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內容】
實驗版課標:
以查理·馬特改革和丕平獻土為例,了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和羅馬教廷的地位。
2011版新課標
●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課標解讀:新課標相對舊課標,要求更為深入,從「了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上升到「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如何理解這個新文明呢?根據傑克遜·斯皮爾福格爾《世界歷史》的表述,就是「日耳曼民族、羅馬的遺產和基督教會是形成新興歐洲文明的三要素」,因此,本課的重點就是突出這三個要素是如何影響新興歐洲文明的。
本課內容解讀:
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應該是本學習要點的核心要求。講述這個問題時,教師需要明確,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在原來的廢墟上逐漸產生了新的文明一西歐文明。它不同於古希臘一羅馬文明,融合了日耳曼、基督教、羅馬古典文明三種異元文化,具有獨特的文明特徵。世界古代史課程內容的第七至第十一個學習要點,從不同角度對這一文明加以描述,有助於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西歐文明特質,理解各文明的不同發展進程。講述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利用歷史地圖導人,從學生們熟悉的當今歐洲國家版圖入手,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公元3世紀,匈奴人向西遷人,引發了日耳曼各民族的大遷徙,西羅馬帝國不斷受到日耳曼人的衝擊,內外交困,於公元476年滅亡。教師可以參閱公元前1世紀中葉凱撒的《高盧戰記》和公元98年前後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來了解日耳曼人的社會生活。
這個問題選擇法蘭克王國作為「點」,是因為日耳曼各民族建立了許多國家,其中法蘭克王國最為強大,也最為持久,其社會制度具有代表性,對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和羅馬教會在西歐統治地位的鞏固起了重大作用。因此了解法蘭克王國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有助於我們理解西歐文明的起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歐洲歷史地圖幫助學生了解法蘭克王國的建立、擴張和分裂的全過程,並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歷史地圖的方法。法蘭克人原來居住在萊茵河下遊(今比利時境內),公元481年佔領了高盧地區(今法國南部)。克洛維統治時期,逐漸擴大了版圖,以蘇瓦松(巴黎東北)為都,建立了統一的法蘭克王國,克洛維被公認為全法蘭克的國王,成為墨洛溫王朝的奠基人。他通過皈依基督教,並賦予教會各種經濟、法律特權,保留大貴族的土地,將羅馬皇室和國庫土地分封給親兵、廷臣、主教,吸收部分羅馬貴族參與政治統治,頒布薩利克法典等手段,使法蘭克王國得到了羅馬教會、高盧一羅馬貴族、親兵的支持。此後,王國不斷擴張,至查理時期(公元768-814年)成為統治西歐大部分地區的大帝國,他本人在歷史上被稱為查理曼或查理大帝。法蘭克王室採取國王死後諸子平分領土的繼承制度,境內各地區彼此獨立,缺乏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繫,封建主割據勢力強大。查理大帝死後,他的兒子誠篤路易在即位三年時將國土分給三個兒子,此後發生封土之爭,帝國陷於混戰。843年《凡爾登條約》籤訂後王國分裂為東、西、中三個部分,構成了以後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
封建制度是中古時期西歐的獨特之處。教師在這裡應該向學生明確這一點。雖然初中教學不必過於強調某些艱深的專業概念,但是在這裡教師自己應該明確,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是有特定內涵的,與我們習慣上所說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法蘭克王國建立之初,將沒收的羅馬皇室和國庫的土地分封給親兵、廷臣、主教。這種封賞,打破了日耳曼農村公社的平等原則。公元8世紀,查理·馬特實行採邑制改革,逐漸形成了西歐獨具特點的封君封臣制度。這種制度的特點在於:(1)以土地封賜為紐帶。(2)建立在封君和封臣的相互權利和義務基礎之上。封君有義務為封臣提供保護,並且不得隨意侵害封臣的名譽、財產等,而封臣則應該宣誓效忠封君,並在必要時無償提供兵役、徭役。這種關係體現了一定契約因素的相互忠誠的情感關係,同時也形成了一種維繫社會的道德力量。(3)各封臣彼此獨立,在自己的領地內依靠盤剝依附農民維持生存。(4)這一制度構成了新的土地佔有關係,層層分封,促進了西歐封建等級制的形成和鞏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這種封建制度的很好寫照。每一級封建主只能在自己管轄範圍內享有種種特權。即便是國王也只是在他自己直轄封臣領地上享有權利,所謂「國王也要靠自己來生活」。部落貴族與親兵成為封建主,一般法蘭克人則成為村社中的自由農民。當地的隸農、奴隸與散居的自由農民依然存在,與法蘭克人逐漸融合。9—-11世紀西歐封建制度普遍確立,逐漸形成西歐獨特的政治文化傳統。講清楚這個問題,有助於理解近代西歐政治制度的特徵。講述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繪製封君封臣關係圖,使學生理解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教師還可以通過分析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一些文學作品,幫助學生理解中古西歐的特點。
