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傳統書店倒閉,蔦屋卻越開越火|人人都能用的3條商業哲學

2020-12-23 陳蕙茗研習社

導語: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消費者,你就無法取悅他。就像是經營一家餐廳,如果客人喜歡吃肉,那我們就準備肉食;如果客人喜歡吃魚,我們就準備魚。--蔦屋創始人曾田宗照

圖:蔦屋創始人曾田宗昭

這個問題一直縈繞著我,為什麼傳統書店因租金成本等壓力很難生存,而日本的蔦屋場景店卻成為全球現象極的符號,它的出現是對「實體書店將死」言論的最猛烈還擊。

這一切,都讓蔦屋創始人增田宗昭和他創辦的蔦屋書店、CCC公司像謎一樣吸引大眾。最近我做了大量主題閱讀,發現蔦屋書店的發展史和日本消費社會的變遷有著極大的關聯。這就是增田宗昭的歷害之處--擅於觀察消費者。

蔦屋書店生存的環境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消費社會的變遷,它包含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後--物質缺乏的年代

特徵:

1、當有新的東西出現時,店門口就會排長龍,商品不愁賣。

2、物質商品開始融入生活,用戶感受得到物品的價值,商品的新奇感是有意義的。

這背後是傳統的一浪,只要產品+價格,面向市場,用一個合理的定價就可以推向市場。

第二個階段:70年代後半段~2000年--平臺購物年代

1、東西已經普及,物品、物質本身的價值在逐步降低。

2、價值出現在吸引用戶前往挑選物品的場所。

3、連鎖店等網絡購物平臺開始在全國出現。

在這個階段,增田宗昭1983年開創了蔦屋書店。

這背後是二浪 ,產品+渠道的方式,打出去,讓產品買得到,吸引人流。

第三個階段:2000年後--至今 挑選的技術年代

1.連鎖店等平臺的價值下降,網絡銷售平臺的興起和增加。

2.用戶追求的價值是包含生活風格在內的推薦,由店家提出的生活提案,進入」擁有編輯權「的時代。

這個階段,增田進行了一系列的場景革命。

這背後是三浪 ,產品配合營銷,拉動用戶的需求,有時還要配合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有品格的展示和配送

圖:蔦屋書店做的一系列場景店圖片

蔦屋自身的不斷迭代升級

正因為洞悉了用戶的變化,蔦屋從1.0升級到2.0,又到3.0,已成為全世界遊客抵達日本時必去的文化打卡地。

1、蔦屋1.0:連鎖化

1983年,他開設了第一家蔦屋書店,可以租賃唱片、錄像帶,又能買書、喝咖啡。很快獲得年輕人的青睞,僅一年便擴張至55家。

1985年,他成立了CCC公司,定位為策劃公司,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文化與便利,倡導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1986年,蔦屋書店開始連鎖化,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開始在日本各地開設不同風格的蔦屋書店,不同地區的店面有著不同的經營模式。比如,在老人為主的社區,它就會按照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需求進行設計,處處體現溫暖貼心;在小孩多的社區,就會採用明亮的裝修,搭配兒童活動中心;

2 蔦屋2.0:數據網

2003年,增田布局了一個新的企劃方案:跨業種通用積分服務——T-Card。它將書店的用戶與眾多百貨中心、超市形成連接,獲取全日本最大的零售用戶群體。一半日本人已成為T-Card會員,這助其形成了國民級的數據網絡。

3 蔦屋3.0:場景革命

圖:我想要的,不是賣書,而是用戶在這裡慢慢品味的那段時光

2012年,增田開設第一家場景革命的代官山店,以「書+X」模式構建體驗場景,用設計、服務、感知來營造親切感和共鳴。

2015年,蔦屋家電開業,這次將「書店」和「家電」跨界結合,從「內容提案」到「生活方式提案」,更新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設計。

用商業的四大要素解謎蔦屋

我們用商業的四大要素:產品、空間、流量、轉化,來解謎一下蔦屋。

產品--功能+場景:產品不再僅僅是書,還有咖啡、場景店的衍生產品。過去沒有買單的書是不能過邊界的,而現在可以把書帶到咖啡廳。而且走進旅遊區,推薦你去北京旅行的書籍旁邊,也可能在賣北京特色的文創品。

