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施華校長專訪:教師們要發自內心熱愛教育

2021-01-09 騰訊網

導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我國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變革的創新性人才?是我國當今國際化教育發展中面臨的重要挑戰。

為進一步了解國際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深度挖掘國際學校辦學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學分會京領創新人才課題組聯合多位哈佛、劍橋、牛津、北大、清華的專家學者共同發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中教育大數據實驗室提供學術支持的「國際學校百校調研」於7月正式啟動。

校長領導力是此次調研的重點環節,國際學校校長作為掌舵人不僅需要具備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師能力的素質,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力、品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優質教育教學人才的鑑別與吸引能力。校長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本次百校調研團隊專門對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施華校長進行了專訪。

青苗始創於1998年,作為國內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國際雙語教育品牌,最早開創中西方教育結合辦學新模式。秉承「採中西合璧之萃,品文化融合之美」核心價值觀二十年,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全國20餘所校區、涵蓋從幼兒園到初高中的教育集團。並且先後獲得國際文憑組織(IB)認證、美國西部院校聯盟(WASC)資格認證等國際權威認證,是國際雙語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航者。

嘉賓介紹

施華

青苗教育集團創始人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 總校長

京領:1998年您創辦了青苗國際幼兒園,建校初期有什麼讓您難忘的事嗎?

施校長:1998年,青苗的前身其實是共青團中央下屬的一個日式特色的國際幼兒園。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中日美三國教育觀念的差異,比如:日式理念主張不讓孩子吃飽飯,七成飽鍛鍊孩子的忍耐力。中式理念強調秩序感,挪個椅子也要123分步驟。但是美方外教就不以為然,覺得只要把椅子放在指定位置,方法不限。

這些真實存在的文化差異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那時候我兒子剛剛兩歲,出於一個新手母親的角色,並且結合我的職業,真的是出現了很多思考。當時我們還特意聯繫一些北京市內知名幼兒園,專門討論一些話題,針對東西方教育進行比較,思考中西方教育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這些感悟和收穫直接為後來青苗「中西合璧」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京領:1998年建校至今,已經非常接近世紀之交了,當千禧之年到來之後,您覺得您或者青苗發生了什麼變化嗎?

施校長:當時工作剛滿兩年,團中央授予我一個「跨世紀傑出青年」的榮譽稱號。剛剛找到目標和方向的我,熱情洋溢,在更多的中西文化的交融與衝撞當中,收穫滿滿。

記得那年聖誕節,我們的外教老師加班一周做的校園裝飾特別漂亮。他們熱情地邀請我去,想要給我一個驚喜。我確實很驚喜和感動,但是表達出來卻是:這裡還可以怎樣怎樣,那裡怎麼那樣那樣?外教老師當時就很沮喪。因為我們私下關係還不錯,他後來就對我說,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你怎麼就不能誇我們一下?

在咱們傳統的中國文化裡,指出缺點不就是為了更好的進步嗎?但是這件事就讓我有一個反思,學會了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就是「三明治式管理方法」,也就是:先誇-指出缺點-再誇,這樣大家就會很開心的接受和改進問題。

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收穫:作為一名領導者,很多時候「對」與「錯」、「好」與「壞」本身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日子很長,對錯好壞都可以慢慢修正,但是最重要的是維護住大家的心,讓大家保持住對一件事的激情和熱情。

其實這種方法用在教育過程中亦然,面對孩子,雖然我們也需要及時指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但是鼓勵和愛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讓指責和批評消減了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另外,表揚和鼓勵也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當時我雖然常把「very good」掛在口頭,但是我的外教老師非常不滿,他告訴我「very good」簡直與隨口一句的「hello」一樣無關痛癢。如果你要誇一個人漂亮,就應該說「今天你的眼睛好閃亮」或者「你的頭髮好迷人」,具體到某一點才是你真心誇我,否則,一句「very good」無異於「Just so so」!

京領:當初青苗為什麼會選擇IB課程體系?

