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國寶,唐代金銀器,世界最早的陀螺儀,比歐洲早10個世紀

2020-12-13 行者佬張

陝西寶雞法門寺珍寶圖賞:【鎏金雙蛾紋銀香囊】唐僖宗供奉,直徑12.8cm,鏈長24.5cm,重547克,為存世唐代香囊中迄今發現最大的一枚,香囊囊蓋、囊身各作半球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相扣合,一側以鉸鏈連接,另一側則以勾環相連。香囊兩件,均為鎏金銀質,一大一小。二者構造相同,以兩半球扣合構成囊體,囊內鉚接二持平環和香盂,持平環之間及內環與香盂之間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囊體鏤空,供香氣溢出。

香囊外壁鏨飾十二簇分布均勻的團花,團花內分飾四隻或兩隻飛蛾,紋飾鎏金,香囊內有一個缽狀香盂及兩個平衡環,香盂用短軸鉚接,內、外平衡環間也以短軸鉚接,在圓球滾動時,內、外平衡環也隨之轉動而香盂的重心始終不變,使香盂面始終保持平衡狀態。這種平衡裝置,與現代運用於航海、航空上的陀螺儀原理完全相同。而陀螺儀原理歐洲直到17、18世紀才掌握,我們的祖先早在8世紀之前,已經在熟練地運用這種技術。

香囊此前也出土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發現,英國的哈剋期美術館,日本的正倉院也均藏有我國唐代的銀香囊,不過以前人們都稱其為「燻球」,而法門寺地宮《物帳碑》明確記載其為「香囊」,則更正了以前考古定名的錯誤。同時,我們也明白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從四川返回長安,讓高力士到馬嵬坡尋找楊貴妃屍體時,「唯香囊在」之香囊不是用香料和絲織物縫製的香包,而是以金銀製成的薰香器物。

【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盒體呈菱弧狀,上下對稱,以子母口相扣合,蓋面內以聯珠組成一個菱形,與周邊呈相鬥的布局,內菱形中部鏨兩隻騰躍的獅子,四周襯以蓮與纏枝蔓草。

內外菱形的角隅飾背分式西番蓮紋樣,腹壁上下均鏨二方連續的蓮葉蔓草,圈足飾一周簡蓮瓣。盒底外壁豎鏨4行33字:「進奉延慶節金花陸寸方合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使臣李進」。

【鎏金雙鳳銜綬帶御前賜銀方盒】盒體呈扁方形,蓋身上下對稱,以子母口扣合。蓋面中心為口銜綬帶相對翱翔的雙鳳團花,角隅鏨十字綬帶花結紋樣,盒底內外有同心圓旋削的痕跡。

圈足與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豎鏨「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臣李福進」,蓋面墨書「隨真身御前賜」6個字。無論側面還是正面鏨刻的花紋都極為精細,大唐盛世高超的金屬加工技藝震驚世人。

【鎏金銀羹碗子】精緻奢華的皇室餐具,銀器鎏金是唐代器物的一大特色,工匠將金銀完美融合,製作出空前絕後的金銀器,都是皇帝集中各地精粹或特別徵調工匠專為供養佛祖真身而打造。

【銀鎏金碟】法門寺地宮的金銀器集中向人們展示了大唐盛世金銀器製作工藝的高度發達,除了注重造型輪廓以外,唐代金銀器更配以精緻的裝飾紋樣,同時還利用貴金屬本身的光澤,在銀器上將紋飾鎏金,製成精美的金花銀器。

【銀鎏金碗】唐朝經濟的高度發達,使得金銀器成為當時重要的工藝製品之一,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銀器窖藏的發現,就說明了金銀製品在唐代士紳商賈中的大量流行。唐亡後,唐代金銀器的影響一直延續,尤其是明清皇室和貴族墓葬中,金銀器的出土數量眾多。

【素麵銀香爐並碗盞】即使素麵,依然不失華貴。金銀器是我國古代文物中的珍品,因其質地貴重極為稀少。法門寺地宮的發現被視為「佛教和唐代考古的最重要發現」,有「世界文化史上的第九奇蹟」之美譽。

