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奇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玻璃器

2020-12-23 上遊新聞

1981年8月24日,綿綿秋雨,加之此前松潘地震的影響,矗立了四百餘年的法門寺真身寶塔自上而下轟然倒塌。這一倒塌,改變了法門寺落魄沉寂了上千年的命運。深藏於塔基之下的法門寺唐代地宮在考古隊員進行發掘整理時重新面世,立刻震驚了中國,也轟動了世界。

整個地宮全長21.2米,由踏步、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和後室密龕七部分組成,模擬帝王陵墓建制,規格之高,在佛塔地宮中絕無僅有。地宮中出土了佛教界至高的聖物——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以及唐皇室供奉的121件(組)金銀器,並首次發現了久已失傳的秘色瓷器和上千件唐皇帝後的絲織品,其中包括武則天的金絲繡裙。而來自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地的20件玻璃器,更是獨具特色,為世界玻璃器考古史上空前的重大發現。

■ 1981年8月24日,由於綿綿秋雨,加之以前松潘地震的影響,矗立了四百餘年的法門寺真身寶塔自上而下轟然倒塌。

輝煌的唐代皇家寺院

法門寺,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西部的扶風縣法門鎮,東距古都西安120公裡,北倚岐山,南臨渭水,這裡曾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領族人來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在這裡發展農業,制定禮樂,修造宮室,建邦立國。周文王時,「鳳鳴岐山」,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日益強大的周人揮師東進,至周武王剪滅商紂,開創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

唐代是法門寺發展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相傳法門寺舍利「三十年一開,則歲谷稔而兵戈息」,因此唐代的皇帝就尊奉法門寺舍利為護國真身舍利,法門寺塔為大聖真身寶塔,法門寺升格為皇家寺院。

■ 法門寺整個地宮全長21.2米,模擬帝王陵墓建制,規格之高,在佛塔地宮中絕無僅有。

在武則天掌權和執政時期,她曾兩次將法門寺舍利迎到長安、洛陽宮中供養,聲勢浩大,並製作了極為精美的九重寶函來供養舍利。其後,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等皇帝每三十年開啟法門寺地宮,迎舍利於長安供養,而每一次的開啟無不朝野轟動,成為國之大典。

鹹通十四年(873年)三月,懿宗皇帝舉行了唐代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迎佛骨活動。當時從長安到法門寺三百裡間,車馬絡繹,晝夜不絕,王公大臣,競相供養,懿宗也親上安福門,「流涕沾臆」,頂禮膜拜。但佛並沒有保佑這位虔誠的懿宗皇帝,七月,懿宗駕崩。第二年正月,他的兒子僖宗皇帝將舍利歸還於法門寺地宮,並以數千件李唐王朝的絕代珍寶供養舍利於塔下地宮,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整個地宮被布置為「窮天上之莊嚴,極人間之煥麗」。

獻給佛祖的至寶

在法門寺地宮後室,考古工作者發現了20件晶瑩剔透、造型精美、紋飾獨特,有著明顯異域色彩的玻璃器。它們是從東羅馬和伊斯蘭傳入我國,後被唐僖宗皇帝奉獻給佛祖的最為珍貴的禮物。

玻璃在古代也稱琉璃,佛家世界以琉璃為寶,以琉璃光為佛的德性。琉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莊嚴之一,西方淨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作為佛家七寶之一的琉璃,其魅力不僅在於晶瑩剔透的光澤、變幻神奇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琉璃蓄納了佛家淨土的光明與智慧,是供佛修行的聖物。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

即便不論佛家珍寶,玻璃在古代的價值也與黃金寶石無異。玻璃發明於公元前16或前15世紀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代埃及與羅馬將之發揚光大。中國也是世界上生產玻璃器最早的國家之一,至遲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玻璃製造技術。在河南洛陽莊淳溝、陝西寶雞茹家莊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但玻璃製造在中國發展較為緩慢。中國的古代玻璃,多為低溫鉛鋇玻璃,透明性差,不耐高溫,易碎易裂;而西方玻璃透明性好,結實耐用,華美絢麗。二者不僅在材料成分和製作水平上相差甚大,文化風格也迥然相異。但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玻璃一直都是上層社會的奢侈品。絲綢之路開通後,西方玻璃開始傳入我國,並迅速佔領了上層社會的市場。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楓葉紋描金藍琉璃盤。

