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24日,綿綿秋雨,加之此前松潘地震的影響,矗立了四百餘年的法門寺真身寶塔自上而下轟然倒塌。這一倒塌,改變了法門寺落魄沉寂了上千年的命運。深藏於塔基之下的法門寺唐代地宮在考古隊員進行發掘整理時重新面世,立刻震驚了中國,也轟動了世界。
整個地宮全長21.2米,由踏步、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和後室密龕七部分組成,模擬帝王陵墓建制,規格之高,在佛塔地宮中絕無僅有。地宮中出土了佛教界至高的聖物——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以及唐皇室供奉的121件(組)金銀器,並首次發現了久已失傳的秘色瓷器和上千件唐皇帝後的絲織品,其中包括武則天的金絲繡裙。而來自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地的20件玻璃器,更是獨具特色,為世界玻璃器考古史上空前的重大發現。
■ 1981年8月24日,由於綿綿秋雨,加之以前松潘地震的影響,矗立了四百餘年的法門寺真身寶塔自上而下轟然倒塌。
輝煌的唐代皇家寺院
法門寺,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西部的扶風縣法門鎮,東距古都西安120公裡,北倚岐山,南臨渭水,這裡曾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領族人來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在這裡發展農業,制定禮樂,修造宮室,建邦立國。周文王時,「鳳鳴岐山」,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日益強大的周人揮師東進,至周武王剪滅商紂,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
唐代是法門寺發展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相傳法門寺舍利「三十年一開,則歲谷稔而兵戈息」,因此唐代的皇帝就尊奉法門寺舍利為護國真身舍利,法門寺塔為大聖真身寶塔,法門寺升格為皇家寺院。
■ 法門寺整個地宮全長21.2米,模擬帝王陵墓建制,規格之高,在佛塔地宮中絕無僅有。
在武則天掌權和執政時期,她曾兩次將法門寺舍利迎到長安、洛陽宮中供養,聲勢浩大,並製作了極為精美的九重寶函來供養舍利。其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等皇帝每三十年開啟法門寺地宮,迎舍利於長安供養,而每一次的開啟無不朝野轟動,成為國之大典。
鹹通十四年(873年)三月,懿宗皇帝舉行了唐代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迎佛骨活動。當時從長安到法門寺三百裡間,車馬絡繹,晝夜不絕,王公大臣,競相供養,懿宗也親上安福門,「流涕沾臆」,頂禮膜拜。但佛並沒有保佑這位虔誠的懿宗皇帝,七月,懿宗駕崩。第二年正月,他的兒子僖宗皇帝將舍利歸還於法門寺地宮,並以數千件李唐王朝的絕代珍寶供養舍利於塔下地宮,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整個地宮被布置為「窮天上之莊嚴,極人間之煥麗」。
獻給佛祖的至寶
在法門寺地宮後室,考古工作者發現了20件晶瑩剔透、造型精美、紋飾獨特,有著明顯異域色彩的玻璃器。它們是從東羅馬和伊斯蘭傳入我國,後被唐僖宗皇帝奉獻給佛祖的最為珍貴的禮物。
