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帶兒童去旅行」,看到這個題目時,有些驚訝,怎麼會這樣說呢?不都說讓孩子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謂的不去觀世界,何來世界觀?真的嗎?
之前教書閒聊時會問孩子,去過哪些地方?回答總是很踴躍,我去過這!我去過那……等再問能介紹去過地方的特色,印象最深的景點時,能說個頭頭是道的,確是寥寥無幾。
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麼?真的是不停地帶他們出去旅行嗎?
魚兒8歲時,和同事們帶著孩子去新疆,當我們感嘆天山的秀美,火焰山的神奇,敦煌的神秘,月牙湖的遺憾,沙漠的廣袤時,問孩子們哪裡最好玩時,得到的答案卻是驚人的一致:在蘭州的賓館裡最好玩!多年過去了還是這個答案。
原來那段旅程多出了半天時間,大家只能逗留在蘭州自由活動,孩子們就在賓館裡玩起打仗遊戲,每個孩子都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想像力,在那邊玩得不亦樂乎!房間的床成了陣地,床沿和窗沿成了戰壕,窗口成了瞭望臺,對面的車站成了「敵人」的陣營,就連那個鐘樓塔成了孩子主攻的據點……總之差點把我的房間給掀翻天了,只是我太累了,迷迷糊糊躺在床上做起了他們演繹的「諜戰夢」。
而在之後的旅途中,大人們玩得盡興之時,孩子們卻不停地說:這有什麼好看的,又沒有好玩的,我們還想到那個賓館去……
第二年又一起去內蒙,還是一大幫小孩,舊景重演,在任何可以玩的景點,他們都玩得很開心很盡興,但一旦到欣賞美景,遊覽名勝時,就都沒了興致。只不過因為孩子多,每到一個落腳點,每一個賓館,每一個飯店的沙發,都成了他們遊戲的場所,只要不趕路,只要有場所,他們都會見縫插針的玩他們自己的遊戲。問他們這次旅程哪裡最好玩時,他們往往異口同聲說是在某個賓館裡,在哪個飯店的沙發上……
第三年去廣西的桂林和北海,相同的場景又再一次演繹,讓他們最難忘的是在綠皮火車上的遊戲,灕江裡嬉水,做飛機時和夥伴們一路的閒聊……
記憶中,似乎年年如此……
我們常會說出門旅行,不在於那裡的景致如何,而在於和誰在一起。在孩子們身上更體現出這點,他們不在乎去哪裡玩,不在乎能看到什麼,不在乎有什麼名勝古蹟……他們在乎的是有玩伴,哪怕只有一個小小的場所,對他們來說也足夠了。
真的是這樣,小時候魚兒特愛回雙溪老家,記得有次因為颱風影響,不能到去遊泳嬉戲,幾乎天天窩在家裡,範圍就是家、院子還有旁邊的山路,生活中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可是兒子還是不想回臨平,因為老家有小朋友,哪怕只有一個、兩個。從早到晚,他們就在家裡躲貓貓,玩玩具,玩他們自創的遊戲。沒有小朋友時,魚兒也會拿把大砍刀,去砍砍路邊的雜草和竹子……總之每天都會大汗淋漓,每天都會興奮地告訴我,還想待在這裡……
是呀,對孩子來說,他們更多的不是要出去旅行,而是要和同伴玩耍嬉戲,到此一遊的旅遊,可能會讓他們有在同學們面前炫耀的資本,我曾經過哪裡……
和同伴的玩耍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協同、合作、交際、解決衝突等能力。想起了孩子還在讀小學時,別人也許要求孩子放學了先完成作業再去玩,我總是會對孩子說:看看操場上還有沒有小朋友在玩,有的話趕緊去玩,玩好了我們再回家……也許那時我想的只是儘可能讓魚兒能多一個玩伴,童年有多一份記憶罷了。
因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旅遊,而是玩伴,當明白了這些之後,每年寒暑假總會優先安排孩子去參加夏令營,再考慮旅遊。也許有一天,當孩子們自己真的想要去某個地方的時候,那樣的旅行對他們來說才有真正的意義。
俞陶一萱寫於 20150811
修改於20200920
假如這篇分享對你有觸動,邀請可以分享出去,讓更多的朋友看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