唐代,中國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方,而西方的琉璃、珠寶、香料、工藝品也不斷傳入我國。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並迅速統一阿拉伯國家,建立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阿拉伯大帝國(中國古稱「大食」)。在唐代,有正史記載的大食國遣使來朝多達39次,而民間商人往來更加頻繁。在長安西市上,有許多出售寶石、琉璃、香料的胡商在經營。除陸上絲綢之路外,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開始繁榮起來。唐代在廣州設市舶使,專管稅收,外國商人只要不違犯唐朝法律,皆可自由貿易往來。大曆八年(773年),嶺南節度使陸嗣恭在平定哥舒晃叛亂時,在廣州「誅戮舶商,沒其財數百萬私有之」(《新唐書·陸嗣恭傳》),並將掠奪來的九寸琉璃盤獻給代宗,代宗「以為至寶」,玻璃器之珍貴可見一斑。

亭亭玉立:淡黃琉璃瓶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20件玻璃器,可謂各具特色。其中一件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亭亭玉立,尤為引人注目。它高21釐米,腹徑16釐米;黃色透明,無模吹製成形;盤口、細頸、鼓腹、圈足;肩部纏貼一道相同顏色的玻璃絲;腹部貼有四排裝飾,第一排為8個深藍色同心圓形飾,第二排為6個不規則五角星飾,第三排為6個蓮芯樣圓形飾,靠近底部的第四排為6個深藍色水滴形裝飾。這種粘絲和貼花的玻璃器熱加工裝飾工藝於羅馬帝國晚期流行,尤其是東羅馬的玻璃工匠們喜歡在玻璃器皿上纏貼多道同色或不同顏色的玻璃絲作為裝飾。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佔領地中海東岸以後,伊斯蘭玻璃工匠們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工藝,除了生產與羅馬玻璃很難區分的貼絲器皿外,還生產羅馬玻璃中不常見到的貼花器皿,如圓形飾、星狀飾(六角形、五角形或三角形)等。法門寺出土的這件玻璃器,與現藏德國柏林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一件盤口貼塑梨形玻璃瓶極為相似,推測為6~7世紀拜佔庭晚期或伊斯蘭早期地中海東岸所生產。

■ 法門寺地宮中出土的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黃色透明,無模吹製成形,其表面的粘絲和貼花的玻璃器熱加工裝飾工藝流行於羅馬帝國晚期。

沉醉深湛:藍色刻花玻璃

在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中,數量最多的要數藍色玻璃盤,一共六件。其中一件米哈拉布紋藍色琉璃盤,無模吹製成形,紋飾鐫刻;侈口、平沿、淺腹、平底;通體呈藍色,光潔透明;盤面刻滿紋飾,主體紋飾為以雙線勾勒出的十字形框架,盤心為正方形方框,方框外刻四個拱門形狀的尖瓣,與中心方框組成四個「米哈拉布」紋樣,四個尖瓣內各刻一朵五瓣葉子植物紋,尖瓣之間也飾以植物紋。「米哈拉布」是阿拉伯語音譯,西方譯為「壁龕」,是伊斯蘭教清真寺禮拜殿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它是設於禮拜殿後牆正中處的小拱門,朝向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克爾白(麥加聖寺中的立方形高大石殿),以表示穆斯林禮拜的正向。

另一件楓葉紋描金藍琉璃盤,無模吹製成形,通體藍色,透明光潔,盤中心也刻有四個伊斯蘭「米哈拉布」紋樣。其外有八片五葉的植物葉,我們稱之為楓葉,但美國學者、紐約康寧玻璃博物館館長羅伯特·布裡爾認為是大麻葉,因為大麻原產地位於中亞,並在中亞有著很重要和很廣泛的用途。八片葉子以八個連弧紋連接,最外為一圈陶索紋,其兩側刻滿斜線紋。在八個連弧紋之間和陶索紋外側,均有金粉描繪,使得已經很華麗的盤子更加光彩奪目。這種將磨刻與描金兩種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玻璃器,是伊斯蘭最早的描金玻璃器。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神聖的伊斯蘭米哈拉布紋藍色琉璃盤。