施校長:03年左右,無意中我參加了一個IB的培訓,本想偷懶的我,沒想到每分每秒都被老師的思路帶著走,我們被要求提出不同的問題,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探究,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是逼你主動發現和思考的過程,也是探究式教育的魅力。在那三天的培訓中,我覺得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上課方式太有意思了!所以很想把這種教育模式引入青苗的教育當中。

了解IB的人一定知道,IB不是一種課程,而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框架,它適用於所有語言、所有課程。青苗在保留國家教育大綱核心課程的前提下,引進IB,在當時得到了國際文憑組織(IBO)的大力支持,這是IB在中國「雙語化」「本土化」的第一次嘗試和實踐。而事實證明,我們確實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京領:自建校以來,青苗最讓你引以為傲的是什麼?

施校長:首先感到特別欣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一群朋友。無論哪個場合,我都能遇見青苗的家長,聽他們向我表達對青苗的謝意,感謝青苗給予孩子的優質教育。其實我們就是這樣,一直被大家的熱情感染著、驅動著不斷前進。

另外讓我覺得驕傲的就是,看到後來有那麼多人追隨青苗在做同樣的教育。那麼多當年從青苗成長起來的年輕力量,如今在行業內成為中流砥柱。很驕傲也很感恩,這麼多的同行者,願意繼續發揚青苗創立的教育模式,讓這種「中西合璧式教育」的價值和文化被廣泛傳播。

最後,身為一個母親,讓我最驕傲的是,當初青苗教育模式下的首個「小白鼠」——我的兒子。他是青苗的第一個學生,在青苗一直接受國際課程教育的他,從倫敦大學學院 (UCL)教育專業碩士畢業後,今年,他以初試複試均為第一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這麼多年,他是我的小福娃,是我所有工作的動力和方向,也是青苗所有教育成果的檢驗者和見證者。看到他的今天,我覺得一切努力和辛苦都值得!

京領:在您心目中,讓青苗蒸蒸日上的核心元素是什麼?

施校長:是團結。家校、師生、團隊之間的「愛、關心與支持」,形成一個「愛的傳遞」。

我認為,在管理中,只有校長真正發自內心去關心老師和員工們真正地去關心他們、支持他們各方面的發展,他們才能傳遞這種積極的情感,真心實意地想著孩子。教育中也是這樣,師生之間只有先建立情感連結,老師講的知識、說的道理、做的行為,才能在學生那裡真正發生作用,形成正向的引導。

這就是為什麼青苗要把「愛、關心與支持」作為核心文化,因為一旦你把每個人的內在動力挖掘或者調動出來,剩下的就簡單多了。

京領:在招募教師的時候,您最看重的一點是什麼?

施校長:心。你要能感受到她是一個有溫度的人、一個善良的人。

專業教育學歷和經歷背景固然重要,在此基礎上,我認為發自內心對教育的熱愛也同樣重要。這是由老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決定的。老師是要用心去帶動這些孩子進步,而無法用考試來衡量。技能、技巧都是可以後天訓練提升的,但是內心對孩子的熱愛、性格裡的溫和與耐心,是教育中最為寶貴和難得的部分。

京領:從青苗學校到青苗集團,您認為學校式管理和集團化管理的區別在哪裡?哪一個可能更有優勢?

施校長:都挺好的。我是從幼兒園開始做起來的,那時候我甚至自己做前臺,接送校車,和園裡的每位家長成為朋友。這些基層工作會幫助我再後來直至現在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去更好的理解每一個角色的需求。因此我現在仍會鼓勵我的校長和老師們多去基層看看,只有這樣才會有同理心,才能理解每一個角色都很重要。

如今青苗早就不再是當初那個小小的幼兒園,全國二十餘所校區的規模,集團化的管理讓青苗為我的團隊提供了更大的平臺。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年輕人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願意陪伴我們一起成長,因為青苗給了大家足夠多的機會和可能,去做更重要的事、做更喜歡的事。青苗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留住了人才。

京領:以您幾十年的從教經驗來看,您認為做校長最重要的是什麼?

