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啥愛頂嘴?爸爸媽媽如何輕鬆帶出好好說話的娃?

2020-12-27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成長育兒

「幹嘛老說我,咋不看看你自己?」「憑什麼呀!」「誰誰也怎麼怎麼的,憑什麼只說我?」聽到六七歲、七八歲、十多歲的孩子,用這麼桀驁不馴的語氣、挑釁性十足的語言「衝」爸爸媽媽和老師,我們每每覺得心痛。孩子咋被教成這樣的?爸爸媽媽如何輕鬆教出斯文、知禮的娃?

我們兩個孩子長這麼大,都沒如此這般地跟爸爸媽媽說過話,在偶爾覺得爸爸媽媽有點羅嗦、嘮叨時,也只是稍不耐煩地說「不用說了」,這就是他們對爸爸媽媽使用的最嚴重的語氣了。他們在學校對老師說話,應該也不會太差,至少從沒有因此被老師投訴過。

下面是我們家教孩子不頂嘴、不衝爸媽、不頂撞老師的經驗。

1、教孩子學會尊重

某次小兒作業,要求孩子請爸爸媽媽給列「家訓」,我們家沒那么正式的家訓,但確實有幾條,是經常跟孩子講的,第一是尊重,第二是守規矩,第三是有教養,第四是好好讀書。其中尊重,被放在第一位。

我們要求孩子尊重別人——包括長輩、同齡人、陌生人、在各種場合為自己提供服務的人。

態度上尊重,不用輕慢的態度對人。

言語上尊重,不用粗鄙、生硬、不禮貌的語氣和語言對人。

行動上尊重,不用輕浮、挑釁的舉動對人。

還有,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不肆意破壞。

這其中當然包括無比多的細節,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我們都會就相關的細節提醒孩子。一個細節是,每次在快餐廳吃東西,要把垃圾收到盤子裡,自己去倒到垃圾桶。現在他們能很自然地做到,而且不小心掉到桌上的醬料、食物碎屑,也會用餐巾紙擦乾淨。

我們也要求孩子尊重自己。守規矩、懂道理、自律、不讓自己言行粗鄙、做事認真、盡力,都是對自己的尊重。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這些,孩子可能還理解得不深,但從表現上看,他們都在認真地努力做到。

2、教孩子懂得說話的尺度

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說適當的話,是一個人的基本教養。說話的尺度包括:

用詞的尺度——有些詞太過親暱,不適合對家人之外的人說;有些詞太過嚴肅、生硬,不適合日常交流;而有些詞,意義粗鄙,什麼時候用起來都不合適。

態度的尺度——親暱的態度不適合用於家人之外;生硬的態度不適合日常交流;太過正式的態度會讓讓人熟悉的人感覺疏離;而粗魯、輕慢的態度,什麼時候用起來都不合適。

語氣的尺度——疑問的、反問的、敘述的、調笑的、鬥氣的、爭辯的……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來說,聽者的感受會大不相同。其中最具挑釁性的,就是頂嘴時常常用到的反問語氣。

儘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說話尺度過大的例子還是比比皆是。今天早晨,真心媽媽在某快餐廳吃早點,忽然聽到一個尖利的女聲,「你這個死人,成心的吧?」後來又有幾句類似的話,循聲看去,原來是櫃檯裡的年輕女服務員在說她的年輕男同事。在工作場合、面對顧客,對同事這樣大尺度說話,還真是讓人無語。

可能是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加上自己一直都還算自律,我們兩個大人,對其他人、互相之間,說話的尺度都不大,不大用調笑的語氣,不說髒字,不衝人,說話儘量平靜溫和;當然偶爾也會吵架,但吵架時不會口不擇言;對孩子說話,也保持尊重的態度和語氣;偶爾也有嚴厲批評孩子的時候,但不會用打擊、貶斥、否定的語言。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把自己對說話尺度的理解,隨時講給孩子,包括用詞是否合適、語氣是否太過、態度是否太隨意等等。比如孩子在家有時會用上一兩個不太斯文的網絡用語,我們會告訴他們,這些詞太粗鄙,不可以用;有時孩子評價某事的態度比較隨意,我們會跟孩子講,一件事要多方面來看,不要輕易下斷言,也不要跟著網上的段子胡亂起鬨。