玻璃在古代也稱琉璃,佛家世界以琉璃為寶,以琉璃光為佛的德性。琉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莊嚴之一,西方淨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作為佛家七寶之一的琉璃,其魅力不僅在於晶瑩剔透的光澤、變幻神奇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琉璃蓄納了佛家淨土的光明與智慧,是供佛修行的聖物。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即便不論佛家珍寶,玻璃在古代的價值也與黃金寶石無異。玻璃發明於公元前16或前15世紀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代埃及與羅馬將之發揚光大。中國也是世界上生產玻璃器最早的國家之一,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玻璃製造技術。在河南洛陽莊淳溝、陝西寶雞茹家莊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但玻璃製造在中國發展較為緩慢。中國的古代玻璃,多為低溫鉛鋇玻璃,透明性差,不耐高溫,易碎易裂;而西方玻璃透明性好,結實耐用,華美絢麗。二者不僅在材料成分和製作水平上相差甚大,文化風格也迥然相異。但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玻璃一直都是上層社會的奢侈品。絲綢之路開通後,西方玻璃開始傳入我國,並迅速佔領了上層社會的市場。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楓葉紋描金藍琉璃盤。
唐代,中國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方,而西方的琉璃、珠寶、香料、工藝品也不斷傳入我國。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並迅速統一阿拉伯國家,建立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阿拉伯大帝國(中國古稱「大食」)。在唐代,有正史記載的大食國遣使來朝多達39次,而民間商人往來更加頻繁。在長安西市上,有許多出售寶石、琉璃、香料的胡商在經營。除陸上絲綢之路外,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開始繁榮起來。唐代在廣州設市舶使,專管稅收,外國商人只要不違犯唐朝法律,皆可自由貿易往來。大曆八年(773年),嶺南節度使陸嗣恭在平定哥舒晃叛亂時,在廣州「誅戮舶商,沒其財數百萬私有之」(《新唐書·陸嗣恭傳》),並將掠奪來的九寸琉璃盤獻給代宗,代宗「以為至寶」,玻璃器之珍貴可見一斑。
亭亭玉立:淡黃琉璃瓶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20件玻璃器,可謂各具特色。其中一件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亭亭玉立,尤為引人注目。它高21釐米,腹徑16釐米;黃色透明,無模吹製成形;盤口、細頸、鼓腹、圈足;肩部纏貼一道相同顏色的玻璃絲;腹部貼有四排裝飾,第一排為8個深藍色同心圓形飾,第二排為6個不規則五角星飾,第三排為6個蓮芯樣圓形飾,靠近底部的第四排為6個深藍色水滴形裝飾。這種粘絲和貼花的玻璃器熱加工裝飾工藝於羅馬帝國晚期流行,尤其是東羅馬的玻璃工匠們喜歡在玻璃器皿上纏貼多道同色或不同顏色的玻璃絲作為裝飾。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佔領地中海東岸以後,伊斯蘭玻璃工匠們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工藝,除了生產與羅馬玻璃很難區分的貼絲器皿外,還生產羅馬玻璃中不常見到的貼花器皿,如圓形飾、星狀飾(六角形、五角形或三角形)等。法門寺出土的這件玻璃器,與現藏德國柏林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一件盤口貼塑梨形玻璃瓶極為相似,推測為6~7世紀拜佔庭晚期或伊斯蘭早期地中海東岸所生產。
■ 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黃色透明,無模吹製成形,其表面的粘絲和貼花的玻璃器熱加工裝飾工藝流行於羅馬帝國晚期。
沉醉深湛:藍色刻花玻璃
