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變革

2020-09-07 京領新國際

以下文章來源於BIBS青苗國際雙語學校 ,作者青苗教育集團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變革 ——「回彈力」的培養


1+1+1

當我們為孩子從幼兒園開始選擇教育和學校的時候,首先要看的其實不是這個學校的牌子,而主要是看它的內核——學校品牌背後積累的沉澱。比如:它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過程?積累了多少成功的經驗?擁有怎樣的師資?而其中家長最關心的,也正是它的核心:一是課程;二是學校的管理文化及穩定性。


歷經20餘年發展和累積,我們所得到的經驗其實越來越精華:一個是家長和學校一定要在一起;其二就是我們一定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如同青苗多年來堅持所用的課程,即「1+1+1」這樣三者結合的方式:


第一個「1」,是我們的孩子永遠不脫離公立體制下應得到的基礎教育,給予孩子雙向和雙路徑的選擇權;


第二個「1」,是在IB的課程框架下,實現國際課程本土化,讓我們的孩子在進入英語體系教育時可以無縫銜接;


第三個「1」,就是未來教育理念。


未來教育理念



關於「未來教育理念」,這幾個字大概是這些年聽到最多的一個詞了。


但未來是什麼樣子?

我們如何去準備它?

學校應該如何去做?

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答案。


所以我們會建議家長在今天眾多的學校當中,當您進行選擇的時候,請一定問一問它的歷史和過去,因為當我們展望未來時,必先以過去為積澱


我們一直在強調,歷史積澱對一所學校或一種教育影響至深,是因為在20多年的成長過程中,青苗已經經歷了萌芽、發展、成長和突破這幾個大的階段。從1998年萌芽開始,當我們的家長一直在想孩子怎樣「走出去」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在想如何「回的來」;當其他學校在想怎麼回來時,我們已經在想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出的去」「回的來」以及「留的下」。這是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歷經深思熟慮和時間驗證的學習路徑及方向。


腳手架思維



在教育過程中,還有一個我們經常使用的戰略,叫「腳手架思維」:


我們的孩子站在這裡,家長和家庭目標在哪裡?

如何把孩子穩健地送至目標地?


這也正是我們剛才提到的核心價值觀,家長和學校一定要在一起,擁有共同目標和意志,才能搭建一個穩固的「腳手架」系統。


在建立「腳手架」這條通往未來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如何去過渡?如何去準備?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讓孩子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究」:


主動探索這個廣闊的世界

主動發掘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

主動開拓自己的未來人生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讓所有孩子聚在一起時,因為教育而被點燃;當離開學校時,他們可以成為世界和社會裡的滿天星,照耀周邊。


面對疫情,我們做了什麼?



今年,所有在座的家長及教育界同仁們,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教育改革和戰役。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往的半年間,學生、家長和老師在這場戰役中經歷了什麼?又是如何去面對的?


數以萬計的學校突然關閉大門,開始線上教育。好多家長在開始的第一周就崩潰了:


說我現在沒辦法工作了,我成了學校的助教,孩子在屏幕前根本就無法專注……


是的,原本教育在一個教室裡的發生,是通過眼神的傳遞,肢體的接觸,以及心靈的碰撞產生的,但當所有的教育凝聚在一小寸屏幕的時候,學校也同樣面對了重大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挑戰,青苗是如何幫助孩子去面對未來教育的呢?


我們以身作則,培養孩子鈍感力、逆商還有回彈力,用這三個因素在這場戰役中,通過螢屏的連接為我們的孩子搭建了一條通往未來的成長。


2月10號是線上開學第一天,在前一個周五的晚上,我與兩位校長打了一通長達一個半小時的電話,確保海澱校區在2月10日之前,所有的外教到崗無一滯留國外。線上教學第二周,我們所有的教學方案根據反饋意見隨即進行調整改善。


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明白,


即使身處挫折、問題、矛盾當中,一樣可以讓家長跟我們一起成長。


2月10號開始至今,我們的線上教育之所以一直受到家長的肯定,我想有下面幾點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



  1. 家校一起



萬變不離其宗,首先我們遵循還是家長和學校一定要在一起,疫情期間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產生了,家長不能走進學校,學校就往家長那邊走一步。所以我們非常高頻率地與家長進行溝通和連結,讓家長知道我們跟您之間的目標依然是一致的。


所以也想說,我們今天過來找學校的家長們在選擇學校時,實際上也是在找自己的搭檔。在這樣的挑戰期,學校有沒有往您那邊走了一步,也是您進行選擇的因素之一。




02.學生第一



另外,第二個核心原則,學生第一。要問一下孩子們,他們要什麼?他們的目標和價值觀是什麼?在半年的線上學習過程中,我們尤其體驗到了這一點。我們發現孩子想要更多一對一的關注,所以修改了課表,確保每一天老師都可以跟他的學生有一對一的關注和談話。


當發現身邊的小傢伙開始說出自己的目標和感受,每一天可以開始去關注那個鐘錶,然後去關注自己的時間管理,去等待和自己的老師進行對話時,家長們是非常驚訝的,而且我們發現,學生們這樣主動學習的動力也是持續的。




03.生命需要回彈力



生命當中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我們沒有辦法倖免,所以要教會學生勇敢!