孩子從小習慣了這些要求和爸爸媽媽的示範,所以說話的尺度一直很有節制,在家裡不會失控到說「幹嘛老說我,咋不看看你自己?」「憑什麼呀!」「誰誰也怎麼怎麼的,憑什麼只說我?」之類的話。希望他們在學校也是一樣。

3、教孩子不「鬥嘴」

教孩子不鬥嘴很簡單,大人不教他鬥嘴就是。大人經常做負面示範,孩子自然無師自通地學會鬥嘴。

有不少爸爸媽媽樂於和孩子鬥嘴、,或是覺得那樣很好玩,或是覺得可以增加親子交流的樂趣。有的爸爸媽媽,不和孩子鬥嘴,但彼此之間經常鬥嘴、抬扛,並以此為樂,「你洗碗!」「為什麼老是我洗碗,該你洗了!」「你這個笨蛋!」「你才笨蛋呢!」

爸媽經常這樣,孩子也會認為這些無意義的「閒磕牙」,是很好玩、沒什麼不妥,自然就會對別人這麼做,首當其衝的,就是孩子每天接觸的老師、同學。有的孩子很隨意地用鬥嘴式的態度和老師說話,恐怕就是因為家裡有這樣太過隨意的鬥嘴習慣。

4、教孩子不和爸爸媽媽「犟嘴」

有的孩子在學校和老師頂嘴,語氣不是「鬥嘴」式的,而是激烈的「犟嘴」。這應該是在家中也經常和爸爸媽媽犟嘴所致。

容易培養出孩子犟嘴習慣的家庭場景通常是這樣的:爸爸媽媽暴怒地訓斥、打罵孩子,「說,下次還敢不敢了?!」「說,你錯了沒有?!」如果孩子爭辯了幾句,大人的態度會更加激烈:「還敢犟嘴?!(啪,打一下)我叫你犟嘴!(啪,再打一下)我叫你犟嘴!」

膽小、柔弱的孩子會被打怕或者被父母的態度嚇怕,就此「贖嘴」:「我錯了,我錯了,下次不敢了!」但內心可能並不以為然,而且積聚下憤怒,說不定哪天就把對爸爸媽媽的憤怒轉嫁到老師身上。

倔犟的孩子,可能越打罵,越不服,對爸媽的態度越發桀驁不馴,讓父母憤怒且無奈:「這孩子,我根本管不了了!」自然,桀驁不馴的孩子,在學校裡,也常常會如此表現,讓老師又怒又無奈。

要孩子不養成和爸爸媽媽犟嘴的習慣也很簡單,爸爸媽媽不和他用犟嘴的方式對話就好。日常對孩子和顏悅色,能好好聽孩子說話,和孩子好好說話,需要批評孩子時,態度嚴肅、理性,但不暴怒、失控、逼迫孩子馬上認錯。

父母傾聽孩子越多,孩子越能好好聽父母說話,父母越能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越能和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好好說話。

5、家人之間,始終做有建設性的正面表達

孩子的說話習慣,主要來自於家庭,要想孩子說話有禮數、不頂嘴、不態度輕慢、粗暴、語氣用詞不粗鄙、挑釁,家人之間,需要培養做建設性的正面表達的習慣。

不說廢話,不說氣話,不說罵人話,不說無聊話;有事說事,說事就認真說、互相認真聽,然後對話雙方得出建設性的結果。

比如問孩子晚上想吃什麼這樣的小事,我們會說:「孩子們,晚上想吃什麼啊?」孩子可能會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說:「都行。」如果孩子提出要求,我們會說:「好的,那媽媽晚上給你做。」或者:「咱們家沒有什麼什麼,做不了什麼什麼,等媽媽買回來再做好不好?」如果孩子說「都行」,我們會告訴孩子:「那媽媽晚上會做什麼什麼和什麼什麼。」這樣簡單地討論一下,孩子大人都會很滿意。