【臂釧】很像現在的手鐲, 臂釧為阿闍黎修法用具之一,在舉行修法灌頂儀式時阿闍黎臂飾寶釧,也是密教造像中的八莊嚴之一,以前僅見於敦煌壁畫中,這一件是首次出土實物。

另一件臂釧,形制像一枚放大版的鑽戒,其實它是戴在佛祖胳膊上的。法門寺地宮的金銀器的形制許多前所未見,如唐僖宗所供奉的蕾鈕摩羯紋三足架鹽臺、金銀絲結條籠子、飛鴻路紋銀籠子、 鎏金鴻雁紋茶槽子、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茶羅子、鎏金伎樂紋調達子等等,反映了唐代貴族的生活風貌,是難得的珍品。

【迎真身素麵純金缽盂】,通體光素,口沿鏨銘:「文思院準鹹通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敕令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重一十四兩三錢,打造小都知臣劉維釗,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監門衛將軍弘愨」。

「缽」是梵語缽和羅之略稱,又作缽盂,是僧尼日常所持的道具,為「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為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製,為如法之食器,應受人天供養之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作應器、應量器,律制規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缽。

【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唐僖宗供奉,澆鑄成型,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個石榴團花,團花中有一雙鼓翼鴛鴦立於蓮花之上,兩兩相對,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鴛鴦團花之間襯以流雲紋。盆底模衝、錘打出一對互相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魚子紋地,形成淺浮雕效果。

盆外兩側各鉚接兩個額刻「王」字的天龍鋪首,口銜飾有海棠花的圓環,環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飾蓮花。盆底外壁,鏨刻「浙西」二字,「浙西」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蘇鎮江),是唐代後期南方金銀器的製作中心。

特別是盆壁內外的鏨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工藝水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銀器藝術珍品。大銀盆集澆鑄、模衝、煅打、鏨刻、鎏金、鉚接等先進工藝於一體,製作精美,造型宏大,紋飾工整細膩,線條舒適流暢,構圖豐滿。

【鎏金鴻雁紋壺門座五環銀香爐】通高14.5、爐盤口外徑23.6釐米,盤底外壁有「五十兩臣張宗禮進」。法門寺的金銀器是皇帝為迎送佛祖真身舍利特別下旨打造的,因此,鏨文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

【鎏金雙鳳紋五足朵帶銀爐臺】 香爐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為佛前或壇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唐代無論是奠天祭地,供養釋迦,禮敬老子,尊宗禮祖,都要點香薰香。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此件燻爐及銀爐臺充分說明,古代人同樣有著強烈的審美意識,總是千方百計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佛教焚香風習。

【壺門高圈足座銀香爐】出土時其蓋面貼一墨書籤封,銘文為「大銀香爐臣楊復恭」,香爐置於地宮中室的白石靈帳後,其下疊壓裝有秘色瓷盤碗碟的漆盒,根據這一現象,有學者便斷言,此爐與茶具有關,將其定名為煎湯烹茶的「風爐」。

法門寺地宮的金銀器多出自文思院和潤州 (今江蘇鎮江)。其中,文思院為皇家金銀器製作中心,成立於唐大中八年 (854年),鹹通年間,迎佛供品打造所需刀具均由文思院承制。

當時的製作工藝有兩種:一是模鑄法,就是將熔化的金、銀注入刻有花紋的模具中,冷卻後取掉模套,最後施以刻花或鎦金;另一個方法就是鈑金法,這種方法是將碾展的金箔或銀箔覆於特製的模具之上,用鋼錘敲擊成型。

【銀鎏金筷子】法門寺地宮共出土唐代鹹通年間(公元860—874年)的金銀器121件,這批器物為皇室所有,等級高,品類多,成組配套,且產地明確,製作年代詳實反映了唐代皇室的生活風貌和高超的金銀製作技術水平,同時也為研究晚唐歷史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相關焦點