勇敢這個詞不是簡單的兩個字而已,而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在成長過程中面對未知的問題、困難,可以在終身學習中有勇氣、有能力去應對。


這一場史無前例的戰役當中,我們學校也學會了:


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回彈力的一個衍生在我們的體內,就像是細胞核一樣,當它一定要迸發出來的時候,是疼痛的,是一個讓我們感受到非常不適的過程,但它帶來的爆發力和能量也是巨大的!


未來就像一條充滿起伏的波浪線,我們不知道疫情是這當中的哪一個底部,將來是不是還會有更低的底部。但我相信通過這次戰役,通過家校生之間的配合,下一次我們一定會彈跳的更高。至少作為青苗海澱校區來講,在青苗集團的引領之下,這個校園反而在這場戰役當中生機勃勃,彈跳力巨大。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some of my thoughts abou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 saying used to go that 「necessity is mother of invention」 well recently 『necessity has been the mother of innovation』, and like many innovations, or maybe survival mechanisms would be a better term, they are not always perfect the first time round. The impact of COVID-19 has caused difficulty to education to say the least. According to UNESCO, around 90% of students were out of school by the end of April. This represents close to a billion students globally.


This created huge uncertainty for students and parents, in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about how education would continue, and for teachers about how they would provide it. Students were torn suddenly from their friends and social groups, reminding us how important schools are as social and community hubs, filling rol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recreate online.


Because the change was sudden, everyone had to rush into dist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many did not do it very well.



Now is our chance to reflect. The opportunity we have is to integrate elements of distance learning into our education models so that we can perform better next time. And most experts tend to agree that there will be a next time.


As part of my own reflections on the rapi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there are a few things that I would like to comment on. The first is that the idea of Distance Learning, or the enhancement of education through effective use of technology, is not new.


If you are Chinese you may remember the Radio and TV Universities started by Deng Xiaoping back in 1978. That created a nationwide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system across China, which enrolled 3 million students over the following 20 years. One million of them graduated.


In 1999 the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network began to evolve into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by 2008 over 5 million people had registered and over 2 million had graduated.


But even with a long history of using technology to provide a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K-12 education industry was actually falling behind in the way it integrated technology to provide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Here are two simple examples.


If you want to buy something, do you head to the store, or reach for your smart phone? You have a choice ,and for certain products you will reach for your phone every time.



If you want to learn something new as an adult, do you head to your library, or reach for your smart phone? Again you have a choice and again more often the online option is the first choice.


But when it comes to school we still put our students on busses for long commutes in ever increasing traffic. Hopefully in the future with better partnerships between schools and technology there will be a choice.


This said however, I would also like to note that many schools were already preparing students for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Not because we ever thought it would become a new norm, or that a pandemic would force an industry wide paradigm shift, but because it is part of being a good school.


If you focus on K-12 education, you will quickly find that are schools which are future focused, who study the past so they can lead into the future. And there are schools who are traditional, a word that roughly translates to 『stuck in the past』.


When the 2020 work skills list was published in 2014. This list of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future workplace included the ability to work productively online as a member of a virtual team, as well as having media and digital literacies.

Schools that are future focused, like us here at BIBS, see our role as preparing students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future. So we teach these skills to our students. We have onlin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We operate 1:1 programs responsibly to enhance education and still limit screen time. We teach research skills, self-management and inquiry based learning from our early years right through to our graduating classes.


For schools like us, we were able to respond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to the needs of our community. But even we are still looking at new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that allow more effective education partnerships between our teachers and our technology. Because, ultimatel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still requires a range of very human attributes for the partnership to be successful.


To summarise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the best engagement and results come when you match a future focused education with technology. This means we need to teach concepts and skills, not rote learn or memorise rapidly outdated information. We also need to teach a range of learner attributes, including: self-management and self-motivation, as opposed to the blind obedience to, or reliance on, teachers. And ultimately we need to have human connections that allow caring, empathy and resilience to be role modelled in the collaborative process.


So to facilitate the next step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we need technologies that will allow teachers to provide for both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academic requirements.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technology, the one that may ultimately give students a choice in how they learn, I believe, will be the one that will allow a human connection in a more authentic way.