空間:重構了書店空間,成為一個生活方式的提案場所,吸引更多的人來,解決了流量問題。而空間方面的相應工作都交給供應商,連貨款也不經手。

流量:用經營用戶的思維來經營流量。舉個列子,如網紅店東京代官山店,它的初衷是做一個附近老年人的活動中心,以老年人的生活提案方式進行設計,每一處細節都體現為老年人著想。沒想到後來,變成流量打卡店。

轉化:對轉化來說,它是真正做到智能商業化,通過數據賦能每個店做到千店千面,每個會員也是千人千面的推薦。平臺做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策劃,蔦屋書店了解用戶,通過數據積累用戶習慣。

蔦屋在每一個點上都附著力,勢能必然越來越大。

底層邏輯的三點啟示

基於以上三浪並發時代下的產品迭代升級解讀,我想交付三點商業啟示。

1、增田宗昭對日本消費社會變遷的洞察,對我們的企業經營也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中國消費社會處於哪個階段,我們從中的機會和挑戰是什麼。

2、新零售已進入場景革命時代,用戶消費的不再是單純的商品,而是場景+推薦組合。

如你向一位女士推銷衣服,如果只是單純推銷一件衣服,其難度係數可能是4。但如果你給她提供兩三種穿衣搭配方案,那難度係數可能會降低到2甚至1。

3、我們要始終跟隨用戶的變化而變化,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為宗旨。

如了解新一批的90後主要消費群體,不要刻舟求劍。

蔦屋的靈魂人物增田宗昭,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提出跟隨用戶的變化而變化,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為宗旨。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消費者,你就無法取悅他。就像是經營一家餐廳,如果客人喜歡吃肉,那我們就準備肉食;如果客人喜歡吃魚,我們就準備魚。」