  • 陝西《法門寺地宮與唐代文物大展》從臺北移至高雄展出
    由臺灣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和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法門寺地宮與唐代文物大展》2010年10月29日至2011年1月9日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圓滿完成展任務出後,即日將移至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展出。
  • 異域奇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玻璃器
    地宮中出土了佛教界至高的聖物——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以及唐皇室供奉的121件(組)金銀器,並首次發現了久已失傳的秘色瓷器和上千件唐皇帝後的絲織品,其中包括武則天的金絲繡裙。而來自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地的20件玻璃器,更是獨具特色,為世界玻璃器考古史上空前的重大發現。
  • 法門寺國寶圖賞,玻璃杯穿越1200年,失傳千年的秘色瓷無法複製
    和我們平常在超市見到的挺像的,不過這個杯子是1200多年前的,唐代時期的琉璃杯,強烈的穿越感。唐代的琉璃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玻璃,這個杯子於1987年出土於佛教聖地法門寺的佛塔地宮,也是用來供奉佛指舍利的。
  • 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銀質香囊與楊貴妃有關,持平原理就像陀螺儀
    1970年10月5日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個高65釐米,腹徑60釐米的陶甕,裡面裝有大量金銀器;後經考古人員挖掘清理,於10月11日又發現一個大小類似的陶甕,內裝有金銀器和玉器;考古人員在陶甕的旁邊還發現了一件高30釐米,腹徑25釐米的銀罐,銀罐內裝有一件精美的鑲金獸首瑪瑙杯
  • 古代金銀器:中國古代金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銀器窖藏!
    唐代是中國古代金銀器發展的鼎盛時期,金銀器是富麗堂皇的唐代宮廷藝術的標誌之一。1982年元旦,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發現一處唐代銀器窖藏,埋藏深約1.3米,出土銀質酒甕一口,甕內裝有各類銀器,另有大銀盒、盆、釵等堆放在銀甕的西側。
  • 探訪5省市金銀器展,這條金銀器曾戴在狗身上
    11月26日,「金銀曜爍 美熠四方——京冀晉豫陝五省市金銀器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幕。琳琅滿目的600餘件金銀器,令現場眾多參觀者嘆為觀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河北博物院,感受千年金銀器的魅力。據了解,展覽分為初見、容融、和合、餘緒四個部分。
  • 法門寺地宮中的珍寶盤點,尤其不能錯過這三件聖物
    很多人都知道,陝西寶雞的法門寺因為珍藏著釋迦摩尼佛骨舍利,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寺院。介紹法門寺的文章很多,一般的都是給大家回顧法門寺的千年輝煌歷程,或者從景區攻略的角度,給大家介紹老寺院、新的合十舍利塔等旅遊信息。很少有人會深度介紹法門寺的珍寶文物。今天我專門給大家介紹一下法門寺那些重要的文物。
  • 如果國寶會說話:喲喲~切克鬧!
    文明的物證前兩季節目播出時,《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曾接受記者採訪並表示,影像與文明物證的索引,一直是《如果國寶會說話》拍攝的總抓手。「以文明為坐標軸,縱向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影響,橫向則是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徐歡說。在這個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如果國寶會說話》前兩季拍攝了新石器時代、戰國秦漢等時期的50件文物。
  • 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
    大唐王朝的形成對當時世界格局的影響毋庸置疑,它成為東方文化圈當中標誌性的一個文化代表。與此同時,也是在公元7世紀前後,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開始進入歐洲和亞洲,阿拉伯帝國興起。到了公元8世紀,還有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這就是吐蕃,也在青藏高原走向強盛,它正好是在東方的大唐和西方的阿拉伯帝國之間,吐蕃跟唐的關係非常密切,後來成為納入中華文化圈的一支重要力量。
  • 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形與質完美結合 金與銀相映生輝
    室內共設4個展廳:第一展廳為金銀器珍藏品特展,陳列著戰國至明清時期的一些金銀器物;第二展廳為金銀器複製精品展,展品主要以複製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佛教金銀器和四川彭州出土的宋代窖藏金銀器為主,複製品完全按照原物1∶1的比例精心製作,重量與出土的原物相差不到5克,仿真效果惟妙惟肖;第三展廳為金銀器工藝專題展,介紹鎏金、簪花、掐絲等製作工藝和歷史;第四展廳為金銀器精美禮品展,主要展出銀壺、純銀保健杯等茶具