施校長:做校長最重要的,第一肯定是專業性。但是今天我卻不想說「專業性」,因為在這一點上,我的HR團隊一定有更具體的參考標準和審核體系,他們做得比我更專業,這不是我最終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於我而言,最終我能選定的人,一定是一位引領者。學校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是人與人的工作,所有的孩子、老師和家長都在他的引領之下,所以這個人一定得是一個有溫度、有熱量的人。懂得關心、懂得引領,讓更多的人成為好老師,把每個人都用在恰當的位置上,把更多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京領:青苗的辦學理念是「採中西合璧之萃,品文化融合之美」,您能簡要地談一談嗎?

施校長:當年很多人認為雙語學校就多學一種語言(英語),但是我認為不是這樣,相比語言,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孩子小時候學習多門語言是一件簡單的事,難的是去探索背後的文化問題,獲取相互的、更深層次的交流和理解。

青苗致力於做到的雙語教育,也是這種深層融合的文化教育。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僅能夠運用一種以上的語言、多種多樣的交流方式,有信心和富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是一個能夠批判性地欣賞本民族文化和歷史,同時也能欣賞他人價值觀及傳統的開放型人才。

京領:現在創新競爭力越來越受到重視,您認為青苗應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施校長:第一,堅持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第二,給予自由的環境幫助他們發掘自我。

堅持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這也是IB的精神所在。IB鼓勵每個人提出自己的問題,並在探究過程中,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就是要培養他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可以憑藉獨立自主和合作的精神來探索新的角色、觀點和策略,能靈活面對各種來自未來的各種挑戰和變化,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

此外學校還應該給孩子自由,給他一個相對自由、安全的環境,因為當有很多「不許」的時候孩子就會緊張,不能發掘真正的自己。舉個例子,我常把小學教育比作一條長長的走廊,我們應該允許孩子在這條長廊上自由地探索,鼓勵他們隨意推開一扇扇門,去體驗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如果說像音樂這扇門他進去就不出來了,那你就可以幫他再打開更往裡走的一扇門……創新往往要建立在孩子的熱情和特長上,而「自由探索」的空間就是給予他們發掘自我的前提。

京領: 您認為未來什麼樣的國際學校會受到家長歡迎?

施校長:我覺得未來的國際學校第一要安放好孩子的中國心。我們是要吸取西方教育的優點,了解西方的語言和文化,但我們不能把自己給丟掉,盲目地去學別人,我們倡導教育自信、文化自信。

第二為孩子提供更大的世界舞臺,讓我們的孩子走得出、回得來、留得住,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世界型人才。

第三是提供精英式教育,所謂精英,不是簡單地說有多成功、多有錢,而是具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和勇氣!

京領:現在青苗引進了藤校計劃,您能談一談對它的一些期待嗎?

施校長:說起來,「 苗」這個名字還是源自童話《傑克與魔豆》(Jack and Beanstalk)。故事裡一粒微不足道的種子,最後長成聳壑昂霄的藤蔓,這其實是我相信的成長的力量。

提出「藤校計劃」,這個「藤校」,一方面是指那些世界級頂尖名校,另一方面也指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希望每個孩子能夠意識到他自己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堅定信念,無懼挫折,在生命的長河裡持續地努力。

正如我們的品牌故事裡所說,只要予以愛與時間的澆灌,每粒種子都有聳入雲天的潛力和未來。我們要相信生命成長的奇蹟!The Magic Power of Growing!