許多人都明白這句話的道理,但卻很少有像增田一樣把這句話落實到實處。今年,蔦屋書店將會落戶杭州和上海,到時我們可以有更多機會,近距離地觀察它、學習它。

相關焦點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圍繞蔦屋書店,大家討論的重點,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1. 有人重點談它的場景設計。從建築美學到生活哲學,從圖書的擺放到空間的布置,它對於每一個細節都很考究,這些基於人性化的場景設計,讓它成為網紅打卡地,被評為「全球最美書書店」。
  • 蔦屋中國,準備「收編」千家單體書店
    書店老闆驚魂未甫、撤退無門時,增田宗昭來到中國上演了一場「反轉殺」。   以杭州、成都、上海3家店為支點,蔦屋想撬動的是「中期計劃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的超級夢想。 「中國書店之都」成都,2019年書店數量達3522家,為全國之最。杭州、上海排在第8、第13位,且杭州新型、有特點的書店較少,潛在市場大。   「店面畢竟是最大的廣告。在最精華的路段,開一間展示CCC概念的店,應該會比任何廣告都有衝擊性吧?而且除了能讓許多顧客看到、從前面經過,還能讓他們走進店裡。」   增田宗昭費盡心思挑選的一個個「廣告位」,首先是要打動進店顧客。
  • 蔦屋書店的中國大陸雙城記
    雖然我們也從不同渠道了解到了與蔦屋洽談的一些信息,包括一些省會城市,但是在沒有正式消息披露前,這些都不能算數。蔦屋已經選址的兩處都不在購物中心等商業綜合體內。需要說明的是: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是一個獨立品牌,主要的識別標誌是由原研哉設計的整套VI體系。
  • 開在日本高架橋下的蔦屋書店為何能如此受歡迎?
    曾入選「世界最美20間書店」的「蔦屋書店(需求面積:1500-3000平方米)」,可謂是最具代表性的以閱讀為核心的生活美學書店,不僅受到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的追捧,也成為眾多實體店鋪競相模仿的對象。最近,最新一間的「蔦屋書店」即將開張,這次它既沒有獨立成形,也沒有開進購物中心,而是開在東京的一座高架橋下面!
  • 在書店業的黃昏中,蔦屋書店是如何讓人怦然心動的|近觀日本
    我在日本的大學老師曾經說,這是因為日本人不喜歡冒險,PPT做的越複雜、細緻他們在講述的時候就越有安全感。增田宗昭顯然不是這種日本人,如果擔心風險,那麼30多年前他也就不會選擇創業,如果擔心風險,那麼今天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人跑到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的門口去拍照打卡了。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虎嗅網
    天目裡蔦屋書店的開幕,無疑將提高中國大陸相關機構及載體對實體書店的欣賞水平和認知能力。雖然不是都可以和蔦屋達成合作,但實體書店或者是未來的實體書店所應該具備的品牌影響力、文化張力和聚客能力,還是會成為機構和載體對書店的一個重要觀察點,商業綜合體書店與商業綜合體應該是一種互補的關係。實體書店如果不能達成上面的目標,載體方為什麼要讓渡特別的利益給到實體書店呢?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嚴格來說,蔦屋書店是CCC主辦的商業設施T-SITE的其中一個標配。現在CCC在日本運營五家T-SITE,代官山是最早的一家,還有湘南(神奈川縣)、枚方(大阪府)、柏之葉(千葉縣)以及廣島(廣島縣),每一所T-SITE都有蔦屋書店,按當地顧客的需求各家風格都有變化。另,蔦屋書店目前在日本有16家。
  • 蔦屋書店進軍中國市場大幕拉開:入主西安邁科中心店,未來在中國開...
    今年四月上海的一個發布會上,蔦屋書店方面透露,蔦屋書店中期計劃在中國開出1100家書店。 蔦屋書店方面介紹了其公司的文化,並宣布他們在杭州天目裡的中國首店將在今年9月開業,在上海上生新所的店將於12月開業,在西安邁科中心的店暫定明年3月開業。 據了解,上海的新店將不只是「書店」而已,店內還會有生活提案顧問來服務消費者,在和顧客聊天之後向它們提供最適合的消費和生活方案。未來,蔦屋書店計劃在中國開出1100家書店。
  • 「全球最美書店」來了!蔦屋書店籤約落戶西湖區
    這次集中開工活動的重大項目一共有14個,總投資204.3億。其中,產業項目12個,包括菜鳥雲谷園區項目、英飛拓新製造業項目、美濃創新中心新製造業項目、西投德信商業商務項目等。基礎設施項目2個,為楓樺西路(梧桐路-軍師路)工程和杭富城際線附屬配套景觀綠化工程。
  • 從「網紅」到零售標杆,復盤蔦屋書店的經營秘籍
    東京有55.3%的人都在用T積分,而且T-CARD會員年增長率高達9.6%,其中20-29 歲的T會員數佔 8 成,換句話說,CCC手中也掌握著日本的最強消費力。多維度消費數據構成,精準內容產品與服務推薦。CCC集團能追蹤到半數以上日本人的消費行為,並將消費記錄分解成300多個維度,比如家庭構成、有車/無車、對潮流(不)敏感等等,完善用戶信息,刻畫出更立體、生動的用戶形象。