  •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在唐代已經掌握了近代才發現的陀螺儀原理
    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的基建工地上,施工人員在用挖土機挖土,突然發現太陽底下的土裡發出陣陣閃光,於是停止施工,輕輕把土撥開,在土裡看到了兩個大陶翁和一個銀罐,裡面裝滿了金銀器和錢幣等文物,其中,有一個圓乎乎的香薰用飾品,上面雕刻著葡萄花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 這裡珍藏著佛祖指骨舍利,地宮一開就是半個盛唐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裡處的法門鎮,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人們也不會想到,這次塌方竟引出了一場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在重建清理舊塔基時,一座地宮赫然出現在廢墟之下,經過考古人員的挖掘清理,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唐代器物,每一件都堪稱稀世珍寶!而法門寺地宮考古發現也被人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 比法門寺還要神奇三倍,甘肅平涼大雲寺在50年間出土2千多顆舍利
    大雲寺比法門寺發現的舍利更多,發現的更早,整個涇川大雲寺發現舍利的三個事件,簡直就是神話奇蹟,緣由很難被解釋清楚原因。於是,請金銀器製作大師,選寶石珍珠,做成銅、銀、金棺槨,以琉璃瓶盛裝14粒佛祖舍利,配以石函,在石函四周刻題銘文記載此事,於公元694年重新放入地宮,建塔供奉。武則天時期建造的大雲寺地宮沒有再被開啟,寺廟也漸漸被人們淡忘,明洪武3年大雲寺徹底毀於洪水,地面建築幾乎無存。
  • 陝西省的法門寺:「關中塔廟始祖」法門寺中保存最完整的舍利子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裡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10公裡,西距寶雞市90公裡。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8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佛寺院的大門,由於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是三門而立,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旅途,我們便來到了法門寺的門口,寺門內外早已擠滿了中外遊客。進了大門,我們直奔埋藏三枚舍利子的地宮。
  • 「古代金銀器」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金銀器、金銀製品在商代即已出現,春秋戰國時代已有金銀鑲嵌工藝。金銀器皿出現較晚,漢以前少見, 至唐代才開始有較多發現。目前所出北朝及唐代前期的部分金銀器皿的造型、紋飾都帶薩珊朝金銀器的風格,說明曾受到波斯金銀器的影響。紋飾以花鳥為多。工藝精湛,唐代已普遍使用了板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錘打、刻鑿、鑲嵌等技術。
  • 佛塔雷雨夜崩塌,搶救出土國寶文物,牽出唐朝皇帝爺倆暴崩舊事
    但佛塔突然崩塌還比較罕見,若要追溯,距上一次1924年杭州西湖畔雷峰塔的倒掉,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之久。 不知法門寺塔崩塌,究竟是何徵兆,不禁讓人想到唐朝爺倆皇帝,而他們的暴崩,與眼前這座崩塌的法門寺塔,竟有莫大關聯。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流傳日本的唐代佛教藝術品
    2017年全世界文物水平最高的展覽,莫過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國寶》特展了(展期為10.3-11.26)。此次特展是為了紀念京都國立博物館成立120周年,同時也是慶祝日本第一部總合性的文物保護法律《古社寺保存法》出臺120年,所以規格特別高,日本全國可移動的國寶文物來了四分之一,是日本四十一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特展。
  • 「世界十大秘色瓷」——World Top Ten Mi-se Porcelains
    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貢奉佛祖舍利的地宮出土的14件越窯秘色瓷和衣物帳碑,使人們看到了越窯秘色瓷的真實面目,破解千年謎團。2017年,也就是在法門寺秘色瓷發現30年後,考古學家又在上林湖後司岙一件瓷質匣缽上發現了「羅湖師秘色木宛」六個字, 「秘色木宛」三個字與法門寺地宮衣物帳上的文字完全相同。
  • 明年粵博七大臨展約定您:賞海外回流國寶、莫奈名畫!
    精挑細選出來的60件作品以其非凡的繪畫技藝和重要的藝術價值,展現了14到19世紀從義大利南部到荷蘭和英國的概況,包括一些歐洲最著名大師的作品,如提香、魯本斯、倫勃朗、莫奈、高更等。二、驚豔:17--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展覽時間:2020年3月13日-10月11日展覽地點:廣東省博物館三層展廳二展覽簡介:明清外銷至西方的陶瓷器,既有中國傳統紋樣和器形的器物,也有來自西方的設計和定製,甚至包括高級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