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成長育兒
「幹嘛老說我,咋不看看你自己?」「憑什麼呀!」「誰誰也怎麼怎麼的,憑什麼只說我?」聽到六七歲、七八歲、十多歲的孩子,用這麼桀驁不馴的語氣、挑釁性十足的語言「衝」爸爸媽媽和老師,我們每每覺得心痛。孩子咋被教成這樣的?爸爸媽媽如何輕鬆教出斯文、知禮的娃?
我們兩個孩子長這麼大,都沒如此這般地跟爸爸媽媽說過話,在偶爾覺得爸爸媽媽有點羅嗦、嘮叨時,也只是稍不耐煩地說「不用說了」,這就是他們對爸爸媽媽使用的最嚴重的語氣了。他們在學校對老師說話,應該也不會太差,至少從沒有因此被老師投訴過。
下面是我們家教孩子不頂嘴、不衝爸媽、不頂撞老師的經驗。
1、教孩子學會尊重
某次小兒作業,要求孩子請爸爸媽媽給列「家訓」,我們家沒那么正式的家訓,但確實有幾條,是經常跟孩子講的,第一是尊重,第二是守規矩,第三是有教養,第四是好好讀書。其中尊重,被放在第一位。
我們要求孩子尊重別人——包括長輩、同齡人、陌生人、在各種場合為自己提供服務的人。
態度上尊重,不用輕慢的態度對人。
言語上尊重,不用粗鄙、生硬、不禮貌的語氣和語言對人。
行動上尊重,不用輕浮、挑釁的舉動對人。
還有,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不肆意破壞。
這其中當然包括無比多的細節,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我們都會就相關的細節提醒孩子。一個細節是,每次在快餐廳吃東西,要把垃圾收到盤子裡,自己去倒到垃圾桶。現在他們能很自然地做到,而且不小心掉到桌上的醬料、食物碎屑,也會用餐巾紙擦乾淨。
我們也要求孩子尊重自己。守規矩、懂道理、自律、不讓自己言行粗鄙、做事認真、盡力,都是對自己的尊重。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這些,孩子可能還理解得不深,但從表現上看,他們都在認真地努力做到。
2、教孩子懂得說話的尺度
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說適當的話,是一個人的基本教養。說話的尺度包括:
用詞的尺度——有些詞太過親暱,不適合對家人之外的人說;有些詞太過嚴肅、生硬,不適合日常交流;而有些詞,意義粗鄙,什麼時候用起來都不合適。
態度的尺度——親暱的態度不適合用於家人之外;生硬的態度不適合日常交流;太過正式的態度會讓讓人熟悉的人感覺疏離;而粗魯、輕慢的態度,什麼時候用起來都不合適。
語氣的尺度——疑問的、反問的、敘述的、調笑的、鬥氣的、爭辯的……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來說,聽者的感受會大不相同。其中最具挑釁性的,就是頂嘴時常常用到的反問語氣。
儘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說話尺度過大的例子還是比比皆是。今天早晨,真心媽媽在某快餐廳吃早點,忽然聽到一個尖利的女聲,「你這個死人,成心的吧?」後來又有幾句類似的話,循聲看去,原來是櫃檯裡的年輕女服務員在說她的年輕男同事。在工作場合、面對顧客,對同事這樣大尺度說話,還真是讓人無語。
可能是從小受到家庭的影響、加上自己一直都還算自律,我們兩個大人,對其他人、互相之間,說話的尺度都不大,不大用調笑的語氣,不說髒字,不衝人,說話儘量平靜溫和;當然偶爾也會吵架,但吵架時不會口不擇言;對孩子說話,也保持尊重的態度和語氣;偶爾也有嚴厲批評孩子的時候,但不會用打擊、貶斥、否定的語言。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把自己對說話尺度的理解,隨時講給孩子,包括用詞是否合適、語氣是否太過、態度是否太隨意等等。比如孩子在家有時會用上一兩個不太斯文的網絡用語,我們會告訴他們,這些詞太粗鄙,不可以用;有時孩子評價某事的態度比較隨意,我們會跟孩子講,一件事要多方面來看,不要輕易下斷言,也不要跟著網上的段子胡亂起鬨。