相關焦點

  •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施華校長專訪:教師們要發自內心熱愛教育
    校長領導力是此次調研的重點環節,國際學校校長作為掌舵人不僅需要具備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師能力的素質,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力、品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優質教育教學人才的鑑別與吸引能力。校長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本次百校調研團隊專門對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施華校長進行了專訪。
  • 青苗校長說:願我們能用自己的美好喚醒更多美好
    【編者按】:這幾天順義和上東校區的幾場講座,讓大家記住了一個名字:Rebecca校長。專業堅毅,且優雅從容的她,作為青苗順義校區中學部的中方校長,在雙語教育教學方面具有資深經驗和獨到見解。今天,我們特別採訪了Rebecca校長,把她對於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呈現給大家……Rebecca女士 青苗順義校區 中學部中方校長 教育管理碩士學位,具備中美英三國的教師證資格證書。歷任一線教師、招生主管、校長等職位。
  • 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國際雙語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航者
    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為什麼選擇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20餘年國際雙語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航者學校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始創於1998年,至今已走過20餘個春秋。師資力量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在用人標準上堅持選擇「具備國際認證的教育資格證書、具備3-5年國際文憑課程(IB)教學經驗、熟悉如何幫助非英文母語國家的孩子順利銜接國際課程」的專業國際教育人才。
  • 從「青苗」到「常春藤」這所國際學校,花22年時間做了一件事
    2002年,青苗以「採中西合璧之萃,品文化融合之美」為辦學理念,正式創立青苗國際雙語學校,開始面向中外籍孩子提供小學階段國際雙語教育;2009年,青苗初中、高中部成立。這一年,青苗形成了涵蓋幼兒園至高中12年一貫制雙語教育體系。
  • 探校|青苗國際雙語學校:19年深耕雙語教育,我們這樣撬動學生的...
    頂思與搜狐聯合發起國際學校「成長敢探號」第二站來了!這次,我們走進了位於順義的青苗國際雙語學校,看看這所學校的學生們接受著怎樣的教育。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探校視頻 (該視頻由有本有末品牌傳播拍攝製作,點擊可查看) 文 | 田菁 徐康樂   「從幼兒園到高中一直在同一所學校學習,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這是我向David和Alice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他們是青苗國際雙語學校12年級的學生。從幼兒園到高中,他們在青苗度過了十多年的學生生涯。
  • 國際學校校長專訪|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2020-2021學年,又有一批傑出、專業、高品質的教育專家加入我們青苗大家庭,他們帶著多年在國際教育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將為青苗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助推力,並全力支持我們實現卓越教育的承諾!我們將在本學期陸續推出《校長專訪》系列,向您介紹青苗這支卓越傑出的領導團隊!
  •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品牌故事
    ,才能⻓久;也因為這種力量源自教育者的內心,真實、溫暖、妥帖,始終滋養著人的思想與品格。那時園裡只有不到10個孩子,老師與學生們朝夕相處,生活與學習裡的點點滴滴都灌注了愛和關懷,就在此過程中,用心的、量體裁衣般的教育便被如同母親培養孩子一樣慢慢塑造起來。那位母親就是⻘苗教育集團的創始人施華女士,而那所幼兒園便是⻘苗的起點——「⻘苗國際幼兒園」。
  • 青苗——給予種子生長的力量,相信生命成長的奇蹟
    那時園裡只有不到10個孩子,老師與學生們朝夕相處,生活與學習裡的點點滴滴都灌注了愛和關懷,就在此過程中,用心的、量體裁衣般的教育便被如同母親培養孩子一樣慢慢塑造起來。那位母親就是青苗教育集團的創始人施華女士,而那所幼兒園便是青苗的起點——「青苗國際幼兒園」。
  • 2020「迴響中國」騰訊教育國際學校年度盛典舉行
    除了研究專家外,處在一線的國際學校的知名校長們也紛紛登場各抒己見: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長朱建民、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總校長吳子健、萬科梅沙書院院長王赫、北京哈羅英國學校副校長John
  • 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怎麼樣?學費一年多少?
    青苗始創於1998年,至今已走過20多個春秋。作為國內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國際雙語教育品牌,最早開創中西方教育結合辦學新模式。