A holistic education that can teach the attributes we need to be successful,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and still grow a love of learning, will take both teachers and technology working together in new ways. When 70% of communication is non-verbal and a smile or a small celebration dance can mean so much to a child who is struggling, I do not think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can move any faster than the level of support it gets from teachers.


If we want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digitally transforming education, we need to get alongside teachers, the ones who truly care about their students, and develop the programs that give them confidence that their students are getting the best we can give.


I personally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what the future holds.




更多獨家內容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國際雙語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航者
    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為什麼選擇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20餘年國際雙語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航者學校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始創於1998年,至今已走過20餘個春秋。作為國內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國際雙語教育品牌,最早開創中西方教育結合辦學新模式。秉承「採中西合璧之萃,品文化融合之美」核心價值觀二十年,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全國20餘所校區、涵蓋從幼兒園到初高中的教育集團。先後獲得國際文憑組織(IB)認證、美國西部院校聯盟(WASC)資格認證等國際權威認證,是國際雙語教育的先驅者和領航者。
  •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施華校長專訪:教師們要發自內心熱愛教育
    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變革的創新性人才?是我國當今國際化教育發展中面臨的重要挑戰。 為進一步了解國際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深度挖掘國際學校辦學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學分會與京領創新人才課題組聯合多位哈佛、劍橋、牛津、北大、清華的專家學者共同發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中教育大數據實驗室提供學術支持的「國際學校百校調研」於7月正式啟動
  •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施華校長專訪:教師們要發自內心熱愛教育
    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變革的創新性人才?是我國當今國際化教育發展中面臨的重要挑戰。校長領導力是此次調研的重點環節,國際學校校長作為掌舵人不僅需要具備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師能力的素質,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力、品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優質教育教學人才的鑑別與吸引能力。校長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本次百校調研團隊專門對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施華校長進行了專訪。
  • 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怎麼樣?學費一年多少?
    青苗始創於1998年,至今已走過20多個春秋。作為國內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國際雙語教育品牌,最早開創中西方教育結合辦學新模式。
  • 探校|青苗國際雙語學校:19年深耕雙語教育,我們這樣撬動學生的...
    頂思與搜狐聯合發起國際學校「成長敢探號」第二站來了!這次,我們走進了位於順義的青苗國際雙語學校,看看這所學校的學生們接受著怎樣的教育。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探校視頻 (該視頻由有本有末品牌傳播拍攝製作,點擊可查看) 文 | 田菁 徐康樂   「從幼兒園到高中一直在同一所學校學習,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這是我向David和Alice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他們是青苗國際雙語學校12年級的學生。從幼兒園到高中,他們在青苗度過了十多年的學生生涯。
  • 從「青苗」到「常春藤」這所國際學校,花22年時間做了一件事
    彼時,「雙語教學」還處於萌芽狀態,青苗就開始了對「西學中用」教育模式的探索。取中西方教育各自之菁華,為孩子提供最好而且最合適的教育。「做最好的具有國際化特點的中國學校」這一教育理想,和青苗的第一所學校一起誕生。
  • 【精彩回顧】蘇州外國語學校總校長董彬: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新未來
    本次論壇邀請了各地國際教育及國際理解教育的專家、學者,圍繞「疫情之下」的教育重塑,分享國際教育實踐中的感悟與經驗,對各位國際教育同仁們在「後疫情時代」的工作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論壇雖已圓滿落下帷幕,但嘉賓們的精彩發言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迪與回味。
  • 對退費不滿 家長聯名將北京青苗國際學校告上法庭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備受爭議的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以下簡稱青苗)退費事件有了新進展。北京浩風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徐丹紅告訴記者,目前她與團隊律師已接受多名家長委託起訴北京青苗國際學校,目前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和順義區人民法院已受理了46位家長的訴訟。9月21日,首批11名家長的訴訟將在順義區人民法院開庭。此前,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曾因網課退費政策備受爭議。
