但是」,會降低傾訴者對你的信任感。

小敏是個特別敏感的孩子,每次跟媽媽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

有一次,她對媽媽說,我旁邊的小朋友總是動我的辮子,我不喜歡他這樣。

媽媽對她說,你不喜歡別人動你的頭髮,你可以跟他直接說明白,你這樣跟我說於事無補啊。

從此,小敏再也沒有跟媽媽說過學校的事情。

媽媽看似沒有說「但是」這個詞,但是媽媽卻無意中否定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媽媽從來沒有站在她身邊,降低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作為一個傾聽者,有時候只需要豎起耳朵傾聽就好,接納對方的情緒,不管好的還是壞的。


「但是」,會讓聽者自我否定。

比如,孩子花了半天的時間終於把積木做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結果當孩子興致衝衝地向你展示的時候,你卻說了一句:你做得很好,但是如果這樣做,會不會更好?甚至動手給孩子修改起來!

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你會不會感覺,不管怎麼做,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而我一無是處,永遠無法作對事情,只有聽家長的,才會更好。這樣說話,孩子可能從此就喪失了自主學習的動力,從而自我否定,遇事唯唯諾諾,不敢面對,不懂該如何解決問題。


把話說到心坎裡。

說話本來就是一件藝術,需要反覆琢磨,雕刻才能說的得體動聽。當我們跟對方交談的時候,不妨試試以下方法,讓話說到心坎裡。

1.無條件接納對方的情緒,不管好的,還是壞的。

當有人對你傾訴的時候,不管是大人和孩子,我們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無條件接納對方的情緒,對方把情緒發洩出來,不要提任何的意見。

你可以重複對方的話,也可以用,「嗯」、「奧」這樣的語氣助詞來表示你正在認真傾聽,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傾訴對象,讓他們發洩一下而已。

比如:

小麗拿著59分的卷子回到了家,低落對媽媽說,媽媽,我考試不及格。

如何回答,會讓小麗更舒服,更有動力去學習呢?

A:你考試沒考好,你感到很失落,但是我們可以接下來好好學習,爭取下次取得一個好成績,你覺得呢?

B:成績沒考好,你特別失落,看的出來你這次特別想考好, 如果有隻神筆就好了,可以讓你寫對所有的答案。

A回答雖然也接納了對方的情緒,但就是一個「但是」讓孩子覺得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無用功,反而更容易否定自己。

B回答接納了小麗的情緒,同時又用幻想的方式,讓悲傷化為動力。因為孩子知道這不是現實,而努力才是那隻神筆,孩子會更有動力去學習。


2. 描述事實,不評價。

當你覺得真的有必要說點什麼的時候,你可以試著把問題描述一遍,而不要做任何評價,不要給對方貼標籤。比如兩個孩子打架,你看到孩子回來臉上的傷,你會怎麼說?

A: 你就知道打架,你看你打得自己滿臉都是傷。

B: 你的臉上都是傷,現在是不是有點痛?

這兩種方式,你更喜歡哪一種表達方式呢?

A回答直接給孩子貼上了愛打架的標籤,就算孩子有什麼委屈,也不想跟父母說明,感覺父母總是不理解自己。

B回答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回應,會更容易回應父母,會讓孩子產生說話的意願,讓孩子把事情表達清楚。


3.用「相應的詞語」代替「但是」。

一個3歲孩子要上幼兒園,但是她的分離焦慮症很嚴重,每次都想要媽媽陪。一天早上,這個決定跟孩子共情一下,接納孩子的情緒,表述事實。吃完早餐,媽媽說:「小九,你真的想讓我在學前班陪著你,而且(注意說的是『而且』,不是『但是』)今天我需要離開去做我的事情,我在想,我們該怎麼辦?」

後來這個孩子聽到媽媽這麼說,竟然對媽媽說:「那你先抱抱我吧」!問題解決了。

每個人都一張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維定勢,有的人說話總能說到人的心坎裡,有的人說話總讓人不待見,這就是說話的魅力。

在家庭教育中,看看是否我們說了太多的「但是」卻忽略了但是的力量,如果是,從現在開始,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也許你會發現改變其實很簡單。

