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寶雞法門寺珍寶圖賞:【鎏金雙蛾紋銀香囊】唐僖宗供奉,直徑12.8cm,鏈長24.5cm,重547克,為存世唐代香囊中迄今發現最大的一枚,香囊囊蓋、囊身各作半球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相扣合,一側以鉸鏈連接,另一側則以勾環相連。香囊兩件,均為鎏金銀質,一大一小。二者構造相同,以兩半球扣合構成囊體,囊內鉚接二持平環和香盂,持平環之間及內環與香盂之間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囊體鏤空,供香氣溢出。
香囊外壁鏨飾十二簇分布均勻的團花,團花內分飾四隻或兩隻飛蛾,紋飾鎏金,香囊內有一個缽狀香盂及兩個平衡環,香盂用短軸鉚接,內、外平衡環間也以短軸鉚接,在圓球滾動時,內、外平衡環也隨之轉動而香盂的重心始終不變,使香盂面始終保持平衡狀態。這種平衡裝置,與現代運用於航海、航空上的陀螺儀原理完全相同。而陀螺儀原理歐洲直到17、18世紀才掌握,我們的祖先早在8世紀之前,已經在熟練地運用這種技術。
香囊此前也出土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發現,英國的哈剋期美術館,日本的正倉院也均藏有我國唐代的銀香囊,不過以前人們都稱其為「燻球」,而法門寺地宮《物帳碑》明確記載其為「香囊」,則更正了以前考古定名的錯誤。同時,我們也明白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從四川返回長安,讓高力士到馬嵬坡尋找楊貴妃屍體時,「唯香囊在」之香囊不是用香料和絲織物縫製的香包,而是以金銀製成的薰香器物。
【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盒體呈菱弧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相扣合,蓋面內以聯珠組成一個菱形,與周邊呈相鬥的布局,內菱形中部鏨兩隻騰躍的獅子,四周襯以蓮與纏枝蔓草。
內外菱形的角隅飾背分式西番蓮紋樣,腹壁上下均鏨二方連續的蓮葉蔓草,圈足飾一周簡蓮瓣。盒底外壁豎鏨4行33字:「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合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臣李進」。
【鎏金雙鳳銜綬帶御前賜銀方盒】盒體呈扁方形,蓋身上下對稱,以子母口扣合。蓋面中心為口銜綬帶相對翱翔的雙鳳團花,角隅鏨十字綬帶花結紋樣,盒底內外有同心圓旋削的痕跡。
圈足與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豎鏨「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臣李福進」,蓋面墨書「隨真身御前賜」6個字。無論側面還是正面鏨刻的花紋都極為精細,大唐盛世高超的金屬加工技藝震驚世人。
【鎏金銀羹碗子】精緻奢華的皇室餐具,銀器鎏金是唐代器物的一大特色,工匠將金銀完美融合,製作出空前絕後的金銀器,都是皇帝集中各地精粹或特別徵調工匠專為供養佛祖真身而打造。
【銀鎏金碟】法門寺地宮的金銀器集中向人們展示了大唐盛世金銀器製作工藝的高度發達,除了注重造型輪廓以外,唐代金銀器更配以精緻的裝飾紋樣,同時還利用貴金屬本身的光澤,在銀器上將紋飾鎏金,製成精美的金花銀器。
【銀鎏金碗】唐朝經濟的高度發達,使得金銀器成為當時重要的工藝製品之一,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銀器窖藏的發現,就說明了金銀製品在唐代士紳商賈中的大量流行。唐亡後,唐代金銀器的影響一直延續,尤其是明清皇室和貴族墓葬中,金銀器的出土數量眾多。
【素麵銀香爐並碗盞】即使素麵,依然不失華貴。金銀器是我國古代文物中的珍品,因其質地貴重極為稀少。法門寺地宮的發現被視為「佛教和唐代考古的最重要發現」,有「世界文化史上的第九奇蹟」之美譽。
【臂釧】很像現在的手鐲, 臂釧為阿闍黎修法用具之一,在舉行修法灌頂儀式時阿闍黎臂飾寶釧,也是密教造像中的八莊嚴之一,以前僅見於敦煌壁畫中,這一件是首次出土實物。
另一件臂釧,形制像一枚放大版的鑽戒,其實它是戴在佛祖胳膊上的。法門寺地宮的金銀器的形制許多前所未見,如唐僖宗所供奉的蕾鈕摩羯紋三足架鹽臺、金銀絲結條籠子、飛鴻路紋銀籠子、 鎏金鴻雁紋茶槽子、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茶羅子、鎏金伎樂紋調達子等等,反映了唐代貴族的生活風貌,是難得的珍品。