吃什麼是這樣討論,其他事也是這樣討論。孩子們習慣了爸爸媽媽大事小事都和他們認真說,也就習慣了有事情都和爸爸媽媽認真說,比如說在學校做值日要晚點出來,孩子們會說:「我今天值日,爸爸可以晚點來接我。」但不會同時抱怨,「我上次值日,你來得太晚了,讓我等半天。」比如說文具需要買了,會說:「咱們家大英語本沒有了,得再買點,上次紙有點薄,這次得買厚點的。」但不會再跟上一句,「記住啦,別買上次那種啊!」

歸根結底,爸爸媽媽怎麼說話,孩子就會怎麼說話,要帶出說話斯文、知禮的娃,最關鍵的,還是爸爸媽媽在說話時,有足夠的自律。

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與百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爸爸帶娃比媽媽帶娃更合適?專家:爸爸帶出的娃更容易成功
    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通常都是爸爸在外面努力工作,而媽媽在家中認真帶孩子。所以現在在一個傳統的家庭方式已經延續了很多年,大多數的家庭都以這樣的模式在生活。在教育孩子方面,相對來說爸爸比媽媽還要具有更多的優勢,雖然說很多爸爸在帶孩子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孩子,實際上爸爸的育兒方式比媽媽還要更適合帶孩子。因為專家也說了,爸爸帶出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今天就來聽一聽小編的分析吧。
  • 「你怎麼和父母說話呢?」心理學家:孩子的成長,從頂嘴開始
    "你怎麼和父母說話呢?"雖然孩子頂嘴會讓父母抓狂,但是我們也不能一味的否認頂嘴是不可取的表現,因為從某些方面來說,頂嘴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有利的。有的孩子卻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斷,並且敢於說不,敢於大聲表達出了自己的意見。2、社交能力更強維吉尼亞大學研究發現:那些在家經常與爸媽頂嘴,並能保持冷靜、據理力爭的孩子,更能輕鬆應對外界的壓力。
  • 孩子愛頂嘴?看清背後孩子的需求是關鍵
    可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約70%的孩子都會頂嘴,有75%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慢慢長大後最令人討厭的行為。但是你知道嗎,孩子愛「抬槓 、頂嘴」,可能是他思維敏捷的象徵,也是家庭氛圍輕鬆和諧的表現,當然還可能是孩子尋求關注的體現。
  • 父母必知,孩子愛頂嘴的原因,愛頂嘴的孩子怎麼養?
    導語:孩子一天天長大,煩心的事也一件件來到,頂嘴就是其中之一。很多父母或許都對旁人抱怨過自己在家愛頂嘴的孩子,甚至談到孩子將自己懟得無言以對。為什麼孩子愛頂嘴呢?「我不冷,外套不用穿,校服就可以了。」,當我第三次拿起外套要給孩子穿時,孩子態度堅決地對我這樣說。」好吧,不穿就不穿了吧,冷的是你又不是我,冷熱自知。」
  • 媽媽:別用這種態度跟我說話!孩子頂嘴與父母的教育有關
    媽媽太生氣了,說:「回你房間好好反省一下,什麼時候學會尊重的說話了你再出來。」叮叮不以為然,背著書包就往房間走去:「去就去,哼!」說完還狠狠的甩上了房門。面對孩子的挑戰,我們到底該怎麼辦?今天我要帶領大家換一個角度,不是去聽孩子說了什麼,而是去剖析一下,是什麼導致了這場母子大戰?當媽媽大聲訓斥著讓兒子學會尊重的時候,媽媽示範尊重了嗎? 沒有。叮叮對媽媽不尊重,媽媽對叮叮也同樣不尊重,我們來辨別一下媽媽的言行背後傳遞出了怎樣的信息呢。
  • 孩子愛頂嘴父母別急,心理學專家:不會頂嘴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