這裡有兩個層次的要求:其一,「知道基督教的傳播」;其二,「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對於第一層次的要求,首先應該講清,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創始人耶穌。教師可以通過耶穌的故事,講述基督教基本教義、在羅馬平民中傳播的途徑和方式,以及如何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史稱「三百年教難」)。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頒布《米蘭敕令》,確定基督教為合法、自由的宗教,統一了教義,並出資興建教堂。公元4世紀,基督教被宣布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中古時期是世界三大宗教廣泛傳播的時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取得了萬流歸宗的地位。其次,基督教在西歐傳播的過程與日耳曼諸王國的封建化過程幾乎是同步的。公元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率領親兵在蘭斯接受主教的洗禮,放棄日耳曼的原始多神教信仰,皈依基督教。此後,法蘭克等王國還將土地轉讓或冊封給教會,多次重申教會及神職人員享有的財產免稅權、法律審判特權等。基督教逐步成為西歐社會的信仰。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統治法蘭克時期,在教皇的支持下,篡奪王位。為回報教皇,丕平遠徵義大利,迫使倫巴德國王把羅馬地區各城市和拉文那總督區交給教皇統治,在義大利中部形成了「教皇國」。另一方面,王國著力推動基督教化的進程。查理大帝每徵服一地,都要頒布法令,強迫被徵服居民信仰基督教,向教會繳納「什一稅」。對不接受基督教儀式的人予以重罰。7世紀中葉,基督教在不列顛地區確立正統地位,9世紀西法蘭克和義大利等廣大地區已基本基督教化。10-11世紀,中歐和北歐地區也相繼完成基督教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羅馬教會獲得了大量封賜、饋贈、捐獻的土地和財產,並享有收取「什一稅」等經濟特權,成為西歐最大的封建地主。此外,基督教的傳播與修士和教士的努力密不可分。基督教傳教者在保存古代文化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基督教被稱為「有典籍的宗教」,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才能參與的宗教。修道院通過抄書、辦學校、建圖書館三種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遺產,並對其成員及周圍地區的居民進行教育,傳播了基督教教義,培養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養的教職人員。
關於第二層次的要求,以往教師們對於基督教的了解,主要是將其視為統治者統治的工具,是人們思想的桎梏。長期以來形成一種觀點,由於宗教神學佔統治地位,對異端進行殘酷的迫害,以卑鄙的手法和赤裸裸的暴力掠奪搶佔土地、剝奪農民自由,因此認為西歐中世紀是黑暗、蒙昧的時期。對於這個問題,需要明確幾個問題。
第一,「黑暗的」一詞派生於《聖經》「啟示錄」,而「中世紀」一詞則出現於文藝復興寸期人文主義學者筆下,兩個詞被人文主義學者為推崇復古希臘羅馬文化而加以利用,成為對公元5-15世紀這段歷史的一種批判式的描述,此後由於人們對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過度褒揚,「黑暗的中世紀」便深深地紮根於人們的頭腦中。而事實上,自19世紀起,隨著人們對資本主義某些負面影響的逐漸認識,人們已經開始改變對於這段歷史的認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全面、客觀地分析這一歷史時期。
第二,宗教裁判所及對異端的迫害,是人們形成黑暗中世紀印象的一個原因。根據目前新的研究成果,「宗教裁判所」( Inquisition)不僅是一個翻譯錯誤,更是對歷史真相的嚴重誤解。妖魔化宗教裁判所,進而妖魔化教會法和天主教會,是西方幾個世紀中的話語建構。特別是宗教改革直到20世紀中葉,這種對宗教裁判所的妖魔化成為潮流。「 inquisition」一詞的本義是糾問式訴訟程序。這一程序的創立本意是維持社會秩序,給弱勢群體以司法的保護,對不名譽者的彰顯之罪名由公訴人法官著手調查和審判。
第三,客觀分析基督教在歐洲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可以說,在西方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基督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塑造、薰陶、整合作用,對整個西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1)基督教化使處於極度分裂狀態下的各部族、地區、居民擁有了統一的信仰體系,促成西歐成為獨特的文明區域之一。
(2)政治方面,教會直接參與了各王國的創建過程。在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時,
——歷史課程標準解讀,123-125,本章內容由天津師大侯建新教授撰寫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7課的教學內容。原送審本是分為兩課,正式修訂本作為一課,主要減少了對基督教相關內容的介紹。
本課共四目,第一目基督教的興起,介紹非常簡略。一共五小句,第一句講背景是人們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第二句到第四句介紹基督教的主要內容即耶穌是救世主,信仰耶穌的宗教就是基督教。最後一句講基督教在4世紀末被羅馬定為國教,得到廣泛傳播。
第二目介紹法蘭克王國。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只有一句話,介紹法蘭克王國形成的歷史背景。第二段、三段介紹法蘭克王國興起的原因與影響。其中第二段共三句,第一句介紹克洛維其人,第二句講克洛維皈依基督教,第三句講克洛維此舉的影響——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第三段共三句,第一句講克洛維的經濟舉措——賞賜土地及其影響,第二句講克洛維不斷擴張,第三句講克洛維擴張的結果。
第三目介紹封建主義——即封君和封臣的關係。
第四目介紹查理曼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