類似的刻花藍色玻璃盤還有4件。分別是八瓣團花描金藍琉璃盤、十字團花紋藍琉璃盤、八瓣團花紋藍色琉璃盤、楓葉紋藍色琉璃盤。它們均為透明的深藍色,平底稍向上凸,侈口。盤的口沿稍有差別,有的圓唇,有的平唇,盤的外底部有加工的鐵棒疤痕,盤的內底刻有不同的紋飾,以植物的枝、葉、花及幾何圖案為主題,但每件盤子的圖案各異。藝術家熟練地運用了葡萄葉紋、葵花紋、枝條紋、繩索紋以及一些幾何圖案如菱形紋、十字紋、三角紋、正弦紋等,再加上密集的平行細斜線紋劃出地紋,組成繁麗的圖案,這些都是伊斯蘭早期最典型的繪畫圖案。刻紋玻璃工藝也是伊斯蘭玻璃匠從羅馬帝國繼承下來的工藝之一,在伊斯蘭早期流行一時,但像這樣完整保存下來的刻紋玻璃器皿非常罕見。這批刻花玻璃盤是伊斯蘭早期玻璃器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939年在伊朗內沙布爾發掘時曾發現一批玻璃殘片,其中一件刻紋玻璃盤,深藍透明,盤子的內底布滿繁麗的刻紋圖案,其葵花紋、繩索紋和葡萄葉紋與法門寺出土的刻紋玻璃盤最為相似。法門寺出土的這6件完整的刻紋藍玻璃盤很可能就來自於伊朗高原的內沙布爾。內沙布爾在九世紀以後是伊斯蘭重要的玻璃製造中心之一,也是東西貿易的商業重鎮。

異色一抹:拉斯特彩罌粟紋黃色玻璃盤

與藍色玻璃盤風格迥異的是一件拉斯特彩罌粟紋黃色玻璃盤,高2.7釐米,口徑14釐米,敞口,翻沿、圓唇、直壁,平底微凸起,底外壁有粘棒疤痕,玻璃為無色透明,稍泛黃綠色,盤內壁口沿處繪有12個黑色半圓弧紋,腹壁下部繪二周黑色弦紋,底部繪有黑色罌粟紋。盤內壁除了黑色花紋外,施滿不透明黃色釉作為底色。

■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拉斯特彩罌粟紋黃色玻璃盤。一般認為拉斯特彩自8世紀起源於埃及,為二次燒成,9世紀傳入兩河流域並移植到陶器上。

一般認為拉斯特彩自8世紀起源於埃及,為二次燒成,9世紀傳入兩河流域並移植到陶器上形成著名的拉斯特彩陶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博物館藏9世紀拉斯特彩花草幾何紋陶盤的燒制工藝與法門寺所發現的這件拉斯特彩盤的工藝相同,推測其產地應在伊拉克境內。

也有學者認為法門寺的罌粟紋黃色玻璃盤應為釉彩玻璃,伊斯蘭的釉彩玻璃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一般認為伊斯蘭釉彩玻璃的使用年代是公元12~15世紀,早於9世紀的釉彩玻璃很罕見。但在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伊斯蘭部收藏的內沙布爾發掘品中卻發現了類似的釉彩玻璃,也是在無色透明的玻璃上塗上黃色作為底色,繪有黑色圖案,與法門寺的這件釉彩盤很相似,由此推測其原產地很可能是伊朗的內沙布爾。

淡雅清新:玻璃杯與藍色香水瓶

桶形杯是伊斯蘭玻璃的常見器型。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伊朗內沙布爾發掘時,曾發現多件8~9世紀的桶形杯,但都是素麵。法門寺中出土的桶形杯,無色透明、直口、尖唇、深腹,平底微上凸,腹壁稍外鼓,壁面上卻裝飾有五組花紋,每組中間為菱紋,菱紋內飾雙環紋,菱紋上下各飾三組雙環紋,紋飾為模製印花,它發源於羅馬帝國時期。拉姆在《近東中世紀玻璃和石雕器》中收錄的玻璃杯與法門寺出土的這件杯子十分相似。另有一件內圈足淺黃色琉璃杯,直筒,杯內底部有一圈貼塑的玻璃條,起加固杯底作用,這一特點流行于波斯薩珊晚期及伊斯蘭時期,在伊朗、約旦等地均有此類器物的出土。

