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24日,位於陝西扶風縣城北邊的明代法門寺塔,在歷經了402年的風雨之後坍塌了。法門寺塔半壁坍塌,殘磚碎瓦堆積如山,幾十尊銅佛像和大批珍貴的宋元版積沙藏經善本被壓在了下面。
寺廟和尚立刻將情況上報,省考古隊聞訊而動,對塔基外圍進行了清理和發掘。經過發掘,發現了兩層塔基,最下層為唐代塔基。
1987年2月,陝西省計劃對法門寺塔進行重修。重修前要對古塔進行清理,省考古專家進駐法門寺之前,扶風縣已經將殘存的半壁殘存的塔磚進行了清理,結果沒有什麼重要發現。
4月3日這天,文物專家對塔基進行第二次清理。工人們開始撬動巨大石塊,搬掉土礫。經過仔細看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在挪動第二塊石板時,專家發現了一塊漢白玉石板,一隻威風凜凜的漢白玉獅子銜著鐵環雕刻在石板之上。在漢白玉石板上,發現了一條裂縫。
考古隊員立刻拿來電筒往裂縫裡照去,這一看不打緊,漢白玉石板後面有一個隔層,裡面堆滿了密密麻麻的金銀器物。就在眾人發現金子不久,又有考古隊員在20米處發現了甬道,法門寺地宮的入口找到了!
4月6日上午十點鐘,專家懷著興奮的心情走下了地宮20級臺階,每一層臺階之上都堆滿了銅錢。地宮門上的大鐵鎖歷經1100多年已經沒有全部損毀,還保持著當初掛上去的樣子。專家取下鐵鎖打開大門之後,發現這座地宮的精美不下於一個帝王陵。
法門寺地宮仿照帝王陵建造,坐南朝北呈「甲」字形,為頂窯洞式石質建成。整個地宮由踏步臺階、平臺、甬道、前室、中室、後室、秘龕七個部分組成,全長21.2米。
經過地宮臺階,又下到第二層,第二層有一石門,石門被兩塊石碑堵住。其中一塊石碑是修建地宮情況的《志文碑》,一塊是記錄地宮供奉情況的《物帳碑》。
打開第二道石門,專家便進入了前室、中室、後室之中。在地宮的前、中、後室內沉寂了1100多年的唐代2000多件精美文物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一時間震驚了考古人員、震驚了所有人。大唐盛世的光華,一下子在法門寺地宮中得到彰顯。
在法門寺地宮中,共發現了被唐朝幾個皇帝頂禮膜拜的佛骨舍利4枚,其中1枚是「靈骨」,3枚是「影骨」。還有唐朝皇室供奉的121件金銀器,其中唐懿宗、唐僖宗父子供奉的有100餘件。
地宮之中發現了唐代秘色瓷器,為中國陶瓷考古最重要的發現,地宮中發現的來自羅馬的玻璃器物,是世界琉璃器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
地宮中有上千件唐代絲織工藝的絲織物,其中包括武則天的金繡裙。還有400多件珠寶玉石及數百件漆木器,還有水晶棺槨及代表法身佛大日如來、釋迦牟尼最高權威的大金錫杖。這些東西都是絕世珍品,似乎是天上之物。
當然,最令人轟動的發現還是4枚佛骨舍利子。按照發現的順序來看,在地宮前室發現的阿育王塔裡的是第4枚舍利,中室漢白玉靈帳內的是第二枚舍利,後室八重寶函裡的是第一枚舍利,後室五重寶函裡的是第三枚舍利。
四枚舍利之中,只有一枚是佛祖釋迦摩尼的真身舍利,這枚舍利稱之為真身舍利或靈骨,其餘三枚稱之為「影骨」,三枚「影骨」也被當成真身舍利供奉。真身舍利是手指頭指骨,是釋迦摩尼的手指。
5月10日,真身舍利被發掘出來,包裹在五重寶函之中。五重寶函第一層為鐵質,出土時已經鏽跡斑斑,第二重是銀質鎏金函,有45尊精美造像,因此又被稱之為「四十五尊造像頂函」。在寶函之下,鐫刻著「奉皇帝敕造釋迦牟尼真身寶函」。
第三重為檀香木寶函,出土時檀香木已經腐朽。第四重寶函是水晶槨,槨頂上鑲嵌有黃藍寶石各一顆。第五重寶函是一個壺門座玉棺,玉棺放在玉雕棺床上,玉棺之內供奉的就是釋迦摩尼真身舍利。
這一段釋迦摩尼真身佛骨舍利,為釋迦摩尼左手的中指,乃唐朝時期皇帝及無數信徒頂禮膜拜的聖物。1994年,佛骨舍利赴泰國瞻奉。2002年,臺灣星雲大師迎請真身舍利赴臺瞻禮,共有500萬人進行瞻禮。
佛指舍利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屬於稀世珍寶。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珍寶,見證了1000多年前唐朝的輝煌氣象,地宮出土的文物精美無比,大多數為國寶級文物。
法門寺地宮珍寶,讓後人瞥見了盛唐的榮光,這就是文明的魅力。這就是法門寺出土的佛指舍利如此珍貴的原因。