【迎真身素麵純金缽盂】,通體光素,口沿鏨銘:「文思院準鹹通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敕令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重一十四兩三錢,打造小都知臣劉維釗,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監門衛將軍弘愨」。
「缽」是梵語缽和羅之略稱,又作缽盂,是僧尼日常所持的道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為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為如法之食器,應受人天供養之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作應器、應量器,律制規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缽。
【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唐僖宗供奉,澆鑄成型,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個石榴團花,團花中有一雙鼓翼鴛鴦立於蓮花之上,兩兩相對,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鴛鴦團花之間襯以流雲紋。盆底模衝、錘打出一對互相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魚子紋地,形成淺浮雕效果。
盆外兩側各鉚接兩個額刻「王」字的天龍鋪首,口銜飾有海棠花的圓環,環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飾蓮花。盆底外壁,鏨刻「浙西」二字,「浙西」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蘇鎮江),是唐代後期南方金銀器的製作中心。
特別是盆壁內外的鏨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工藝水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銀器藝術珍品。大銀盆集澆鑄、模衝、煅打、鏨刻、鎏金、鉚接等先進工藝於一體,製作精美,造型宏大,紋飾工整細膩,線條舒適流暢,構圖豐滿。
【鎏金鴻雁紋壺門座五環銀香爐】通高14.5、爐盤口外徑23.6釐米,盤底外壁有「五十兩臣張宗禮進」。法門寺的金銀器是皇帝為迎送佛祖真身舍利特別下旨打造的,因此,鏨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
【鎏金雙鳳紋五足朵帶銀爐臺】 香爐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為佛前或壇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唐代無論是奠天祭地,供養釋迦,禮敬老子,尊宗禮祖,都要點香薰香。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此件燻爐及銀爐臺充分說明,古代人同樣有著強烈的審美意識,總是千方百計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佛教焚香風習。
【壺門高圈足座銀香爐】出土時其蓋面貼一墨書籤封,銘文為「大銀香爐臣楊復恭」,香爐置於地宮中室的白石靈帳後,其下疊壓裝有秘色瓷盤碗碟的漆盒,根據這一現象,有學者便斷言,此爐與茶具有關,將其定名為煎湯烹茶的「風爐」。
法門寺地宮的金銀器多出自文思院和潤州 (今江蘇鎮江)。其中,文思院為皇家金銀器製作中心,成立於唐大中八年 (854年),鹹通年間,迎佛供品打造所需刀具均由文思院承制。
當時的製作工藝有兩種:一是模鑄法,就是將熔化的金、銀注入刻有花紋的模具中,冷卻後取掉模套,最後施以刻花或鎦金;另一個方法就是鈑金法,這種方法是將碾展的金箔或銀箔覆於特製的模具之上,用鋼錘敲擊成型。
【銀鎏金筷子】法門寺地宮共出土唐代鹹通年間(公元860—874年)的金銀器121件,這批器物為皇室所有,等級高,品類多,成組配套,且產地明確,製作年代詳實反映了唐代皇室的生活風貌和高超的金銀製作技術水平,同時也為研究晚唐歷史提供了嶄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