相關焦點

  • 家長總說孩子「廢物」?別輕易貼標籤,「霍桑效應」給你科學解釋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具有攻擊性,一言不合就總喜歡用拳頭說話,我們看到很多新聞上孩子因為父母的打罵,要麼選擇自殺,要麼結束家長的生命,這都是語言暴力對孩子性格上的傷害。教子別輕易貼標籤,「霍桑效應」給你科學解釋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霍桑效應」,由哈佛大學心理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教授提出的。這個效應講的就是那些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的個人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
  • 孩子說話早晚跟智力沒關係,但是跟性格有關係,家長同樣需要注意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都將孩子能否早日學會說話,作為孩子是否聰明的一個衡量指標。有些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就能夠牙牙學語,但是有些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還是「金口難開」。孩子說話晚,成為了家長最頭疼的問題之一。有些孩子即使早早地就學會了說話,但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他的語言能力也未必會發展得比別的孩子好。而有些家長會覺得晚說話的孩子比較聰明,這其實也是一種錯覺。孩子說話比較晚,但是趕上與別家孩子相比,達到同期語言能力的速度較快,家長們就會誤認為自家的孩子比較聰明。
  • 早跟你說了,別輕易做HRBP!
    我們的一位HRBP朋友,在朋友圈轉發了這條消息,然後說了一句: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留下了貧窮的眼淚。你我都清楚,HRBP這份職業,本身就是與「高薪」兩個字相距甚遠。不過也別羨慕人家,人家是冒著風險的。在當時,誰知道馬雲當年是不是個騙子,阿里能不能走到現在呢?只不過,活下來的才特別耀眼,沒有活下來的都是沉默成本。
  • 「媽媽,娃娃跟我說話了」,面對孩子的「胡話」,家長別不當回事
    導讀:「媽媽,娃娃跟我說話了」,面對孩子的「胡話」,家長別不當回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娃娃跟我說話了」,面對孩子的「胡話」,家長別不當回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輕易被拐走的孩子都有的特點:父母反覆嘮叨「不要跟陌生人走」
    演習的前一天,甚至在開始前,父母反覆叮囑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孩子們也點頭表示自己絕對不會跟陌生人走。演習結果就是不管是小班、中班、大班幾乎全部被家長扮演的人販子「拐走了」。甚至還有孩子驕傲的跟老師說:「我剛才帶一個阿姨去上廁所了。」有父母質疑這種在幼兒園舉行的演習,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 說話最不靠譜的三大星座男,別輕易給騙了!
    說話最不靠譜的三大星座男,別輕易給騙了!獅子座獅子座男生為人寬厚,感情強烈,是一個氣度不凡的人,他的熱情和威望使他事業和理想上能獲得成功。獅子男在人來瘋或者跟人家嗆聲比大小的時候講話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這時他會把事實戲劇化誇大其詞讓大家有震撼的效果,因此聽他講話要因時因地制宜打點折扣。
  • 孩子這幾個調皮搗蛋的行為,別輕易訓斥,說明娃很聰明
    導讀:孩子這幾個調皮搗蛋的行為,別輕易訓斥,說明娃很聰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這幾個調皮搗蛋的行為,別輕易訓斥,說明娃很聰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遇事別輕易撒謊,當心「傳染」給孩子,聰明父母要學會這樣做!
    遇事別輕易撒謊,當心「傳染」給孩子,聰明父母要學會這樣做!父母是孩子啟蒙階段的老師,更是他們言行舉止的榜樣。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撒謊,很容易導致孩子變成一個「謊話大王」。張爽產後一邊在家帶孩子,一邊在網上從事一些兼職。由於平時都忙於工作,所以陪伴孩子的時間也比較少,有時候特別忙的情況下,只能讓孩子自己玩或者看動畫片。前幾天,張爽的兒子路路一個勁地吵著要去遊樂場,但是她和老公都沒有時間,於是跟兒子說,你聽話點,周末爸爸媽媽帶你去。
  • 教育孩子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
    中國的家長都喜歡跟孩子說不,不準說話,不許插嘴,不能這樣。而從不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的想法有時候雖然幼稚,但卻是最自由和天真的,父母更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注重和孩子的溝通。  如果父母認為自己能夠幫助孩子解決所有問題。所以就站在高於孩子的地位上,來評判孩子的行為。這樣做必定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更容易出現牴觸情緒,甚至隨著成長出現逆反心理。
