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上,我們都喜歡「乖寶寶」: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
可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約70%的孩子都會頂嘴,有75%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慢慢長大後最令人討厭的行為。
但是你知道嗎,孩子愛「抬槓 、頂嘴」,可能是他思維敏捷的象徵,也是家庭氛圍輕鬆和諧的表現,當然還可能是孩子尋求關注的體現。
其實,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頂嘴可能有著不同的意義,並不完全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現。比如:
3歲的孩子頂嘴,他就是想發表自己的意見,好讓我們知道他在想什麼;
4歲的孩子可能在嘗試能不能說得過父母;
5歲的孩子可能就是為了尋求父母對他的關注;
等了6歲,他可能就是看看自己的話語能產生多大的功能。
也就是說,3-6歲的孩子愛頂嘴可能是有這麼幾層意思:
頂嘴是因為想表達內心想法;
頂嘴是因為想引起父母關注;
頂嘴是因為討厭父母專制,討厭被命令;
頂嘴是因為父母也是這樣對待孩子的;
頂嘴是因為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渴望表達自我,擁有發聲的話語權。
而我們對於孩子的頂嘴行為,也不能單純以成年人的思想去直接判定就是「不好的」行為,就是該被我們教育或者責罰。
在《奇葩說》的舞臺上,舌戰群雄的傅首爾坦言,說不過自己9歲的兒子。
她給多樂講醜小鴨的故事想告訴兒子,做人一定要努力。結果,兒子毫不留情的回答她:「它不用努力也會變成醜大鴨,你別想騙我努力。」
她想教育兒子好好刷牙,不然班裡的女同學會嫌棄。多樂卻不以為然的說:「你覺得我如果在乎她們,我會不好好刷牙嗎?」
然後她追問兒子:「怎麼會不在乎呢,你們班就沒有一個漂亮女生嗎?」多樂幽默回應:「喜歡跟漂亮有關係嗎?我爸喜歡你,難道是因為你漂亮嗎?」
看了他們的歡樂日常,網友們戲稱其為「互懟式母子」,這種關係著實讓人羨慕。
其實,在傅首爾和兒子「互懟」的背後,體現的是一個母親的胸襟與智慧。面對兒子的「沒大沒小」「懟天懟地」,她給出的態度是平等對待。
在德國,有人做過一項實驗,實驗結果表明:
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決定的能力。
但是不是所有的頂嘴都是好的,有些孩子就是扯著嗓子的喊叫頂嘴,有些孩子是條理清晰地分析頂嘴。
後者那種孩子,思維更加活躍,邏輯能力更強,也就會更有主見。
知道了孩子頂嘴可能的原因,我們就要引導孩子如何正確「頂嘴」。
引導孩子「說理」,而非「爭辯」
孩子頂嘴證明敢於提出不同的看法,可是有的孩子表達方式過於激烈,容易引人反感。
我們要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無節制的情緒宣洩。
表達意見可以,但不能胡亂發脾氣;講道理可以,但不能說不尊重別人的話。
引導孩子把「我就不!」改成「我不是太同意。」把「憑什麼!」改為「那你的理由呢?」
原則性問題,區別對待
在面對非原則性問題時,父母面對孩子的頂嘴,可以與其好好商量,減少不必要的矛盾。
但如果孩子硬要嘗試,可以給他試錯的機會。例如:不肯穿衣服,那就讓他嘗受凍的滋味;不肯吃飯,那就讓他餓一餓也沒關係。
可是當面對原則性問題時,比如一些危險的行為或涉及違反法律法規的事情,父母必須堅定立場。
無論孩子如何吵鬧、頂嘴也不可以順從。不可以就是不可以,頂嘴、撒嬌、耍賴是不可行的。
用明確的態度和堅定的原則,教導孩子區分是非對錯。
培養孩子分析歸納、類比推理的能力
「頂嘴」需要的是孩子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反應能力,所以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陪孩子做一些相關的遊戲。
比如疊衣服,鼓勵孩子按不同的規則來分,按歸屬者分,爸爸的,媽媽的,我的;按顏色分,黃的,紅的,黑的.....按功能分,春天的,夏天的.....
整理玩具也用類似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同樣的東西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規律,還可以和他討論比較不同分類的優劣。
日常對話可以注意讓孩子了解因果關係。
比如,夏天到戶外玩,可以告訴孩子,因為今天很熱,所以你容易口渴;因為容易口渴,所以你需要多喝水。
或者明天一早要趕飛機,可以告訴孩子,因為航班很早,所以我們要早點兒起床;因為要早起,所以今晚要早睡。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蹲下來與孩子溝通,要允許孩子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
當孩子真的出言不遜的時候,直接對孩子說「不要頂嘴」,那顯然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不妨嘗試對孩子這樣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的說話方式很不尊重人」,並給孩子示範一次恰當的語言表達,幫助孩子說出他真正想說的話。
最重要的是,我們也要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長輩時言行尊重,與家人溝通時心平氣和,孩子自然也願意好好說話,而不是盲目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