在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中,數量最多的要數藍色玻璃盤,一共六件。其中一件米哈拉布紋藍色琉璃盤,無模吹製成形,紋飾鐫刻;侈口、平沿、淺腹、平底;通體呈藍色,光潔透明;盤面刻滿紋飾,主體紋飾為以雙線勾勒出的十字形框架,盤心為正方形方框,方框外刻四個拱門形狀的尖瓣,與中心方框組成四個「米哈拉布」紋樣,四個尖瓣內各刻一朵五瓣葉子植物紋,尖瓣之間也飾以植物紋。「米哈拉布」是阿拉伯語音譯,西方譯為「壁龕」,是伊斯蘭教清真寺禮拜殿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它是設於禮拜殿後牆正中處的小拱門,朝向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克爾白(麥加聖寺中的立方形高大石殿),以表示穆斯林禮拜的正向。
另一件楓葉紋描金藍琉璃盤,無模吹製成形,通體藍色,透明光潔,盤中心也刻有四個伊斯蘭「米哈拉布」紋樣。其外有八片五葉的植物葉,我們稱之為楓葉,但美國學者、紐約康寧玻璃博物館館長羅伯特·布裡爾認為是大麻葉,因為大麻原產地位於中亞,並在中亞有著很重要和很廣泛的用途。八片葉子以八個連弧紋連接,最外為一圈陶索紋,其兩側刻滿斜線紋。在八個連弧紋之間和陶索紋外側,均有金粉描繪,使得已經很華麗的盤子更加光彩奪目。這種將磨刻與描金兩種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玻璃器,是伊斯蘭最早的描金玻璃器。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神聖的伊斯蘭米哈拉布紋藍色琉璃盤。
類似的刻花藍色玻璃盤還有4件。分別是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十字團花紋藍琉璃盤、八瓣團花紋藍色琉璃盤、楓葉紋藍色琉璃盤。它們均為透明的深藍色,平底稍向上凸,侈口。盤的口沿稍有差別,有的圓唇,有的平唇,盤的外底部有加工的鐵棒疤痕,盤的內底刻有不同的紋飾,以植物的枝、葉、花及幾何圖案為主題,但每件盤子的圖案各異。藝術家熟練地運用了葡萄葉紋、葵花紋、枝條紋、繩索紋以及一些幾何圖案如菱形紋、十字紋、三角紋、正弦紋等,再加上密集的平行細斜線紋劃出地紋,組成繁麗的圖案,這些都是伊斯蘭早期最典型的繪畫圖案。刻紋玻璃工藝也是伊斯蘭玻璃匠從羅馬帝國繼承下來的工藝之一,在伊斯蘭早期流行一時,但像這樣完整保存下來的刻紋玻璃器皿非常罕見。這批刻花玻璃盤是伊斯蘭早期玻璃器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939年在伊朗內沙布爾發掘時曾發現一批玻璃殘片,其中一件刻紋玻璃盤,深藍透明,盤子的內底布滿繁麗的刻紋圖案,其葵花紋、繩索紋和葡萄葉紋與法門寺出土的刻紋玻璃盤最為相似。法門寺出土的這6件完整的刻紋藍玻璃盤很可能就來自於伊朗高原的內沙布爾。內沙布爾在九世紀以後是伊斯蘭重要的玻璃製造中心之一,也是東西貿易的商業重鎮。
異色一抹:拉斯特彩罌粟紋黃色玻璃盤
與藍色玻璃盤風格迥異的是一件拉斯特彩罌粟紋黃色玻璃盤,高2.7釐米,口徑14釐米,敞口,翻沿、圓唇、直壁,平底微凸起,底外壁有粘棒疤痕,玻璃為無色透明,稍泛黃綠色,盤內壁口沿處繪有12個黑色半圓弧紋,腹壁下部繪二周黑色弦紋,底部繪有黑色罌粟紋。盤內壁除了黑色花紋外,施滿不透明黃色釉作為底色。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拉斯特彩罌粟紋黃色玻璃盤。一般認為拉斯特彩自8世紀起源於埃及,為二次燒成,9世紀傳入兩河流域並移植到陶器上。
一般認為拉斯特彩自8世紀起源於埃及,為二次燒成,9世紀傳入兩河流域並移植到陶器上形成著名的拉斯特彩陶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藏9世紀拉斯特彩花草幾何紋陶盤的燒制工藝與法門寺所發現的這件拉斯特彩盤的工藝相同,推測其產地應在伊拉克境內。
也有學者認為法門寺的罌粟紋黃色玻璃盤應為釉彩玻璃,伊斯蘭的釉彩玻璃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一般認為伊斯蘭釉彩玻璃的使用年代是公元12~15世紀,早於9世紀的釉彩玻璃很罕見。但在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伊斯蘭部收藏的內沙布爾發掘品中卻發現了類似的釉彩玻璃,也是在無色透明的玻璃上塗上黃色作為底色,繪有黑色圖案,與法門寺的這件釉彩盤很相似,由此推測其原產地很可能是伊朗的內沙布爾。