    所以,孩子愛頂嘴,父母不必那麼緊張,孩子只是表明了自己的一種想法與你不同而已。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頂嘴打罵不能解決問題,需要知道孩子頂嘴的真正原因,才能有效地改善這種行為。:媽媽強勢,什麼都要按照她的想法來,不問孩子的喜好,讓孩子心生不滿;家長總在孩子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那和孩子有什麼關係嗎?
  • 「你怎麼和你媽說話呢?」心理學家:孩子的成長,從頂嘴開始
    媽媽你就是個騙子。""你怎麼和你媽說話呢?",終於媽媽忍不住發起了火,"你多大我多大?媽媽都定型了,你怎麼能跟我比呢?"。,並能保持冷靜、據理力爭的孩子,更能輕鬆應對外界的壓力。
  • 批評孩子,孩子頂嘴怎麼辦?
    當爸爸媽媽認真的詢問孩子,並且鼓勵他說說自己的想法時,小寶真誠的說出了自己內心的需求:「爸爸媽媽和上學前不一樣了,希望一家人在一起。」只有當父母和孩子在同一視角交流,才可能實現共情溝通。懂得「蹲下來」說話,是父母最優雅的姿態。
  • 我為什麼要跟爸爸媽媽頂嘴?這些孩子的心聲,家長卻不知
    我為什麼要跟爸爸媽媽頂嘴▊ 1、言而無信上個星期,和爸爸約定好如果我作業完成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 3、父母不以身作則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都沒有做到。讓我早睡,可他們在外面打麻將到凌晨才回家;讓我別玩電腦,我媽卻在電腦上看韓劇一看就幾個小時。
  • 孩子愛頂嘴,大多是父母不合格?李玫瑾:送你3句話讓娃不再頂嘴
    很多家長都會經歷孩子愛頂嘴的階段 ,面對愛頂嘴的孩子,有些家長確實很是無奈,既不知道孩子愛頂嘴的原因,也不知該如何化解與孩子頂嘴的矛盾,同時最重要的是,不知該如何才能與孩子正確溝通,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想法。愛頂嘴的孩子很容易激發與父母間的矛盾。如何解決孩子愛頂嘴的問題是每個父母都需要了解的。
  • 面對愛頂嘴的孩子,你只要理解就好了
    人總是需要一個愉悅的,可控的空間的;按照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在孩子1歲半或2歲左右會出現一個語言敏感期,這個時候孩子會表現的格外愛說話,甚至模仿大人說話,這是自然發展身心規律,也是孩子輸出自己想法的一個過程,需要身邊的人給予積極反饋來強化溝通的頻率,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等到孩子掌握了更多的詞彙,有了更高的語言能力,那麼則可以很好的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在的想法,也知道如何用語言來進行更複雜的溝通
  • 我為什麼要跟爸爸媽媽頂嘴?這些孩子的心聲,家長卻不知!
    看看這些孩子們對自己為什麼頂嘴是怎麼回答的吧,或許會對家長們有所啟發!▊  1、言而無信上個星期,和爸爸約定好如果我作業完成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可等我完成了他卻改口說,等你考上班級前十名,考不上就別想了。
  • 孩子頂嘴不聽話,媽媽打罵都沒啥效果,見到爸爸卻跟換了個人一樣
    ,比如說&34;這兩句類似的話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一方面反映了媽媽的溫柔帶娃,另一方面揭露了爸爸帶娃的不耐煩,嚴厲性。因此美國耶魯大學一位科學家發現,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和性格方面更為堅強,性格中帶嚴肅的一面,遇到事情會選擇堅持挑戰;而由媽媽帶大的娃往往對事情要求低,需要別人的稱讚才能更好的發展。
