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會錯嗎?」
「當然會犯錯了,而且還常犯錯呢!」
「語文也會犯錯嗎?」
「當然啦!」
「1+1總不會錯吧?1+1=?」
「2羅。」
「真的等於2嗎?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其實1-1才等於2。」
「啊?」
「你看宇宙一開始是一個混沌,就是無,然後誕生了一個細胞,這一個細胞一直孤單的生活,也許因為太孤單了,所以它才把自己分出一塊,變成了另一個細胞,這不就是1-1等於2嗎?」
「好像很有道理!」
「就是呀,很多像這樣分裂出來的,就是在原來的,自己身上減掉一部分就變成2了,你看減就是加吧!」
「的確是!」
「就像高與矮,比如北極那邊有個部落,幾乎每個人都在2米以上,那麼長1.8米的就是矮的了。而南極還有個部落,身高只有我們一般人的膝蓋那麼高,你看他只要超過我們的膝蓋,就能說高了。」
「是的!」
「所以你看,很多事情都是相對的吧!多就是少,高就是矮!」
「是的,快有時就是慢!因此慢慢來不著急!」
……
記憶中這是6年前兒子10歲時和我說的一段對話,很多時候總會被這個小傢伙雷到,這樣的一份相對論,突破了我生命中的固著,引發我更多的思考。
人生不可能無欲無求,因為欲求是人前行的動力,讓人成為更好自己的牽引,求欲的過程,也許就是一個不斷求多積累的過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生命只有不斷沉澱的時候,才有可能將欲求慢慢變小,就像生命的前半生是一個不斷做加法的過程,而到天命之年,卻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所以做加法是能力,而做減法恰是智慧,才能達到「所得為樂,所失為學」的境界,真正感受著幸福其實不是得到太多,而是欲求更小。
多與少,得與失都是相對的,沒有多怎會感受少,沒有失,何來珍惜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再多不屬於自己,又與我有何幹?再多,也只能飲一瓢,珍惜同時好好享受,也許當我們能夠細細品味完這一瓢之後,就會有涓涓細流,潺潺而來感覺,也許有一天,真能弱水暢遊。
前幾天遊玩西湖回家,本想下了地鐵,再騎個自行車鍛鍊一下,可是當看到地鐵口長長一排的停車位,愣是沒一輛自行車。之前或者之後看到的那麼多自行車,或者其他站點滿滿的自行車,又與我有什麼干係,那個時刻我要的只是最普通的一輛而已。
昨晚爬臨平山下來,依舊騎自行車回家,在取車點,滿滿的一排,任我挑選,我也只能騎一輛而已。可是當我把車騎到小區門口還的時候,長長的一排車位,愣是一個空位都沒有,我只能再騎到下一個更遠的站點還車。我要的只是「一」而已,多對於我來說「二」都是一種浪費!
所以當我們連一都沒有的時候,再想給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沒有屬於哪怕一點立錐之地時,我再想要也是徒生煩惱罷了。
滿漢全席再令人垂涎三尺,能消化的也只有胃那樣大的容量而已;再奢華的豪門宅院,每夜真正享用的也許只有床一般大的空間;即使帝王,後宮佳麗三千,也只能日寵一人罷了;天下之大,得一知己足以慰平生,也許無欲無求,才是生命中的最大的欲求,才能修得人生中的應有盡有。
俞陶一萱 20200827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邀請動動手指關注同時轉發出去!謝謝!
感謝知足常樂拍的美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