  • 責任國企攜手中國國際雙語教育領航者
    2020年7月9日下午,在風景如畫的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海澱校區隆重舉行了青苗教育集團與北科建集團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北科建集團董事長趙志雄在認真聽取了學校發展理念及未來後表示:北科建集團作為首都科技園區建設者,非常清楚培養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未來人才是多麼的重要。
  • 【校長專訪】「翼展未來」北京站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總校長彭敬慈精彩專訪回放
    2020「翼展未來」家庭教育論壇暨國際學校聯展深圳站、廣州站、上海站、北京站、天津站全國巡迴圓滿閉幕,現場到訪的眾多國際學校校長及招生負責人、學術負責人接受了來自騰訊教育
  • 22年始終做有生命力的教育,從青苗到春藤,充滿了力量和無限可能
    施華校長(最右)20世紀90年代,「雙語教學」還處於萌芽狀態,青苗就開始了對「西學中用」教育模式的探索。這超越時代的勇氣和信心既來自於創始人的母親身份,也來自青苗作為一個整體對教育前瞻性的敏感,在這兩股力量交匯支持下,青苗成為了「國內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國際雙語教育品牌」。「做最好的具有國際化特點的中國學校」這一教育理想,和青苗的第一所學校一起誕生。
  • 2020-2021:國際學校最好的團隊,更好的開始
    終於要開學了!終於要迎來屬於2020年的嶄新學期!這一年著實不易,我們共同經歷了太多不曾想像的艱辛,好在,我們始終在一起,勇敢地共同堅守和面對,終於盼來陰霾散去、陽光匝地!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個溫暖、安全、精彩的學年,青苗國際雙語學校的全體員工已經全部到崗,並已陸續完成教師培訓和新學年的教研計劃工作。新學年,有忠實穩固的中堅力量,也有卓越傑出的新鮮血液。
  • 對退費不滿 家長聯名將北京青苗國際學校告上法庭
    對於已繳納的學費,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提出按照學前班30%、1-3年級20%、4-5年級10%、6-11年級8%的標準退費。對此,多數家長認為網課教學時長及教學質量與學費不匹配,退費比例過低。8月27日起,記者曾多次致電青苗國際雙語學校董事長辦公室主任兼招生總監鄭小琦,電話均無人接聽。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校長行政辦公室工作人員以知情人士不在為由拒絕回應。
  • 家長聯名狀告北京青苗國際學校:不滿意網課效果,對退費不滿
    對於已繳納的學費,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提出按照學前班30%、1-3年級20%、4-5年級10%、6-11年級8%的標準退費。對此,多數家長認為網課教學時長及教學質量與學費不匹配,退費比例過低。8月27日起,記者曾多次致電青苗國際雙語學校董事長辦公室主任兼招生總監鄭小琦,電話均無人接聽。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校長行政辦公室工作人員以知情人士不在為由拒絕回應。
  •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變革
    以下文章來源於BIBS青苗國際雙語學校 ,作者青苗教育集團當我們為孩子從幼兒園開始選擇教育和學校的時候,首先要看的其實不是這個學校的牌子,而主要是看它的內核——學校品牌背後積累的沉澱。而其中家長最關心的,也正是它的核心:一是課程;二是學校的管理文化及穩定性。歷經20餘年發展和累積,我們所得到的經驗其實越來越精華:一個是家長和學校一定要在一起;其二就是我們一定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 星光熠熠,騰訊新聞國際學校年度盛典在京圓滿落幕
    盛典年度榮譽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榮耀見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特質決定了它是一個薪火相傳的事業,前輩們勇於開拓敢於革新造就了現在的非凡成績。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迴響中國"騰訊新聞2019國際學校年度盛典將表彰在國際教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年度人物與貢獻學校,尋找為共和國教育添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品牌。
  • 青苗校長說:我在青苗的三重身份
    【編者按】還記得那個想設計一款跑車,要以班主任Mrs. Lynne來命名的孩子嗎?而Mrs. Lynne就是我們今天要採訪的新任小學校長——Lynne Gray女士。意外地是,我們在採訪中驚喜地發現了Lynne在青苗的「三重身份」,今天,讓我們一起揭秘這些不同身份背後的故事!
  • 教育,是一場師者與學者互相成就的旅程
    問:從2003年開始著手國際教育的相關工作,您如何看待「國際教育」?此次出任青苗上東校區中方校長職位,是否能談談您接下來的工作計劃和目標?從教育教學的角度看,相對於國內公立校來講,國際教育也是一種課堂教學方式、知識傳授方式的改變。在國際教育中的中文教育目前是各國際學校研究的熱門課程,也是研究的難點課程。此次出任青苗上東校區中方校長職位,就是面臨著在中文教育過程中如何實施國際教育的課題。中文教育與國際教育不是1+1的過程,是「血脈相融」的過程。我以為,中文教育是依託,融合國際化的方式,達到國際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