  • 孩子為什麼總愛頂嘴?學會這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在牆壁上亂塗亂畫,你上前制止道:「你把牆壁弄髒了,不要畫了。」孩子卻回了一句「我就要畫」。說實話,面對愛頂嘴的孩子,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特別想揍孩子一頓?面對孩子的諸多「反抗」和「頂撞」,家長別急著暴跳如雷,不妨先思考思考:孩子為什麼「頂嘴」?
  • 進入青春期的娃,為啥討厭媽媽,叛逆愛頂嘴,這倆原因現實又扎心
    有一次,一向不敢跟媽媽頂嘴的我竟然大聲呵責媽媽,討厭她讓我按照她的方式做事,也抱怨她不懂得體會我的感受。那一次,我彷佛把我所有的不滿全部發洩了出來,帶著憤怒,鼓起極大的勇氣跟媽媽「開戰」,而第一次看到我這樣狀態的媽媽,被我氣哭了。說實話,那個發怒的我連我自己都不認識,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勇氣,敢那樣跟媽媽說話。
  • 孩子頂嘴時,家長不能強迫孩子閉嘴,要學會說2句話,娃更有出息
    孩子愛頂嘴,在有些爸媽眼裡,就是孩子不孝順,就是孩子不懂事。甚至,對於愛頂嘴的孩子,爸媽習慣用有色眼鏡看待,把這類小孩劃為討債的娃,認定這些孩子將來肯定沒出息。小優跟爸爸頂嘴:「我說了我不吃,不吃,我要看電視,就差一點點了,你們怎麼那麼壞!」一場鬧劇結束,爸媽叫娃三次,結局卻很糟。爸媽心累得很,連飯都吃不下去了。爸媽跟孩子間鬧得不可開交,一塌糊塗,誰都不愉快。《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提到,可以允許孩子自私任性,或是不合作等問題。
  • 李玫瑾教授:孩子調皮愛頂嘴?家長多說這3句話,娃將來會更優秀
    案例一:「我家娃頂嘴,已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了」每當家長提起自家娃的時候,要麼是誇讚自己孩子有多優秀,又或是對著自己做了哪些暖心窩的事情,要麼就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太難管教了,總是動不動的喜歡頂嘴,喜歡跟著自己唱反調。
  • 怎樣讓又忙又不會帶娃的爸爸,和媽媽一起帶娃
    在中國90%的家庭都是媽媽帶娃,爸爸帶娃全靠心情。每次提到「在家誰帶娃?」這個話題,爸爸們總是很驕傲地回答:「娃兒的事情,都是她媽媽在管」。但是「不太會帶娃」的老父親,則給出更多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孩子這個玩具怎麼玩呀」?在爸爸帶娃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有更多的語言輸出,並且還能練習著互動、合作的社交技能。
  • 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這樣說話」,孩子將來才會感激你
    如果不及時解決,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就比如小朋友頂嘴這件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樂樂的媽媽發現這孩子變得越來越淘氣,而且頂嘴的毛病越來越嚴重。有一天,爸爸因為工作原因,臨出門之前突然告訴樂樂:「爸爸今天沒時間帶你去遊樂園玩了,你先跟媽媽去,爸爸下次帶你去別的地方玩。」
  • 帶娃不再是媽媽的專利 爸爸的功勞也不可小覷
    讓孩子他爸帶娃一直是很多媽媽不敢嘗試的事情,媽咪帶娃千篇一律,爸爸帶娃千奇百怪。偶爾逮到機會讓爸爸在家哄哄娃,媽媽們在出門半小時後,也得急匆匆地趕回家。為什麼要著急?爸爸帶娃方式獨特,講究活著就行。爸爸帶娃有著自己的理解:如果生孩子不用來玩的,將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