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裡。
——朱自清
戀人:我喜歡你,但是你能不能給我一點自由。
同事:你很勤奮,但是就是不會找方法。
孩子:你沒有說髒話很好,但是打人是不對的。
當你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你有什麼感想?
前一秒還在天堂,下一秒就進了地獄,而這之間的落差卻只是因為「但是」這個詞。
但是的含義是什麼?
但是,在百度百科的意思代表了「轉折」,
也就是說,雖然前面是肯定,只要有「但是」後面就是否定。
在英文中但是「but」這個詞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反對。
這其實與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意思有點相似。
所以當我們說話的時候,記得慎用「但是」這個詞。
讚美時別說「但是」
朋友小麗是一個特別愛學習的寶媽,家裡有一個7歲大的女兒,也讀過很多育兒書,她特別喜歡表揚孩子。但是就是有一個毛病,特別喜歡說「但是」。
比如:
你畫的畫很好,但是如果再加上一點顏色,就更好了!
你今天表現得很好,但是把房間收拾一下就更好了!
你今天跳舞跳得不錯,但是壓腿的時候再往下一點就更好了!
每次這樣說的時候,你會看到小朋友的臉色就像過山車一樣,開始很高興,但是聽完媽媽後面話的時候,她嘴角的微笑就消失了。
經常聽到媽媽這樣說,小女孩對媽媽的表揚已經沒有任何表情了,因為她知道讚揚之後還有媽媽的不滿足。在媽媽的讚美中,她沒有聽到自己的優點,反而讓自己更加自卑,感覺自己哪裡都做不好。
其實說話真的是一本技術活,說得好,你能贏得滿堂喝彩,說得不好,你會成為眾矢之的,眾叛親離。
共情時別說「但是」。
一個孩子告訴老師她家裡的一些麻煩事,她的兄弟常和父母打架。
這時候老師說:「看得出你為此感到很難過,但是想想那些讓你感動的事。」
她卻哭的更難過,老師究竟哪兒說錯了?
原因就在「但是」裡。
「但是」這個詞使她打消了說話的念頭,這個詞還意味著「我要說的是為什麼,你的感受一點都不重要」。
這個時候孩子們需要有人無條件地接受他們的情緒。接受情緒也需要有個過程,老師一個「但是」轉的太快,以至於孩子又感覺被忽視了,所以哭的更難過了。
老師可以這樣說:
「看得出來你為家裡發生的事感到很難過,你希望人人都能和睦相處」。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詞語,但是當我們說出來的時候,對聽者來說,卻有著不一樣的影響力。
「但是」,會降低傾訴者對你的信任感。
小敏是個特別敏感的孩子,每次跟媽媽說話都是小心翼翼的。
有一次,她對媽媽說,我旁邊的小朋友總是動我的辮子,我不喜歡他這樣。
媽媽對她說,你不喜歡別人動你的頭髮,你可以跟他直接說明白,你這樣跟我說於事無補啊。
從此,小敏再也沒有跟媽媽說過學校的事情。
媽媽看似沒有說「但是」這個詞,但是媽媽卻無意中否定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媽媽從來沒有站在她身邊,降低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作為一個傾聽者,有時候只需要豎起耳朵傾聽就好,接納對方的情緒,不管好的還是壞的。
「但是」,會讓聽者自我否定。
比如,孩子花了半天的時間終於把積木做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結果當孩子興致衝衝地向你展示的時候,你卻說了一句:你做得很好,但是如果這樣做,會不會更好?甚至動手給孩子修改起來!
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你會不會感覺,不管怎麼做,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而我一無是處,永遠無法作對事情,只有聽家長的,才會更好。這樣說話,孩子可能從此就喪失了自主學習的動力,從而自我否定,遇事唯唯諾諾,不敢面對,不懂該如何解決問題。
說話本來就是一件藝術,需要反覆琢磨,雕刻才能說的得體動聽。當我們跟對方交談的時候,不妨試試以下方法,讓話說到心坎裡。
1.無條件接納對方的情緒,不管好的,還是壞的。
當有人對你傾訴的時候,不管是大人和孩子,我們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無條件接納對方的情緒,對方把情緒發洩出來,不要提任何的意見。
你可以重複對方的話,也可以用,「嗯」、「奧」這樣的語氣助詞來表示你正在認真傾聽,有時候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傾訴對象,讓他們發洩一下而已。
比如:
小麗拿著59分的卷子回到了家,低落的對媽媽說,媽媽,我考試不及格。
如何回答,會讓小麗更舒服,更有動力去學習呢?
A:你考試沒考好,你感到很失落,但是我們可以接下來好好學習,爭取下次取得一個好成績,你覺得呢?
B:成績沒考好,你特別失落,看的出來你這次特別想考好, 如果有隻神筆就好了,可以讓你寫對所有的答案。
A回答雖然也接納了對方的情緒,但就是一個「但是」讓孩子覺得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無用功,反而更容易否定自己。
B回答接納了小麗的情緒,同時又用幻想的方式,讓悲傷化為動力。因為孩子知道這不是現實,而努力才是那隻神筆,孩子會更有動力去學習。
2. 描述事實,不評價。
當你覺得真的有必要說點什麼的時候,你可以試著把問題描述一遍,而不要做任何評價,不要給對方貼標籤。比如兩個孩子打架,你看到孩子回來臉上的傷,你會怎麼說?
A: 你就知道打架,你看你打得自己滿臉都是傷。
B: 你的臉上都是傷,現在是不是有點痛?
這兩種方式,你更喜歡哪一種表達方式呢?
A回答直接給孩子貼上了愛打架的標籤,就算孩子有什麼委屈,也不想跟父母說明,感覺父母總是不理解自己。
B回答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自己的情緒得到了回應,會更容易回應父母,會讓孩子產生說話的意願,讓孩子把事情表達清楚。
3.用「相應的詞語」代替「但是」。
一個3歲孩子要上幼兒園,但是她的分離焦慮症很嚴重,每次都想要媽媽陪。一天早上,這個決定跟孩子共情一下,接納孩子的情緒,表述事實。吃完早餐,媽媽說:「小九,你真的想讓我在學前班陪著你,而且(注意說的是『而且』,不是『但是』)今天我需要離開去做我的事情,我在想,我們該怎麼辦?」
後來這個孩子聽到媽媽這麼說,竟然對媽媽說:「那你先抱抱我吧」!問題解決了。
每個人都一張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維定勢,有的人說話總能說到人的心坎裡,有的人說話總讓人不待見,這就是說話的魅力。
在家庭教育中,看看是否我們說了太多的「但是」卻忽略了但是的力量,如果是,從現在開始,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也許你會發現改變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