■ 法門寺出土的淺黃色琉璃杯,杯內底部有一圈貼塑的玻璃條,起加固杯底作用,這一特點流行于波斯薩珊晚期及伊斯蘭時期。

法門寺出土的一件素麵圜底細頸藍琉璃瓶,壁薄如紙,以前破碎未進行修復,資料也未發表。修復後,從顏色、形制上看,與河北定縣靜志寺出土的宋代小口卵形深藍色玻璃香水瓶幾乎完全一致。由此推測,靜志寺出土的小口卵形深藍色玻璃香水瓶應該屬唐代進口過來的伊斯蘭早期玻璃香水瓶。

■ 法門寺出土的菱形雙環紋直筒琉璃杯,晶瑩可愛。這種桶形杯是伊斯蘭玻璃的常見器型。

翠色晶瑩:玻璃茶碗、茶託

在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中,有兩件器物——茶碗、茶託是典型的中國器形。二十餘年來,所有的專家學者及講解工作者都驕傲地認為它們是我們中國唐朝自己生產的玻璃,而且一直也沒有引起大家的懷疑。2011年6月,法門寺博物館與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技考古中心合作,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玻璃器首次進行了無損檢測。從化學成分的特點看,法門寺出土的所有玻璃器,包括玻璃茶碗、茶託,全部為鈉鈣矽酸鹽玻璃,其中氧化鎂與氧化鉀含量都超過了1.5%,屬於植物灰型鈉鈣矽酸鹽玻璃,與典型的波斯薩珊玻璃、伊斯蘭玻璃的成分特點十分相似,而非唐代中國典型的高鉛玻璃,應全部為輸入品。

■ 在法門寺出土的玻璃器中,這兩件玻璃茶碗、茶託是典型的中國器形。但從化學成分的特點看,其成份為鈉鈣矽酸鹽玻璃,與典型的波斯薩珊玻璃、伊斯蘭玻璃的成分特點十分相似,而非唐代中國典型的高鉛玻璃,應為輸入品。

唐代中西貿易十分繁榮,有許多中國商人到外國經商,也有許多外國商人到中國來經營,各方對彼此的文化非常了解,如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瓷,為適應外銷的需要,常做一些帶彩堆貼的胡人舞樂圖、獅形圖,彩繪的椰林、葡萄以及一些鳥鵲等,顯然具有西亞、波斯風格。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打撈的「黑石」號唐代沉船,為阿拉伯商船,船上中國瓷器達到67000多件,其中長沙窯瓷約56500件,帶有明顯的阿拉伯風格圖案和裝飾,這說明唐代長沙窯為了適應西亞市場需求而調整了自己的產品特色,也為確立長沙窯的外銷瓷器窯場地位提供了證據。同樣,外商對中國銷售的一些產品,也要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和習俗,也要製作一些符合中國器形特點的產品。地宮出土的茶碗、茶託,應是阿拉伯商人按照中國的要求而生產的。

綜上所述,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伊斯蘭玻璃器,大部分應屬於伊朗內沙布爾地區所生產,是公元9世紀阿拉伯帝國強盛時期阿拔斯王朝的產品。它不僅吸收了古羅馬和波斯帝國玻璃生產的工藝和精神,又將早期的伊斯蘭文化及風格融入其中。這些玻璃器數量較多,紀年清晰,出土地明確,且器型完整、製作精美、紋飾華麗,是世界伊斯蘭玻璃考古的重大發現,對世界伊斯蘭玻璃研究影響深遠。

