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兩篇文章《國產教材為什麼差?》《為什麼在中國編寫教材不賺錢?》一前一後,一問一答,再次掀起大眾關於國產教材的集體討論。
早在去年,清華大學線性代數改英文教材就曾經登上過熱搜。在微博、知乎等網絡社區,大學國產教材普遍不如國外教材已成為共識,理工類尤其是計算機教材更是重災區。
《國內大學教材到底有多爛?》《難道中國的大學教材真的不能編得好?》《為什麼大多數中國高校不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學?》——這些問題都透露出網友對於國內教材的「怒其不爭」。
國產教材與國外教材的差距究竟在什麼地方?
「我目睹過這些學者在講臺上的談笑風生,也見識過他們在業餘寫作中的文採飛揚,可是不知怎地,當他們開始動筆撰寫一本教科書時,就把自己端起來了,就不再會說人話了。」豆瓣用戶公享史在《寫教材當如張千帆》中,曾經如此描述對於國內教材的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說人話」。
國內的大多數教材都給人以「AI寫作」的錯覺,滿篇都是名詞解釋與材料堆砌,看上去如壓縮餅乾一樣乾貨滿滿,卻並不解釋前因後果與知識之間的邏輯關聯,讀者即使用力去啃也往往不得要領,常常讓人如墜霧中。
相比之下,國外經典教材則像是編寫者本人在循循善誘,由淺入深,一步步將你引向知識的桃源深處,同時談笑風生、案例段子接連不斷,唯恐你因為無聊畏難望而卻步。
有一位看過美國《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和《託馬斯微積分》兩本教材的學生如此評價:這些書,讓你幾乎從零開始,一步一步推導出一切,讓你覺得數學是有趣的,而不是 「這個是什麼玩意,這個又是什麼玩意,雖然我不懂但是我覺得套這個公式就能把題做出來」。
當然,這樣的對比對於國內教材來說可能並不公平,因為引入國內的外國教材大都是經過層層篩選、廣泛使用的經典。
至於整本教材都「誤人子弟」的情況,在國內也並不鮮見,比如號稱累計出版3000萬冊的譚浩強版《C程序設計》,從豆瓣和知乎評論來看,澆滅了很多人對於編程的興趣。
當然,沒有索引、沒有引用出處、輾轉抄襲、知識陳舊等問題,對國內的教材來說更是司空見慣。
為什麼國內教材相比於國外教材有如此大的差距?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教科書在美國是完全市場化的,市場經濟的好處是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一位教授通過暢銷教科書實現財務自由乃至住上豪宅,在美國並不少見。
由於需要直接在市場上爭奪學生,「一切從用戶出發」也就不足為奇了。一流的學者也願意放下身段,盡心盡力地編寫入門教材,無論是經濟學領域的薩繆爾森還是市場營銷領域的菲利普·科特勒,都不厭其煩地一次次修訂更新教科書,成為惠澤幾代學生的經典。
當然,市場化帶來的一個問題是,美國教材的定價逐年走高,已經成為很多學生的不堪承受之重,很多出版社為了最大化「收割」,也有很強的動力將教材越做越厚。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的報告,2017-2018學年,公立大學的圖書和用品平均成本為1250美元,私立大學為1220美元,這在國內是無法想像的。
相比之下,國內高校的教科書卻並是不市場化的,甚至是高度封閉化、壟斷化的。很多高校院系都會指定院長或系主任編寫的教材,甚至是教師的課程講義,而不是交由學生自主選擇。
指定教材之所以會如此普遍,除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外,更重要的誘因是高校的職稱評價體系。很多高校教師編寫教材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評職稱,滿足考核要求,所以很多時候只是學科大拿掛名,負責具體章節的年輕教師由於沒有署名,往往應付了事,出現「剪刀+漿糊」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在教材出版之後,作者的職稱評定也交差了,完全沒有動力去做持續修訂與更新。由於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是為了賣書掙錢,編寫者不用考慮讀者的理解能力,也沒必要殫精竭慮做到深入淺出。
知乎用戶離歌笑諮詢了出版業朋友後發現,國內教科書大多是直接買斷版權,即使知名教授稿費也只有千字200—300,相比國外11%~15%的版稅抽成,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即使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之下,國內依然有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周志華《機器學習》這樣讓人耳目一新的教材,只不過由於各個高校之間的「圈地自肥」,大部分學生只能在課外自學這些教材。
正是由於高等教育的普遍「失效」,才有了薛兆豐經濟學課程銷售過億,刑法學人羅翔在網際網路上的走紅。這是國內畢業生的集體補課,也是一次滯後性的集體投票。
在《為什麼在中國編寫教材不賺錢?》的最後,作者提出了兩條可能的出路:第一, 大幅增加教材的價格,同時放開老師選教材的自由;第二,讀者打賞,政府補貼。
在作者看來,「如果國內的教材一直就是這麼十幾塊,二十幾塊,那麼中文的教材一直就會是現在這個樣子。等到哪一天線性代數教材200元一本的時候,那個時候中文的教材才會迎來春天。」
當然,如果不徹底改變高校教師的工作體系,即使用行政命令人為提高教材價格,恐怕也無濟於事,反而會無端加重學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