  • 家長聯名狀告北京青苗國際學校:不滿意網課效果,對退費不滿
    備受爭議的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以下簡稱青苗)退費事件有了新進展。北京浩風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徐丹紅告訴記者,目前她與團隊律師已接受多名家長委託起訴北京青苗國際學校,目前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和順義區人民法院已受理了46位家長的訴訟。9月21日,首批11名家長的訴訟將在順義區人民法院開庭。此前,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曾因網課退費政策備受爭議。
  • SFK攜手青苗國際學校
    ,四年沉浸式藝術教育本次合作中,SFK集結八大科系資深海歸導師/海外教授團隊,提供國際藝術教學支持,青苗國際高中提供硬體場地及其他科目的教學。美國西部院校聯盟認證,文憑=美國高中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更獲得美國西部院校聯盟
  • 責任國企攜手中國國際雙語教育領航者
    2020年7月9日下午,在風景如畫的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海澱校區隆重舉行了青苗教育集團與北科建集團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北科建集團董事長趙志雄在認真聽取了學校發展理念及未來後表示:北科建集團作為首都科技園區建設者,非常清楚培養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未來人才是多麼的重要。
  •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品牌故事
    生根發芽20世紀90年代,「雙語教學」還處於萌芽狀態,⻘苗就開始了對「⻄學中用」教育模式的探索。這超越時代的勇氣和信心既來自於創始人的母親身份,也來自⻘苗作為一個整體對教育前瞻性的敏感,在這兩股力量交匯支持下,⻘苗成為了「國內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國際雙語教育品牌」。「做最好的具有國際化特點的中國學校」這一教育理想,和⻘苗的第一所學校一起誕生。也是在這裡,⻘苗一以貫之的教育方式從零到一被建立:取中⻄方教育各自之菁華,為孩子提供最好而且最合適的教育。
  • 徐匯雙語初中學校教學
    徐匯雙語初中學校教學  學校類型:私立國際學校  課程體系:美國中學課程體系  平均班級人數:多15人/班  師生平均比率:1:3  戶籍要求:不限  可否寄宿:可住宿  學費:  初中:17萬  高中:20萬  2018秋季學期結束之前的優惠政策:  初中:11萬  高中:13萬  2018秋季學期結束之前入學的學生此優惠政策可以享受到畢業為止。
  • 眾多專家齊聚巴蜀中學 聚焦探討後疫情時代的學校發展
    近日,重慶市巴蜀中學第九屆學術年會拉開帷幕,舉行以「賦能人才培養,引領教育變革」為主題的專題講座,邀請校內外、國內外專家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學校發展。後疫情時代下,面對學校管理的挑戰和學校系統未來的變革,巴蜀人該如何將危機變為轉機,如何適應社會和教育的變化,如何在未來多元化的模式中自然處之?
  • 後疫情時代定位未來教育治理變革方向
    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為主題,從基礎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治理、在線教育治理、智庫建設與評價、國際教育等五個方面,研討當前在新冠疫情與科技革命的雙重衝擊下,如何定位未來教育治理變革方向。在主旨報告中,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國家督學、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表示,「新時代教育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 校長演講|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變革——「回彈力」的培養
    當我們為孩子從幼兒園開始選擇教育和學校的時候,首先要看的其實不是這個學校的牌子,而主要是看它的內核——學校品牌背後積累的沉澱。比如:它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過程?積累了多少成功的經驗?擁有怎樣的師資?而其中家長最關心的,也正是它的核心:一是課程;二是學校的管理文化及穩定性。
  • 舟山國際雙語學校有哪些
    舟山國際雙語學校有哪些  小學語言政策是偏中文的,只有英語是全英文教學,其他門課都是中文教學。  費用:30000元/學期  、松江等六區  上海世界外國語  課程體系:  4+1課程;高中:必修國內高中課程(3+3模式),同時提供美國高中文憑課程(選修3+AP模式)  留學方向:美英  班級人數:小學每班多30人
  • 「後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如何轉型?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各國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短期的下行壓力與挑戰。但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機,我們更要有在變局中破局的勇氣和自信。為有效應對疫情,許多國家採取了關閉學校的防疫措施,教學模式從線下學習為主轉向線上學習,教育生態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也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長期影響和挑戰。目前看來,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亟待提升,數位化教學資源建設亟待加強,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亟待改革,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亟須創新等。面對挑戰,如何才能化危為機,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 2020「迴響中國」騰訊教育國際學校年度盛典舉行
    Barker、佛山伊頓國際學校中方校長李天宇、北京英國學校總校長Richard Thornhill、天津惠靈頓學校副校長楊洋等就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促進中國教育創新和如何打造國際學校運營堡壘與核心競爭力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北京哈羅英國學校助理校長趙新、赫德學校創始人潘佳、北京新東方國際雙語學校校長高薇、廣州市華美英語實驗學校國際中學校長黃彥、北京致知學校創始校長張曄、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總校長朱子平
  • 青苗——給予種子生長的力量,相信生命成長的奇蹟
    那時園裡只有不到10個孩子,老師與學生們朝夕相處,生活與學習裡的點點滴滴都灌注了愛和關懷,就在此過程中,用心的、量體裁衣般的教育便被如同母親培養孩子一樣慢慢塑造起來。那位母親就是青苗教育集團的創始人施華女士,而那所幼兒園便是青苗的起點——「青苗國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