作者為法門寺博物館副館長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專家研究稱:法門寺地宮出土水晶球為感應舍利
    本報訊 (記者趙爭耀)法門寺唐代地宮考古出土的五重寶函包裹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自1987年出土以來聲譽全球,但與其同出秘龕的兩枚水晶球卻一直寂寂無聞。4月21日,記者從法門寺佛舍利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獲悉,專家最新研究表明,這一對水晶球實際上是佛指真身舍利的感應舍利,體現著佛教中國化過程中靈骨、影骨和感應舍利「三位一體」的佛舍利體系的新特點。「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法門寺唐代地宮的秘龕五重寶函,從外向內主要分別是鐵函、銀函、檀香木函、水晶槨子和玉棺,靈骨舍利就安奉於最裡面的玉棺之中。
  • 實拍法門寺地宮發掘現場和出土文物,珍貴的七重寶函,還有舍利子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時期,在唐代時期成為重要的佛教寺院,被譽為「皇家寺廟」。法門寺因為安置了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而成為了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80年代,考古人員對法門寺地宮進行了發掘,圖中是當時的發掘現場實拍。
  • 法門寺地宮中的珍寶盤點,尤其不能錯過這三件聖物
    法門寺景區由管委會統一管理,但其實內部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老寺院,主要看點是佛塔和地宮,當年正是在地宮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是老寺院面積很小,不利於文物展示,因此在老寺院旁邊修建了珍寶館,是一個國家二級博物館。還有一部分就是為了新建的合十舍利塔 ,是現代旅遊的產物。
  • 陝西《法門寺地宮與唐代文物大展》從臺北移至高雄展出
    由臺灣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和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法門寺地宮與唐代文物大展》2010年10月29日至2011年1月9日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圓滿完成展任務出後,即日將移至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展出。
  • 法門寺國寶圖賞,玻璃杯穿越1200年,失傳千年的秘色瓷無法複製
    唐代的琉璃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玻璃,這個杯子於1987年出土於佛教聖地法門寺的佛塔地宮,也是用來供奉佛指舍利的。1987年,法門寺佛塔在一夜暴雨後倒塌,文物部門決定重新佛塔,在塔基下發掘出了地宮,地宮石門的打開震驚了全世界,共出土珍貴文物1200件,其中的琉璃器有二十多件,製作精美,花紋細膩,令人驚嘆。
  • 書單|玻璃器研究書單
    按器形、用途分為玻璃容器、喪葬用玻璃器和玻璃裝飾品。有較多為羅馬波斯進口的玻璃器。此時與西方的玻璃貿易仍在繼續,西亞的晚期薩珊玻璃和早期伊斯蘭玻璃仍不斷通過絲綢之路輸入我國。唐/玻璃茶盞/法門寺博物館藏隋唐貴族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相當精美,國產玻璃較魏晉南北朝有所增加,不過這時的玻璃器和漢仿玉玻璃不同,主要注重表現玻璃晶瑩剔透的質感效果。
  • 十八世紀清代宮廷的西洋玻璃器
    中國的玻璃工藝,或可追溯到周代,從戰國曾侯乙墓的蜻蜓眼到唐代法門寺地宮的藍玻璃盤,玻璃常涉儀軌、信仰之器物,而被視為珍罕之物。及至清代,玻璃器在宮廷被廣泛運用,或以為玻璃窗、玻璃鏡,而成為生活之側面;或作為望遠鏡、放大鏡,而蘊藉西洋科學之精髓;或經造辦處之巧思匠運,而成案頭之雅玩清供,怡情養性。
  • 法門寺佛骨舍利「伴出」有感應舍利
    原標題:專家最新認定法門寺佛骨舍利「伴出」有感應舍利新華網西安4月21日電(記者馮國、李樹峰)作為現存唯一的佛指舍利,陝西法門寺唐代地宮考古出土的五重寶函包裹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自1987年出土以來享譽全球,但與其同出秘龕的兩枚水晶球一直寂寂無聞。
  • 比法門寺還要神奇三倍,甘肅平涼大雲寺在50年間出土2千多顆舍利
    說起佛寺出土舍利的神奇故事,陝西法門寺不及甘肅平涼大雲寺國內的很多佛教聖地寺廟和石窟都很低調,他們都曾經是古代商道匯聚的重要地區中心,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過境遷,過去的商道大路變成了荒僻小徑,而這些地區漸漸沒落,逐步被人遺忘。