淡雅清新:玻璃杯與藍色香水瓶
桶形杯是伊斯蘭玻璃的常見器型。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伊朗內沙布爾發掘時,曾發現多件8~9世紀的桶形杯,但都是素麵。法門寺中出土的桶形杯,無色透明、直口、尖唇、深腹,平底微上凸,腹壁稍外鼓,壁面上卻裝飾有五組花紋,每組中間為菱紋,菱紋內飾雙環紋,菱紋上下各飾三組雙環紋,紋飾為模製印花,它發源於羅馬帝國時期。拉姆在《近東中世紀玻璃和石雕器》中收錄的玻璃杯與法門寺出土的這件杯子十分相似。另有一件內圈足淺黃色琉璃杯,直筒,杯內底部有一圈貼塑的玻璃條,起加固杯底作用,這一特點流行于波斯薩珊晚期及伊斯蘭時期,在伊朗、約旦等地均有此類器物的出土。
■ 法門寺出土的淺黃色琉璃杯,杯內底部有一圈貼塑的玻璃條,起加固杯底作用,這一特點流行于波斯薩珊晚期及伊斯蘭時期。
法門寺出土的一件素麵圜底細頸藍琉璃瓶,壁薄如紙,以前破碎未進行修復,資料也未發表。修復後,從顏色、形制上看,與河北定縣靜志寺出土的宋代小口卵形深藍色玻璃香水瓶幾乎完全一致。由此推測,靜志寺出土的小口卵形深藍色玻璃香水瓶應該屬唐代進口過來的伊斯蘭早期玻璃香水瓶。
■ 法門寺出土的菱形雙環紋直筒琉璃杯,晶瑩可愛。這種桶形杯是伊斯蘭玻璃的常見器型。
翠色晶瑩:玻璃茶碗、茶託
在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中,有兩件器物——茶碗、茶託是典型的中國器形。二十餘年來,所有的專家學者及講解工作者都驕傲地認為它們是我們中國唐朝自己生產的玻璃,而且一直也沒有引起大家的懷疑。2011年6月,法門寺博物館與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技考古中心合作,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玻璃器首次進行了無損檢測。從化學成分的特點看,法門寺出土的所有玻璃器,包括玻璃茶碗、茶託,全部為鈉鈣矽酸鹽玻璃,其中氧化鎂與氧化鉀含量都超過了1.5%,屬於植物灰型鈉鈣矽酸鹽玻璃,與典型的波斯薩珊玻璃、伊斯蘭玻璃的成分特點十分相似,而非唐代中國典型的高鉛玻璃,應全部為輸入品。
■ 在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中,這兩件玻璃茶碗、茶託是典型的中國器形。但從化學成分的特點看,其成份為鈉鈣矽酸鹽玻璃,與典型的波斯薩珊玻璃、伊斯蘭玻璃的成分特點十分相似,而非唐代中國典型的高鉛玻璃,應為輸入品。
唐代中西貿易十分繁榮,有許多中國商人到外國經商,也有許多外國商人到中國來經營,各方對彼此的文化非常了解,如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瓷,為適應外銷的需要,常做一些帶彩堆貼的胡人舞樂圖、獅形圖,彩繪的椰林、葡萄以及一些鳥鵲等,顯然具有西亞、波斯風格。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打撈的「黑石」號唐代沉船,為阿拉伯商船,船上中國瓷器達到67000多件,其中長沙窯瓷約56500件,帶有明顯的阿拉伯風格圖案和裝飾,這說明唐代長沙窯為了適應西亞市場需求而調整了自己的產品特色,也為確立長沙窯的外銷瓷器窯場地位提供了證據。同樣,外商對中國銷售的一些產品,也要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和習俗,也要製作一些符合中國器形特點的產品。地宮出土的茶碗、茶託,應是阿拉伯商人按照中國的要求而生產的。
綜上所述,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伊斯蘭玻璃器,大部分應屬於伊朗內沙布爾地區所生產,是公元9世紀阿拉伯帝國強盛時期阿拔斯王朝的產品。它不僅吸收了古羅馬和波斯帝國玻璃生產的工藝和精神,又將早期的伊斯蘭文化及風格融入其中。這些玻璃器數量較多,紀年清晰,出土地明確,且器型完整、製作精美、紋飾華麗,是世界伊斯蘭玻璃考古的重大發現,對世界伊斯蘭玻璃研究影響深遠。
作者為法門寺博物館副館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