  • 不只蔦屋,這些書店正掀起「美好風暴」!
    鍾書閣,不止是一個書店。它要用虔誠的信念宣布一個誓言,用它的力量展現一個含義;用它的真誠,告訴每一個讀者書中世界的模樣。也正值實體書店的寒冬,受到網際網路書店的衝擊,實體書店紛紛倒閉。相對於只注重顏值的書店,方所更加側重在人文、文學和藝術書籍,希望可以「方所」在寒冬之時也能夠感受到極致空間的美好,實現理想的美好生活。
  • 蔦屋上海店要開了,但它本質上不是為了賣書
    4 個月後,第一家「蔦屋書店」在東京代官山開張。直到 2018 年,增田宗昭才向媒體解釋當時退市的原因:一是因為上市公司有信息披露義務,他擔心各類戰略被競爭對手模仿;二是他自己也覺得沒法向股東們解釋清楚「為什麼要在東京代官山這種高級商業區開一家書店」。這些風險最終可能會大幅影響股價,在他眼裡,此時「上市也沒有什麼價值」。這兩個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 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
    京都岡崎蔦屋書店:這裡的主要元素為「日本生活」,為了宣傳日本的傳統文化,陳列許多日本職人手作傳統工藝品。3、實體店商業的原點:舒適這家書店的創始人,是增田宗昭(Muneaki Masuda),也是《知的資本論》一書作者。
  • 蔦屋 TSUTAYA 開了一家可以睡覺的書店!
    除了在海外開出比日本本土更多家門店,他們在銀座商圈旁整修出一個有菜買的 MUJI ,在日本城郊售賣 MUJI HUT 小屋,更大動作是從 2008 年起在世界各地開店並號稱要讓人們的全球旅行更順利的 MUJI to GO 。
  • 600元一個帆布袋,六位數的原版書,都很好賣?上海蔦屋書店「牛」在...
    但在上生·新所剛開業不到10天的蔦屋書店上海首店,每天6個時段總計3000人次的入場名額早在年前就預約一空。 文創園區裡開書店,在上海已不鮮見。近年來,國內一些商業地產、城市更新項目都選擇書店作為「主力店」,提升整體影響力和「質感」。
  • 蔦屋書店的母公司是如何孵化自有品牌的?
    文|華麗志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背後的出品方,是一家日本體驗式零售的領軍公司:Culture Convenience Club(以下簡稱「CCC 集團」)。CCC 已經打造出多個自有品牌,例如: 生活方式雜貨品牌 Culture By Design:定位「禮品」,希望使用者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自然,在新意中感受到傳統,品牌的產品由日本匠人使用傳統工藝製作,涵蓋馬克杯、碗、碟、毛巾、手帕等,品牌當前共有十個系列; 雜貨品牌 Lelierre :成立於2017年,品牌名取自法語「Lelierre」,這個詞即日語中的「蔦」,指的是爬山虎。
  • 世界最美書店「蔦屋書店」到國內變「鷹屋書店」?
    世界最美書店「蔦屋書店」到國內變「鷹屋書店」?來源:聯商網2017-03-09 13:26聯商網消息:起初有平臺透露世界最美書店「蔦屋書店」將於2017年初進駐中國,預計2017年1月18日在蘇州新區金鷹與廣場同步開業,讓業內人士還是小期待了一把,然而,2016年12月23日在南京金鷹新街口店率先開了一家
  • 書店測評|日本蔦屋書店首家海外分店:憑什麼比誠品還火
    上個月,日本知名連鎖書店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TORE)開出了海外第一家分店,落地於中國臺北東區的「統一時代百貨」五樓,前方就是威名遠播的誠品書店信義店。相比號稱亞洲最大規模的誠品旗艦店,對門只有163坪的蔦屋在規模上完敗,但店員介紹,自開業以來,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客人在此排起兩行長龍,只為踏進一家「書店」?
  • 「代官山·蔦屋書店」:面向老年群體,卻成為最in的經典網紅店
    一家好書店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和名片。而對於代官山乃至整個東京來說,這家由三棟低密度建築群組成的「蔦屋書店」便是這樣的存在。在首家枚方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代官山店不僅沒有重蹈「第二家店必敗」的覆轍,而且更是在1400家分店中脫穎而出,成為名副其實的蔦屋代表,吸引著無數人前去朝聖打卡。然而這樣一家最in的經典網紅店,竟是針對老年人群體而開設的?
  • 最貴一本書將近40萬元,揭秘上海蔦屋書店的獨一無二
    位於上生·新所的蔦屋書店上海首店即將於12月24日對外開業。蔦屋品牌來自日本,在亞洲乃至世界範圍都擁有不小號召力,也是不少中國讀者赴日旅遊的打卡地。今年8月,蔦屋宣布將在上海落地後一直備受關注。如今,面紗終於揭開,這家獨屬於上海的蔦屋書店,有何與眾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