  • 新生兒嘴巴裡總是發出嗯嗯聲,別輕易忽略,孩子可能在說不舒服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不會說話之前是不會表達自己的任何情緒的,哪怕有不舒服,很多大人也常常會忽略,其實很多新生兒有很多不舒服,但是他們會發出一些信號,這些信號大人們都會忽略掉,從而忽略了他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對於一些新手媽媽來說,他們可能會請一些有經驗的月嫂來幫助自己看孩子,當然有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
  • 諾兒: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
    昨天晚上,認真的觀看了學習學校推薦的課程《怎樣跟孩子好好說話——學習非暴力溝通》,真的覺得收穫良多。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好好的說話,因為受情緒的影響,因為受事件的影響,因為受面子的影響,因為受心理的影響。但是我們越不能好好的說話,就越不能把事情解決得穩當,越不能好好說話,就越跟身邊的人產生了隔閡,越不好好說話,就會造成一個身陷囹圄。
  • 媽媽:別用這種態度跟我說話!孩子頂嘴與父母的教育有關
    第三次媽媽就嚴厲的說:「和你說過兩次了,作業最重要,回家要先寫作業就知道玩。」。叮叮反駁:「作業這麼重要,你為什麼不做?」媽媽一心為孩子好,卻得到這樣的回敬,感到非常震驚,就回應說:「別用這種態度跟我說話,我是你媽!」叮叮馬上接話:「那你也別這樣跟我說話,我是你兒子!」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向我求助時,我是怎麼處理的?在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前,我教 TA「怎麼做」了嗎?如果說中國式育兒文化中有什麼「毒雞湯」,想必只教孩子要獨立、不教孩子怎麼獨立,一定能進入毒雞湯前三。今天我們就請來鄒麗娜老師跟大家聊一聊,教孩子學會求助有多重要!
  • 孩子不愛說話,是得了自閉症?幫你分析了原因,別輕易下結論
    很多原因都會讓孩子不說話,比如選擇性緘默綜合症。這時孩子只是在陌生環境或者是遇到陌生人等,情緒比較焦慮的時候,選擇不說話。另外孩子不說話也可能是由於發育遲緩,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引起的。自閉症患兒除了不說話之外,還會出現有交往障礙。
  • 千萬別「教」孩子說話
    雖然發展的步調有早有晚,但大部分孩子最終的母語水平都一樣棒。不過當然,你如果更能讀懂孩子的語言現象,那就可以更好的引導孩子的語言發展。說話早了不一定代表聰明,也並不意味著長大了表達能力就好,但早些和父母順利溝通,總歸會讓養育的經歷更愉悅。我每天給Jo寫語言日誌的時候,都會忍不住感慨:「矮馬!書上說的都是真的啊!」
  • 人際交往中,別輕易說這句話,否則麻煩就來了
    如果你能力不足,習慣說廢話,別人也會視若無睹。畢竟,人的耐心都是存在一個度的,也並不是人人都會當你的傾聽者。大部分時候,有的話不說,是一種智慧。就像有古人說,禍從口出。尤其當你步入社會後,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才不會給小人可乘之機。寧願少說話,保持一定的沉默,同時,這兩句話也別輕易去說,否則麻煩就找來了。
  • 別說話了!老師要求學生不要說話,孩子什麼反應,你知道嗎?
    今天放學後兒子回來和我說,新來的語文老師上課發火了,因為班級紀律不好。兒子班級紀律差在全學校都是出名的,上課說話,搞小動作不聽課,上課打擾別人,甚至是上課下地溜達的也有。這種現象在我上學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出現的,如果有那也會被老師清除出班級。輕則罰站,重則小教鞭打手板。
  • 輕易就能拐走的孩子都有的特徵:父母反覆強調「別跟陌生人走」
    在防拐教育上,很多家長僅限於告訴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糖果」,每對孩子強調一次,就好像孩子真的能聽懂,當家長的就可以放下心。在我家二寶所在的幼兒園舉辦防拐演習之前,我也是這麼想的。但真到防拐演習那一天,我發現不管我跟孩子強調了多少次「別跟陌生人走」,他依舊被「拐走了」。
  • 孩子說話快,但是後來又學結巴了,說話早晚對孩子有沒有影響?
    當媽的都知道,當孩子第一次叫媽媽的時候,媽媽會非常的高興,感覺自己的孩子真的長大了。自己這麼辛苦的照顧孩子也算沒有白付出。但是不同的孩子說話的早晚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但是孩子說話早晚都是無所謂的,說話晚的孩子家長要經常的和孩子交流溝通,孩子就慢慢的會說話了。你家的孩子是多會開始說話的?
  • 說錯話了,聰明的家長都這麼跟孩子說話
    今天談一談跟孩子交流,話應該怎麼說。很多家長焦慮於孩子膽怯、害羞、內向、愛哭,做事拖沓、懶散、脾氣暴躁,為什麼會焦慮的,更多是擔心孩子以後難以健康的融入和適應社會,過上成功幸福的生活。很多家長探究為什麼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性格,研究家庭教育的專家告訴我們可能是你們對孩子說錯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