孩子從小習慣了這些要求和爸爸媽媽的示範,所以說話的尺度一直很有節制,在家裡不會失控到說「幹嘛老說我,咋不看看你自己?」「憑什麼呀!」「誰誰也怎麼怎麼的,憑什麼只說我?」之類的話。希望他們在學校也是一樣。
3、教孩子不「鬥嘴」
教孩子不鬥嘴很簡單,大人不教他鬥嘴就是。大人經常做負面示範,孩子自然無師自通地學會鬥嘴。
有不少爸爸媽媽樂於和孩子鬥嘴、,或是覺得那樣很好玩,或是覺得可以增加親子交流的樂趣。有的爸爸媽媽,不和孩子鬥嘴,但彼此之間經常鬥嘴、抬扛,並以此為樂,「你洗碗!」「為什麼老是我洗碗,該你洗了!」「你這個笨蛋!」「你才笨蛋呢!」
爸媽經常這樣,孩子也會認為這些無意義的「閒磕牙」,是很好玩、沒什麼不妥,自然就會對別人這麼做,首當其衝的,就是孩子每天接觸的老師、同學。有的孩子很隨意地用鬥嘴式的態度和老師說話,恐怕就是因為家裡有這樣太過隨意的鬥嘴習慣。
4、教孩子不和爸爸媽媽「犟嘴」
有的孩子在學校和老師頂嘴,語氣不是「鬥嘴」式的,而是激烈的「犟嘴」。這應該是在家中也經常和爸爸媽媽犟嘴所致。
容易培養出孩子犟嘴習慣的家庭場景通常是這樣的:爸爸媽媽暴怒地訓斥、打罵孩子,「說,下次還敢不敢了?!」「說,你錯了沒有?!」如果孩子爭辯了幾句,大人的態度會更加激烈:「還敢犟嘴?!(啪,打一下)我叫你犟嘴!(啪,再打一下)我叫你犟嘴!」
膽小、柔弱的孩子會被打怕或者被父母的態度嚇怕,就此「贖嘴」:「我錯了,我錯了,下次不敢了!」但內心可能並不以為然,而且積聚下憤怒,說不定哪天就把對爸爸媽媽的憤怒轉嫁到老師身上。
倔犟的孩子,可能越打罵,越不服,對爸媽的態度越發桀驁不馴,讓父母憤怒且無奈:「這孩子,我根本管不了了!」自然,桀驁不馴的孩子,在學校裡,也常常會如此表現,讓老師又怒又無奈。
要孩子不養成和爸爸媽媽犟嘴的習慣也很簡單,爸爸媽媽不和他用犟嘴的方式對話就好。日常對孩子和顏悅色,能好好聽孩子說話,和孩子好好說話,需要批評孩子時,態度嚴肅、理性,但不暴怒、失控、逼迫孩子馬上認錯。
父母傾聽孩子越多,孩子越能好好聽父母說話,父母越能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越能和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好好說話。
5、家人之間,始終做有建設性的正面表達
孩子的說話習慣,主要來自於家庭,要想孩子說話有禮數、不頂嘴、不態度輕慢、粗暴、語氣用詞不粗鄙、挑釁,家人之間,需要培養做建設性的正面表達的習慣。
不說廢話,不說氣話,不說罵人話,不說無聊話;有事說事,說事就認真說、互相認真聽,然後對話雙方得出建設性的結果。
比如問孩子晚上想吃什麼這樣的小事,我們會說:「孩子們,晚上想吃什麼啊?」孩子可能會提出自己的要求,或者說:「都行。」如果孩子提出要求,我們會說:「好的,那媽媽晚上給你做。」或者:「咱們家沒有什麼什麼,做不了什麼什麼,等媽媽買回來再做好不好?」如果孩子說「都行」,我們會告訴孩子:「那媽媽晚上會做什麼什麼和什麼什麼。」這樣簡單地討論一下,孩子大人都會很滿意。
吃什麼是這樣討論,其他事也是這樣討論。孩子們習慣了爸爸媽媽大事小事都和他們認真說,也就習慣了有事情都和爸爸媽媽認真說,比如說在學校做值日要晚點出來,孩子們會說:「我今天值日,爸爸可以晚點來接我。」但不會同時抱怨,「我上次值日,你來得太晚了,讓我等半天。」比如說文具需要買了,會說:「咱們家大英語本沒有了,得再買點,上次紙有點薄,這次得買厚點的。」但不會再跟上一句,「記住啦,別買上次那種啊!」
歸根結底,爸爸媽媽怎麼說話,孩子就會怎麼說話,要帶出說話斯文、知禮的娃,最關鍵的,還是爸爸媽媽在說話時,有足夠的自律。
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與百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