  • 法門寺位於哪裡?有怎麼樣的歷史?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千米的法門鎮,東面距離西安120千米,西面距寶雞96千米。被稱為「關中塔廟始祖」的法門寺是我國古代安置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它擁有著璀璨佛教文化,因此又被稱為「皇帝佛國」。
  •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
    法門寺位於寶雞市扶風縣以北10公裡處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周魏以前寺廟稱為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 親歷佛教聖地法門寺佛光現象,無法解釋的現代之謎?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北十公裡的地方,因1987年4月3日法門寺佛塔修繕施工現場,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塔下地宮。法門寺因地宮出土唐朝時期皇家供養的無數珍寶和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佛骨指舍利,而聞名世界享譽中外,同時又有幾次神秘的發光事件事件,而使法門寺披上一層神秘而濃厚的色彩。
  • 這裡珍藏著佛祖指骨舍利,地宮一開就是半個盛唐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裡處的法門鎮,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人們也不會想到,這次塌方竟引出了一場考古界的重大發現,在重建清理舊塔基時,一座地宮赫然出現在廢墟之下,經過考古人員的挖掘清理,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唐代器物,每一件都堪稱稀世珍寶!而法門寺地宮考古發現也被人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 30多年前,一寺廟出土了一截骨頭,為何成為了一級文物?
    法門寺地宮入口1987年2月,陝西省計劃對法門寺塔進行重修。重修前要對古塔進行清理,省考古專家進駐法門寺之前,扶風縣已經將殘存的半壁殘存的塔磚進行了清理,結果沒有什麼重要發現。就在眾人發現金子不久,又有考古隊員在20米處發現了甬道,法門寺地宮的入口找到了!4月6日上午十點鐘,專家懷著興奮的心情走下了地宮20級臺階,每一層臺階之上都堆滿了銅錢。地宮門上的大鐵鎖歷經1100多年已經沒有全部損毀,還保持著當初掛上去的樣子。專家取下鐵鎖打開大門之後,發現這座地宮的精美不下於一個帝王陵。
  • 困擾4國專家的「蝴蝶結」山西古寺地宮出土的盒子,或成千古謎團
    困擾4國專家的「蝴蝶結」山西古寺地宮出土的盒子,或成千古謎團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而今天要講的是一件在陝西法門寺地宮中所發現的一件物品。這件文物上面的蝴蝶結,竟成了困擾四國專家的難題。
  • 法門寺國寶,唐代金銀器,世界最早的陀螺儀,比歐洲早10個世紀
    香囊此前也出土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發現,英國的哈剋期美術館,日本的正倉院也均藏有我國唐代的銀香囊,不過以前人們都稱其為「燻球」,而法門寺地宮《物帳碑》明確記載其為「香囊」,則更正了以前考古定名的錯誤。同時,我們也明白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從四川返回長安,讓高力士到馬嵬坡尋找楊貴妃屍體時,「唯香囊在」之香囊不是用香料和絲織物縫製的香包,而是以金銀製成的薰香器物。
  • 這位專家用一張舊報紙,解開法門寺寶函上的封印帶,不服不行
    陝西寶雞的法門寺,是一座具有19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剎,在法門寺中出土了大量的遺寶,比如法門寺寶函,就是專家們發現的神秘遺寶之一。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法門寺寶函上,曾系有一條千年封印帶,專家們為了打開寶函,且不損壞封印帶,竟然冒險嘗試了一個「笨方法」,究竟是什麼方法呢?
  • 荔枝說:佛頂骨移駕牛首山地宮 南京那些神秘地宮
    開放時間:9:00-17:00   推薦路線:雨花颱風景區—浡泥國王墓—牛首山北坡   ◎大報恩寺遺址   說到神秘地宮,就不得不提大報恩寺遺址。(ps: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也正在建,即將開放喔)   即將移駕牛首山遺址公園的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即出土於大報恩寺下的地宮。
  • 法門寺佛指舍利真偽考
    自1987年法門寺佛指舍利出土的新聞轟動全球,十多年來世界各地的信徒和顯要們紛紛前來瞻拜。中國的最高領導人也曾親到法門寺觀瞻。法門寺共出土四枚舍利,四枚舍利外形和尺寸都極為相似,呈方形或圓形中空管狀。今日所謂的真身舍利為骨質,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