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之間達成心連心、親密無間的溝通。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懂事、講道理。
然而回到現實中,卻發現這樣美好的願望實現起來似乎並不容易。
當我們嘗試跟那個我們最親密的人溝通時,總會遇到各種挑戰,比如不聽話、拒絕交流或者頂嘴。
其中最讓家長難以接受的往往就是孩子頂嘴了。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今天是放學回家比較早,叮叮一回家就開始玩昨天沒有完成的積木。
媽媽看到叮叮回到家一直在玩,沒有寫作業,催了幾次都沒反應。
第三次媽媽就嚴厲的說:「和你說過兩次了,作業最重要,回家要先寫作業就知道玩。」。
叮叮反駁:「作業這麼重要,你為什麼不做?」
媽媽一心為孩子好,卻得到這樣的回敬,感到非常震驚,就回應說:「別用這種態度跟我說話,我是你媽!」
叮叮馬上接話:「那你也別這樣跟我說話,我是你兒子!」
媽媽太生氣了,說:「回你房間好好反省一下,什麼時候學會尊重的說話了你再出來。」
叮叮不以為然,背著書包就往房間走去:「去就去,哼!」說完還狠狠的甩上了房門。
我們一定能夠想像媽媽現在的感受,又生氣又傷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不尊重也不孝順沒大沒小的。
不知道類似的情景,你有沒有遇到過?面對孩子的挑戰,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換一個角度,不是去聽孩子說了什麼,而是去剖析一下,是什麼導致了這場母子大戰?
當媽媽大聲訓斥著讓兒子學會尊重的時候,媽媽示範尊重了嗎? 沒有。
叮叮對媽媽不尊重,媽媽對叮叮也同樣不尊重,我們來辨別一下媽媽的言行背後傳遞出了怎樣的信息呢。
1、催促和嘮叨
因為媽媽會說我跟你說過好幾次了,孩子一聽到這話基本上就會選擇性的關上耳朵。
2、指責和批評
媽媽的本意是職責孩子作業沒有寫,到事情發展的最後卻在指責孩子不懂得尊重和理解,變成了針對人。這下子矛盾升級到「人身攻擊」了、
3、媽媽接管了孩子做作業的責任
媽媽不曾邀請叮叮去思考他想要的是什麼,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做計劃和做安排,從而剝奪了叮叮學習責任感的機會。
而且在兩個人情緒爆發之後,媽媽命令孩子去反省,而不是自己去冷靜,顯然母子倆到最後是相互傷害的狀態了。
其實我們能夠理解孩子的作業問題,一直是父母很在意的大事。因為我們希望他們有好的學業,同時有責任感。
既然是這樣,我們就更有理由去教會孩子自律、獨立、設定目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試圖控制孩子,也更有理由去與孩子好好溝通,而不是向他們下達命令。
因此當我們和孩子之間爆發比較大的矛盾的時候,我們要做到以下3點。
這會造成權力之爭或者報復循環,這是需要我們大家重視的一種意識。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當我們不尊重的和孩子說話,孩子頂回去將會形成一個彼此傷害的惡性循環。既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那就要從我們父母這邊即時喊停,這就是我們的第2步。
「聽上去你真的很生氣?」、「我知道你現在非常委屈。」、「看得出來你現在很難過。」
接納孩子的感受,用平緩的語氣表達出對孩子的感受的認同,才是與孩子建立連結的方式。
如果媽媽發火了,媽媽可以說:「我意識到我對你說話時不尊重,聽上去像是命令或者批評
,這不是尊重人的一種方式,媽媽需要向你道歉。」
讓我們花一點時間冷靜下來,直到我們相互尊重,這裡的積極暫停,是媽媽和孩子雙方都需要的,通過雙方的積極暫停,才能讓家長和孩子快速的從憤怒的情緒裡走出來,撫平毛躁的心態。
這是表達愛的方式,我們很多人不擅長用語言表達愛,認為一切盡在不言中,殊不知這樣的方式很多時候讓孩子錯誤的以為家長根本不愛自己。
前幾天看新聞還看到一個13歲左右的孩子離家出走,要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只因為她爸媽說她是撿來的,而她一直都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自己在這個家生活是寄人籬下。
你看其實還是有很多小孩感受不到父母無言的愛,所以把愛說出口非常重要。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關注我,用故事學會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